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解读经济“新常态”

 冷月静思斋 2014-12-25
    经济“新常态”一词现在颇受关注,其背后隐含着宏观经济调控思路的变化。多数人已接受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换挡,但对于减速后的经济“新常态”却有不同的看法。
增长减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就像股票投资一样,百万级的账户很容易翻番,百亿级的基金要翻倍则很难做到。
    增长减速的担忧主要是就业,当年追求“保8%”的目标也并非增长目标,而是就业目标。经济增长减速的过程中包含着产业结构的转型,第一、二产业的占比下降了,第三产业的占比上升了,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函数比第一、二产业大约高出一倍以上,即第一、二产业增长1%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仅为第三产业创造就业的50%左右。由此推算,如果经济增长减速的过程中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就业市场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此外,2012 年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劳动力增长净减少,保就业的压力也会相应减轻。
    经济“新常态”可以有多重解读,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三个新变量:1. 经济证券化;2. 货币国际化;3. 农村产业化。这三大趋势将与国民经济的减速换挡同步,为宏观经济稳定“保驾护航”。
    国民经济的证券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化率超过60%的时候,证券化率会接近甚至超过1:1。过去几年沪综指在2000点的水平线上盘整,总市值仅23 万亿~24 万亿元,同期国内生产总值50 多万亿元,证券化率不到50%。今年股市暴涨,沪综指突破了3000点,总市值超过32万亿元,证券化率也不过60%左右。若按照经济增长翻一番的目标,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证券化率1∶1就意味着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也应超过100万亿元。所以我说“慢牛跑三年,沪指看四千”。最近股市的慢牛变“疯牛”了,也许沪指4000 点会是一个保守的目标。可想而知,股市繁荣将促进消费,提振信心,驱动产业创新。
    货币国际化的趋势更重要,自从2009 年试点人民币跨境业务以来,人民币互换总额已接近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0%,达到近6 万亿元。由此推算,未来5 年人民币跨境业务量将超过10 万亿元。中国经济已在出口“中国制造”的同时出口“中国信用”,相比之下,“中国制造”的优势在下降,“中国信用”的优势在增长。中国的离岸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逐年上升,目前已排名全球第七位,再努力一下,人民币上升为全球第三大国际货币的目标或将在2020 年实现。离岸人民币总额预计将达到20 万亿元,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可以化虚为实,若以国内生产总值100万亿元为基数,用20万亿元的“中国信用”换取20万亿元的实体财富,相当于直接贡献20%的经济增长份额,增长减速20%又何妨?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必然要解决农村问题,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可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城市化。中国经济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时至今日,笔者认为传统农业也会迎来进一步的改革。第一步是户籍制度的改革,从此不再有城乡户口之分;第二步将是撤“乡”并“镇”,结束一乡一镇的农村行政体制;第三步是农村产业化,农村土地流转和集中的结果必然是现代化的大农业,逐步将农业人口下降到15%左右。
    经济增长的减速换挡是一个产业优化的过程,今天我们将接受7%的经济增速,明天还将面对6%的经济增速,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永远成为历史。所以“新常态”的“新”字应理解为“心”,如古人云:“心放平,路乃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