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吟诵

 may 2019-05-31


什么是吟诵呢?

吟诵是汉诗文的读法、固有的声音、本来的声音、传统的声音。几千年来,我们的汉诗文就是这样的声音,它是汉诗文的活态。

汉诗文有读音,有读法。我们现在是只知读音,不知读法。


什么是读音?比如“汉”字,读为hàn,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声调是四声,这就是它的读音。什么是读法呢?就是长短高低、轻重缓急。同样一个“汉”字,有多少种读法?细分起来,至少一百种。因为读法在各个维度上都至少分三级:长度分长中短,高度分上中下,重度分轻中重,速度分快中慢,在此基础上,还有量的差异,比如同是长音,又有较长和非常长之分。

读法是有意义的。比如我们说“妈妈”这两个字,写出来,永远就是这么两个字,可是叫出来,可有很多种叫法,而且每种叫法的意思都不一样,我们都明白,妈妈听着也明白。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要寻找的是汉诗文的涵义,只停留在字义上,隔了两层,怎么可能找到?


况且,汉诗文的读法,自古以来是有规矩的。这些规矩又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要强调吟诵呢?因为现在汉诗文的声音,古诗文的声音,都是所谓朗诵、朗读、歌唱的声音,与吟诵大为不同。

不同在哪里呢?朗诵和唱歌,不遵守吟诵的规则。

吟诵的规则是哪些?我总结叫“一本九法”: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为法。您也可以自己总结,但总之,古诗文的声音是有规则的。

当然这些规则——一本九法——有的是所有的汉诗文共同遵守的,像入短韵长、依字行腔;有的是某些文体遵守的,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比如入短韵长,入声字读短,韵字读长,这是所有古诗文,所有的声音形式——唱、吟、诵、读、念——都遵守的。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近体诗词要平长仄短,二四六平声字读长,现在的朗诵和唱歌,不遵守了。

比如依字行腔,以前所有的吟咏、歌唱都遵守的,现在唱歌不遵守了,倒字一大片,不上字幕谁也不知道他在唱什么。

朗诵和唱歌,什么都不遵守,一切都是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想怎样就怎样。所以那“自己的理解”常是无根的乱解。朗诵来自话剧,在中国出现还不到90年。话剧需要大声,所以“朗”读“朗”诵。朗诵是汉语欧化的产物。


什么是吟诵?

守吟诵规则的就是吟诵。

我现在不强调古代唱、吟、诵、读、念等等之间的区别,是因为我们现在需要强调更大、更重要的区别,就是古代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的差异!这里有一条巨大鸿沟,而且国人不知道有这条大沟。

古代所有的声音形式,唱吟咏哦读念诵歌,都遵守吟诵的规则。其间的差异,只是音乐性多少、发声方法如何等等的问题。

现在的朗诵、唱歌,都不遵守这些规则,它们的规则都是所谓“西方”的。


读错就会理解错。现在我们读汉诗文,可以说没有一句是读对的,唱对就更不可能了。所以没有一句理解到位,只是差多少的问题。是差一米,还是差千里。反正不会不差。

所以这就是个大问题了。涉及到语言学、音乐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如何判断是不是吟诵?很简单,符合吟诵规则的就是吟诵。

吟诵又分为吟和诵,即吟咏和诵读。我用“吟咏”这个词,指称所有有曲调的读法,用“诵读”这个词指称没有曲调的读法。吟诵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

吟咏与诵读,只是差在音乐性上,其他规则是完全一样的。

这是我的概念,不是古人的概念。古人那里,吟也可以没曲调,诵也可以有曲调。我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这样定义的。

有人以为诵读不是吟诵,吟诵是一定带旋律的。有人相反,认为音乐性强了就不是吟诵。我的看法,这些都无所谓,规则最重要。

吟诵既可以没有曲调,也可以唱的美妙动听。只要守规则,就是吟诵。只要在守规则的基础上,准确、深入、全面表达出了诗文的涵义,就是好的吟诵。

好的吟诵可以旋律优美、歌声曼妙,也可以荒腔走板、颤颤巍巍。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感人。感人的就是好吟诵。要感人,首先要理解正确,要理解正确,首先要守规则。

我们采录老先生,经常碰到读着读着就哭了的情况。因为那个声音是真的。真的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老先生的吟诵,经常是颤颤巍巍的,有时还跑调,但是,最打动我们心灵的,还是老先生的吟诵。因为,吟诵是真的!


