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宇宙中的原始物质与其循环发展过程

 循天园 2014-12-25
宇宙中的原始物质 

一 
宇宙中的两大类物质 

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艰巨的发展来证明的。 
宇宙中的物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固定形状和有静止质量的物质,简称质态物质;另一类是无固定形状和无静止质量的以能的状态存在的物质,简称能态物质。 
质态物质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这种物质形成大到恒星和行星等天体,小到形成分子、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粒子。当我们研究由质态物质形成的粒子时,我们发现,我们越是研究更小的粒子,能态物质在粒子中所占的部分就越大,质态物质所占的部分则越小。 
我通过研究发现,对由质态物质形成的粒子进行不断的物理分割和化学分解到电子时,能态物质作为形成电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电子中的量已经达到了极限大,显示出一个负电荷,所以电子中的质态物质在量上则达到极限小,其静止质量为0.91×10ˉ30千克。因此,再不能对电子中的质态物质进行物理分割或化学分解,使电子变成更小的粒子了;只有用新的方法使电子中的质态物质质变成能态物质,才能使电子质变成一个完全是由能态物质形成的新型粒子。 
完全由能态物质形成的新型粒子,从它们的能态物质的密度由大到小的变化方向看,是从电磁波谱里的其能态物质密度最大的γ射线粒子开始的,然后是能态物质密度不断变小的伦琴射线粒子、紫外粒子、可见光粒子,一直到电磁波谱中无线电波谱段的辐射电磁波的能团。所有这些新型的粒子和能团的运动都具有如下的相同特点:形成它们的能态物质都作旋转运动,并在作旋转运动中以显示出电场的旋转能物质和显示出磁场的旋转能物质相互不断作垂直变换的方式向一个方向作直线辐射运动或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 
电磁波谱中无线电波谱段的最长波长是30000米,其频率为10千赫。当波长为30000米的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团向四周作辐射运动到一定的时候,它的向四周辐射出去的任何一个能团由于自己的能密度变小到一定程度而使自己的自旋速率变慢下来,同时它的体积也变大了,从而这个旋转能团就不能再显示出电磁场而只能显示出电场。如果这个只能显示出电场的旋转能团的自旋速率逐渐慢到为零从而这个旋转能团不能作旋转运动了,那末这个能团的能就不能显示出电场,而是显示出磁场,并且这显示出磁场的能向四面八方不断扩散。在不断的扩散运动中,这显示出磁场的能的密度和磁场强度在不断变小,直到其能密度和磁场强度为极限小时,这显示出磁场的能才停止扩散,成为宇宙中能密度和磁场强度都为极限小的显示出磁场的能态物质,它就是宇宙中的原始物质。 
宇宙中原始物质(它无形无质)中能生出各种质态物质,质态物质(它有形有质)又能转变成宇宙中的原始物质。——这就是“无中生有,有还无”。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质态物质转变成能态物质,可以通过将电子中的质态物质质变成能态物质的途径来达到。那末,用什么新的方法能将电子中的质态物质质变成能态物质呢? 

