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嘉莹先生:吟诵,养中国文化的君子之风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7-31

声调动人的语言

伟大独特的文字

美丽多样的书法

意味深长的文章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

叶嘉莹先生吟诵《长恨歌》片段(叶调)

叶嘉莹先生曾说:“吟诵诗歌主要贵在能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生生不已。这便是中国诗歌的吟诵之妙。”

有优秀的吟诵老师,我们就可以跟着老师一起一句句、一首首、一篇篇来学习吟诵,体会古人在诗词、文章与经典当中的思想感情与生命品格

中华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如今它正面临失传。最后一代会吟诵的老先生,年龄一般在80岁以上,而且没有向下传承。

尽管从90年前赵元任写论文以来,朱自清、叶圣陶、朱光潜、杨荫浏、南怀瑾、叶嘉莹等等许多大教育家、大学者进行研究和呼吁“吟诵”,但是毕竟为数尚少,没有受到西方理论多少的侵染,可以以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进行传承和推广,所以能比较好地起到教化人心、凝聚民族、重塑文化的作用。通过吟诵,可以使今天的我们学习到真正的中国文化,并潜移默化地起到教化心灵的作用,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诵读汉诗文的传统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读书法。

王海兴老师在给黔西南州教育局暑期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课上现场吟诵教学《陋室铭》

以下为音频文件:

王海兴老师 吟唱《陋室铭》 来自崇贤馆时代善本 01:06 从先秦开始,通过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一百年以前,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朗诵是后来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从一百年以前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吟诵的。吟诵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也是自娱的方式,修身养性,大有助益。吟诵经典文献,吟诵诗词文赋,吟诵一切汉文作品。吟诵着创作,吟诵着欣赏,吟诵着学习和记忆。吟诵,是汉诗文的读法、活态和原貌。

东汉以后,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皆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

从周朝开始,我们国家就非常注重诗歌的吟诵。《周礼》中曾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这里“兴”指读诗时应具有一种感发的能力,兴发感动的能力。因此,教学先要培养出学生兴发感动的能力。所以,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兴发感动的能力。“道”就是引导的意思,是指对于感发而指向的一种导引,以及告知诗歌所表达的意思。为了达到对于诗歌可以有随时随地的感发,并且可以灵活自如运用的目的,因此,又提出了“讽”与“诵”的要求。

古人云:“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就是说诗不但要背,且读诗时还要有节奏。

受国文老师熏陶,中国第一批研究X光放射治疗方法的医学专家之一王之炀老先生从小就爱好吟唱古诗文。《木兰辞》《滕王阁序》......在他的吟唱中,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哪怕在病床上,王之炀老先生也对这些古曲念念不忘。

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1年创作的一首七言无题律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描写了自己创作诗歌的过程(吟诵),这个过程也就是“吟”。诗是“吟”成的,而后才要找纸笔录出来,这叫“先吟后录” 。

我们的汉诗文,是口头作品!而我们现在是完全把它们当成文字在研究、解释、传承了。我们太忽视汉文化的口传传统,瞧不起口传心授,然《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字无法完全记录语言,语言无法完全表达情意。你拿文字去解情意?柏拉图说:影子的影子。

然而,声调动人的语言如何体现出来?

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韩愈《进学解》:“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贾岛《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白居易“终日歌吟如狂叟”,李白诗云:“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诗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可见,吟诵曾经是中华民族最常见的读书法,是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当李白们写诗的时候,他们心中流淌的是吟诵的声音。一直到鲁迅们,也仍然是如此。而如乐府、词、曲这类歌诗,在其音乐失传之后,也是可以吟诵的。可以说,吟诵就是古代汉诗文主要的创作方式、诵读方式、传承方式。

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和诵读都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汉文作品的创作规律来进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吟咏有曲调,诵读没有曲调。朗诵和吟诵相比,带有更多的西方文化因素,而且和汉语、汉文的特点不完全契合。

吟诵,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化之不同于西方,表现在于三观不同。《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的各种活动,从治国、济世、做官到隐居、读书、写诗、琴、棋、书、画等等,一切都是以修身为核心的。中国人写诗,是为了修身,为了观照。

