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宇宙中原始物质的循环发展过程

 野生动物 2014-12-28

宇宙中原始能团的形成

宇宙中的原始物质,从它的整体上看,是没有任何发展过程的,因为它的存在既无开始也无终止;而宇宙中任何一个局部地区的原始物质则是有发展过程的,其发展过程是无限次的循环发展过程,其每一个循环发展过程可分为九个发展阶段

我们已经知道宇宙中原始物质是一种能态物质,所以宇宙中任何一个局部地区的宇宙中原始物质具有凝聚和扩散的本能,因此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宇宙中不可能各处都处于同一密度,而是在凝聚和扩散的运动中到处处于密度不断变动的状态中。结果,宇宙中有无限个局部地区的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们各自向一个点作直线位移的凝聚运动中,当它们的密度在增大到再也不能通过作直线位移的凝聚运动方式来增大时,它们非但不发生扩散运动,而是仍然处在要让自己的密度继续增大的趋势中,这时,这些无限个局部地区的密度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宇宙中原始物质,只有采取新的运动方式,才能使自己继续不断地作凝聚运动。这种新的运动方式就是自旋。

一旦宇宙中任何一个局部地区的一定量宇宙中原始物质因自己的能密度大到一定程度而作自旋运动,就会形成一个作自旋运动的的旋转能团,并且这个旋转能团的能态物质也从原来显示出磁场的能态物质质变成了显示出电场的能态物质。
   
 
但是这种旋转能团还只是宇宙中原始能团的一部分,它还要经过一定时间继续从宇宙中的原始物质中不断吸收能态物质后,才能形成一个完全的宇宙中原始能团。
   
 
那末,这种旋转能团是如何不断地从宇宙中的原始物质中吸收能态物质的呢?
   
 
如果我们将这种旋转能团的赤道平面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旋转能团会以自己的赤道平面的延伸平面为基准,不断带动靠近它的一定范围里的那具有一定厚度的宇宙中原始物质和它一起旋转起来,使其质变成显示出电场的能态物质后吸收到自己能团里去不断增大能团自己的能密度,来不断增大能团自己的自旋角频率。随着能团的能密度和自旋角频率的不断增大,能团在它的赤道平面的延伸平面上所带动着作旋转运动的显示出电场的能态物质就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
   
 
但是,宇宙中的原始物质毕竟是能密度极限小的能态物质,它供给宇宙中原始能团作不断增大自旋角频率的能态物质是相当有限的,所以,当宇宙中的原始物质不能作这种供给后,这能团就只能与它赤道平面的延伸平面上的显示出电场的能态物质一起,以一定的、不变的自旋角频率作旋转运动了。可见,这时形成的这种新型旋转能团的形状像铁饼形:它的一部分是有一定厚度的广大扁平地区;另一部分是呈球形的中央部分。
   
 
这种铁饼形的显示出电场的旋转能团,是从宇宙中的原始物质中直接生出来的,而且是宇宙中出现的第一种能在一定时间里以不变的自旋角频率作自旋运动因而处于稳定状态的能团,所以我称这种能团为宇宙中的原始能团

由于宇宙中的原始物质是其能密度和磁场强度都为极限小因而以真空状态存在的显示出磁场的能态物质,所以,它在宇宙中形成的这种原始能团是巨大的。它的整体虽远没有我们所在的银河系那么大,但它的中央球形部分要比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中央球形部分大得多。

宇宙中的原始物质发展成为宇宙中的原始能团,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宇宙中基本型电场态能团的形成

个体脆弱但却是形成宇宙中万物基础的宇宙中原始能团,它的顽强生命力是能从宇宙中的原始物质中以庞大的数目不断地形成出来,所以在宇宙中永远同时密集地存在着宇宙中的原始能团并普遍处于如下的情况:这个宇宙中的原始能团离那个宇宙中的原始能团近些因而它们之间的电场斥力大些,但它离另一个宇宙中的原始能团远些因而它们之间的电场斥力小些,于是它们相互发生直线位移的相对运动。宇宙中的原始能团在运动中不断增大自己的动量,最后相互发生碰撞。在相互碰撞中,许多宇宙中的原始能团遭到破坏和毁灭,但一定会频繁地发生这样的情况:中心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宇宙中的原始能团作同向自旋运动并且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直线运动相遇后,就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电场态能团。

