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吟诵古诗词 应“像唱歌一样”

 qjpxzx 2014-12-25

■记者 张登军 文/图

在读古诗的时候,很多人都讲究“根据每个字的音调,字正腔圆、一字一拍”地朗读,而校园里的读书声也常用“书声琅琅”来形容。昨(1日)上午在绵阳市图书馆举办的绵州讲坛上,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著名吟诵专家徐健顺则提出,“书声琅琅”并非中华传统读书法。

什么样的读书方法,才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读书法?讲座中,徐健顺结合自己长达十年的研究,以视频、史料记载等进行印证,认为古人读诗文的传统读书法,应该是“依字行腔”的吟诵。通俗的理解就是,像唱歌一样去读书。

寻找传统书声

走访逾千位

“私塾学生”

古人是怎么读书的?徐健顺经过长达十年的研究,认为汉语诗文自古以来就是吟诵着创作的,吟诵着传承的。

这一成果,是徐健顺与自己的学生在全国各地拜访了上千名曾读过私塾的老先生后得出的。研究、整理大量的文献、典籍,徐健顺得到了同样的答案。

在昨上午的讲座中,在视频、典籍佐证的同时,徐健顺还以历史名人的观点向听众佐证自己的观点。比如李白的“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北宋程灏也有言,“《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朱熹也曾谈到,“学者读书,需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记体察。读得贯通后,义理自出”。

电影《武训传》也证明了“私塾”的读书方法。《武训传》1950年拍摄完成。这部影片中有一个场面是私塾先生叫过一位学生,当面吟诵《论语十则》,学生读书的方法,就是吟诵,循着音律进行颂唱。

古人读书方法 根据发音“依字行腔”

什么是吟诵?在昨上午的讲座中,徐健顺综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现场演示。

徐健顺认为,“一首诗一篇文”因地域方言的差异,有成千上万种吟诵调,但语法一样,规矩一样,注重“正心诚意”和“正因识字”的功能。经过梳理,他总结出了10余种古人的读书法。因为时间原因,昨上午他仅以“依字行腔”和“入短韵长”予以现场示范。

依据“依字行腔”对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吟诵,按每个字的发音的拼音结构,将字的发音转换成音律,“怎么读就怎么唱”。经过现场演示,很多听众似乎“恍然大悟”,发现与单纯的朗读相比,吟诵《静夜思》真的很好听。

吟诵《静夜思》,根据每个字音调,“入声”的调短,韵声要长,通过声调的长短、起伏去想象,诗的意境就出来了。

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二字,调子短而急促,“山”的调子悠长婉转,意境很生动地表现出来。诗中“黄河入海流”中的“入”字,调子短,黄河水流急湍的感觉一下子就体味到了。

出口就能成章 古代诗人都是音乐家?

听了徐健顺的讲座,一位听众悄声与身边人交流,常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不是说古人写诗都讲究音律?

“古人作诗,都是张嘴就吟。”或许是猜到了听众心中的疑惑,徐健顺解释说,汉语诗文,都有固定的读法,古代典籍也有明确记载。诗人创作前都根据固定读法先吟后写,吟是创作,写只是复制。因此,吟诵是古时候创作的一种方式。

“古时候的诗人不仅是词曲作家,也是歌唱家。” 徐健顺认为,古时候的诗词歌赋,都是可以吟唱的。诗人们每创作一首诗文,都是自己作词、作曲,自己演唱,称之为“立刻唱”,人们常以“脍炙人口”来形容。

“古诗文吟诵,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很清楚。”徐健顺说,现在唱歌需要先有人作词、作曲,还要有人演唱,成就了歌星。但是,很多歌曲根本就听不懂,需要出字幕才知道歌词,背离了古诗文正心诚意、正音识字的功能。比如歌曲《爱你一万年》,如果一个人去向爱慕者以这首歌曲示爱,按“依字行腔”去理解,可能会听成“爱你一碗面,爱你经得起考研”,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探寻古代教育 古人没有“同桌的你”

古人的读书方法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徐健顺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是“一对一”教学使然。

“古代人上学,没有同桌的你的。”徐健顺认为,古时候学生都是单独坐一排,私塾老师,则坐在教室后面,教室前面是孔子像。老师坐在后面,是因为老师授课是私密的,如果在所有人的目光中授课,就不存在私密了。

古人上课为何要讲私密?徐健顺认为,老师教学生首先是传道,而传道要建立心灵的沟通,这就需要一个私密的空间。同时,“每个人不一样,不能用统一的教育方法”,孔子在讲孝道的时候,也是单个对学生讲的。因此,古时候的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使用不同的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在电影《武训传》中,教室里的学生,有的吟诗,有的写字。而老师则将学生一个个的叫到自己面前,进行单独教学。徐健顺认为,也正是这样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将中华文化通过吟诵这一方式传承下来。但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人们生活的变化,最终造成了吟诵这一传统读书法的丢失。

徐健顺,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著名吟诵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在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主攻音乐文学、比较文学、朝鲜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近年来,致力于以吟诵传统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抢救、恢复,于2010年发起成立中华吟诵学会。多次受央视之邀,在清明、端午等传统文化纪念节目中吟诵经典篇章,并在全国举办千场讲座、多期培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