吟诵,还是一种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是祖先们几千年的总结和发明,特别适合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需要的就是背诵,那不是几个公式就可以举一反三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唱歌比朗诵要容易记住歌词,所以吟诵有帮助记忆的功用。然而,这还不是它的主要作用。吟诵更大的作用在于激发自觉的学习和个性的理解。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结构,而且有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理解的。

现在的老师,讲一首诗,要两节课,写两黑板。古代的老师们,教一首诗很简单,就是吟诵三遍。随着时间流逝,那些老师在黑板上写的东西几乎全忘了,而吟诵的老师教的吟诵调,却永远记得。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体会出老师为什么这么吟,为什么这个字高,那个字低,甚至老师的表情、动作、姿态,都清清楚楚地想起来——原来,老师把自己的理解融进吟诵中一股脑地教给了自己。然后,学生自然又要加进自己的理解,觉得老师理解得不对的地方,自己也会修正,慢慢成了自己的吟诵调。——这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吟诵就是教学的过程。

有人问:吟和唱有什么区别?区别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一点: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唱歌,目的是唱旋律,歌词只是提示而已。吟却相反,是因为想充分表达诗中的意思,不得不运用音长、音强、音高各方面的手段,于是吟起来。所以,吟诵是严格地依字行腔。

杨荫浏先生【著名音乐研究家,著有《阿炳曲集》,二胡曲《二泉映月》】说:吟诵是中国音乐之根,中国音乐都是从吟诵里流出来的。

汉语所有的非口语形式,都是吟诵。从唱山歌,到念经,到叫卖声,到唱账,全是吟诵,都遵守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规则。各种戏曲、曲艺从哪里来的?从吟诵里来的。中国人是见字就唱的。就像线装书没有标点符号,难道是我们的祖先都是傻瓜吗?能发明四大发明,还造不出标点符号?

吟诵不是一个曲调,而是一种方法。吟诵的人,什么都可以吟,只要是汉字就可以吟。依照诗词格律,就会形成不同诗体、文体的基本腔调,以前又叫“读书调”。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诗文,这些诗文,他会在一生之中反复吟诵。这个反复吟诵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反复思考、体会作品的过程。

这些年来,大家于声律之美是很不讲究了,甚至无视它的存在。讲文学,只讲文字内容,分析思想内涵、社会背景、段落划分、艺术特点。语文,讲的是我们的母语汉语,怎么能不了解汉语传情达意的方法呢?须知道,汉语的古典文学,最讲究声律,声律乃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汉诗文是吟诵着创作出来的。《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是声调语言的特点。所以汉诗文的涵义,是由字面意义和声韵意义两部分组成的。一百年来,我们都忽略了声韵意义。吟诵就是把诗文的内容吟出来,不是旋律曲调。吟诵是要把诗文的涵义、结构、意境和声韵之美都表现出来。因为一吟诵,什么入声啊,音韵啊,格律啊,全出来了。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实在是训练的佳作。

汉诗文有读音,有读法。今天我们教书的时候可能连基本读音(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都没有分清楚,或只知读音,不知读法。要理解古人对诗词、文章、经典的教学法,就需要有良好的吟诵老师能够给我们提供基本的范本。

因为读法在各个维度上都至少分三级:长度分长中短,高度分上中下,重度分轻中重,速度分快中慢,在此基础上,还有量的差异,比如同是长音,又有较长和非常长之分等等。

名 师 简 介

崇贤书院特约北京市骨干教师王海兴老师为大家编订了一套适合于幼儿园以至于高中的吟诵教材,2011年,海兴老师主持了北京市第一个吟诵教学研究课题。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北京教师》《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等报刊、杂志、学术刊物上。

王海兴老师是我国最早一批研究吟诵的专业人员,兼任中华吟诵学会理事,是北京吟诵教育研究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国学教育学院特聘硕士导师,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研究员,第一届中华吟诵大赛初赛、复赛评委等

海兴老师的个人专著有《旧体诗吟咏及创作教学浅论》,主编或参编有《中华经典素读本》《诗词吟诵》《经典诵读》《景山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程》《浅吟低唱,楮墨流香—三百千》等多部书籍。曾先后赴山东、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江苏、甘肃,青海等省市,在中华书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人民大学等出版机构、高校,和全国多所中小学校、电视台,广播台等开展过吟诵、对联、诗词创作、国学教育等讲座一百多场。

以下为崇贤书院特约王海兴老师编订的吟诵教材(6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