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意】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

 伊人阑珊2014 2015-11-28

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


1980年3月成立嘉定县实验小学,1993年4月撤县建区后为嘉定区实验小学。1988年8月迁址李园一村,2002年8月新校迁址菊园平城路625号。

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学生1767人,平均班额45人。学校以“懂得感恩,崇尚优秀”校园精神为引领,以“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为追求,以“构建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核心,基于网络的社会、家庭、学校协作办学为手段的数字化校园”为办学目标,以“培养具有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行动力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聪明有情趣之人”为育人目标,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蝉联十二届“上海市文明单位”,获得第五届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市绿色花园单位、市安全文明校园、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市平安单位、市体育场馆开放先进单位、市家校互动先进单位、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区中小学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区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区绿色学校、区艺术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中国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示范学校、“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数字化教与学项目试点学校、“互联创造未来”项目学校、“技术启迪智慧”项目、数字化学习应用课题组获得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奖。

第一部分 学校课程发展基础

课程发展必须基于学校已有的基础,以学校的课程现状为起点,关注学校拥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将课程建设放在整个学校发展的背景下考虑,以此促进课程品质,保证其有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活力。

一、 学校课程发展的优势

学校地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嘉定,拥有丰富的在地文化资源。嘉定区水秀地灵,名胜颇多,竹刻、黄草编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还有诸多历史名人。嘉定所特有的汽车产业也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学校硬件设施完备,有一支有专业追求的教师队伍。自2007年7月起,学校开展数字化学习变革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朴素而实用的变革之路,确立了“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的办学理念,进而提出了“享受教育”的理念。

(一)拥有丰富的在地文化资源

学校地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嘉定。嘉定素有江南名城之誉。隆庆(1567年-1572年)之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明代境内布市兴旺,名闻遐尔,民风淳朴,景色秀丽,名闻遐迩,令人流连忘返。嘉定历来经济发达,多项经济指标连年居上海各区县前茅。高科技园区、经济小区星罗棋布,工业集聚效应日趋显现。中国第一辆上海牌轿车、桑塔纳轿车均在安亭镇诞生。近年来,陆续形成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销售、汽车租赁等汽车相关产业。素有'江南明珠'之称的嘉定,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是上海著名的科技城、汽车城、旅游城。

1、嘉定历史幽幽,历史古迹犹存。嘉定区水秀地灵,名胜颇多。遗存的古迹大都集中在上海历史文化名镇——嘉定、南翔两镇。嘉定城中的法华塔、州桥皆创建于宋代,是当年县治练祁市的中心。今其周围的小桥流水、居民街巷犹不失古镇风韵。南城的孔庙建于宋嘉定十二年,殿堂门庑,高壮华好。孔庙东侧的当湖书院乃沪上仅存的清代书院建筑。与孔庙一水之隔的汇龙潭公园为城内又一观光的好去处。东城的秋霞圃江南的古典园林,由明代龚、沈、金三氏的私家园林及城隍庙合并而成。这些,无不透射出嘉定深厚的人文气息。

2、嘉定文化深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嘉定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人以刀为工具,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文、印诸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嘉定竹刻的样式多变,技法多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鲜明的原创性。黄草草编是徐行的传统工艺品,嘉定先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此外,南翔小笼制作工艺、马陆篾竹编织工艺、江南丝竹、上海道教音乐等数十项非物质文化被列为国家级、上海市或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嘉定崇文重教,享有“教化嘉定”美誉。嘉定人历来重视教育,官府倾力,民间捐助,积极办学,以隆教化,尊师重教遂成社会风尚。建县以来,中进士188人,其中180人出在明清两朝,有清一代全国共出状元113名,嘉定一镇便占三席。此外,嘉定还有诸多历史名人,例如哲学博士学位和荣誉法学博士、被誉为巴黎和会上的雄辩家顾维钧;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陆俨少等等。如今,嘉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目前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完备。