两个这种新的电场态能团在处于上述特殊条件下相遇结合起来,或一个这种新的电场态能团与一个宇宙中的原始能团在处于上述条件下相遇结合起来,又会形成另一种新电场态能团。这样的发展过程不断进行下去,就会不断形成能密度逐渐变大、体积逐渐变小、自旋速率逐渐变大的电场态能团,直至最后必然形成自旋速率达到最大的这样一种能团:它的扁平地区的电场态能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与此同时,它的中央球形部分的电场态能物质由于其密度超过电场态能物质的极限大密度而质变成为电能态物质了。我称这种能团为宇宙中的基本型电场态能团。这种宇宙中的基本型电场态能团的中央球形部分应该比我们所处的银河系的中央球形部分还要大。

宇宙中的原始能团发展成为宇宙中的基本型电场态能团,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形成

由于其扁平地区的电场态能物质的的密度达到极限大,宇宙中的基本型电场态能团在宇宙中会以一定的自旋角频率稳定地存在较长的时间,因此必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两个宇宙中的基本型电场态能团的中心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它们作同向自旋运动其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运动相遇后,就会形成这样的能团,它的由极限大密度的电场态能物质形成的扁平地区的面积就会变得较大了一些,同时它的中央球形部分的电能态物质的密度也变得较大了一些,但它的自旋角频率则变得较小了一些。之后,又会必然发生这样的情况:两个面积较大的这种新型的能团的中心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它们作同向自旋运动并其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运动相遇后,又会形成如下的能团,它的由极限大密度的电场态能物质形成的扁平地区的面积更大了一些,同时它的中央球形部分的电能态物质的密度也更大了一些,而它的自旋角频率变得更小了一些。这样的发展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最后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能团,它的扁平地区的面积达到极限大,它的自旋角频率则已到达极限小。于是质变发生了:在这种能团的扁平地区里,密度极限大的电场态能物质质变成了密度极限大的磁场态能物质;与此同时,在这种能团的中央球形部分,电能态物质由于其密度已超过电能态物质的极限大密度,而质变成了磁能态物质;因而这种能团已从原来的密度极限大的电场态能团(它的中心部分是电能态物质)质变成为密度极限大的磁场态能团(它的中心部分是磁能态物质)。这种密度极限大的磁场态能团(它的中心部分是磁能态物质)是宇宙中的最大能团,它的整个体积要比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大一些,其中央球形部分也比我们所处的银河系的中央球形部分大一些。

宇宙中的原始物质发展成为宇宙中的最大能团,是宇宙中的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电子的产生

在宇宙中最大能团的扁平地区里,密度极限大的磁场态能物质由于它的凝聚的本能,各处都处于剧烈的凝聚运动状态中,结果到处持续不断地发生由等量的密度极限大的磁场态能物质作自旋运动,质变成一种具有1.5个单位电能态物质的能态物质粒子。这种能态物质粒子所具有的能量使粒子自己不断作越来越快的自旋运动,与此同时,这种能态物质粒子的体积也越来越小。当这种能态物质粒子的自旋角频率增大到电子自旋角频率的一半即ω/2时,每个这种粒子具有的能量为3?·ω/2)。此时,每个这种粒子中心部分的0.5个单位电能态物质由于其密度超过了电能态物质的极限大密度而凝聚成为自己不能再作自旋运动的具有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因而它原来具有的能量E=?·ω/2此时以被束缚的状态变成这具有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的能量E`=μc为静止质量,其量为0.91×10ˉ30千克,c为光速的平方)与此同时,每个这种粒子中的另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所具有的能量2E=2?·ω/2)使自己以比原来大一倍的自旋角频率(ω)更紧密地凝聚在这具有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的外面,因而这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此时所具有的能量是2E=?·ω;但它必须用自己一半的能量(E=?/2·ω使不能作自旋运动的这具有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保持与自己作同方向和相同自旋角频率的旋转运动,于是此时这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所显示出的能量就只有它原来的一半即E=?/2·ω。大家知道,这种其中心具有0.91×10-30千克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显示出能量E=?/2·ω的电能态物质粒子,就是电子。