二 
质态物质质变为能态物质的过程
 

质态物质质变为能态物质,可以用每两个电子相互对撞湮没的方法来实现,当然,这两个电子(我将一个电子中显示出一个负电荷、其量e=1.60×10ˉ19库伦的能态物质定名为电能态物质,其量定为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必须具备如下的条件,它们才能通过对撞湮没后质变成能态物质: 
首先,当这两个电子在同一磁场里垂直地作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时,它们的中心必须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互为反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这两个电子才会在相向的高速直线运动中作有可能发生湮没的相撞;其次,这两个电子各自具有的动量必须大到它们在对撞时能各自迫使对方的自旋角频率减小到原来的一半(ω/2)。 
具备了上述条件的这两个电子在对撞后必然发生这样的湮没:这两个电子中各自的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由于其自旋角频率减小了一半,其电能态物质的体积就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因而其电能态物质的密度一下子变小到低于电能态物质的极限小密度,从而使这两个电子中各自的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质变成了具有2?自旋角动量、自旋角频率为ω/2的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粒子,这种粒子所具有的能量2E=2??ω/2,使自己以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速度向一个方向作直线辐射运动;与此同时,这两个电子中心的质态物质也各自质变成为以ω/2的自旋角频率作自旋运动的电能态物质,处于这种显示出电磁场态的旋转能物质粒子的中心,与这种显示出电磁场态的旋转能物质粒子作同方向的自旋运动,原来这质态物质所具的能量E`=μoc2(μo为这质态物质的静止质量)现在则转变成了动量p=(μoc2)/c=μoc,使这电能态物质和各自的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粒子一起作同方向和同速度的直线辐射运动。 
这种向一个方向以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速度作直线辐射运动的、其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的能量为2E=2??ω/2的粒子(它们的中心是电能态物质)就是γ射线粒子。 
在同一磁场里,当两个电子垂直地作切割磁力线的运动相撞时,如果它们的中心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互为反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并且它们对撞时各自具有的动量比上面所说的动量更大到一定的量,这两个电子相撞湮没后会形成这样两种能态物质粒子:其中心也具有电能态物质的伦琴射线粒子或紫外粒子。如果这两个电子对撞时各自具有的动量又比上述的动量更大到一定的量,则它们相撞后会这样湮没:它们各自的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在质变成显示出电磁场态的能态物质后再也不能形成作直线运动的粒子,而是向四周辐射出去了;与此同时,它们各自的质态物质质变成具有?自旋角动量、自旋角频率为ω/2的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粒子(它们的中心当然不会有电能态物质了)后,它们各自所具有的能量E=??ω/2使它们自己以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速度各自向一个特定的方向作直线辐射运动。这种能态物质粒子就是可见光粒子。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γ射线粒子、伦琴射线粒子和紫外粒子,它们的中心非但有电能态物质,而且它们的显示出电磁场态的旋转能物质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可见光粒子的两倍。当然,γ射线粒子、伦琴射线粒子和紫外粒子不是完全相同的粒子:γ射线粒子的体积比伦琴射线粒子的小,所以它的穿透力比伦琴射线粒子强;伦琴射线粒子的体积比紫外粒子的小,所以它的穿透力又比紫外粒子强。 
至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根据物质不灭定律,两个电子在特殊的条件下相撞后湮没,形成这两个电子的电能态物质和质态物质决不会随着这两个电子的湮没而被消灭掉,而是它们的电能态物质质变成为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粒子,与此同时,它们的质态物质质变成了作自旋运动的电能态物质,从而这两个电子在湮没后,或质变成为两个γ射线粒子,或质变成为两个伦琴射线粒子,或质变成为两个紫外粒子。如果这两个电子在相撞湮没后质变成为一对光子,这一对光子是由这两个电子中的质态物质质变而成的,因为这两个电子相撞湮没后,它们的电能态物质已质变成为向四周辐射出去的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了。 

三 
一对“正负电子”中的“正电子”实际上是处于特殊条件下的一个普通电子
 

我们已经发现,“一对正负电子”相撞会发生湮没的现象,并能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对“一对正负电子”相撞会产生湮没现象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应该是:这“一对正负电子”中的“正电子”的正电荷必定和“负电子”中的负电荷相互产生大小相等的吸引力,它们在相撞后才会正负电荷相抵消,从而使这“一对正负电子”湮没。 
那末,会不会存在与有一个负电荷的电子有相等吸引力的带一个正电荷的“正电子”呢? 
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基本知识是:质子中具有显示出一个正电荷的一个单位磁能态物质(我称质子中显示出一个正电荷的能态物质为磁能态物质,它的量我定为一个单位磁能态物质)和电子中的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一个电子中显示出一个负电荷、其量e=1.60×10ˉ19库伦的电能态物质的量,我定为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具有相等的吸引力。 
质子中的质态物质的静止质量是1.67×10ˉ27千克,可见,显示出一个正电荷的一个单位磁能态物质只有与具有1.67×10ˉ27千克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相互依存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能处于稳定状态的被叫做质子的统一体。也就是说,只有静止质量是电子静止质量(0.91×10ˉ3°千克)的约一千八百三十五倍的质子才带有一个正电荷。 
现在要问:仅为质子静止质量的约一千八百三十五分之一的质态物质会有一定量的正电荷与它相互依存地结合成一个统一体——“正电子”吗?逻辑的推理是:与具有0.91×10ˉ3°千克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能相互依存地结合成一个“正电子”统一体的正电荷的大小只能是质子正电荷的约一千八百三十五分之一,因此这正电荷对电子负电荷的吸引力只有电子负电荷的吸引力的约一千八百三十五分之一。十分清楚,这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相撞,是根本不会产生湮没的。可见,“一对正负电子”相撞会产生湮没现象中的“正电子”是不存在的。事实证明,仅为质子静止质量的约一千八百三十五分之一的质态物质只能与显示出一个负电荷的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相互依存地结合成一个统一体——电子。 
至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所谓“一对正负电子”相撞会产生湮没现象中与那个“负电子”相撞的粒子,不可能是我们给它定名的“正电子”。 
那末,它是一种什么粒子呢? 
我通过研究发现,那个被定名为“正电子”的粒子其实就是平常普遍存在的电子。也就是说,电子实际上是没有正负之分的;所谓“一对正负电子”的出现,不过是两个电子处在如下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两个电子在同一磁场里(例如在一个电子回旋加速器里)作垂直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时,这两个电子的中心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作互为反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因此,它们会在这同一的磁场里作相向直线运动,因而它们之间表现出相反的性质来。由于我们已经确切认定其中一个是带负电荷的电子,而另一个电子由于表现出与这个电子相反的性质来,于是我们就将这两个电子称为“一对正负电子”。 如果这两个电子一旦失去上述所说的那些特殊条件,它们就没有了相反的性质,而只是两个相同的电子。 
由此可见,所谓“一对正负电子”,或所谓“一对正反粒子”,只能是两个电子或两个相同的粒子在它们相互对立中依存着时才存在。一旦它们之间各自失去对方,它们之间就没有了相互对立,也就没有了所谓的正与负和所谓的正与反。可见,所谓“一对正负电子”或所谓“一对正反粒子”,它们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地存在,也就是说,决不会有单独存在的“正粒子”或“反粒子”,也决不会有单独存在的“正电子”或“负电子”。(很清楚,这里所说的“负电子”是针对“正电子”所说的“负电子”,所以它与电子带负电荷是不能混淆在一起的两个概念;说电子带负电荷,是针对质子带正电荷而言的。) 

