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基本理念

 雪拥蓝关2013 2014-05-22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基本理念

嘉兴教育学院 张建芳(站长)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提供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吴刚平  校本课程开发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年 第38-39页)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等人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最先公开提出这一概念。当时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意义的阐述,其范围界定为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之后,校本课程开发的说法逐渐流行开来,许多学者纷纷就此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界定,如斯基尔贝克(Skilbeck)、沃尔顿(Walton)、埃格尔斯顿(Eggleston)、科恩(Cohen)、马什(Mash)等。斯基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我国台湾省学者黄政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透过中央、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利责任的再分配,赋予学校人员权责;由学校教育人员结合校内外资源与人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副教授杨龙立认为:学校为本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方式,也是学校内人员(校长、教师、学生、行政人员)与校外人员(家长、社区人士、地方人士、行政官员、学者、专家、有关资源单位人士)共同努力,针对学校内部的需求、学生学习、教师指导、社区地方需求、上级单位要求及国家与中央之要求等加以综合考虑,并以研究、设计、发展、实施、评鉴及修正等途径建立恰当的适用的教材与方案,所有课程参与人员亦肩负应有的绩效责任。

    尽管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不同理解,但其共识都强调以学校为本(为基地),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由学校成员开发相应的课程,供学生学习之用。简而言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开发并实施的,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类型;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整套活动。对这一定义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不能混淆。校本课程开发指向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产品中,而且体现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既可以自主开发自己学校的独特课程,也可以针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从而使国家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况,但它并不改变国家对于课程的权利主体性质。而校本课程则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产品或结果,为学校自主决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计划或方案。

    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的课程开发”不能混淆。“校本课程的开发”其重心在“校本课程”上,即把校本课程看作一个课程板块,它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他们共同组成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整体,其开发的权限及范围是确定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及其教师。“校本的课程开发”的重心则放在“校本”上,从广义上说,其权限和范围远大于前者,既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又指根据学校实际开发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板块”;狭义上说,它相当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而言,特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其开发主体主要是广大教师,可以是教师群体,也可以是教师个人,但都必须是“整体设计”。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不等同于编教材。不论何种程度的校本课程开发,单个学科或活动还是多个学科或活动,只要是校本课程开发,就一定意味着对课程进行某种程度的系统安排和规划。那些几乎未经系统思考的“零打碎敲”式的对教材和教学所做的变化,绝不是校本课程开发。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一种呈现形式,但并不是课程的全部。由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滞后性,因而难以适应校本课程所应具有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等特征。而校本课程可以由学校编写教师指导用书,或为学生提供必要讲义、手册和材料,但原则上不应当为学生提供教科书,尤其是发售教科书。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和“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大多数学校的“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只是开展具有某种特定内容、特定功能的活动,不能称之为“课程”。当然,“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可以转变成校本课程开发。对于那些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具有学校特色并形成了一定“品牌”的,具有相对稳定内容和独特功能的“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如果能进行课程论的改造,按课程设计,系统、规范地考虑其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等要素,这样的“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可以看成是“校本课程开发”。

    第五,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别和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而校本课程更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发展开发和设计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和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因此,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可以选修也可以必修。但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校本开发的理念和技术,在实施上更多地依赖于学校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范围属国家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因此,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又是有机的联合体。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考虑如下问题: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提高课程的实际效用;第二,相对松散的校本课程与严整的国家及地方课程各有优劣,故在操作层面不应厚此薄彼,而应审时度势,在不同时期因不同需要有所侧重;第三,应努力在三级课程开发中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以期找到课程改革的最佳突破口和生长点,从而促进课程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层面,应有如下的理念:

    1.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难以照顾到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应运而生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重要的、独特的补充,它与国家及地方课程共同构成完整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应为校本课程开发预留应有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也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实施协调和互补,不能脱离国家的课程计划来理解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在试图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补充。每个学校都可以在国家规定的留给学校的时空里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与国家及地方课程一道成为育人的资源。

