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者》:叶嘉莹先生揭秘真正的读诗方法,很多学校教错、孩子学错!

 渐近故乡时 2017-04-27

 

4月22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受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组邀请,作为致敬嘉宾参与了节目录制。消息一出,我的朋友圈被刷屏了。叶嘉莹先生不会因为上节目而激动,但是我们这些学习古诗文吟诵的“学友”,激动了。


是的,古诗文吟诵。在《朗读者》节目中,叶嘉莹先生一再强调她的心愿——有生之年,把吟诵传承下去,并且现场吟诵了《报任安书》节选。

 

可能很多爸妈对古诗文吟诵还很陌生。现在,国家教育部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培养中小学吟诵师资队伍,可以预见,它将在未来的小学教育中被迅速普及,重回教育体系。

那么,吟诵到底是什么呢?

它将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爸妈们该如何对待?

福禄妈以自己对吟诵的浅薄见解,整理出下面的文字,希望能对爸妈们有所帮助。


 01 什么是吟诵? 


简而言之,吟诵就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仪义行调。那一首首古诗文,经过吟诵后,自成曲调。

 

什么叫“自成曲调”?说个现代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大家就明白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音乐十分发达,古籍记载伏羲作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终于成为我们后世称为“古琴”的乐器。也就是说,在神话传说时代,有据可查的音乐就已出现。而在历朝历代中,都有各自的歌舞戏曲,比如元朝民间曲乐特别繁盛,成为历史上独负盛名的“元曲”。

 

但是,非常非常奇怪的是,西方有五线谱、简谱,音乐自古如此发达的我们,却只有零星“琴谱”,从来没有出现过“歌谱”。

 

是我们中国人太笨了吗?

 

当然不是。我们连如此复杂如此精妙的汉字都创造出来了,怎么可能会创造不出记录曲调的方法。学习吟诵之后,明白了——

 

汉字本身就有曲调,诗词文赋就是歌谱。中国人见字就唱,张口就来,根本不需要再另外弄一套记录体系。每一个会吟诵的人,都是作曲家,千人千调,不拘一格。

 

所以,汉字真是世界上最了不得的文字。它不但记录了声音、形状、意义,还有曲调。但是,在上世纪初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缺乏文化自信的中国教育,把吟诵掐断了,西方朗诵强势入驻。于是,我们汉字中的曲调被“全灭”,声音被“半灭”。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上,再也没有比这更令人痛惜的事情。我们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汉语诗文,用吟诵,是鲜活的;用朗诵,是僵硬的。


 02 孩子为什么需要吟诵? 


我算是个半吊子的国学爱好者。从小到大,我都非常向往古诗词,古人的文字之美,深深的吸引了我、折服了我。但是,我没有机缘拜得明师学习,一直不得其门而入,只是远远看着、赞叹着、羡慕着。

 

2015年5月,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李文文老师吟诵的《孝经》视频。在她一开口的瞬间,“一股电流传遍我的全身”,没错,当时的感觉只能用这句俗得不能再俗的句子来形容。

 

天雷地火,如获至宝。

 

我开始疯狂搜寻吟诵教学资源。非常幸运,吟诵抢救牵头人徐健顺教授的38节吟诵课程已经整理到网络上,被我第一时间找到。这是吟诵入门的最佳课程,我沉浸其中,完全不能自拔。当时,福姐5岁正读幼儿园中班非常粘人,禄弟1岁多老是感冒咳嗽,当他们两人醒着时,我完全没有个人时间,只好早上提前一小时起床,中午不睡午觉,整整一个多月,把课程自学完,人人见到我都说“你瘦了”。

 

学完网络课程,继续参加现场课程,结识了众多“学友”,终于慢慢掌握了吟诵方法,明白了诗文里的“音韵”,了解了真正的“国学”。再读古诗,发现自己能够轻松“进入”,终于知道诗人在说什么了——这是第一手、向自己扑面而来的感觉,不是书本上“注释”里传达的意思。而且,记诗的速度大大提高,以前颠来倒去背不完整,或者容易几首诗背串的情况,几乎消失了。

 

这是我学习吟诵以来得到的“好处”,也是孩子们使用吟诵方法读古诗的便利:

 

  1、诗文背诵成了“唱歌”,兴趣提高;

  2、记忆能力大大提升;

  3、更易理解古人、体会思想,接受优秀文化熏陶。

 

这些神奇的影响,不是我想像的,而是,这两年多来,我和很多很多学校的语文老师一起坐着听课,在各种场合看到、听到很多很多他们分享的学生学习吟诵后的可喜成长。


现在,中国人正努力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国学热兴起了一波又一波。但是,不违言,很多人在走歪路,很多人在本末倒置。吟诵的恢复,可以从一个很小很小的点,走向最正统的中国文化教育。我们的孩子,将得到最宽松自主的指引。

 

腹有诗书气自华——终于,我们离它不远了。

 

 03 给爸妈的建议 


   那么,对吟诵,我们这些当爸妈的,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觉得,不用提倡人人学吟诵。吟诵,只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掌握了,可以更好的学习古诗文,不掌握,也不见得就学不好。

 

只是,作为爸妈,既然知道了这么好的方法,如果再视而不见,就太浪费了。我们可以欣赏它,介绍它,至少不抗拒它。如果有相关的电视节目,可以给孩子看看。如果孩子的学校在办这样的教学试验,也多多支持。

 

吟诵不是目的,让孩子爱上古诗文,从短期来说拿到更好的成绩,从长远来说拥有更好的人生,才是目的。

 

当然,如果有爸妈和我一样不可自拔的爱上了吟诵,那么,不用犹豫,找到自己最方便的学习资源和方式,开始学吧。入门不难,相信你很快就能“见字就唱”了。 


 04 吟诵现状 


正如叶嘉莹先生在节目中所说,吟诵在中国是几乎失传的,只有年纪非常大的、上过传统私塾的部分老先生才会。

 

据统计,全国各地会传统吟诵的老先生,年龄基本都在80岁以上,部分是90多岁到100多岁。平均每个市(包括各郊区县)有1-10名左右,北京有百名左右,也有的市已经没有会吟诵的人了。这些先生中很多人也只会部分文体的吟诵,少数学养深厚、书香世传的先生吟诵的文体比较全面。吟诵人比较多、吟诵保留尚比较系统的地区有江苏常州、福建漳州、广东广州、湖南长沙、河北河间、北京等地。泱泱文明古国,就只有这么几位老先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吟诵。

 

而在日本、韩国、朝鲜等国,汉诗文吟诵传承比我们要好,特别是日本,吟诗社众多,社员据说有数百万,其吟诵的内容有日诗有汉诗,还有吟诵谱传世。

 

幸好,吟诵传统不绝如缕,在很多地方也有个别人士因为喜欢或者理解吟诵的价值,而自发地学习、搜集、研究吟诵。特别是在教育部的关怀下,系统的、全国性的吟诵抢救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如果爸妈们有兴趣,可以多多关注北京的徐健顺老师、天津的朱思畅老师、广州的陈琴老师、吴军华老师、深圳的白皛老师等,这是在一线吟诵教学上面成就斐然的部分老师。

作为一名普通的妈妈,我资质愚钝,对吟诵也只是略知一二。因为《朗读者》采访了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心情激动,才冒昧写下这一篇不成文的文。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愿与爸妈们同修共勉。


谢谢大家看到了这里^_^




END


输汉字 查笔顺 查读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