四 
电磁波谱里的的能态物质粒子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质态物质通过它的每两个极限小粒子——电子在特定条件下对撞湮没的方式,能够转变成电磁波谱范围里的能态物质粒子——γ射线粒子,伦琴射线粒子、紫外粒子和可见光粒子。 
在电磁波谱里,γ射线、伦琴射线和紫外线都各有一定长度的波谱段。在γ射线电磁波谱段里,随着γ射线电磁波波长的逐渐变大,γ射线粒子中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的密度和它们中心的电能态物质的密度都在相应地逐渐变小,同时γ射线粒子的体积则在相应地逐渐变大。同样,在伦琴射线和紫外线电磁波谱段里,随着电磁波波长的逐渐变大,其粒子中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的密度和其中心的电能态物质的密度也都在相应地逐渐变小,同时其粒子的体积则在相应地逐渐变大。 
电磁波谱的另一个特点是,γ射线、伦琴射线和紫外线的波谱段都是相互衔接的。这说明,只要在直线辐射运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前面所说的那些特殊条件下,γ射线粒子会质变成伦琴射线粒子,伦琴射线粒子会质变成紫外粒子。 
当紫外粒子质变成可见光粒子时,这紫外粒子中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因其密度变小到这样的程度,它不能再向一个方向作直线辐射运动,而已向四周辐射出去了;是紫外粒子中心的电能态物质质变成可见光粒子的,而紫外粒子中心的电能态物质是由电子中的质态物质(具有0.91×10ˉ3°千克静止质量)质变而成的。 
我们知道,可见光粒子的自旋角动量为电子的一倍(?),但它的自旋角频率为电子的一半(ω/2),其能量为E=??ω/2。可见,由电子中的质态物质质变而成的可见光粒子所具有的能量等于电子中电能态物质所显示的能量,即E=??ω/2=?/2?ω。但电子中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具有的能量其实是2E=??ω,即是电子中电能态物质所显示出来的能量的两倍;由于电子中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要用它所具有的一半能量化在使质态物质保持与自己具有相同自旋角频率的旋转运动上,所以它只显示出E=?/2?ω的能量。由此可以推导出,电子是由具有1.5个单位电能态物质的粒子在它的自旋角频率等于电子自旋角频率的一半(ω/2)时质变而成的。其质变过程,我将在《宇宙中原始物质的循环发展过程》中作详细的阐述。 
粒子中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是由显示出电场的旋转能物质和显示出磁场的旋转能物质以相互不断作垂直变换的方式在一个方向上作直线辐射运动的。γ射线粒子、伦琴射线粒子和紫外粒子在向一个方向作直线辐射运动中,它们中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表现出波动性,它们中心的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表现出粒子性。可见光粒子的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在向一个方向作直线辐射运动中,其磁场表现出波动性,其电场表现出粒子性。 
经过红外和微波这两个过渡的电磁波谱段,形成粒子的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因其密度小到这样的程度,不能再向一个方向作直线辐射运动,只能向四周辐射出去。从这时起,每个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的体积已很大,只能被称作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团了。这种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团处在电磁波谱的无线电波谱段范围里。 
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从显示出电场的旋转能物质变成显示出磁场的旋转能物质或从显示出磁场的旋转能物质变成显示出电场的旋转能物质的整个过程,叫一个赫兹。可见,一个赫兹表示:一个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粒子或一个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团作了二次旋转并在一个方向上直线前进了它旋转平面最大直径两倍的距离。设这直径为d,则2d就是这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粒子或这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团辐射的电磁波波长。可见,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物质粒子或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团的直径是它们自己辐射时形成的电磁波波长的二分之一。电磁波谱中无线电波谱段的最长波长是30000米,其频率为10千赫,可见,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为30000米的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团的直径为15000米。 
至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显示出电磁场的旋转能团的直径大于15000米时,它们就不能显示出电磁场而只能显示出电场。我称这种能团为电场态能团。 

