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与书法

 率我真 2015-02-21

楹联与书法

 

在书法艺术作品的众多传统幅式之中,常见的有“中堂”、“对联”、“条幅”、“横批”、“扇面”、“斗方”、“镜心”“长卷”等。可见“对联”早已经是书法艺术作品的一种幅式了。书法家们也非常喜爱对联这种表达书法艺术的有效形式,经常以对联为书法作品幅式进行书法艺术的临习和创作。

楹联书法作品具有极强的普及性、实用性、抒情性、表现性和装饰性。它经常被悬挂在公众场合、宴饮场所,如殿堂庙宇、亭台楼阁、家居厅堂、酒店书肆、书斋画室等地方,用途极广,形式多样。譬如,春节将至,书写和张贴于门楣之上的春联。还有其它形式的楹联,包括婚联、寿联、庆典对联和挽联等等。而且都是面向大众的。

一、对联与书法双璧联袂

追溯对联产生的历史就可以发现,目前世所公认较早的一副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如前所述,这是后蜀国主孟昶书写在桃符板上当作春联的。孟昶本人虽不以书家名世,但他能够提笔书写桃符,可见也是喜爱书法的。也就是说,对联一开始就是借助书法形式展示出来的。从此,对联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对联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与书法艺术紧密相联,密不可分。

历史上大部分对联作者,都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修养,或者本身就是影响极大的书法名家。有许多联、书俱佳的名联佳对都是著名书法艺术家自撰自书的。比如宋代著名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等均擅此道,他们曾分别在广州真武庙、江西幕阜山月色江声楼、西湖灵隐寺等地题有对联。到了明清两代,尤其是到了对联鼎盛时期的清代,对联的书写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书法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书家的重视。

作为文学形式的对联,与作为书画艺术的书法,两种艺术形式能够亲密无间地结合在一起,其实并非偶然。对联艺术和书法艺术是两朵独特的民族之花,都是在汉族语言文字特殊性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极具中华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因为对联往往需要以书法作品的形式书写出来,悬挂于庭堂,或张贴于壁间,或镌刻之于廊柱,使人既欣赏其词句意境,又品味其文字书法,所以两者融为一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在这个意义上讲,书法艺术是对联的外在形式,而对联语句则是书法艺术要表现的内容。两者有机地形成了对联语句内容和书法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如果没有对联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书法艺术宝库中的蕴藏也就不会如此丰彩多姿。如果对联只是印刷或抄录在书籍里或本子里,不用书法这种文字艺术去表现,对联的魅力或许也会减少许多。

 

二、清代对联书法赏析

众多的对联大师本身就是书家,所以就有了追求内容与书法艺术相关联并与之契合的众多对联。而在众多的对联高手中,更是书家辈出,于是也就有了自撰自书众多书法名联的书家。比如:董其昌、祝世禄、杨慎、解缙、纪昀、翁方纲、丁敬、俞樾、邓石如、高凤翰、金农、黄慎、翁同和等等,近代的弘一法师、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现代的张大千、徐悲鸿,郭沫若、齐白石、刘海粟、张伯驹、王蘧常等等,有些虽以翰墨名家,但也都是书法高手,有些则就是一代宗师、书坛领袖。这种情况在书学和联学都达到鼎盛的清代尤其如此。清代以来的著名书家,其作品中多有对联幅式。有些书家就是专以书写对联书法而闻名于世的。

清代对联书法,各家有各家的书写风格,特立独行,一眼便知。象傅山的草书联浑脱逸宕,王铎的行草联沉雄豪纵,郑板桥的行楷联隶、楷、行三体相参,奇趣横生,钱南园的楷书联奇崛雄浑,何绍基的行楷联顿挫沉郁,伊秉绶的隶书联力雄气满,赵之谦的魏碑联峻整严正,吴昌硕的篆书联郁勃沉雄。近现代沈尹默、马公愚、邓散木、曾农髯、于右任、王福厂等书家所书对联也各具特色。