4、嘉定科技领先,汽车产业发达。这里是中国第一辆上海牌轿车、桑塔纳轿车的诞生地;这里是斥资600亿打造的上海国际汽车城;这里每年在3天内吸引20万人观看F1盛况;这里每年生产50万辆轿车……这里是上海目前重点建设的、产业集中、功能集聚、产学研结合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随着F1上海赛车场、上海汽车城、上海汽车博览公园等多处新地标的诞生,以汽车博览、会展、体育、旅游等功能构成的汽车文化将会成为引领中国汽车时尚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拥有先进“硬件”与“软件”资源

1、硬件:学校各类设施完备。我校位于嘉定区菊园新区平城路625号,是一所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学校有一幢四层的主体教学楼、一幢四层的独立办公大楼、一幢四层实验楼、一栋可容纳800人同时用餐的二层楼餐厅和一栋100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及200米环形塑胶跑道一个。学校环境优美,树木四季常绿。学校教学设备完善,拥有实验室、围棋室、舞蹈房、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以数字化教学为特色,先后开设了6个ipad数字化实验班。学校较齐全的硬件设备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软件:有一支有专业追求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职员9人;市特级校长1名,市教育系统艺术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名,市名师基地学员2名,区学科带头人1名,区学科骨干教师6名,区学科中心组成员5名,校学科带头人1名,校骨干教师6名。中学高级教师12名,占教师数的13.33%,小学高级教师50名,中高级职称占教师数的68.89%;硕士研究生3名,占教师数的3.33%;本科学历81人,占教师数的90%。就目前我校教师知识结构体系来说,一般都是任教单学科的教师,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教师较少。但是,教师有自己的专业追求,有教育理想,并能积极付诸于行动。自快乐活动日开展以来学校教师已自行开发五十多门校本课程,很多老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大学科的观念初步形成。

(三)学校内涵提升与特色发展有明确的聚焦

1、内涵:2009年学校提出了“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的办学理念,之后结合学校1999年提出的“吸引教育”,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的办学理念,并据此提出了“享受教育”之学校哲学,进而确定课程理念为“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

2、特色:自2007年7月起,学校开展数字化学习变革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朴素而实用的变革之路。2012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尝试与突破,在“每个孩子一个学习终端”的新环境下进行“再生式”的“课堂创新”。从组织形态、教学常规、学习规则、科学评估和多方合作等五个方面对课堂进行了重新定义,进行“课堂创新”的系统变革。体现了教育与技术的亲密携手、人与物的完美匹配和事与理的交融共通,逐步贯通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学校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对开展应用数字化方式学习的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估的研究。通过与全市常模库中的量化数据与客观分析的横向比较与纵向跟踪,应用数字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在注意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精细动作和平衡与协调上保持领先,在注意、表达、精细动作的提高程度上优于非数字化学习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领先更是明显加大,初步反映了课堂创新实践的成效和对于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影响。“数字化环境下重新定义课堂实践”项目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形成辐射作用,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市区媒体多次报道。

总之,丰富的在地资源,先进的硬件、软件资源以及明确的办学理念使得学校课程具有了内部的发展动力和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学校课程发展的空间和生长点

虽然学校已找到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抓手,但是还需对学校教育哲学进行深度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课程发展进行“顶层设计”,通过资源的深度开发、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以学校特色的凝练与丰富多元的发展为目标,创造学校课程发展的新生长点。

(一)学校课程哲学的进一步厘定与丰富问题

2009年学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的办学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丰富课程内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2014年,我们在对学校办学的历史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1999年提出的“吸引教育”,把实小建成最吸引人的地方,创设适合每一个孩子愉快学习的环境、创造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完善,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的办学理念,并据此提出了“享受教育”之学校哲学,进而确定课程理念为“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理念提出时间较短,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尚需一个过程。目前,理顺办学理念、课程理念与课程运作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以贯之、内在协调的课程价值体系是当务之急。