五 
宇宙中的原始物质
 

电场态能团以一定的自旋角频率作自旋运动,所以它在一定的时间里处于大小不变的状态。如果一个电场态能团的存在超过一定的时间,或两个其中心都处于同一直线上互为反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电场态能团作相向直线运动相遇后分离,它们的自旋角频率和电场态能物质的密度都会变小,它们的体积则会变大。如果一个电场态能团在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后停止了自旋,或两个电场态能团在其中心同处于一条直线上作互为反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直线运动相遇后再分离时停止了自旋,它们的能态物质就不再显现出电场而只显现出磁场,并在一个平面上向四面八方扩散,与此同时,这种能态物质的密度在不断变小。当这种能态物质在扩散中它的密度小到最小极限时,它就停止扩散,成为弥散态。这种变成为弥散态、能密度和磁场强度都达到极限小的能态物质就是宇宙中的原始物质,它和原来一直存在在那里的宇宙中原始物质溶和在一起了。 
很清楚,这种处于弥散态、能密度和磁场强度都为极限小的宇宙中的原始物质是没有形状和大小的,是以整体状态存在因而无中间的连续性物质。它的存在状态就是空,更确切地说,是物理学中说的真空。它的存在既无开始,也无终止。可见, 由这种处于弥散态、能密度和磁场强度都为极限小、以真空为其存在状态的能态物质形成的宇宙整体,也是没有形状和大小的,又是无始无终的。 
至此得出结论: 宇宙中的原始物质,是没有形状和大小、处于弥散态、能密度和磁场强度都为极限小、以真空为其存在状态的能态物质。 

宇宙中原始物质的循环发展过程 

一 
宇宙中原始能团的形成
 

宇宙中的原始物质,从它的整体上看,是没有任何发展过程的,因为它的存在既无开始也无终止;而宇宙中任何一个局部地区的原始物质则是有发展过程的,其发展过程是无限次的循环发展过程,其每一个循环发展过程可分为九个发展阶段。 
宇宙中原始物质作为一种能态物质,它具有凝聚和扩散的本能,因此它在宇宙中不能各处是同一密度,而是在凝聚和扩散的运动中到处处于密度不断变动的状态中。结果,宇宙中有无限个局部地区的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向它们各自的中心作直线位移的凝聚运动中,当它们的密度在增大到再也不能通过向它们各自的中心作直线位移的凝聚运动方式来增大时,它们非但不发生扩散运动,而是仍然处在要让自己的密度继续增大的趋势中,这时,这些无限个局部地区的密度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宇宙中原始物质,只有采取新的运动方式,才能使自己继续不断地作凝聚运动。这种新的运动方式就是自旋。 
一旦宇宙中任何一个局部地区的一定量宇宙中原始物质因自己的能密度大到一定程度而作自旋运动,就会形成一个作自旋运动的的旋转能团,并且这个旋转能团的能态物质也从原来显示出磁场的能态物质质变成了显示出电场的能态物质。 
但是这种旋转能团还只是宇宙中原始能团的一部分,它还要经过一定时间继续从宇宙中的原始物质中不断吸收能态物质后,才能形成一个完全的宇宙中原始能团。 
那末,这种旋转能团是如何不断地从宇宙中的原始物质中吸收能态物质的呢? 
如果我们将这种旋转能团的赤道平面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旋转能团会以自己的赤道平面的延伸平面为基准,不断带动靠近它的一定范围里的那具有一定厚度的宇宙中原始物质和它一起旋转起来,使其质变成显示出电场的能态物质后吸收到自己能团里去不断增大能团自己的能密度,来不断增大能团自己的自旋角频率。随着能团的能密度和自旋角频率的不断增大,能团在它的赤道平面的延伸平面上所带动着作旋转运动的显示出电场的能态物质就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 
但是,宇宙中的原始物质毕竟是能密度极限小的能态物质,它供给宇宙中原始能团作不断增大自旋角频率的能态物质是相当有限的,所以,当宇宙中的原始物质不能作这种供给后,这能团就只能与它赤道平面的延伸平面上的显示出电场的能态物质一起,以一定的、不变的自旋角频率作旋转运动了。可见,这时形成的这种新型旋转能团的形状像铁饼形:它的一部分是有一定厚度的广大扁平地区;另一部分是呈球形的中央部分。 
这种铁饼形的显示出电场的旋转能团,是从宇宙中的原始物质中直接生出来的,而且是宇宙中出现的第一种能在一定时间里以不变的自旋角频率作自旋运动因而处于稳定状态的能团,所以我称这种能团为 宇宙中的原始能团。 
由于宇宙中的原始物质是其能密度和磁场强度都为极限小因而以真空状态存在的显示出磁场的能态物质,所以,它在宇宙中形成的这种原始能团是巨大的。它的整体虽远没有我们所在的银河系那么大,但它的中央球形部分应该和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中央球形部分差不多大小。 
宇宙中的原始物质发展成为宇宙中的原始能团,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二 
宇宙中基本型电场态能团的形成
 