清代孙髯翁所撰、著称于世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就是著名书家兼联家赵蕃所书,共180字。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叁春杨柳。”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此联情景交融,堪称佳构。其字的颜体功力深厚,稳健庄重、耐人玩赏。联句与书法并臻完美,古今赞为一绝。(见前图二)

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楷书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彝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贴,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此联与襄阳隆中诸葛亮旧居楹联大同小异,邓石如将句子稍作调整,并在上下联尾各加一句,句中除了“吾”和“我”有合掌之疵以外,但就其余而言则更加精妙。文中嚼字精辟,锤句简炼。宇宙奇观和古今绝艺,尽拥为己有,这种胸怀广阔,想象丰富的联句,真是不可多得。邓石如以其别具风格的隶书来表现,则更具魅力。(见前图十二)

伊秉绶隶书联:“翰墨因缘旧;烟霞供养宜。”此对联是伊秉绶在扬州邂逅了结识二十年的好友桂岩先生,写此对联送给他,用以记述他们两人多年旧交的翰墨因缘,以及彼此远避尘嚣、烟云供养的雅致。对联情深意远,舒缓萧散。书法上,伊秉绶隶书风貌劲秀古媚,独具一格,“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该联与伊秉绶其他隶书联一样,把每个字四周都撑得满满的,横画匀称,竖画粗壮,整副对联显得饱满充实、舒展开朗,给人以力与美的感觉。(图十九)

(伊秉绶书联)

清末民初书画名家吴昌硕篆书联:“奉爵称寿;雅歌吹笙。”句中字数虽少而气魄恢宏,给人以高远旷达,超尘脱俗之感。此联,浪漫、夸张,言虽简而意深广,洵属佳构。作者以研究石鼓文著称,其笔调雄健劲遒,神采粗犷,气势磅礴,力可扛鼎。字中笔下,凸现出作者的博大胸怀。诗为心声,字为心画,足见于此。(见前图四)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行书联:“操存正固称完璞;陶铸含弘若浑金。”此联为郑板桥撰书,其别具一格的“六分半”书风,笔致飘逸洒脱,变化莫测,擒纵奇肆,风姿绰约,好不教人神往,然以其“离经叛道”的浪漫之笔,直抒胸臆,寄情翰墨,道出自己刚正不阿,坚如金石的个性,似属怪事,但若不怪,就不能称其为“扬州八怪”了。(见后图三十五)

清代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段玉裁篆书联:“含英咀华,扬榷今古;钩玄提要,熔铸中西。”此联字句简明,高度概括了作者的艺术主张和广博的学者胸怀,所书细如发丝的铁线小篆,笔笔中锋,一丝不苟,工整绝伦,其深厚功力可见。嚼其句,观其字,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宛在眼前。(见后图二十一)

清代书画篆刻家陈鸿寿隶书联:“得鱼沽酒;卖画买山。”此联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劲健峭拔,铁骨铮铮。用笔不波不磔,率真无华,漫不经意,简古超逸,深得古隶意趣。其德艺并重的艺术观,尽倾注于毫端。这正好反映出作者的特立独行、品卓行方的文人高雅之风。(见前图十五)

清代书法家刘墉行楷联:“窃攀屈宋宜方架;颇学阴何苦用心。”这是掇取杜甫诗中的联句。身为礼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书法名满天下,与翁方刚、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清代四家”。因为喜欢用饱笔浓墨写字,所以有“浓墨宰相”之称。该联是刘墉晚年的代表作,运笔酣沉丰腴,墨色圆润浓厚,正是其典型风格。肥满拙朴、墨团四溢之外,仔细欣赏,又不乏姿媚风骨,劲力内藏,给人以貌丰骨劲、神态俊伟、墨气淋漓、气度恢弘的感觉,非功力深湛、人书俱老者不能有此佳作。(见前图十)

