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风虎神韵114 2014-12-24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本站 | 作者:本站 | 日期:2012年9月25日 | 浏览1826 次] 字体:[  ]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讨论式”

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则是一种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体验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来获取新的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益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下面以?超重和失重?一课为例,谈一谈我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和认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就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本节课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且运用超重和失重现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新课标物理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和完全失重现象;

理解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实验观察能力和正确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抽象生活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看录像、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到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

通过运用超重和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的价值;

渗透“学以致用”思想,结合我国神舟号飞船升空,增强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则是想通过设计分组实验,多次讨论交流,让学生去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则是想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产生探究的成就感;最后设计观看神舟号飞船的升空录象片段,根据杨利伟的讲话布置研究性课题,则是意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发展科学探索兴趣。

3、重点与难点分析:

1)超重、失重是一种假象,它并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对于这一点,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所以把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确立为本节教学的重点,同时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2)超重与失重问题实际上就是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问题,分析超重与失重,加速度是关键。只有加速度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及初始状态才能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因此把超重、失重中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关系也确立为本节教学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与运动相应的四幅受力图,加以文字归纳规律的方式来突破这一难点。

4、教材的处理:

本节教材是以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为例,分析了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来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为了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采用了相关动画资料进行直观展示,使知识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课后的“做一做”小实验,即矿泉水瓶漏水实验,由于实验器材易得,容易进行,又会引起学生兴趣,所以,我把这个实验移到了课堂上,用来引入和帮助学生体验完全失重的概念;另外,“失重和宇宙开发”这个阅读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并查阅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力、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学生已为本节内容的实验和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的疑惑:一是当物体存在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的重力变了没有?二是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对速度与加速度方向辨识不清的困难。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被动的得出超重与失重的含义,导致学生缺乏对超重与失重的进一步理解,更无法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亲身体验。而本节课采用的“探究、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才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教学模式由学生的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四、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本节课需要学生充分整合所学过的内容,因此本节课为学生设计了自主活动(自主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师生活动(多次个别提问与交流),生生活动(讨论与交流,学生上台讲解等),小组活动(分组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情境。这样做就是要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究、去交流、去体验成功和失败,去产生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喜悦,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最后要求学生去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就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的整和在了一起。

五、教学用具的选择:

根据教学活动的设计选择下列教具:体重计、弹簧秤、钩码、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 课题的引入:

播放与超重、失重有关的游乐运动录象片段,提出“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引起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的主题。

2、 概念的得出:

观看模拟电梯课件,得出超重和失重概念,回答第一个问题。接下来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重物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提出问题“有没有观察到超重和失重现象?”

3、 超重和失重的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虽然问题难以估计,但教师最终要把学生引导到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上来,即“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时,再把问题具体化:“能否根据我们掌握的运动规律来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当探究结果出来后,马上让学生思考问题“水平方向的加速或减速运动会产生超重和失重吗”学生回答后就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产生超重的运动一定是向上的运动,产生失重的运动一定是向下的运动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教学难点就此突破。

4、 完全失重现象的探究过程:

演示钻了孔的矿泉水瓶自由下落实验,提出问题“没有水漏出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此问题引出了完全失重的概念。继而提出“产生完全失重的条件是什么”“水瓶上抛,水会流出来吗”,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5、 规律应用:

提出“超重与物体的重力增大了,失重与物体的重力减小了是一回事吗”“在完全失重情况下,弹簧秤还能测量物体的重力吗?天平还能测质量吗?浸在水中的物体还受浮力的作用吗?水银气压计还能测气压吗?”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6、 课堂小结:

以回答“学到了什么”的形式对学生评价性总结。

7、 拓展延伸:

根据杨利伟的话确立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用学生自制的弹簧秤来做实验,虽然可以对学生的作品是一种肯定,会促进学生今后去积极进行物理小制作,但由于很多学生是用橡皮筋做的,劲度系数不同,会导致有的学生观察现象不明显,这个问题可以用实验室统一配置的弹簧秤来解决。

2、学生自主探究时,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从哪入手,因此老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提示学生从运动和力这两方面去进行分析,如果疏于引导,就会拖延时间,导致后面教学被动。

3、完全失重的演示实验,在这里采用矿泉水瓶自由下落,让学生观察漏水的情况,由于下落太快难于观察,本节课可采用摄象机拍下,进行慢放,效果会更好。

4、让学生体验完全失重现象时,下落过程弹簧秤与钩码容易脱节,老师要抓住这个微小环节,及时引导学生分析脱开的原因。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整个教学围绕着超重和失重这个知识点,把问题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形成了教学的层次感,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主动积极参与问题的分析、讨论、交流、体验,不仅掌握了应学的知识,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板书设计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的现象

条件: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超重              向上加速

运动形式: 

向下减速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的现象

条件: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失重              向下加速

运动形式: 

向上减速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学生实验,发现问题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探究,分析问题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结果外推,获得新知

应用规律,学以致用

     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讨论式”

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xxxx 

 

xxx

xx省教育学会第24次学术年会科研成果

申  报  评  审  表

姓  名

xxx

职务或职称

中教一级

自报等级

省级一等

单 位 及

通讯地址

xx市 第  一  中  学  校

xx市 xx 大  街  xx号

成果题目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则是一种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体验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来获取新的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益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本论文在对一线教师探究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方面亦具有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

县(区)初 评 意 见

市(地)企业或省学会分支

机  构  复  评  意  见

省教育学会终评意见


责任编辑:asyzx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