个体脆弱但却是形成宇宙中万物基础的宇宙中原始能团,它的顽强生命力是能从宇宙中的原始物质中以庞大的数目不断地形成出来,所以在宇宙中永远同时密集地存在着宇宙中的原始能团并普遍处于如下的情况:这个宇宙中的原始能团离那个宇宙中的原始能团近些因而它们之间的电场斥力大些,但它离另一个宇宙中的原始能团远些因而它们之间的电场斥力小些,于是它们相互发生直线位移的相对运动。宇宙中的原始能团在运动中不断增大自己的动量,最后相互发生碰撞。在相互碰撞中,许多宇宙中的原始能团遭到破坏和毁灭,但一定会频繁地发生这样的情况:中心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宇宙中的原始能团作同向自旋运动并且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直线运动相遇后,就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电场态能团。 
两个这种新的电场态能团在处于上述特殊条件下相遇结合起来,或一个这种新的电场态能团与一个宇宙中的原始能团在处于上述条件下相遇结合起来,又会形成另一种新电场态能团。这样的发展过程不断进行下去,就会不断形成能密度逐渐变大、体积逐渐变小、自旋速率逐渐变大的电场态能团,直至最后必然形成自旋速率达到最大的这样一种能团:它的扁平地区的电场态能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与此同时,它的中央球形部分的电场态能物质由于其密度超过电场态能物质的极限大密度而质变成为电能态物质了。我称这种能团为 宇宙中的基本型电场态能团。这种宇宙中的基本型电场态能团的中央球形部分应该比我们所处的银河系的中央球形部分还要大。 
宇宙中的原始能团发展成为宇宙中的基本型电场态能团,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三 
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形成
 

由于其扁平地区的电场态能物质的的密度达到极限大,宇宙中的基本型电场态能团在宇宙中会以一定的自旋角频率稳定地存在较长的时间,因此必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两个宇宙中的基本型电场态能团的中心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它们作同向自旋运动并其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运动相遇后,就会形成这样的能团,它的由极限大密度的电场态能物质形成的扁平地区的面积就会变得较大了一些,同时它的中央球形部分的电能态物质的密度也变得较大了一些,但它的自旋角频率则变得较小了一些。之后,又会必然发生这样的情况:两个面积较大的这种新型的能团的中心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它们作同向自旋运动并其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运动相遇后,又会形成如下的能团,它的由极限大密度的电场态能物质形成的扁平地区的面积更大了一些,同时它的中央球形部分的电能态物质的密度也更大了一些,而它的自旋角频率变得更小了一些。这样的发展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最后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能团,它的扁平地区的面积达到极限大,它的自旋角频率则已到达极限小。于是质变发生了:在这种能团的扁平地区里,密度极限大的电场态能物质质变成了密度极限大的磁场态能物质;与此同时,在这种能团的中央球形部分,电能态物质由于其密度已超过电能态物质的极限大密度,而质变成了磁能态物质;因而这种能团已从原来的密度极限大的电场态能团(它的中心部分是电能态物质)质变成为密度极限大的磁场态能团(它的中心部分是磁能态物质)。这种密度极限大的磁场态能团(它的中心部分是磁能态物质)是 宇宙中的最大能团,它的整个体积要比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大一些,其中央球形部分也比我们所处的银河系的中央球形部分大一些。 
宇宙中的原始物质发展成为宇宙中的最大能团,是宇宙中的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四 
电子的产生
 