清初学者顾炎武行楷联:“鹤从珠树舞;风向玉阶飞。”该联内容非常吉祥,适合给人祝寿和祝贺升官之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顾炎武,与同乡归有光被认为是“归奇顾怪”,不同凡庸的一般读书士子。看来他也有未能免俗的时候。相比而言,该联书法比内容更符合顾炎武的性情,落笔壮实,结体敦厚,为了不使布局太实太闷,拉开字距,让一股匀净之白渗透出来,从而在厚重之中显示出一种朴学者的清刚之气,可谓字如其人。(见前图三)

清代书画家金农隶书联:“德行人间金管记;姓名天上碧纱笼。”金农和郑板桥一样,也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六分半书”,金农则有“漆书”。所谓漆书,并非使用油漆写成字,而是指书写者的用笔方法像油漆匠漆刷家具那样刷成字。不过金农的漆书与宋代米芾的刷字还不一样。他的字像是用油画排笔写得那样,横粗竖细,又像是刻出来的那样,有金石的意味。该联就是金农漆书的代表作,笔画横比竖粗,起止皆有圭角,结字上大下小,朴拙古茂,方正奇逸,怪得可爱。(见前图十三)

清代书法家王文治行书联:“秋月春花当前佳句;法书名画宿世良朋。”联句表现了一个文士对月赏花、读画临帖的高雅韵致,出自王文治之手则更是词佳书妙,相得益彰。由上款得知,此联是王临摹明代董其昌的,但只是意临而已,还是自家风神。作为“清代四家”之一的王文治,与刘墉饱笔浓墨相反,喜欢淡墨细笔,画轻字秀,故有“淡墨探花”之誉。此联即王书代表作,笔画流畅,结字天然,字距疏朗,清秀俊逸,却能给人以“秋月春花”的赏心悦目之美。(见前图十二)

清代书法家钱沣楷书联:“古琴百衲弹清散;名帖双钩榻硬黄。”联句内容表现了文人雅士的超然与闲散,古琴清弹,名帖临摹,皆非俗士所能为。书法更是清劲高古,令人称绝。钱南园是清代书法家中学颜(真卿)最成功者,原因还不仅仅是因为他终生临摹颜字不辍之勤奋,更重要的是他本人为人性情就很像颜真卿,不畏强暴,力劾奸佞,铁骨铮铮,忠心耿耿。看到这副浑厚苍劲、笔力遒健的钱书对联,不仅就想起了他的凛然正气,就想起了他所临摹和效法的颜真卿,令人肃然起敬。(图二十)

三、对联书法的书写与创作

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汉字在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篆、汉隶之后,逐渐出现了楷书、行书、草书等众多书体,书法艺术也在魏晋之际走向自觉,趋于独立。之后书法艺术又经历了魏晋尚韵、北朝尚质、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复古、清重金石等种种时代演变,蔚成了如今书法艺术王国的洋洋大观。

过去书法艺术的书写多实用性,所以对作品表现形式不大讲究,主要形式是条幅、长卷、横额、册页、扇面等。对联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也使书法艺术增添了一种新鲜多姿的书写形式,而且随着明清以来对联学的鼎盛繁荣,对联形式逐渐成为书法家最喜爱的书法幅式。名联佳对与书法墨迹结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所以对联书法是深受世人钟爱的艺术珍品。

对联虽然以内容优劣为先,书法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但书法形式的好丑却直接影响对联内容的表现。对联一经用于贴挂、展示,不但要求联文内容健康、意境隽永、思想深刻,而且需要讲究书法功夫。文词耐人寻味,书法也要令人赏心悦目,才能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设想一副内容不错的对联,书写得却相当糟糕,能够引人注目,流传广泛吗?把一副好的对联写得一塌糊涂,势必会削弱它的欣赏价值。所以我们以为,一副高质量的对联,应该是内容与形式即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的和谐统一体。对联内容精深,书法隽美,才能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