现在我们发现,一个电子中具有0.91×10-30千克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是由具有能量E= ?·ω/20.5个单位电能态物质质变成的。可见,将能量E`=μc以束缚的形式表现为0.91×10-30千克静止质量的电子中的质态物质,来源于具有能量E= ?·ω/20.5个单位电能态物质。

宇宙中最大能团的扁平地区里的密度极限大磁场态能物质发展成电子,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四个发展阶段。

电子是如何发展成中子和质子的

在宇宙中最大能团的扁平地区里到处产生了密集的、多得难以数计的电子后,这扁平地区里的磁场态能物质的密度已低于极限大密度,不能再形成电子,但能依次形成γ射线粒子、伦琴射线粒子、紫外粒子、可见光粒子和红外粒子。之后,这广大扁平地区的磁场态能物质的密度更小了,它只能依次形成微波范围的和无线电波范围的电磁场态能团了。

至此,这种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成了充满电子、各种射线、可见光粒子、红外粒子和各种电磁场态能团的地方,这给电子发展成中子和质子创造了条件。

如果这扁平地区里的一个电子吸收一个或几个红外、可见光或紫外粒子,它能获得十分几到几个电子伏特的能量;如果一个电子吸收一个或几个伦琴射线粒子,它能获得几千到几万电子伏特的能量;如果一个电子吸收一个或几个γ射线粒子,它能获得几十万到几百万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这样地获得能量后,就能向一个方向作高速直线运动。

如果两个作相向高速直线运动的电子,它们的中心同处于一条直线上作同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它们相遇后,就会形成一个由具有两倍电子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与具有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新粒子和一个Ve中微子。这个Ve中微子是由失去了质态物质的那个电子转变而成的。

从上看出,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具有独立存在的排他的性质, 也就是说,它与另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不相容产生相互排斥作用,物理学中称之为负电荷之间相斥。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的不相容性还表现为,当它的一部分转变成磁能态物质后,其余的电能态物质仍与另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不相容,处于自己的量大小不变的稳定状态。

一个由具有两倍电子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与具有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新粒子和一个电子,或两个这样的新粒子,在它们的中心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作同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时,当它们作相向高速直线运动相遇后,又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由具有三倍或四倍电子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与具有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新粒子和一个Ve中微子。这种形成新粒子的现象不断进行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由具有105.639MeV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与具有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μ轻子和一个Ve中微子。

两个μ轻子在其中心都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作同向自旋并其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高速直线运动相遇后,它们的质态物质就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由具有两倍μ轻子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与具有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新粒子,并另外出现一个Vμ中微子。这个Vμ中微子是由失去了质态物质的那个μ轻子转变而成的。

一个由具有两倍μ轻子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与具有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粒子与一个μ轻子,在它们的中心同处于一条直线上作同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高速直线运动相遇后,它们的质态就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三分之一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的新粒子,并另外出现一个Vμ中微子。这个Vμ中微子是由失去了质态物质的那个μ轻子转变而成的。

当这种具有三分之一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的新粒子形成时,它中心部分靠近质态物质的三分之一单位的电能态物质因其密度超过了电能态物质的极限大密度,质变成了三分之一单位的磁能态物质,因此这种粒子成了由具有三分之一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具有三分之一单位的磁能态物质和具有三分之二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粒子。

如果有两个由具有三分之一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具有三分之一单位的磁能态物质和具有三分之二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粒子,它们的中心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作同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高速直线运动相遇后,它们的质态物质就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由具有三分之二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具有三分之二单位的磁能态物质和具有三分之一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新粒子;由于这两个粒子相遇时共有三分之四单位的电能态物质,而这新粒子只能具有三分之一单位的电能态物质,可见,这两个粒子相遇后还产生出一个Vμ中微子。