在宇宙中最大能团的扁平地区里,密度极限大的磁场态能物质由于它的凝聚的本能,各处都处于剧烈的凝聚运动状态中,结果到处持续不断地发生由等量的密度极限大的磁场态能物质作自旋运动,质变成一种具有1.5个单位电能态物质的能态物质粒子。这种能态物质粒子所具有的能量使粒子自己不断作越来越快的自旋运动,与此同时,这种能态物质粒子的体积也越来越小。当这种能态物质粒子的自旋角频率增大到电子自旋角频率的一半即ω/2时,每个这种粒子具有的能量为3(??ω/2)。此时,每个这种粒子中心部分的0.5个单位电能态物质由于其密度超过了电能态物质的极限大密度而凝聚成为自己不能再作自旋运动的静止质量物质,因而它原来具有的能量E=??ω/2此时以被束缚的状态变成静止质量物质的能量E`=μ0c2(μ0为静止质量,其量为0.91×10ˉ30千克,c2为光速的平方)。与此同时,每个这种粒子中的另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所具有的能量2E=2(??ω/2)使自己以比原来大一倍的自旋角频率(ω)更紧密地凝聚在这静止质量物质的外面,因而这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此时所具有的能量是2E=??ω;但它必须用自己一半的能量(E=?/2?ω)使不能作自旋运动的静止质量物质保持与自己作同方向和相同自旋角频率的旋转运动,于是此时这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所显示出的能量就只有它原来的一半即E=?/2?ω。大家知道,这种其中心具有0.91×10-30千克静止质量物质、显示出能量E=?/2?ω的电能态物质粒子,就是电子。 
现在我们发现,一个电子中的质态物质是由具有能量E= ??ω/2的0.5个单位电能态物质质变成的。可见,将能量E`=μ0c2以束缚的形式表现为0.91×10-30千克静止质量的电子中的质态物质,来源于具有能量E= ??ω/2的0.5个单位电能态物质。 
宇宙中最大能团的扁平地区里的密度极限大磁场态能物质发展成电子,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四个发展阶段。

五 
电子是如何发展成中子和质子的
 

在宇宙中最大能团的扁平地区里到处产生了密集的、多得难以数计的电子后,这扁平地区里的磁场态能物质的密度已低于极限大密度,不能再形成电子,但能依次形成γ射线粒子、伦琴射线粒子、紫外粒子、可见光粒子和红外粒子。之后,这广大扁平地区的磁场态能物质的密度更小了,它只能依次形成微波范围的和无线电波范围的电磁场态能团了。 
至此,这种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成了充满电子、各种射线、可见光粒子、红外粒子和各种电磁场态能团的地方,这给电子发展成中子和质子创造了条件。 
如果这扁平地区里的一个电子吸收一个或几个红外、可见光或紫外粒子,它能获得十分几到几个电子伏特的能量;如果一个电子吸收一个或几个伦琴射线粒子,它能获得几千到几万电子伏特的能量;如果一个电子吸收一个或几个γ射线粒子,它能获得几十万到几百万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这样地获得能量后,就能向一个方向作高速直线运动。 
如果两个作相向高速直线运动的电子,它们的中心同处于一条直线上作同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它们相遇后,就会形成一个由具有两倍电子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与具有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新粒子和一个Ve中微子。这个Ve中微子是由失去了质态物质的那个电子转变而成的。 
从上看出,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具有独立存在的、排他的性质, 也就是说,它与另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不相容产生相互排斥作用,物理学中称之为负电荷之间相斥。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的不相容性还表现为,当它的一部分转变成磁能态物质后,其余的电能态物质仍与另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不相容,处于自己的量大小不变的稳定状态。 
一个由具有两倍电子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与具有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新粒子和一个电子,或两个这样的新粒子,在它们的中心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作同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时,当它们作相向高速直线运动相遇后,又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由具有三倍或四倍电子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与具有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新粒子和一个Ve中微子。这种形成新粒子的现象不断进行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由具有105.639MeV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与具有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μ轻子和一个Ve中微子。 
两个μ轻子在其中心都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作同向自旋并其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高速直线运动相遇后,它们的质态物质就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由具有两倍μ轻子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与具有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新粒子,并另外出现一个Vμ中微子。这个Vμ中微子是由失去了质态物质的那个μ轻子转变而成的。 