对联书法是书法艺术大家庭中的独特一员,其书写方法与其它书法形式多有相同之处,但也因其形式的特别和尤其别样的规则而颇具个性化的要求。

1.对联书写所用的书体

对联书法虽然有对联格局的限制,但它在书体上不受拘束,真(楷书,包括魏碑)、草(章草、小草与大草、狂草)、隶(包括古隶、汉隶又称八分和汉简书体)、篆(大篆与小篆,大篆一般泛指先秦古文字,小篆指秦篆)等各种书体,以至于甲骨文、金文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等古文字字体,均可用来书写对联,来表现不同场合下的对联内容。

对联书体的选择,根据对联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等因素,选择适当的书体进行书写。一般来讲,因为对联书写出来是要呈现给大众观赏的,对联最好使用普通人能够认识和欣赏的楷书、行书、隶书书写。楷书、隶书适用于庄重、严肃的环境,给人以凝重沉静的感觉。行书或行楷则是用于欢快、庆典的环境,给人以明快欣喜地感觉。这些书体中间或有一些繁体字、异体字、异写字、避同字等,但一般人还是可以通过上下文句背景读出来的。一般春联、婚联可使用楷书、行楷、行书或隶书,只要能使人人辨别即可。

但是如果是在书房、殿堂等高雅场合以及古建筑格调的场所使用时,或者是赠送给有学问、懂书法的人时,对联书写可以使用行草、大草、篆书或古文字字体。这些字体或显得有浪漫、温馨的书卷气,或显得古朴、典雅、高贵。书房联可使用行草、大草或篆籀书体,以表明主人的高雅情怀。寿联则可以用篆书、隶书或甲骨文、金文,以显示其高古、久远。不过因为并非所有文化人都懂草书、篆书或古文字,所以在上下款中要写出这些草书、篆书或古文字的释文,这是非常必要的。(图二十一)

(段玉裁书联)

2.对联书写的用纸

对联书写的用纸,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讲究。春联、寿联或喜庆场和用联使用红纸,而挽联则一定用白纸。一般作书法对联的创作时,使用宣纸,或四尺宣或三尺宣从中纵向对开,即可作上下联纸型书写。初学者为了做到字字对等,两联最好写在一整张宣纸上,这样可以彼此对照,位置相当,写好之后再裁开。

用楷书、行书或隶书、篆书等书体书写对联时,要求字距相等,还需将对联纸进行折叠,显出平均分布的字格位置,或用铅笔画出所写字格的位置来。

如果嫌麻烦,可以到字画店中购买带有框格或瓦当纹饰的对联纸,五言联、七言联、九言联的都有,这些带有框格或瓦当纹饰的对联纸,既标出了书字的位置,又有一种装饰性效果,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3.对联书写的章法

对联书法在书写章法上有比较标准的格式,一般分上下两联,竖行由上而下。这是典型的对联书法形式。但是也有将对联内容上下联一起书写在中堂、条幅、横批、扇面、斗方等幅式上面的。不过这种情况不是对联所提倡的典型写法,所以在此不谈。

典型对联书法的章法,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对联书写最常见的情况,要求上下联天地对齐,左右对称。也就是说字字相对、各字相等,这种书写形式,以楷书、行楷、隶书、篆书等书体居多。这种情况同时也要求上下联的纸心尺寸大小长短一样,联语字数要完全相等;字体大小要一致,字迹居中,字距相等。

其二,对联书写也有上下联字不相对称的特殊情况。这种书写格式以行、草书为多,特别是结构连绵不断的大草、狂草对联。因为行草和大草书法,在行气、章法上强调气势和变化,不是一格一字,而是大小相间,疏密互补。这种对联虽然用不对等的形式书写,但上下联的整体感仍然协调统一,结构的伸缩连断,布局的虚实参差,既要上下联各自独立,又要相互照应,既要变化,又要统一。比如邓石如草书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就是这样一副单字不对称、整体浑然大气的对联书法作品。(图二十二)