(二)在地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问题

学校周边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关注生活的重要载体,但从目前情况而言,真正进入课程与课堂的不多,系统性不强,没有形成整体规划,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处于小、散、浅局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向性不明确,不同年级层次不分明,学生的认同感不强。

(三)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问题

自2011年实施快乐活动日以来,我校教师在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但是教师开发特色精品课程的专业能力比较欠缺,尤其是数字素养课程的开发,对教师信息素养要求比较高,目前来看,有一定难度。学校的校本研修一般都偏重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知识技能的再学习与再提高,在帮助教师优化课程开发过程、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等方面所做甚少。

(四)学校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和结构化问题

学校课程没有形成体系,课程的目标与育人目标的内在逻辑关系,学校课程的内容体系与现行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体系的关系,学校课程的实施途径、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

总之,学校课程的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内涵的主要载体,是发展丰富学校文化的关键途径。一方面,学校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新的组成部分。新课改赋予了学校课程的权力,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有机结合了校本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学校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课程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学校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学校课程走近了每一位教师。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课程与学校日常教学紧密相关,与学校生活、教师生活和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与教师和教学行为,学生和学习行为紧密相关,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可以作为这样一个认识和概括: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这是课程改革提供给我们新的思想认识,丰富和深化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为新一轮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新视野和新要求。更重要的是学校课程开发是课程文化建设的载体。校本课程开发,其实质是学校文化重构,通过学校课程开发,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校特色得以充分彰显,学校文化力得以充分释放。

(五)数字技术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中的创造性应用问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数字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开发数字课程时,我们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如我们开发的微课程视频,可充分利用家校数字平台,专门建立“微课程网站”,将各学科制作的微课程视频分门别类地上传至网站中,供学生在线学习。微课程视频以其精小精悍、针对性强的学习内容、随时随地的学习网络、反复播放的学习形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

第二部分 学校课程哲学

一、学校教育哲学:享受教育

我校的办学宗旨是:发现每一位教师,成就每一个孩子。根据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历史上所提出的“吸引教育”理念,我们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这一核心办学理念,并将其概括为“享受教育”之学校教育哲学。

何为“享受教育”?“享受教育”是一种以奉献为快乐、以创新为追求、以课程为载体、以多元文化为底蕴、以人的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以制度为保障的现代学校教育样态。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宏观:享受教育是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精髓。享受教育是以教育为赏心乐事,正如孟子说的: “得天下英才而乐育之,三乐也。”其实,不仅教育“英才”有乐趣。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就因为对任何人(包括所谓“学困生”)的教育,只要用心投入,我们都会感到其乐无穷。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享受教育就是把教育当成生命个体存在的一种方式。享受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享受生命。文艺复兴以来,“以人为本”便成了世界文明的共同主题,生存的权利、发展的权利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一项促进人类前行的神圣事业,每一位从业者都应从中感觉到因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获得的愉悦,这就是“享受”。

——中观:享受教育是一种特色办学的方法论。从德育层面来说,我们要寻找“自由向上”的道德力量,学校德育所能提供的,便是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保证每一个孩子发展自己潜能的自由。通过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的德育工作,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品德、知识和能力。从管理层面来说,享受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管理体系应该是为师生创造成长、成功和发展而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享受服务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管理的民主化和公开化。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来说,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校园,不断优化校园文化设施,让师生在环境中体验受教 育的幸福快乐享受。给师生一种优雅的文化享受,过诗意栖居的专业生活。

——微观:享受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它为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它更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传递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教学活动形式须在师生互动、对话的基础上开展,其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促进者的角色,他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并隐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包含以下策略:

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教师事先组织教学资源,确定好对话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在交谈中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探索问题,发展情感。在此阶段,教师要在鼓励学生表达消极和积极的情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在一定的程度上要发生变化,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等形式。

3、交流问题,碰撞思维

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这一阶段,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发散性的思考问题,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规划整合,评价反思