一个由具有两倍μ轻子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与具有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粒子与一个μ轻子,在它们的中心同处于一条直线上作同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高速直线运动相遇后,它们的质态就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三分之一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的新粒子,并另外出现一个Vμ中微子。这个Vμ中微子是由失去了质态物质的那个μ轻子转变而成的。 
当这种具有三分之一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的新粒子形成时,它中心部分靠近质态物质的三分之一单位的电能态物质因其密度超过了电能态物质的极限大密度,质变成了三分之一单位的磁能态物质,因此这种粒子成了由具有三分之一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具有三分之一单位的磁能态物质和具有三分之二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粒子。 
如果有两个由具有三分之一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具有三分之一单位的磁能态物质和具有三分之二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粒子,它们的中心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作同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高速直线运动相遇后,它们的质态物质就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由具有三分之二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具有三分之二单位的磁能态物质和具有三分之一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新粒子;由于这两个粒子相遇时共有三分之四单位的电能态物质,而这新粒子只能具有三分之一单位的电能态物质,可见,这两个粒子相遇后还产生出一个Vμ中微子。 
一个由具有三分之二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具有三分之二单位的磁能态物质和具有三分之一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粒子,与一个由具有三分之一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具有三分之一单位的磁能态物质和具有三分之二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粒子,在它们的中心同处于一条直线上作同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时,当它们作相向高速直线运动相遇后,它们的质态物质就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由具有一个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具有一个单位的磁能态物质和具有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新粒子。这种新粒子就是中子。由于每个中子里的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表现出的一个负电荷与一个单位磁能态物质表现出的一个正电荷相互抵消,所以中子是既不表现出负电荷也不表现出正电荷的中性粒子。 
由于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具有独立存在的、排他的性质,每个中子的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经过一段时间(平均为十六分钟)后要离开中子,于是中子变成了显示出一个正电荷的质子。 
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里的电子发展成中子和质子,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第五个发展阶段。 
中子和质子的质态物质都是由约一千八百三十五个电子的质态物质在它们的中心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时结合而成的,其形状像橄榄。这说明电子的质态物质具有能变形的性质,对它们施加足够大的压力,就能使它们变成扁形。橄榄形质态物质的中间部分的电子质态物质已被挤压得厚度最薄,是硬度最大的质态物质,其两头是硬度最小的地方。 
从上看出,中子和质子虽然是由电子发展而成的,但不是由约一千八百三十五个电子机械地结合起来形成的。如果把电子的质态物质比作是软铁球,则中子和质子的质态物质可比作是经过煅压的最坚硬的橄榄形钢球。分割中子和质子的质态物质,只能像用锤子打击一块坚硬的石头那样,使中子和质子的质态物质的两头的一些电子的质态物质分离出来。从理论上讲,可以让大量的质子和中子存在于这样的环境中(恒星能提供这样的环境):这地方充满着磁能态物质,于是,存在于这磁能态物质里的大量中子和质子都成了赤裸裸的橄榄形质态物质并具有极大的动量,它们在作极高速的直线运动中相互发生猛烈的碰撞,结果,它们两头的一些电子的质态物质分离了出来,之后这些电子的质态物质在各自获得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后,就会变成电子;也会有具有二倍、三倍或若干倍电子的质态物质从它们的两头分离出来,或有μ轻子的质态物质或具有三分之一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从橄榄形质态物质中分离出来。 

