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志致病重于六淫致病

 johnney908 2014-12-22

人生在世都有七情六欲,而且伴随著人的一生。身体常常受情绪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人们细心观察,情绪影响健康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人在紧张时,有的人手心会出汗,有的人老想上厕所,有的人会头痛;在心事重重时人会没有食欲;医师嘱咐高血压病人不要激动发怒,否则容易“爆血管”等等。重要的是情绪会通过内分泌给人的五脏留下好的和不好的痕迹,好的痕迹会促进健康,延缓衰老;不好的痕迹会促进衰老,有损健康。

中医认为导致人生病有内外两种因素,外因是六淫(风、寒、畧、湿、燥、火),是疾病发生重要的外部因素,称外邪;内因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人的7种异常情绪,是疾病发生重要的内部因素,称情志。

喜怒哀乐

情志致病重于六淫致病

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是“七情生于五脏又伤及五脏”。因为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活动又是以脏腑生理功能活动为表现,所以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故曰:“血有余则怒,血不足则恐。”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不会导致病变,但如果情志过度,就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调而伤五脏,引发疾病。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春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云“情志为人体的百病之源”。

六淫是(和气)从口鼻或皮毛外部侵人人体,称外感,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只要预防得当,不会伤及脏腑;而七情变化影响人体气血运行,称内伤,会造成经络堵塞、气血瘀结、正气不足,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直至伤及脏腑。所以,七情在引发疾病、促进病情好转及疾病恶化,甚至死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宋代陈无择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标志着七情学说的定型成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_七气叙论》云:“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心包、惊伤胆、恐伤肾。”

七情与五脏

第1步喜伤心

春则伤心。适度的喜、笑可疏通气血,能缓和精神紧张,促进健康。心藏神,喜笑不休则气散伤心。所以,狂喜、暴喜最易伤及心,使人思维混乱、精神异常,容易诱发高血压病、心脏病等疾病。范进中举因喜极过度而伤心,使神气耗散,而得了疯病。这是最典型的喜伤心的例子。

第2步怒伤肝

怒则伤肝。怒则气上,愤怒引起肝气上逆,耗伤肝的阴血,可导致吐血、昏厥、突然失明甚至死亡,如高血压病因怒可导致脑卒中。脾气不好的人大多缘于肝气郁结。《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岳飞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牛皋捉住金兀术时,骑在金兀术背上,高兴得大笑,笑得过度则会耗伤心气,结果牛皋笑死了;金兀术又恨又气又怒,气死了。这是最典型的剧烈情感活动导致人死亡的例子。

第3步忧伤肺

忧则伤肺。忧愁可使肺气郁结,经脉不畅,出现胸闷、气短、咳喘、说话声音低微等病症。《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典型,她看见月缺花残也会黯然神伤,经常哭啼损伤肺气,终因肺痨咯血过早夭亡。现代医学证实抑郁症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是“共生病”。

第4步思伤脾

思则伤脾。《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千心而伤千脾也。”思虑劳神过度,脾失健运,导致气机郁结,伤神损脾。出现倦息少食、脘腹胀满、便溏、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症状。

第5步悲伤心包

《医醇刹义·劳伤》说:“悲则气逆,郁不舒,积久伤肺。”悲哀过度、心情沉重、闷闷不乐可使肺气消散而耗损,出现善悲欲哭、叹息、面色惨淡、神疲乏力、胸闷、气短等神气不足症状。

第6步恐伤肾

恐则伤肾,其气怯。《素问·举痛论》说:“恐则精却。”肾藏精,恐惧过度,耗伤肾的精气,恐气趋于下,血亦随之下趋,出现面色苍白、头昏欲坠、肾气不固、遗精、脱肛,甚至会使人出现瘫软、二便失禁、浑身额抖等症状。

第7步惊伤心胆

惊则伤心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云:“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竟而迫,故《经》曰:惊则气乱。”《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说:“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人突然受惊吓,以致心气紊乱,出现心悸、心慌意乱、神志不安、目瞪口呆、失眠、精神错乱等惊慌失措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惊悸而亡。

虽然情志直接损伤脏腑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不能机械地认为怒只能伤肝,喜只能伤心,等等。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志活动复杂多变,有时一种情志过激会伤及几脏,有时几种情志过激同伤一脏。七情多伤及心、肝、脾三脏,更多地伤及心。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是指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神受损又可涉及其他脏腑。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肝郁化火,气火上逆,还可导致肝火犯肺等。

人的情绪在正气(阳气)不足、邪气上升时情志波动最大。正气充足的人,乐观、豁达;正气不足的人,悲观绝望,忧思绵绵。所以,把正气升提起来,人的精神面貌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所谓七情产生的病,都会远离我们。人的正气不足主要来自肉体、体力、饮食、生活习惯、人际关系、情绪等多因素的压力。大量事实证明,控制好情绪,少生气、少发怒,就能提升阳气(正气),人能少得病、不得病,这完全取决于你平时如何把握,良好的心境全靠你自己创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