教师在此阶段要引导学生作出与自己的期望相一致的决策,同时整合各方面信息,形成他的学习计划,行动方案,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学习成果。鼓励他们对他人或小组进行评价和分析、反思自己的学习,最终采取积极的行动。

上述四个阶段相互衔接,构成了享受教育教学策略的全程。

二、课程理念: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

依据“享受教育”这一学校教育哲学,我校的小触角课程理念是: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具体涵义是:

1、课程是一种生命情愫。杜威首次提出儿童中心课程,它打破了束缚儿童的教育传统,主张教学、课程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兴趣、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儿童居于课程的中心。以课程为载体,丰富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促进自己生命的增长。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多种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教学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习得的信息,培养的能力,编辑成学生自己的生命情愫,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2、课程是一种文化相遇。课程是一个有机系统,它不是一个个知识或一个个活动的简单堆砌。它是特定教育目标的引领下的一个个散落的、无序的知识的有序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排序和组装,而是文化的相遇、相知和相融,获得的是一种文化的濡染。课程对孩子的影响也不是单线的和统一的。孩子在同一门课程的熏陶下获得的发展是不一样的。这种成长是课程文化和孩子的已有认知相遇、相知和相融的效应。因此,我们说课程是一种文化相遇!

3、课程是一种精神之旅。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在召唤,是一种精神之旅。这种召唤带给周围人们的是一种温柔的冲撞;它使得处在教育情境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无比真诚地谛听来自生命最本真的悸动和低语,教育过程真正成为一个没有耳提面命的疲惫、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在日渐清晰的人生目标的探寻中,心灵变得纯净、充实、澄明和温润。小触角课程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上,关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成长需要和学习特点,注重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和体验的深刻性,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使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感受文化的无限魅力。

4、课程是一种复杂联结。长期以来,在课程领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彼此之间界限森严,并努力保持距离,四处充塞着分离的体验。学校课程应致力于消解课程领域的种种对立现象,恢复课程的联结性。这种联结包括线性思维和直觉认知之间的联结、身心之间的联结、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结、个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结、人类与地球之间的联结、自我与本性的联结。“小触角课程”不是教师带入教室的预先设定的计划,课程在教师、学生和世界的交互作用中显现。我们的教育应求得人的智力、身体和灵魂发展的平衡。在课程实施时处理好以下关系:个人与小组的关系、内容与过程的关系、知识与想象的关系、理性与直觉的关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技巧与观念的关系、评价与学习的关系、技术与方案的关系。

第三部分 课程目标

一、培养目标

我校的培养目标是:优雅而有气质,乐学而有智慧,明敏而有情趣的儿童,我们致力培养具有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行动力的聪明、有情趣之人。

——优雅而有气质:懂礼仪,会待人;衣着大方,举止文明;

——乐学而有智慧:会学习,善思考;乐于分享,勤于探究;

——明敏而有情趣:喜运动,有灵气;积极乐观,坚强自信。

二、课程目标

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目标去达成的,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我们把“优雅而有气质,乐学而有智慧,明敏而有情趣”这三个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形成低中高的课程。



第四部分 学校课程评价

学校课程的管理反映在对学生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科学与规范,丰富评价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保障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既要注重终结性评价,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真正发挥评价引领的积极作用,保护、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作了如下描述:“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我觉得对学生学习应该体现具体的目标,多元的方式,同时把评价体系和激励、奖励机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评价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益,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学生课堂学习多维评价表

班级: 学号: 姓名:

项目

A

B

C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 参与讨论态度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




积极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有阅读课外读物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没有阅读课外读物




自信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善于与人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思维的条理性

能有条理表达自己 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思维的创造性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我这样评价自己:

同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注: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同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二、对教师课程实施的评价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其中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有教育、导向、激励、示范等作用。而教师的教又受到其评价体系的制约和影响。评价体系是教师教的方向标和测量仪,因此,如何评价教师的教,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结果。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地指导和评价教师的教,从而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素养,改进课程品质。