六 
主要由氢原子组成的旋转气团
 

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里产生了大量的多得难以数计的中子和质子后,如果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在其中心同处于一条直线上作同向自旋运动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高速直线运动相遇后,中子的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与质子的一个单位磁能态物质就会强烈地相互吸引,使中子的这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变成了一个πˉ介子存在于中子和质子之间,将它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粒子。这种新粒子就是氢原子核。每个氢原子核吸收一个电子(或两个电子)绕它旋转,就形成了一个氢原子。 
在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里,存在数量最多的粒子是氢原子。当然这地区里也会有两个氢原子核相结合,形成很大数量的氦原子核因而存在着大量的氦原子,甚至还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其他种类的原子。 
在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里,中子和质子结合起来主要地形成氢原子核,之后氢原子核再形成氢原子,从而在这扁平地区里产生了主要由氢原子组成的气体,这种气体按宇宙中最大能团原来旋转的方向,绕宇宙中最大能团的中心作缓慢旋转,形成一个旋转的气团,并且在这个气团中形成若干个气环。 
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变成主要由氢原子组成的旋转气团,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向前发展的第六个发展阶段。

七 
恒星和行星的形成
 

在每个气环里,那些多得难以数计的氢原子和其他原子各自作不规则的剧烈运动,但是,在每个气环的许许多多个地方,大量的原子在作不规则的运动时总会有一个特定的方向占优势,最后变成向一个方向作旋转运动,逐渐地形成许许多多个作旋转运动的庞大气团。这些庞大的气团逐渐收缩,因而它们的旋转速率逐渐加快,它们的体积逐渐变小,与此同时,这些庞大气团里的原子逐渐向这些气团的中心凝聚,因而逐渐地在每个这种庞大气团的中心部分形成了一个作自旋运动的主要由氢原子形成的巨大物质球。 
随着每个庞大旋转气团里的原子逐渐向它中心的巨大物质球里凝聚,大量的原子在巨大的挤压力下,原子核周围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发生跃迁,逃逸到这物质球的表面上,使每个巨大物质球的中心部分只存在氢原子核,它们在愈来愈大的挤压力下相互之间没有了空间,所有这些氢原子核里的磁能态物质都溶和成一体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原子核都已解体,只存在着橄榄形质态物质粒子。它们具有极大的动量,在高速直线运动中相互发生猛烈的碰撞,于是不断发生大量的橄榄形质态物质粒子结合起来(聚变)又分离开来(裂变)的现象。猛烈的聚变和裂变使这里的橄榄形质态物质粒子获得更大的动量,它们之间发生更加猛烈的碰撞,结果橄榄形质态物质粒子的两头被撞碎,产生出大量的电子的质态物质粒子、整数倍电子的质态物质粒子、μ轻子的质态物质粒子和其他各种质态物质粒子。 
随着每个庞大的旋转气团的旋转速率仍在慢慢地加快,其体积在慢慢地变小,其中心的这个巨大物质球所作的凝聚运动仍在慢慢地进行,这巨大物质球中心部分进行的不断裂变和聚变反应在慢慢地向外扩展,直至最后这巨大物质球变成为全部处于不断裂变和聚变反应状态中的磁能态物质球。它像烧开了的水似的:它里面的磁能态物质不断地在汹涌地翻腾着,它表面的磁能态物质不断地在掀起巨大的浪潮和浪花。这时,已经冲出表面的大量电子形成了厚厚的电能态物质层包裹在这磁能态物质球的外面;这磁能态物质球里大量的电子的质态物质粒子和其他各种质态物质粒子已经冲出和正在冲出这磁能态物质球的表面,各自吸收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后变成了电子和各种其他电能态物质粒子。它们在高速直线运动中相互碰撞后湮没,转变成可见光粒子、紫外和红外粒子、伦琴射线和γ射线粒子后,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向外辐射的还有少量μ轻子的质态物质粒子和有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粒子。 
这种辐射出可见光和其他各种能态和质态粒子的磁能态物质球就是恒星。 
恒星形成后,每个庞大旋转气团中的大部分原子已经被凝聚到它的中心部分形成了恒星,剩下的气态原子在这庞大旋转气团里形成了若干个气环。 每个气环里大量的作不规则运动的原子最后终于向一个方向作旋转运动,并在不断加快的旋转运动中逐渐收缩成行星和小行星。它们按照原来气环旋转的方向围绕着恒星的中心旋转。没有被行星吸收的环绕在行星外面的气态分子和原子,其中大部分在形成旋转运动后逐渐收缩,最后形成卫星绕行星作旋转运动,剩下的小部分气态分子和原子在行星外面形成如我们地球那样的大气层。 
星体体积愈小,冷却就愈快,所以首先冷却的是卫星、小行星和流星,然后是体积较大的行星。随着行星的进一步冷却,互相转化的物理运动形式的相互作用就出现得愈来愈多,直到最后达到这样一点,从这一点起,化学亲和力开始作用,以前在化学上没有分别的元素现在在化学上互相分别开来获得了化学的性质,相互化合起来。这些化合物随着温度的下降(这不仅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每一种元素,而且还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元素的每一种化合物),一部分气态化合物物质先变成液态,然后变成固体物质。 
当行星有了一层硬壳而且在它的表面上有了积水的时候,——如我们地球这样的行星早期已经历过的那样,——行星固有的热就比中心天体(恒星)发送给它的热愈来愈减少。它的大气层变成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义下的气象现象的活动场所,它的表面成了地质变化的活动场所,在这些变化中,大气层的雨雪所起的淤积作用,比起从炽热流动的地心出来的慢慢减弱的作用就愈来愈占优势。 最后,如果温度降低到至少在相当大的一部分地面上不高过能使蛋白质生存的限度,那末,在其他适当的化学的先决条件下,有生命的原生质便形成了。 
也许经过了多少万年,才造成了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这种没有定型的蛋白质能够由于核和膜的形成而产生第一个细胞。但是,随着这第一个细胞的产生,整个有机界的形态形成的基础也产生了。最初发展出来的是无数种无细胞和有细胞的原生生物。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如果将恒星的赤道形成一个平面,这恒星的中心当然在这平面上。再将这平面向四面扩展,我们就会发现,这恒星的所有行星的中心都处在这平面上。行星的赤道平面与恒星的赤道平面的扩展平面之间,有的没有夹角,有的有夹角;也就是说,有的行星的赤道平面与恒星赤道平面的扩展平面是重合的,有的则不重合。只有极个别例外的行星的中心不在恒星赤道平面的扩展平面上,因而不在恒星赤道平面的扩展平面上绕恒星旋转,如我们太阳系中的彗星。 
每个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里产生了许许多多恒星和它们的行星系后, 这个宇宙中的最大能团就变成了一个旋涡状星云。这个旋涡状星云的中心部分,是密度很大的磁能态物质, 形成一个磁能态物质能团,现在人们还称这种能团为黑子。 
我们的银河系星云是一个很年轻的星云,因为它的形状仍然像原来的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形状。 
每个宇宙中最大能团发展成一个旋涡状星云,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七个发展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