一个由具有三分之二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具有三分之二单位的磁能态物质和具有三分之一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粒子,与一个由具有三分之一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具有三分之一单位的磁能态物质和具有三分之二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粒子,在它们的中心同处于一条直线上作同向自旋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时,当它们作相向高速直线运动相遇后,它们的质态物质就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由具有一个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具有一个单位的磁能态物质和具有一个单位的电能态物质组成的新粒子。这种新粒子就是中子。由于每个中子里的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表现出的一个负电荷与一个单位磁能态物质表现出的一个正电荷相互抵消,所以中子是既不表现出负电荷也不表现出正电荷的中性粒子。

由于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具有独立存在的、排他的性质,每个中子的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经过一段时间(平均为十六分钟)后要离开中子,于是中子变成了显示出一个正电荷的质子。

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里的电子发展成中子和质子,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第五个发展阶段。

中子和质子的质态物质都是由约一千八百三十五个电子的质态物质在它们的中心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时结合而成的,其形状像橄榄。这说明电子的质态物质具有能变形的性质,对它们施加足够大的压力,就能使它们变成扁形。橄榄形质态物质的中间部分的电子质态物质已被挤压得厚度最薄,是硬度最大的质态物质,其两头是硬度最小的地方。

从上看出,中子和质子虽然是由电子发展而成的,但不是由约一千八百三十五个电子机械地结合起来形成的。如果把电子的质态物质比作是软铁球,则中子和质子的质态物质可比作是经过煅压的最坚硬的橄榄形钢球。分割中子和质子的质态物质,只能像用锤子打击一块坚硬的石头那样,使中子和质子的质态物质的两头的一些电子的质态物质分离出来。从理论上讲,可以让大量的质子和中子存在于这样的环境中(恒星能提供这样的环境):这地方充满着磁能态物质,于是,存在于这磁能态物质里的大量中子和质子都成了赤裸裸的橄榄形质态物质并具有极大的动量,它们在作极高速的直线运动中相互发生猛烈的碰撞,结果,它们两头的一些电子的质态物质分离了出来,之后这些电子的质态物质在各自获得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后,就会变成电子;也会有二倍、三倍或若干倍电子的质态物质组成的粒子从它们的两头分离出来,或有μ轻子的质态物质或具有三分之一重子数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从橄榄形质态物质中分离出来。

主要由氢原子组成的旋转气团

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里产生了大量的多得难以数计的中子和质子后,如果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在其中心同处于一条直线上作同向自旋运动并它们的自旋平面都垂直于这条直线,当它们作相向高速直线运动相遇后,中子的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与质子的一个单位磁能态物质就会强烈地相互吸引,使中子的这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变成了一个πˉ介子存在于中子和质子之间,将它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粒子。这种新粒子就是氢原子核。每个氢原子核吸收一个电子(或两个电子)绕它旋转,就形成了一个氢原子。

在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里,存在数量最多的粒子是氢原子。当然这地区里也会有两个氢原子核相结合,形成很大数量的氦原子核因而存在着大量的氦原子,甚至还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其他种类的原子。

在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里,中子和质子结合起来主要地形成氢原子核,之后氢原子核再形成氢原子,从而在这扁平地区里产生了主要由氢原子组成的气体,这种气体按宇宙中最大能团原来旋转的方向,绕宇宙中最大能团的中心作缓慢旋转,形成一个旋转的气团,并且在这个气团中形成若干个气环。

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变成主要由氢原子组成的旋转气团,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向前发展的第六个发展阶段。

恒星和行星的形成

在每个气环里,那些多得难以数计的氢原子和其他原子各自作不规则的剧烈运动,但是,在每个气环的许许多多个地方,大量的原子在作不规则的运动时总会有一个特定的方向占优势,最后变成向一个方向作旋转运动,逐渐地形成许许多多个作旋转运动的庞大气团。这些庞大的气团逐渐收缩,因而它们的旋转速率逐渐加快,它们的体积逐渐变小,与此同时,这些庞大气团里的原子逐渐向这些气团的中心凝聚,因而逐渐地在每个这种庞大气团的中心部分形成了一个作自旋运动的主要由氢原子形成的巨大物质球。