教师“教”的评价指标体系表

指标

评价标准及其得分

A

(80-100分)

B

(70-79分)

C

(60-69分)

D

(59分以下)

教学准备

1.教师系统、全面掌握本领域的知识。

2.有完整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安排。

3.有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料。

1.教师全面掌握本领域的知识。

2.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安排已经确定。

3.尚需要完善相关教学材料。

1.教师基本掌握本领域知识。

2.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只有初步考虑。

3.相关教学材料的准备不是很充分。

1.教师部分掌握本领域的知识。

2.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安排。

3.没有相应教学资料。

教学设计

1.正确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模式,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2.教学设计严谨独特,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1.正确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模式,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2.教学设计严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1.基本能正确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模式,体 现 知 识 与 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2.教学设计结构合理、层次较为分明。

1.不能正确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模

式,不能很好地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2.教学设计层次不是很分明。

活动内容的组织

1.教学活动内容选择适宜,符合学生实际需求。

2.与教学目标一致。

3.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身心水平,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1. 教学活动内容选择 适宜,基本符合学生实际需求。

2.与教学目标基本一致。

3.内容比较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基本适合学生身心水平,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1.教学活动内容选择不是很合适学生。

2.与教学目标不是很一致。

3.内容趣味性不足,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是很贴近,不太适合学生身

心水平,学生能理解的内容较少。

1.教学活动内容选择不合理,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2. 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3.内容缺乏趣味,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利于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

的选择

1.教师采用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技巧运用娴熟。

2.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能根据学生的情学习况及时调整教学。

1.教学方法基本适当,教学技巧运用比较娴熟。

2. 能有意识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基本能调动学生兴趣,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教学参与。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比较及时地调整教学。

1.教学方法呆板,针对性不强,较少运用教学技巧。

2.教学手段单一。

3. 学生兴趣不高,较少

参与。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1.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2. 教学手段单一。

3.学生没有参与,经常是教师自顾自地教学,学生明显不满。

教学组织

1.教学程序和结构清晰合理,新颖有效。

2. 教学组织主次分明、灵活有序,各环节连接自然流畅。

3.沉着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并妥善处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学程序和结构较清晰合理,新颖有效。

2.教学组织主次分明、灵活有序,各环节连接自然流畅。

3.基本能沉着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并妥善处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学程序和结构不是很清晰合理。

2.教学组织主次较分明、较有序,各环节连接不是很流畅。

3.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较差,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学程序和结构不清晰,不合理。

2.教学各环节主次不分明,程序混乱,连接不流畅。

3.不能沉着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

外情况并妥善处理,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气氛

1.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积极,探究气氛浓

厚。

2.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认真。

1.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师生有一定互动,能够共同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基本能参与其中,学习态度良好。

1.课堂教学气氛有些沉闷,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基本没有积极地探究问题。

2.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态度一般。

1.课堂沉闷、没有师生互动、没有探究。

2.学生参与度低,学习态度不端正。

教学效果


1.三维目标达成度高。

2.多数学生愿意向其他同学推荐该课程。

1. 三维目标达成度较高。

2.学生评价意见有分歧,部分学生愿意向同学推荐课程。

1三维目标基本达成。2.极少有学生给出高的评价,极少有学生愿意向同学推荐该课程。

1. 三维目标没有达成。

2. 没有学生愿意主动向要好同学推荐该课程。

三、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认证与评估

课程的认证与评估作为课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有其现实意义。首先对课程具有诊断作用,评判出课程的优劣得失,作为课程管理者改革课程的依据;其次能够促进课程的全面建设,通过课程的认证与评估,课程管理者和教学人员能够获得相当数量的反馈信息,为改进教学提供一定的准则,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再次能够促进课程制定的科学化,使课程目标更加明确和清晰,使课程实践者有更加明确的方向,从而推动课程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表


指标

评价标准及其得分

A

(80-100分)

