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与反思

 莱阳好人 2014-12-24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与反思 

俞晓东

摘要:杭州市部分学校利用地域特色、师生自下而上开发、学校优势项目、学科拓展和学校目标取向等五种类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明显效果。但发展不平衡,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师缺乏开发意识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以学校和教师为本位、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编教材和开发过程封闭等问题。今后校本课程开发应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外在评价机制的建立、拓展社会资源的利用空间和形成推进校本课程的保障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虽然一些学校率先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如何看待现有的成果,下一步该如何深入,仍需要我们关心和思考。本文就杭州市部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成果作简要分析与反思。

一案例与点评

考察当前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我们按开发的类别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1.基于浓郁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特点是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更多地关注学校外部的可用资源,利用地域特色来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

案例一:萧山九中地处杭州湾南部,属海涂沙地。2001年,学校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现在众多课题当中有关沙地人生活、生产活动的相当多,于是试图对这些课题进行整合,决定把这些有关沙地的研究性课题以文化为纽带、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组合开发成一门校本课程,题目为“沙地文化”,后改为“融人沙地”。萧山九中这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育信息报》等先后做了专题报道。该成果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年度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案例二:萧山欢潭是大岩山云雾茶的故乡,是萧山有名的茶乡。欢潭小学就坐落于欢潭白竹湾的山坳,与大岩山咫尺之遥,学生生活于此,耳濡目染到浓郁的茶文化之香。学校有劳动实践基地“四园一池一田”(茶园、果园、中草药园、竹园、养鱼池、试验田),其中茶园规模最大。学校因势利导,开发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把茶艺引人课堂,融人学生的生活,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茶、了解茶、制茶、泡茶等,从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这类课程开发最齐的一个亮点是浓郁的地域特色,真正实现了“人无我有”的境界。它的开发成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充分挖掘了区域资源,让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在一起。他们既是社区资源,又是教育资源;既是经济,又是文化;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形态;既囊括了区域文化特征,又渗人了学校文化底蕴。

2.基于师生的草根式校本课程开发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开发思路,学校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与能力,师生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在实践中生成、发展。

案例一:拱墅区大关苑第一小学在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切人口时,教师推翻了学校的方案,提出很有创意的主题,把开发定位在“还给孩子童年”上,最终形成了主题为“寻找童年乐事,还给童真童趣”的“非常生活”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让学生参与课程开发;二是形成两大课题开发组织;三是建立以社团类活动为主的有效活动机制。学校探索的这条“自下而上”的实践模式之路,获得了各方的好评,其成果在《中国教育报》上整版予以介绍。

案例二:杭州市香积寺巷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很有特色,一是让家长融人课程开发,使家长成为孩子部分信息的传递者、课堂教学的评价者;二是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投人度;三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注意把自己的知识、时间与他人分享。

这类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实践兴趣”。它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明确了课程、教师、学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逐步把课程的生态系统直接指向学生对兴趣需要的满足和能力、德性的提高。二是强调通过“集体审议”来解决课程问题。从课程问题的提出到课程问题的解决,师生数次获得“集体审议”权利。

3.基于学校优势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学校优势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突出的是强化特色与优势课程。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域特色不很明显;二是学校在某一方面有较深的积淀与优势,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

案例一:拱墅区贾家弄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书画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为使特色更有内涵、更具有人文性,他们把特色教育与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融合起来,开发以“书画人生”为题的校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课程以“学书画,学做人”为书画人文的活动主题,提出了五大主题,即我们眼中的世界、让童眸映五彩、书画与生活、心灵的成长、插上想像的翅膀,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书画飘香中文雅地成长。

案例二: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利用寄宿制与英语特长两大优势,进行生活化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他们充分利用了校园内的所有资源,让学生在仿真的英语文化与生活世界里活动,在活动中生成课程的基本体系和学习内容,在学生的体验中培养其英语交际能力和英语素养。

这类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好处:一是优势项目是学校的强项,在此基础上发展比较有把握;二是发挥学校优势项目可以创建特色。