(邓石如书联)

4.对联书法的笔法与墨法

对联书法要注意在上下两联之间做到对称协调,风格一致,相互顾盼,统一和谐。除了以上所举的章法安排之外,在字体笔画、用笔用墨上也有一些技法讲究,不可疏忽。一般来讲,要求上下联中的字体匀称,大小匀称,点画协调,用笔粗细、轻重、徐疾大致相同,墨色浓淡、枯润程度相当,书写风格保持一致,不宜过于欹侧和较大变化。这是对联书法的常规笔法与墨法的基本要求。

对于草书联来讲,可以不必受上举规矩的限制。草书联容易克服书写呆板的问题,在书写时不论叠不叠格,都不要被格所限制。若在瓦当纸上书写,既要注意到有格,又要敢于破格,要注重一气呵成。基本做到上平下齐,中间文字可以相互错落,高低不平。在用墨上,也不必一字一蘸墨,以免墨色单调,缺乏气韵贯通和墨色变化。这样能使草书联在整体上是对称的,而在局部又有变化。

4.对联书法的行款

对联书法的行款安排,一般采取从上到下直写式,最好一行写完不做转行。如果写的是长联或一行写不下,也可以转行。转行后第二行即上联的左行与下联的右行,最好不要与第一行起头并尾,要留出一些空白位置而成短行,一是可以区分上下联,二来可以留下题款的空间。转行书写的对联书法称为“龙门对”。所谓“龙门对”是指对联书法转行而形成的幅式形状颇像繁体的“門”,故而得名。“龙门对”的短行是题款的地方。(见前图九)

如果转行仍然写不完,可以再转行而形成三行或多行对联书法。多行对联书法的书写方法,与单行或“龙门对”写法一样。一般说来是上联从左起向右行,而下联则是从右起向左行。

在对联书法中,也有个别折行书写的长联是从中间往两边排行,即上联先写左行,后写右行;下联先写右行,后写左行。落款在末行,即上联上款落在最右侧,下联下款落在最左侧。这种特殊的章法安排,主要也是讲究对称的书写形式,使得对联书法更加对称。但这种形式比较少见,不宜提倡。

5.对联书法的题款

对联书法的题跋款式,也是对联书法的关键部分,不可不慎。一般来讲,对联题跋款式分为上款和下款,上款题在上联(左联)右侧上部位置,往往要题写赠送对象的人名称谓,还要加上“惠藏”、“惠存”、“指教”、“正腕”、“共勉”等用语。也有不题写赠人称谓,只写年月日的,或上款空缺的。下款一般为书写者名讳、字号,也有把年月时间写在下款书家名字之上的。草书或篆书联,还需要把释文题写在上下款适当的位置。

题款文字根据情况而定,可多可少,少者称为穷款,上款不写,下款只写书家名字,为单款。上下款都写者称为双款。款字多者为富款、长款,可以写上联句的撰者或出处,写上书写时的场景和作者的感受等等。不论是穷款还是富款,书写时都要做到左右对称,与对联格局相宜。题款文字一般要比对联正文字形小,且能在对联正文之侧错落穿插于正文之间,使其与联句书法协调,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龙门对”的题款与单行对题款不一样,不像单行对那样写在上联的右侧和下联的左侧,而是写在第二行下面所留空白位置。这样也可以使对联形成左右对称格局。

对于一些较短篇幅的对联,其书写形式除了一般的书写章法之外,还有一种所谓的“抱子对”。即字数较少的联句如四字的成语联,为了增加其长度,上下联的落款分别落在联字的下边,这种构图形式好似妇人抱孩子,成为“抱子对”。(见前图十一、二十二)