B

(70-79分)

C

(60-69分)

D

(59分以下)

课程背景评价

学生的兴趣

1.学生对本课程具有浓厚的兴趣和需求。

2.有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

1.学生对本课程有一定的兴趣和需求。

2.稍有一些参与学习的愿望。

1.学生对本课程不怎么感兴趣,没有很强的需求。

2.学生被动参与。

1.学生对本课程没有兴趣和需求

2.丝毫没有参与学习的愿望。

教师的现有水平

1.教师的知识基础完全能胜任本课程的开

发与实施。

2.有开设本课程的经验。

1.教师的知识基础基本可以胜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开设本课程的经验不太足。

1.教师的知识基础不太能够胜任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没有课程的开发经验,但能继续学习。

1.教师的知识基础无法胜任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 没有课程的开发经验,也无法继续学习。

社区及家长的需求

1.社区及家长非常支持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能够为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有效帮助,愿意主动参与其中。

1.社区及家长基本支持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能够为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少许帮助,愿意主动参与其中。

1.社区及家长不太支持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不能为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帮助,并不是很愿意参与其中。

1.社区及家长完全不支持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不能够为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帮助,很不愿校本课程意参与其中。

学校的特色资源情况

1.课程是基于学校内外部的特色资源开发的。

2. 能够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很好的资源支持。

1. 课程基本上是基于学校内部外部的特色资源开发的。

2.能够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

1.课程基本没有学校内部外部的特色资源的支持。

2. 基本不能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资源支持。

1.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学校内部外部的特色资源的支持。

2. 不能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资源支持。

课程

方案

的评价

课程指导思想

1.课程方案设计充分体现课程的指导思想。

2. 完全符合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要求。

1.课程方案设计体现了

课程改革思想。

2. 基本符合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要求,但还存在些许偏差。

1.课程方案设计思想与

学校课程改革思想有一定差异。

2.与学校课程规划总体安排有冲突。

1.课程方案设计与学校课程思想冲突。

2.与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相矛盾。

课程总

目标

1.课程目标清晰,反映当代社会发展趋势。

2.对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1.课程目标清晰,基本体现当代社会发展趋势。

2.对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具有一定得促进作用。

1.课程目标不太清晰。

2.对学生某一方面素养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1.课程目标不清晰。

2.对学生发展作用不大。

课程纲要的评价

课程具

体目标

1.课程的具体目标表述非常清晰、合理。

2.有很强的层次性、弹性。

3.完全符合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

1.课程的具体目标表述基本清晰、合理。

2.有较强的层次性、弹性。

3.基本符合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

1.课程的具体目标表述不太清晰、不太合理。

2.层次性、弹性不强。

3.不太符合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

1.课程的具体目标表述非常不清晰、不合理。

2. 没有层次性、弹性。

3.完全不符合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

课程内

1.课程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结构清晰。

2.呈现形式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

1.课程内容选择基本科学合理、结构清晰。

2.课程呈现形式基本与学生发展水平和特点相适应。

1.课程内容结构不尽合理。

2.课程内容的呈现不太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特点。

1. 课程内容结构缺乏逻辑性或完整性。

2.与学生现阶段发展水平脱节。

课程组

1.课时安排合理,以不同课程形式实施课程。

2.组织合理,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

的水平。

1.课时安排比较合理,以不同课程形式实施课程。

2.课程组织基本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水平。

1.课时安排不太合理,以不同课程形式实施

课程。

2.课程组织不太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水平。

1. 课时安排非常不合理,以不同课程形式实施课程。

2.课程组织不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水平。

课程评

1.有完整的课程评价计划与安排。

2.有明确且成熟的评价方案。

1.课程评价计划与安排已经确定。

2.评价方案尚需继续完善。

1.课程评价计划与安排只有初步考虑。

2.课程评价方案正在酝酿中。

1.没有明确的课程评价计划与安排。

2.没有形成课程评价方案的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