吟诵的价值,第一,恢复了汉诗文本来的美丽面貌,让大家重新喜欢上读古书。第二,打开了汉诗文深层内涵的窗口,让大家能深入理解古诗文。

“吟诵”这个概念,也是一个新概念。古代的“吟诵”另有其义。从“汉诗文本来的声音”这个角度使用这个概念的,我见到的文献最早的是赵元任。1926年他的《新诗集序》里这样说。

古人就叫读、诵、唱、念等等。我们采录的这些老先生,一般不敢跟他说“吟诵”,他说不会。请他“读”,他就吟诵起来了。

因为话剧把大声吟诵的“朗读”、大声背诵的“朗诵”抢走了,“读”的概念乱套了,赵元任他们才发明的这个新词。

当时这个新词还很多,除了吟诵,还有吟咏、吟唱、吟哦、唱叹、唱读、声读等等。2009年我们成立学会,叫什么名字呢?研究半天,决定采用赵元任的说法,叫“吟诵”,于是有了“中华吟诵学会”。但是,直到今天,还有一些老学者,在跟我争论说不该叫吟诵,该叫吟咏、吟哦等等的。

什么是吟诵呢?

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自古以来,汉诗文就是这样读的。所谓“读”,经常是有曲调、有节奏的。我们的孩子是唱着歌上学的,所以叫“书声琅琅”,不是走到校园里,听到孩子们在大声读书。“琅琅”,两块美玉相碰,发出来的美妙的叮咚之声。说走到校园里,听到孩子们在读书,那声音非常好听、旋律十分优美,叫“书声琅琅”,跟大小声没关系。

古代学校,从来是一对一教学的,极少会出现大家齐念什么的情况,读书是各读各的,各唱各的,旋律个个不同,所以如不同的美玉相碰。

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博士生待遇。所以我们的教育天下第一!我们的文明才能万年延续,兴旺发达。

吟诵是中国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我们现在教语文、教中文,用的是八成美国方法,两成苏联方法。就算我们古代的方法太落后啦、太腐朽啦,那你也得了解一下啊。你知道我们的教学从来是一对一的吗?几千年了,我们的学校从来没有上过大课,像现在这样。大家在一起,只能是“会讲”,讨论课、讲座课。真正的授课,都是一对一的。如果你连这点都不知道,你就是对中国古代教育一无所知。因为你所知道的,都是西学解释的,或似是而非,或谬以千里。

现在老说犹太教育天下第一,是,比我们现在当然是强太多了,但是比我们古代,他们有的我们都有,我们有的,他们有几样没有。


吟诵也是汉诗文的创作方法。为什么汉诗文要这样读?因为它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汉诗文是怎么作出来的呢?吟诵出来的!这叫“先吟后录”,而且一般是吟了不录。有没有直接写出来的?没有。得心里先有声音。什么声音?遵守吟诵规则的声音。

我们的汉诗文,是口头作品!而我们现在是完全把它们当成文字在研究、解释、传承了。这里面问题大了。

我们太忽视汉文化的口传传统,瞧不起口传心授,结果呢?我们传承的不知是什么东西。中不中西不西。

为什么口头这样重要?还是孔子那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字无法完全记录语言,语言无法完全表达情意。你拿文字去解情意?柏拉图曰:影子的影子。

汉语语音是有涵义的!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是有规则、有系统的!