6.对联书法的印章

对联书法的印章,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印章在对联书法中的恰当运用,对于标示上下联位置,造成美学上的对角线对称,构成书法章法的布局安排等,犹如画龙点睛,故其用印格式、印文内容和钤印位置非常重要,盖印时应须特别注意。对联书法的印章,一般应与其对联书法的款式相宜。上款位置用起首章,一般为闲印,所谓“闲印不闲”,印文应为吉祥词语或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印文如能与对联所赠予的对象和使用之场合结合起来,对应起来,就更好了。下款位置用姓名章,一般在书家名字之下,姓名章也分姓名章和字号章,姓名章在上,字号章在下,姓名章为白文阴文,字号章为朱文阳文。这些都是对联书法用印的大致规则,但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兹不一一列举。

 

四、碑帖集字为联

对联与书法的密切关系,上述诸节多论述书法为表现对联而用,对联为主,书法为辅。而实际上,对联有时也为书法所用,书法为主,对联为辅。比如近代书家翁铜士曾制一联:“如玺著刀,如漆注简;以金写石,以帖入碑。”上联言挥笔当如运刀奏石,以墨写简,下联云佳书当兼取钟鼎、石鼓之长,熔碑帖于一炉。此联简直可以作为书法家们的座右铭来看。再如清代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冯桂芬有一联云:“秦印篆分关内外;汉碑派别陕西东。”这副对联概括了秦、汉书法、篆刻的风格与区域的关系,有书法史论的趣味。再如岭南书家吴子复,桃李满天下,但他慨叹:“现在吴子复太多了。”为了让徒子徒孙们明白拘泥于师是没有前途的,他书晋《好太王碑》字集联赠其弟子:“若言创法先违法;有道承师后远师。”该联在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师法与超越方面,做出了警策诫语。书家借对联这种形式来谈书道,这与对联借助书法艺术来表现内容的情形恰恰相反,相映成趣。

让对联这种文学形式为书法艺术服务,最典型之一莫过于碑帖书法集联。碑帖书法集联往往是从著名书法名帖中选择字词,集成对联,用于书法作品的创作和练习。碑帖书法集联既不失原碑帖之书法风貌,又容易切合与书法相关的内容,是对联与书法结合的又一奇葩。集字联也表明书法与对联是互为内容,互为表现形式的,二者因缘关系更是显而易见。

碑帖书法集联,也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从原书法作品中单个字集成句子,组成对联,成为集字联。集字联属于集联形式之一。这样的集联就不是集句联了,而是集字联。其实,书法集字早就有之,唐代僧人怀仁为了保存王羲之书法,曾用王字集成当时名文《圣教序》,现在怀仁集王字《圣教序》成为人们练习王羲之书法的重要书法名帖。集字新成的联句与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相去甚远。也就是说,是纯粹为了书法练习的集字为联。这是与其它形式的集联不同的地方。