4.基于学科拓展的校本课程开发

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些学校对于国家颁发的标准或大纲的重新途释,是结合本校学生的需要对标准、大纲、通用教材进行调整、重组和拓展、延伸。

案例一:萧山育才小学的领导及老师在分析学校当前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英语学科拓展的校本课程开发,名字为“ABC PARTY",开展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会话、游戏、表演为主要形式的交往活动,把开发定位在学校英语课程的拓展与补充上。课程实施把学生兴趣作为首要原则,以游戏式活动为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语言实践能力。

案例二:“走进学习”是萧山三中开发的校本课程,他们把生物教学与元学习训练结合起来,把元学习训练、学习习惯训练、探究式教学方式等结合起来,设计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外学习体系,让学生在研究性活动中训练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把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拓展性学习等三大板块,其途径为探究性学习。

这类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优势:一是与学科课程有密切联系又不为学科课程所限制,可以为学生在学科学习领域中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更能为一些学有余力又喜欢某门学科的学生提供更深人学习的机会。二是使更多的学科教师有用武之地。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教师更喜欢开展学科领域中的课程开发。但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把课程开发变成应试教育的借口,妨碍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

5.基于学校目标取向的校本课程开发

这是以学校发展特色为导向的综合性校本课程开发,根据学校的办学哲学和学生多样化的需要,提出一类整合型的开发思路。其特点是体系庞大,主线鲜明。

案例一:萧山三职是一所地处农村的职业高中,为树立自己的办学品牌,学校在对现有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职业与创业”校本课程。它是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培养职高学生创业能力这一办学目标,开发的跨学科、个性化、系统化的校本课程。学校探索了课程学习的基本模式,即自主定标一探究实践一交流展示一多元评价,提出了保证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即创设情景、组织资源、建立基地、搭建舞台、反思拓展。

案例二:以烈士命名的富阳市郁达夫中学一直利用郁达夫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为赋予郁达夫人文资源以新的时代精神,学校决定以此开发校本课程,实现三个目标:一是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载体,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结构体系;三是根据时代的需要,不失时机地挖掘郁达夫在学校教育中可利用的人文资源。为体现该课程的活动特点,课程的实施分大型活动类、班级活动类、研究活动类三大板块进行,通过课程的开发与执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这类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特点:一是体现整合性。这是明确体现学校特色的整合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明确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二是具有综合性。它在课程开发中,跨越了多种学科,涉及到方方面面。当然,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实施难度相对要大得多。

二、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虽然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发展并不平衡,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淡薄与专业发展程度低下,制约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就目前来看,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把握不够,二是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与技术,专业化程度不高。校本课程,对于基层学校与教师而言,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据调查发现,50%的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技能,许多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因为对理念的把握不准而出现了偏差。如有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仅仅是上一节课;有的学校存在着教育目标异化的现象,把第二课堂的活动摇身一变,成了校本课程;有的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理解不到位,把其定位在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培养方面,拼命在学科上下工夫,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抓手。由于现阶段有关校本课程的培训没有跟上,导致开发过程中的思想混乱,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这一现状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这一方面进行补课。

2 .沿袭以学校与教师为本位的开发思路,不大顾及学生的需求与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学校的开发思路定位不准,大部分学校把开发思路确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创办学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考虑学校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就有问题了,即我们把学生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喜欢吗?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吗?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大人们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值得反思了。

3. 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教材的编写,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存在一个误区,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编一套教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一些教师非常热衷于做这项工作,有的学校已经把编好的教材出版并进人课堂。且不说教材的出版必须经教材委员会审定方可进课堂,就其行为而言,已经曲解了国家把课程开发权下放给学校的初衷。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知识的生成,强调师生在开发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强调学生在开发过程的体验中获得感悟,从而获得经验。一句话,它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但这一点,很多人还是不理解,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开发理念,调整开发方向。

4.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比较封闭,没有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

