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春泉书法作品精选

 乐观Y 2014-12-24


刘春泉,字竹溪,笔名标点老人,曾用名槐俊。斋名槐树斋。一九四四年四月出生于山东省利津县,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利津一中,一九六八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自幼酷爱书法,七岁写仿,十二岁开始专攻隶书,以帖为师,成年后临习各体碑帖数十种,对话古人,探索书法的堂奥。其书法隶追汉韵,楷遗唐风,篆法金文,行草宗二王。作品曾多次入选山东省和全国的书画展并获得过金、银、铜等奖项。退休后,自二零零五年被东营市老年大学聘为书法教师,主编了东营市老年大学统编教材的《欧楷教程》《行书教程》《隶书教程》《小篆教程》《草书与〈草诀歌〉》《书论与〈书谱〉》等六种教材。期间,三次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参加书法培训班,探索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曾任东营市文联党组书记,《东营报》(今《东营日报》)副总编,市政协书画之友社社长,现为黄河口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主席、黄河口湿地画派研究院名誉院长、黄河美术馆顾问、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齐鲁书画研究院书法家、山东省书画研究院教授、舒同书法研究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终身书法家、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


楷书 自作歌词 六条屏 《你好,东营》 233cm×53cm×6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46cm×69cm


刘大爷名春泉,做过中共东营市委副秘长兼研究室主任、宣传部副部长兼市文联党组书记,在东营书法圈里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了。好在这老头脾气好,笑容可掬没有一点官架子,和我们一群小他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喝茶写字看展览,玩得其乐融融,竟然没有一点隔阂和所谓代沟。因为是老乡加上忘年交,我便直呼其刘大爷,而不称其职务,这样一方面感到亲切实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他面前放浪形骸不必拘泥小节,因为您是长辈,总要容让爱护晚辈不是?初见刘大爷的字,是在东营报社资深文艺编辑张金康老师的办公室里。张老师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帧横幅的临孙过庭《书谱》,没有原帖跳荡回环的笔势,却写得厚重迟涩、斑驳苍古,一派包安吴、沈寐叟的路数,让我真有些刮目相看。

草书 沈周题画诗 68cm×68cm


没想到在我们这个小城市里,会有人这样写《书谱》,于是留心记住了作者的名字,从张老师那里知道了刘春泉。有一次和刘大爷聊起这件作品,他说他那时候写《书谱》,并没有参考和临摹过包、沈,只不过因为有些隶书和章草的底子,以迟重的笔意写来,自己感觉有些意思,没想到金康老师喜欢拿去压到了办公桌面。现在张先生故去多年,那张小字早已不知流落何方了。

草书 《天覆地载》 68cm×68cm


我曾经和朋友,谈到当代书法创作的一个怪现象。就是现在不少人写字,特别是很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们,他们临帖,可以说写王是王、写颜是颜、临啥像啥,让人一看确实功底扎实。但是如果让他们脱开字帖来写一篇文字,却又与他们的临帖手段大相径庭。有人戏称这种作品为『书法画』,与传统意义上的书写正渐行渐远。同样的困局还有书体的融合,不少人篆隶楷行草五体皆能但又互不相干,同一个人的不同字体笔墨风格与审美取向各异甚至相互矛盾,既谈不上协调更谈不上统一。

隶书 孟浩然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0cm×74cm


朋友说这些问题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当前艺术类专业教育模式的问题,大家忽略了书法的养成因素,把书法做成了一个又一个技术训练的单元环节,看起来好像规范专业,实际上丢失了大量丰富的人文因素和内在细节,使书法的学习从生动个性变成了程式化的东西,现在展览作品千篇一律的雷同现象,或许正缘于此。三十年『书法热』的实践也证明,技法训练是书法入门的基础,但是技术过关之后,真的要想在书法的学习创作上有所突破,靠的还是作者的胸襟、气质、才思和学养。

行书 《苍龙 老树》联句 68cm×68cm


刘大爷的书法,无疑是慢火煲汤长期养成的类型。他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书法的启蒙从隶楷入手,后来在师大读中文,书法是必修课,几十年的文秘宣传工作更是与文字书法有着天然的联系。谈到自己的书法学习,刘大爷说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随性。他说老辈人信奉『学书当学颜』的传统,颜书的宽博敦厚让他受用一生。但是他自己真正喜欢孜孜以求的,却是隶书,这些年来一直被汉隶那种古朴醇雅、正大飞扬的气场感动着,所以曹全、史晨、礼器、乙瑛、张迁这些碑版,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

隶书 《如龙 似凤》联句 68cm×46cm


隶书 《天意 人间》联句 68cm×46cm


他说自己最享受的是读帖,一本字帖就是一部人物传记,一本字帖就是一段汉人作书的秘籍,品读碑帖文字、揣摩字势点画、畅想古人运笔,直看得心潮澎湃提笔而书,欲发胸中意气耳!所谓意与古会、思接千古,大概就是如此境界吧。刘大爷说这几年他写隶书,正在向三个方向拓展。行书 洪应明 《菜根谭》句 70cm×48cm