随着每个庞大旋转气团里的原子逐渐向它中心的巨大物质球里凝聚,大量的原子在巨大的挤压力下,原子核周围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发生跃迁,逃逸到这物质球的表面上,使每个巨大物质球的中心部分只存在氢原子核,它们在愈来愈大的挤压力下相互之间没有了空间,所有这些氢原子核里的磁能态物质都溶和成一体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原子核都已解体,只存在着橄榄形质态物质粒子。它们具有极大的动量,在高速直线运动中相互发生猛烈的碰撞,于是不断发生大量的橄榄形质态物质粒子结合起来(聚变)又分离开来(裂变)的现象。猛烈的聚变和裂变使这里的橄榄形质态物质粒子获得更大的动量,它们之间发生更加猛烈的碰撞,结果橄榄形质态物质粒子的两头被撞碎,产生出大量的电子的质态物质粒子、整数倍电子的质态物质粒子、μ轻子的质态物质粒子和其他各种质态物质粒子。

随着每个庞大的旋转气团的旋转速率仍在慢慢地加快,其体积在慢慢地变小,其中心的这个巨大物质球所作的凝聚运动仍在慢慢地进行,这巨大物质球中心部分进行的不断裂变和聚变反应在慢慢地向外扩展,直至最后这巨大物质球变成为全部处于不断裂变和聚变反应状态中的磁能态物质球。它像烧开了的水似的:它里面的磁能态物质不断地在汹涌地翻腾着,它表面的磁能态物质不断地在掀起巨大的浪潮和浪花。这时,已经冲出表面的大量电子形成了厚厚的电能态物质层包裹在这磁能态物质球的外面;这磁能态物质球里大量的电子的质态物质粒子和其他各种质态物质粒子已经冲出和正在冲出这磁能态物质球的表面,各自吸收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后变成了电子和各种其他电能态物质粒子。它们在高速直线运动中相互碰撞后湮没,转变成可见光粒子、紫外和红外粒子、伦琴射线和γ射线粒子后,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向外辐射的还有少量μ轻子的质态物质粒子和有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静止质量的质态物质粒子。

这种辐射出可见光和其他各种能态和质态粒子的磁能态物质球就是恒星。

恒星形成后,每个庞大旋转气团中的大部分原子已经被凝聚到它的中心部分形成了恒星,剩下的气态原子在这庞大旋转气团里形成了若干个气环。每个气环里大量的作不规则运动的原子最后终于向一个方向作旋转运动,并在不断加快的旋转运动中逐渐收缩成行星和小行星。它们按照原来气环旋转的方向围绕着恒星的中心旋转。没有被行星吸收的环绕在行星外面的气态分子和原子,其中大部分在形成旋转运动后逐渐收缩,最后形成卫星绕行星作旋转运动,剩下的小部分气态分子和原子在行星外面形成如我们地球那样的大气层。

星体体积愈小,冷却就愈快,所以首先冷却的是卫星、小行星和流星,然后是体积较大的行星。随着行星的进一步冷却,互相转化的物理运动形式的相互作用就出现得愈来愈多,直到最后达到这样一点,从这一点起,化学亲和力开始作用,以前在化学上没有分别的元素现在在化学上互相分别开来获得了化学的性质,相互化合起来。这些化合物随着温度的下降(这不仅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每一种元素,而且还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元素的每一种化合物),一部分气态化合物物质先变成液态,然后变成固体物质。

当行星有了一层硬壳而且在它的表面上有了积水的时候,——如我们地球这样的行星早期已经历过的那样,——行星固有的热就比中心天体(恒星)发送给它的热愈来愈减少。它的大气层变成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义下的气象现象的活动场所,它的表面成了地质变化的活动场所,在这些变化中,大气层的雨雪所起的淤积作用,比起从炽热流动的地心出来的慢慢减弱的作用就愈来愈占优势。最后,如果温度降低到至少在相当大的一部分地面上不高过能使蛋白质生存的限度,那末,在其他适当的化学的先决条件下,有生命的原生质便形成了。