    2.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活动,它实际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它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组织机构优化、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资源选用和社区参与等多种相关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成为课程决策的中心,因为这一过程真实地发生在学校中,核心的参与者都来自学校,即使有其他的参与者,其主要地目的与学校师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3.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

    基于学生差异性、独特性的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个性化教育”是一切教育内在的、本质的、终极的追求,教育改革提倡尊重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尤其强调尊重具有特殊倾向、志趣、需要和才能的个性。校本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而校本课程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与生活密切相关,它迎合了学生在兴趣、思维等方面的需要,故校本课程有最佳的学生身心参与优势,通过校本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这正是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全体和部分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那么,校本课程则是为满足学校学生发展之需的基本资源。校本课程应在最大可能条件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给予了学生真正的成长空间。

    4.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

    学校及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由于要针对特定学校的实际,而只有学校最了解自身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教师发展需要、家长需要以及社区特征,学校只有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结构,才能集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形成特定的校本课程。而广大教师最理解学生实际,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主体而开发出的课程最可能贴近现实,最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教师要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有助于加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调动其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法,发挥个人特长,接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主要是由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课程资源、学校和校长的办学思想,以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创造性实施等途径逐步形成和体现的。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为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澄清学校的办学特色,并把这种办学特色渗透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要求。

    6.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善于利用社区各种现场课程资源

    不同的社区均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将隐性的教育资源变为显性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三、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主要方面来说,直接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影响的不外乎国家的课程政策和课程计划、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用人单位等。国家课程计划、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组织、课程研究与开发机构、家长等,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校外因素,校长、教师、学生等是校内因素。

    家课程计划更多的是对能不能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出规定,而很少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具体的安排。地方一级的课程决策,主要涉及学校计划的组织和管理方面,虽然可能不是直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但它却影响着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是体现学校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重要活动,校长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校长率领教师对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环境、办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发展状况与发展需求进行整体考查,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学校的办学目标;另一方面,校长利用办学目标引导教师以其独特的工作方式与评价方式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正是校长引导着学校整体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方向,推动着学校课程的“校本”化进程。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要求校长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娴熟的管理艺术,更应具备识别学校整体资源的能力与知识,整合学校工作领域与文化背景中教与学的能力,对潜在的有利于教与学的社区学习资源的自觉意识。

     参与课程开发活动最积极的莫过于教师,他们是课程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教师们不断地试图对课程进行修改,以适应当地的条件、学生的特点,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材料。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很高,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走向校本课程,将会使每一位教师走向自己的舞台,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更大地激发自身的创造性,使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因此在对教师的关注中,校本课程发挥了其独特有效的作用。

    学校教育与地方、社区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地方、社区可以为学校补充教育资源。我国各地地区差异很大,每个地方均有自身的地方优势与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注重体现地方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地方人文资源,如地方历史、地方特色人文资料,地域民族风俗,地方宗教信仰,地方方言内涵,及地方地理、气候、特产等都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与地方或区域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从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社会性问题等出发寻找开发主题,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也可指向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指向学生的学业成就及问题。如果学校自定开发主题较为困难,也可以向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寻求标准,争取在他们的指导下,确立开发意向和项目。

    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具有能动性,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他们成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上讲,学生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将学生的差异引入到课程中,将学生的共同发展引入到课程中,使课程中真正有了人,真正有了千差万别的学生,真正有了学生的价值。由于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学生的兴趣、能力与选择是多元的,因此学生呈现给人们真实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开发要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校在课程决策中要尽可能的注意学生对不同专题的兴趣、收集信息、跟踪学生兴趣的变化等,以此作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依据。学校还可经常邀请学生对学校课程中包含的科目或专题等提出建议。

    此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专家系统的支持、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广大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的探索,这些无不涉及到资金、人力和物力的供给问题,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将比较大,这是大部分学校难以轻易做到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资金、人力、物力的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及品位有可能难以保证,最终可能会流于形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