分享

旧瓶装鸡尾酒:柏林摄影博物馆

 真友书屋 2014-12-21

 

Museum Für Fotografie


柏林下雪了,Antje跟我说这是柏林2014年的第一场雪。辞别在Tapir画廊的朋友,我坐上去往柏林动物园的轻轨。雪已经变成雨,飘落在匆匆购物人群的喧闹之间,过了柏林动物园轻轨站出口北侧的铁路桥,向左,是本世纪新建的购物中心,向右,就看到了命途多舛的摄影博物馆(Museum Für Fotografie)。

这座年轻的博物馆成立于2004年,曾在2007年举办了中国纪实摄影的连展《中国人本》,然而对于柏林这座历史有些过于厚重的城市来说,听闻摄影博物馆成立才有10年的时间还是会感到意外。博物馆所在的建筑落成于1909年,是当时的威廉二世皇帝和普鲁士帝国高官日常光临的高级赌场,位于其顶端的“皇帝大厅(Kaisersaal)”面积约650平米,天花板高11米,曾是整座建筑中最辉煌的空间。一战前后,建筑亦曾用作剧场,二战后整栋建筑被损毁。战后几经整修,在1950年代为(原西柏林)市政府接管,成为了艺术图书馆(Kunst Bibliothek)和新国家美术馆(Neue Nationalgalarie)的所在地。1994年,两德统一后,柏林市的博物馆经过统一的规划与修正,原有的两个机构搬迁至其专属的博物馆建筑,这座建筑又成为了欧洲文化博物馆(Museum Europ?ischer Kulturen)和德国国家美术馆(Alte Nationalgalerie)的展览和办公场所。直到2004年,这座建筑才成为了今天的摄影博物馆。2010年,曾经位于建筑第三层的“皇帝大厅”经过整修改造,终于重新对外开放,成为了现代化的专业影像展厅。今天的摄影博物馆,有着超过2000平米的展览空间,主要由艺术图书馆摄影作品收藏中心(Kunstbibliothek’s Collection of Photography)和赫尔穆特.牛顿基金会(Helmut Newton Foundation)联合运营。在过去的一年,博物馆曾接待了超过10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虽然在官方的介绍中博物馆是由两个机构联合运营,但当踏进主厅的时候,赫然在目的是5幅大尺寸同时也是大尺度的赫尔穆特·牛顿的人体肖像作品。这也许是仅能在柏林体验的博物馆氛围:没有过多的禁忌,最大限度地尊重影像的客观意义。虽然整座博物馆的展览空间是从二层开始,但是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最新奇的展区应该是位于底层的“赫尔穆特·牛顿私人财产”主题展,赫尔穆特·牛顿基金会在此忠实还原了赫尔穆特位于摩纳哥的工作室房间,他曾经驾驶过的吉普越野车以及其生前部分代表性的服装和使用过的相机。在这里你会发现,赫尔穆特并不是莱卡相机的拥趸。

然而对于博物馆来说,展出赫尔穆特的大尺度作品颇具挑战性,毕竟当观众带着孩子或是老人来体会摄影艺术的多样性的时候,难免会在这些冷峻的裸像前感到尴尬。可是这个展览就存在于这里,就像摄影当年生硬地踏入艺术的历史之中一样。赫尔穆特的照片与其他摄影师回顾展中的照片相比或许是更为人熟知的,在Google的图片搜索中打入赫尔穆特的名子,大量高精度大尺度的照片也足够人看上一天,可是一旦这些照片在博物馆的专业展览灯光和严格温控系统的环绕下,曾经在杂志上或是屏幕上有些戏谑和猥琐的视角脱离了其世俗的商业功能,从而让摄影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和美学建树凸现出来。赫尔穆特的裸像似乎成为了健康而富有张力的摄影行为的记录,通过这些影像或许观众能够感受到上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的自信,同样后现代主义对时尚界最直观的影响也可以通过这些大幅照片直白的表现出来。在2013年Taschen出版社为赫尔穆特整理的回顾画册《Helmut Newton, World without men》中收集了数篇摄影师的手稿和日记,其中有一篇曾写道:“当然,我不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不是电影导演。时尚照片很少有什么逻辑,每张照片都是没有开始和结尾的片段。”整部展览亦如此言,没有任何预兆而凭空在大厅中出现的大幅裸像淡定地悬挂在气宇轩昂的巴洛克式阶梯前,展览中也没有过多地关于照片之间关系的描述,亦没有对赫尔穆特各个创作阶段的详细介绍,甚至不会出现“禁止摄影”的提示,直到你掏出相机的那一刻,工作人员才会用德语跟你说:不准拍照。

位于博物馆顶楼“皇帝大厅”的展览是关于一战时期的影像文献展,显然是由艺术图书馆摄影作品收藏中心筹办的。然而整个展览似乎也受到楼下赫尔穆特基金会办展风格的影响,并没有给出过多的关于史料之间联系的说明,许多历史照片的注释也仅仅拥有德语解释,虽然其中将稀有的立体照片数码化重新以3D形式展示的有趣装置,但是整个展览却给人专业性不足的印象,并不能够体现国家级文献收藏应有的水平,而更像是常常在我国旅游城市的历史类博物馆中看到的应景之作,当然,展品水平和展览环境还是要高级很多的。



柏林的这座摄影博物馆有着德国博物馆普遍的风格:巨大的空间,大胆的陈列以及并不是很多的观众。却同时也有着同样的遗憾:导览不明确,理论准备不充分和并不是非常像文物的文物展品。在这样的博物馆,你所能期待的并不是可以一看再看的深刻体验,更多的是像派对达到高潮之前喝的那杯鸡尾酒,多多少少增加了你的谈资。

崔赢

2014年12月19日于柏林


作者,崔赢,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空白艺论小组成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