也许经过了多少万年,才造成了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这种没有定型的蛋白质能够由于核和膜的形成而产生第一个细胞。但是,随着这第一个细胞的产生,整个有机界的形态形成的基础也产生了。最初发展出来的是无数种无细胞和有细胞的原生生物。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如果将恒星的赤道形成一个平面,这恒星的中心当然在这平面上。再将这平面向四面扩展,我们就会发现,这恒星的所有行星的中心都处在这平面上。行星的赤道平面与恒星的赤道平面的扩展平面之间,有的没有夹角,有的有夹角;也就是说,有的行星的赤道平面与恒星赤道平面的扩展平面是重合的,有的则不重合。只有极个别例外的行星的中心不在恒星赤道平面的扩展平面上,因而不在恒星赤道平面的扩展平面上绕恒星旋转,如我们太阳系中的彗星。

每个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里产生了许许多多恒星和它们的行星系后,这个宇宙中的最大能团就变成了一个旋涡状星云。这个旋涡状星云的中心部分,是密度很大的磁能态物质,形成一个磁能态物质能团,现在人们还称这种能团为黑子。

我们的银河系星云是一个很年轻的星云,因为它的形状仍然像原来的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形状。

每个宇宙中最大能团发展成一个旋涡状星云,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七个发展阶段。

行星的灭亡和恒星的死亡

就在每个宇宙中最大能团逐渐发展成旋涡状星云的过程中,它的体积在逐渐地变小,因而它的自旋角频率也从极限小慢慢地变大起来。与此同时,它的中心部分的磁能态物质的密度在逐渐变大;这密度逐渐变大的磁能态物质能团发出的强大引力使这旋涡状星云绕着它的中心作慢慢地变快的旋转运动。

每个旋涡状星云在宇宙中存在了漫长的时期后就逐渐走向灭亡。首先灭亡的是卫星,它最后落到它绕着旋转的那个行星上毁灭自己。其次是行星,它绕着恒星旋转的轨道越来越小,最后落到恒星上毁灭自己。

现在来看恒星逐渐衰老和最后死亡的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每个恒星是由磁能态物质形成的能团,它里面含有大量质子静止质量粒子并在不断作聚变和裂变反应。最初,恒星中存在的大量电子持续不断地冲出了恒星的表面后被恒星吸引住,包围在恒星的外面,形成厚厚的电能态物质层。后来,恒星中不断进行的聚变和裂变反应,使大量的电子静止质量粒子和其他各种静止质量粒子持续不断地产生出来,它们冲出恒星表面后各自获得一个单位电能态物质成为电子和其他各种电能态物质粒子,之后它们在相互碰撞中湮没,转变成光子和其他各种粒子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向外辐射的还有μ轻子,含整数倍电子静止质量的电能态物质粒子,等等。

随着每个恒星长期地向外持续不断辐射光子和其他各种能态物质粒子,它的磁能态物质在不断地减少。每个恒星的磁能态物质减少到一定程度,首先是它的中心部分,聚变和裂变反应在逐渐减弱,再后是由于这地区的磁能态物质不断消耗和向外移动逐渐减少到没有,不再有聚变和裂变反应,因而这地区的质子静止质量粒子不再作剧烈的运动,相互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当这种情况发展到只有每个恒星的表面层有磁能态物质、其他部分都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质子静止质量粒子时,这恒星的里面已经没有各种静止质量粒子冲出来,从此以后,这恒星辐射出去的光子和其他各种能态粒子,全部是由它表面层的磁能态物质转变而成的。当这个恒星表面层的磁能态物质减少到能在短时期内全部变成电能态物质时,就到达了这恒星死亡前的回光返照阶段,此时,这恒星虽然在猛烈地发光,但这光没有力量,并且很快就会熄灭。至此,这恒星就变成了完全由质子静止质量粒子相互紧密地结合起来的质子静止质量物质球。它是恒星的尸体。

对每个宇宙中的旋涡状星云讲来,首先是它的最外部分的恒星发生死亡的现象,随后是越来越靠近星云中心部分的恒星死亡。这是因为越靠近星云中心部分的恒星,它们的质量越大,它们具有的能量也越大。

质子静止质量物质球(恒星的尸体)是宇宙中旋涡状星云脸上的老人斑,所以宇宙中旋涡状星云里产生出一个个质子静止质量物质球(恒星的尸体),是这星云已进入老年时期的标志。