诗文不是口语,在其中语音的意义又被放大。有的被拖长,有的被拉高,有的被重读,有的被柔化,所以语音的意义就更大了。

汉诗文的涵义是字义和音义的结合!失去了音义的汉诗文,是残品。


什么是吟诵?吟诵是中国音乐之根。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杨荫浏先生,他说中国音乐都是从吟诵里流出来的。

汉语所有的非口语形式,都是吟诵。从唱山歌,到念经,到叫卖声,到唱账,全是吟诵,都遵守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规则。各种戏曲、曲艺从哪里来的?从吟诵里来的。中国人是见字就唱的。总有人说中国音乐落后,你看连谱子都没有,哪像人家,五线谱,那记的一个完整啊。——真是哭笑不得。我们的祖先怎么那么傻啊?歌词记录得那么清楚,那么仔细,那么宝贝,怎么曲谱就扔了呢?这合逻辑吗?我们对古代历史文化的看法,经常犯这样可笑的错误,连逻辑关都过不了。就像说我们的线装书没有标点符号,看多落后啊,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合逻辑吗?我们的祖先都是傻瓜啊,还是笨蛋啊,连个标点符号也发明不出来,尽管能四大发明?没有的唯一原因是什么?——不需要!难道还有别的解释吗?

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它是旋律型声调语言,它有声调没重音,和英语是相反的!上古汉语还是音高—旋律型,就是声调互相不交叉(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详见《声音的意义》)。这叫“四声对五音”。所以见字就知道乐音。那么长度呢?他们说我们后来的乐谱,比如琴谱,是减字谱,不记音长,哎呀落后啊。凭什么我们的祖先记了音高不记音长?笨啊。——真是可笑。唯一的答案:不需要!因为所有的人都会吟诵,所有的人都知道平长仄短!现在一唱《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以前哪有这么唱的!那是绝句,近体诗,要平长仄短。弹琴的都是文人,从小训练的,读诗都是平长仄短!现在打谱的不懂吟诵,打的谱怕是不靠谱。

这是广义的吟诵。我们现在所在抢救、研究、推广的,是普通意义的吟诵,即:汉诗文的声音,是学校里读书的声音,是文字的声音,这叫吟诵。

此外,还有学者用狭义的吟诵概念,即在汉诗文的声音中,排除了唱、念两端的形式,剩下的叫吟诵。


最后解释一下“中华吟诵”。我们叫“中华吟诵学会”,不是“中华的吟诵学会”,而是“中华吟诵的学会”。“中华吟诵”是个概念。

什么是中华吟诵?中华吟诵就是中华民族对汉诗文的吟诵。这里面不仅仅是汉族,还有很多民族。我们采录到的就有:朝鲜族、回族、蒙古族、壮族、布依族、白族、纳西族、畲族、京族等,都吟诵汉诗文,而且水平很高。我们还知道一些民族有,但是还没有采录到,像满族,我就是满族,但现在说满语的人只有几百了,不好采录了。还有东乡、保安、水、侗、苗、土家等等。

以前,全世界都是吟诵汉诗文的。为什么?道理很简单。现在你拿到一本英语书,怎么念?英国人怎么念你怎么念。什么叫英语书读得好?读得像英国人。那么一百年前,直到几千年前,一本汉字书传到国外,外国人怎么念?中国人怎么念他怎么念,得像中国人啊。中国人是吟诵的,所以全世界都是吟诵的。马可波罗也是吟诵汉诗文的!

直到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还知道中国的诗是唱的。只有我们自己不知道。

直到现在,东亚东南亚的很多人,很多外国人、外族人,还在吟诵汉诗文,日本有几百万诗吟社会员,越南学校有这门课,他们都还会念我们的汉诗文。只有我们自己不会。

听说日本把汉诗文吟诵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了。我一直在等联合国批准的那一天。

也许到那一天,中国人能明白点什么。

也许还是不明白。

求人不如求己。让我们一起做吧,做个吟诵志愿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