校本课程开发的另一大问题是学校闭门造车,一些学校没有转变观念,没有用开放的思想接纳多种资源为开发校本课程服务,而是停留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搞所谓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是一个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但目前由于条件限制,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还更多地停留在学校骨干教师的层面上,即便是从教师层面来看,虽然有许多教师是积极投人的,但也有一部分教师觉得事不关己,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在寻求社区与家庭帮助时,许多地处农村的学校,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家长或其他人员,对其不感兴趣。因此,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度是有待加强的一个问题。

三、关注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作为促进学校特色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抓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展望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需关注与研究以下问题。

1. 探索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步的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个互动体,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大批具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参与和支持,目前正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支持,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举步维艰。在调查中发现,44%的教师因为自己在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上的欠缺,拒绝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也是教师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建立有效的机制,使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步十分重要。从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案例来看,那些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的确在开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他们的成长除得益于学校矢志不移的培训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任何校本课程开发,都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促成两者的互动、同步发展是我们要探索的重点问题之一。

2.研究校本课程区域推进的外在评价机制

由于当前还没有十分具体明确和可操作的校本课程开发政策,因而为校本课程开发留下了比较宽松的环境和空间,但同时也使得校本课程开发的外在评价成了真空地带。正是由于校本课程外在评价的缺乏,使得在一个区域里还无法根据科学标准来甄别校本课程开发的好坏优劣。因此,如何建立区域性的外在评价指标体系及操作方法,引导一个区域的校本课程的科学开发,是现在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关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可采用质性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有以下指标的评价体系:(1)校本课程开发的诸要素是否齐全与一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供应、教师的配合与进展); (2)课程是否有吸引力,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教师对于参与此类课程是否满意;(3)课程是否有绩效,学生在参与中是否能达到课程目标,是否有证据表明学生在认知、情感和心理动力上有所提高;(4)是否体现学校特色,能否体现学校相对其他学校明显的优势与办学特色;(5)能否体现地方需求的满足,是否给予了家庭、社区、地方代表与组织等参与课程决策的机会。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导校本课程开发向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3.研究社会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利用空间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将更加开放,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将成为国民教育的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预言,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独特性,将成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纽带。这不仅是因为社区与家庭同样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有参与和决策的权利,还由于许多校本课程本身就是从社区与家庭衍生而来的。如基于浓郁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就是这些学校对那些质朴的民风、优美的地理进行了加工,利用当地的企业、社会机构、家庭等社区资源开发出来的。如上文所述的‘`ABC PARTY'’校本课程等,这些学校虽然其地域优势并不鲜明,但他们充分利用了素质较高的家庭资源与已成气候的社区资源,积极吸引社区、家庭力量对于课程开发的援助,取得了成功。可以这样预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社会资源的利用空间还在不断扩大。因此,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不妨将视角投射在周边社区上,进一步挖掘学校周边社区中的人力、物力、地域资源,也许效果会更好。

4. 进一步探索形成区域性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

鉴于目前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有方向但无具体操作政策的“边缘状况”还会持续很久,现阶段区域层面在坚持非干涉性原则的同时,还应尽可能给予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这里需要研究的支持系统主要有:

一是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机构。这一机构应该体现这样的特征:第一是自发性。即它是因校本课程开发而生,为校本课程开发服务,是有志之士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帮助的自发组织。它不是具有行政作为的组织,而是以业务辅导为主的民间机构。第二是独特性。该组织的活动不受行政千预,完全按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开展有关活动,同时作为业务的牵头者,组织开展某些校本课程开发的研讨与展示活动。

二是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域性资源库。在目前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投人成本的问题。虽然有的学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投人很大,有点得不偿失。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几年前的计算机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或教师为做一个课件耗费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但只用了一次就束之高阁了,而另外的一个学校或教师可能也会再耗费同样的时间与精力再做一个同样的课件,但也可能只用几次就完了,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资源共享就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根据这一思路,探索在一个区域里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库已势在必行。它可以有效地防止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低层次重复与资源浪费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