一是努力把隶书写雅。力戒村夫气,涵养书卷气,所以他溯本求源在篆书学习上开始发力以求高古。二是努力把隶书写大。所谓汉唐气象,隶书的关键不是描头画尾整齐划一,而是古朴开张正大光明,隶书之大不在体格而在气局。三是要把隶书写活。迟滞呆板不是隶书,飞扬生动是其精神。这两年他着力《石门颂》,兼习简牍墨迹,自觉受益良多,也为自己草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楷书 福寿同堂 53cm×53cm


刘大爷写字的第一把刷子,当然是他的创作本身,集中体现在他对书法传统的消化吸收和整合融会能力上。看看那件十八条屏的《泰山金刚经》,写得扎实浑厚、雍容深邃。刘大爷说这个帖子介乎楷、篆、隶之间,很合他的笔性。写这种齐魏碑版,关键是实而不板、坚而不僵、重而不蠢,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写好楷、隶、篆书的关键所在。虚实本来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刘大爷能够做到这一点,或许与他对草书的研习密切相关。楷书 家和矣万事兴 34cm×136cm


那天和几个朋友帮刘大爷挑选展览的作品,我觉得老先生诸体之中,最弱的是汉简,或许平时用力不够的原因,但是我对刘大爷说,如果没有平时对简牍的涉猎,他的隶书就没有现在这样鲜活生动。他的章草与简书一样,是他隶书和草书学习的副产品,但是隶书却打开了他大草创作的字势结构,让大草更加磅礴大气,成为他书法创作的另一枚个性标签,这有点类似沈鹏先生的草书创作。于是,《泰山金刚经》与他平时用功最深的隶书和篆书《散氏盘》遥相呼应、素有金文之草的《散氏盘》与飞扬盘旋的大草互为表里,这些看似散乱而又相辅相成的书体碑帖,随着时间的积累,一股脑儿集成在了这老头儿的笔下。

草书 徐渭诗一首 138cm×70cm


行书 《醪酒 素琴》联 134cm×64cm


重新回到前面我与朋友所讨论的问题上来,不同的书体在刘大爷这里已经不是碎片式的拼凑与堆砌,而是求同存异、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如果仔细翻看作品集或者慢慢绕着整个展厅走下来,我们会发现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之中已经深深嵌入了同一个风格元素——刘春泉。所谓字如其人,核心是气质!楷书 自撰 《镰刀斧头闹革命》 136cm×68cm


文字是有灵性也是极富人性的,作为文字载体的书法更是如此。真正的好书家应该与文字为伍,或者尽其功用以为诗文、或者溯其渊源探求古字,总之要有一颗文心涵养,书法之树才会常青。刘大爷写字的第二把刷子,正是他的文字修养和文学滋养。诗词创作被很多如我这样的书法爱好者视为畏途,大家习惯了抄录唐诗宋词,以至被人讥讽为『文抄公』或者『誊文公』也无可奈何。这些年书法界一直呼唤学者型书法家,可是实际落实起来又谈何容易。对刘大爷来说,诗词散文的创作与书法一样,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本作品集所收,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刘大爷自书诗词、楹联,这些文字,凝聚着他对自然、对生活、对故乡的无限热爱和一片深情,也恰恰是这些充满感情的文字挥写,让他的书法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意象。

篆书 杜甫诗 《春夜喜雨》 53cm×240m


篆书 《酒对 花明》联句 50cm×200cm


刘大爷认为,工艺和艺术的最终区别就是情感,不带感情的书法写到最后最多只能算作书匠。我们审视刘大爷的作品,可以看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从整体上亦未必达到卓然名家的那种高度,但是他的字却没有平常所见老干部体的种种习气,而是时时流露出些许古意和雅趣,散发着一种淡淡沁人心脾的书卷气息。心有爱意则慈悲生,这应该源于他骨子里那种悲悯包容、充满激情的文人心志。隶书 杜甫诗 《春夜喜雨》 138cm×70cm


这篇文字的标题,我开始用的是《常亲笔翰如初见》,因为刘大爷曾经说过,他对笔墨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流连与感情,书法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日不动笔便觉怅然。不改初衷、不舍追求,正是他现在书法状态的真实写照。但是我总觉得还是有些掉书袋,且写来写去,于刘大爷的书法批评,终究抓不得要领、搔不到痒处。一番权衡,换作了现在这个直白得有些土气的题目。隶书 见贤思齐 68cm×68cm


刘大爷说在他古稀之年,对自己的书法学习和创作做个小结,也是对支持、帮助、关心自己的领导、家人、师友的一次集中汇报,写得好不好,作品就挂在那里,自己目前也就是这两下子,这是自己当前唯一交得出来的答卷。于是我也索性大胆,以《刘大爷的两把刷子》为他的展览和作品集破题,做一次标题党,抓一下读者的眼球而已,而刘大爷书法的优劣得失,还是请大家一边审视作品,一边自由评说吧。隶书 兰馨竹影联句 68cm×68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