比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精美,天下行书第一,所以许多书法家为了练习王字,都从中集字为联,作为临习王字的范本。比如: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春。畅怀年大有;极目世同春。室有山林乐;人同天地春。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今趣岂异于古;天听可期诸人。文情生若春水;弦咏寄之天风。一人知己亦已足;毕生自修无尽期。一亭尽揽山中趣;幽室能观世外天。人有不为斯有品;己无所得可无言。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大贤自合为九列;清风可以流万年。万类静观咸自得;一春幽兴少人知。与世不言人所短;临文期集古之长。与贤者游信足乐;集古人文亦大观。与弦作契风生竹;列坐为情水抱山。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世情。山有此生未能至;竹为一日不可无。世情岂尽能相合;贤者所为固自殊。风人所咏托于古;静者之怀和若春。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为人不外修齐事;所乐自在山水间。古与为怀稽作者;兴随所引契天然。古迹虽陈犹在目;春风相遇不知年。生当稽古右文日;老作观山乐水人。丝竹放怀春未暮;清和为气日初长。老可情怀常作竹;少文乐事在游山。有时自向竹间坐;无事一至兰若游。有足春随惠风至;无怀人合盛时生。自古在昔有述作;当今之世咸清贤。观水期于无情地;生天当是有情人。尽日山游得风趣;一生浪迹契天随。尽日言文长不倦;与人同事若无能。观水期于无情地;生天当是有情人。昔时尝品惠山水;异日期为少室游。极清闲地是兰若;观自在春于竹林。述古期同彭不作;临风若遇惠之和。时契幽怀同静气;因观流水悟文情。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作文每期于古合;寄怀时或与天游。坐随兰若幽怀畅;游及竹林躁气清。怀古人若不可及;生今世岂能无情。快坐崇山观大水;慨陈古事悟时人。林间虚室足觞咏;山外清流无古今。知足一生得自在;静观万类无人为。知足是人生一乐;无为得天地自然。追随永日情殊畅;坐领春风气不群。放水流长观其曲;为文气盛集于虚。相知当不在形迹;修己岂可殊初终。将合万类为一己;每以内观当外游。信之为言有诸己;文亦不外生于情。亭外一兰领群竹;林间曲水会诸山。亭间流水自今古;竹外春山时有无。室因抱水随其曲;竹为观山不放长。室临春水幽怀朗;坐对贤人躁气无。室临春水秋还朗;坐对贤人躁气无。流水永无风浪作;春情时以管弦和。流水情文曲有致;至人怀抱和无同。随时静录古今事;尽日放怀天地间。随所遇时将静悟;老于文者不陈言。随群流观及盛事;欣乐岁述古初言。修和群品先咸苦;管领春风日亦长。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虚怀视水人咸悟;和气为春天与游。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崇兰清咏怀贤契;修竹欣现长茂林。得山水乐寄怀抱;于古今文观异同。得趣在形骸以外;娱怀于天地之初。情文俯仰怀迁固;述作风流契老彭。情寄古怀同竹静;品殊群类契兰修。清风有信随兰得;激水为湍抱竹流。清言每不及世事;静坐可以修长生。寄兴在山亭水曲;怀人于日暮春初。游春人若在天坐;听曲情随流水生。群然和者幽兰曲;快哉当之修竹风。静坐不虚兰室趋,清游自带竹林风。小有清闲抱弦怀古;随其时地修己观人。不次之迁人同品峻;及时为惠情与春长。今古毕陈趣生一室;人天兴感文可万言。兰有群情竹无一曲;山同月朗水与情长。毕生所长岂在集古;闲情自托亦不犹人。似兰斯馨比蕙又畅;和神当春清节为秋。足以山引不作自骋;目喻水流以卧当游。取静于山寄情于水;虚怀若竹清气若兰。林气映天竹阴在地;日长似岁水静于人。林荫清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春水初生系怀左右;清风惠及盛领情文。诞妄不生虚无视事;幽闲自得清静为修。朗日和风斯世咸喻;清文盛德古人与稽。朗月照人如鉴临水;时雨润物自对流根。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气同山。今文与古文期其一是;无极为太极化可万殊。等等。(图二十三)

(王文治书联)

同样是集王羲之书法而成的《怀仁集王字圣教序》,也非常受到书法家们的重视,以此帖之字集联的也较多。比如:有雨云生石;无风叶满山。波绿生春早;云归注雨迟。鹿门多大隐;花洞有长春。九万里风斯在下;八千年木自为春。万里波涛归海国;一山花木作香城。门掩梨花深见月;寺藏松叶远闻钟。天机清旷长生海;心地光明不夜灯。书成花露朝分洁;悟对松风夜共幽。机云才学有天趣;王谢风流本性成。灯火夜深书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松涛在耳声弥静;山月照人清不寒。明月不离光宅寺;清风常渡出山钟。法雨慈云窥色相;清池明月露禅心。胜地花开香雪海;妙林经说大罗天。珠林墨妙三唐字;金匮文高二汉风。座揽清辉万川月;胸含和气四时春。黄昏花影二分月;细雨春林一半烟。清华词作云霞彩;典重文成金石声。春归花外燕组织;雨洗林间翠欲流。谢傅心情托山水;子瞻风骨是神仙。等等。其它著名碑帖,比如《石鼓文》、《曹全碑》、《争座位帖》等,也都有大量的集字联,此不枚举。

碑帖书法集联的另外一种情况,使用名帖书法中的字,集成前人的诗句为联或集成已有的联语。这种情况往往适用于中小学生临习某碑帖时,在临习碑帖本身的同时,也书写这种集字联,有一种新鲜感以增加临写的兴趣,并且可以写成书法的对联幅式,练写书法的章法布局等。

比如有人集唐代颜真卿的名帖《颜勤礼碑》成联,多是古人律诗联句和现成对联联语。如:“博学多思;雅言慎行。”“人勤春早;民富国强。”“人寿年丰;河清海晏。”“春风得意;丽日抒怀。”“林间松韵;石上泉声。”“清明千里月;秀逸一庭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河添秀色;大地浴春华。”“千顷时时绿;万物处处华。”“言事有高识;为学在敏勤。”“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新风开盛世;春色壮神州。”“盛世春风里;新天画图中。”“大论能倾海;奇才会补天。”“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文师苏太守;书法王右军。”“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天地有正道;日月多光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风月为益友;诗书是良师。”“春风慈小草;秋月耿长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一年美景春为首;万事幸福勤当先。”“崇贤敬德万世业;大公至正千秋名。”“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以文会友天下士;见贤思齐四海心。”“开辟词风天马远;修行人品醴泉清。”“少陵事业同修史;车胤功名在读书。”“文士翰驰千里马;英豪剑摄九天龙。”“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

据梁章钜的《楹联丛话续编》,清代有人专门从《隶释》、《隶续》中集汉隶为联,古香袭人。比如:“令仪令色;允武允文。”(集逢盛碑、鲁峻碑)“为国桢干;配曜岳嵩。”(集范镇碑、郭仲奇碑)“敦诗悦礼;含谟吐忠。”(集西狭颂、孔靇碑)“刚毅多略;文雅少畴。”(集丁鲂碑、郭仲奇碑)“种德收福;干国栋家。”(集张公神碑、州辅碑)“广祈多福;博览群书。”(集孟郁碑、鲁峻碑)“姿兼申甫;德侔产奇。”(集张纳碑、刘熊碑)“智含渊薮;絜如圭璋。”(集度尚碑、唐扶颂)“比蹤豹产;膺姿管苏。”(集鲁峻碑、范镇碑)“为国桢榦;作主股肱。”(集郭仲奇碑、樊安碑)“行义高劭;体性温仁。”(集费凤碑、孟郁碑)“文艳彬彧;风曜穆清。”(集赵圉令碑、祝睦碑)“翔风膏雨;左书右琴。”(集孟郁碑、马江碑)“耽乐术艺;揪敛吉祥。”(集丁鲂碑、华山碑)“剖演奥艺;恬忽世荣。”(集校官碑、侯成碑)“钩河擿雒;奉魁承杓。”(集史晨碑、石门颂)“应运挺度;通神达明。”(集郭究碑、祝睦后碑)“笃礼崇义;抱淑守真。”(集高彪碑、景君碑)“天与厥福;世有令名。”(集礼器碑、耿勋碑)“躬洁冰雪,夷然清皓;性发兰石,生自馥芬。”(集祝睦后碑、帝尧庙碑)“学为儒宗,行为士表;爱若慈父,畏若神明。”(集鲁峻碑、刘熊碑)“内怀温洞,外撮强虐;功绵日月,名勒管弦。”(集鲁峻碑、帝尧碑)“以义抑强,以仁恤弱;乃台吐曜,乃岳降精。”(集唐扶颂、杨震碑)“威隆秋霜,恩逾冬日;言合雅谟,虑中圣权。”(集樊毅碑.谯敏碑)“言不失典术,行不越矩度;威以怀殊俗,德以化圻民。”(集杨统碑、费凤碑)这种集字法,也属于第一种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