宇宙中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的能团

虽然每个宇宙中的旋涡状星云里最先死亡的恒星,是离这星云中心最远的恒星,但最先灭亡的恒星却是离这星云中心最近的恒星。因为,随着恒星绕着星云中心旋转的轨道在慢慢地变小,最先靠近并到达星云中心部分的磁能态物质、被这磁能态物质“熔化”的,是离星云中心最近的恒星。之后,随着恒星绕星云中心旋转的轨道越来越小,星云中心部分的磁能态物质不断“熔化”已经到达的恒星,使星云中心部分的磁能态物质在密度上不断地慢慢变大,因而这星云中心部分的磁能态物质自旋的角频率在慢慢地加快。最后,当这个旋涡状星云里的所有恒星和恒星的尸体——质子静止质量物质球都被这个星云中心部分的磁能态物质“熔化”掉后,这个星云就质变成了一个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的能团。

宇宙中的旋涡状星云发展成宇宙中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的能团,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八个发展阶段。

宇宙中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的能团在大爆炸后最后变成了宇宙中的原始物质

由于宇宙中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的能团失去了靠它维系着作旋转运动的主要由恒星组成的星云而失去了平衡,又由于这种能团的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了它的极限大密度(这种密度也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一个循环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最大密度),无法再在宇宙中存在下去,所以它就以大爆炸的方式,将自己的磁能态物质在一个平面上向四面八方扩散出去,其扩散的速度远远超过光速。在扩散中,这磁能态物质的密度在不断变小,最后,当它在扩散中密度小到极限小时,它就停止扩散,成为弥散态的、磁场强度为极限小的、以真空表现其存在状态的宇宙中原始物质。

可见,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发展过程中的第九个也是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是由原来一个宇宙中的旋涡状星云发展成的宇宙中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的能团,在大爆炸后它的磁能态物质在一个平面上向四面八方扩散,最后变成了宇宙中的原始物质。

如果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原始物质的一个循环发展过程经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发展成宇宙中的最大能团;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宇宙中的最大能团发展成宇宙中的旋涡状星云;第三个发展阶段,是宇宙中的旋涡状星云发展成宇宙中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的能团;第四个发展阶段,是宇宙中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的能团发生“大爆炸”,它的磁能态物质向四面八方扩散,最后变成了宇宙中原始物质。

宇宙中原始物质是不生不灭即无始无终的,又是没有形状和大小的,所以,由它的整体形成的宇宙也是不生不灭即无始无终的,又是没有形状和没有大小的。现在有人所说的“能团大爆炸”,其实不过是宇宙中一个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的能团发生的大爆炸。宇宙中的任何一个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的能团在大爆炸后消失与整个宇宙的关系,就好比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一个小岛消失一样。

十一

             宇宙中的原始物质的每一次循环发展过程

宇宙中原始物质的每一次循环发展过程经历下列九个发展阶段:

宇宙中原始物质发展成为宇宙中的原始能团,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宇宙中的原始能团发展成为宇宙中的基本型电场态能团,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宇宙中原始物质发展成为宇宙中的最大能团,是宇宙中的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宇宙中最大能团的扁平地区里的密度极限大磁场态能物质发展成电子,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四个发展阶段。

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里的电子发展成中子和质子,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第五个发展阶段。

宇宙中最大能团的广大扁平地区变成主要由氢原子组成的旋转气团,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向前发展的第六个发展阶段。

每个宇宙中最大能团发展成一个旋涡状星云,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七个发展阶段。

宇宙中的旋涡状星云发展成宇宙中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的能团,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第八个发展阶段。

宇宙中原始物质在发展过程中的第九个也是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是由原来一个宇宙中的旋涡状星云发展成的宇宙中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的能团,在大爆炸后它的磁能态物质在一个平面上向四面八方扩散,最后变成了宇宙中的原始物质。

如果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原始物质的一个循环发展过程经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宇宙中原始物质发展成宇宙中的最大能团;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宇宙中的最大能团发展成宇宙中的旋涡状星云;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宇宙中的旋涡状星云发展成宇宙中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的能团;

第四个发展阶段,是宇宙中磁能态物质的密度达到极限大的能团发生大爆炸,它的磁能态物质在一个平面上向四面八方扩散,最后变成了宇宙中原始物质。

 

周蔚云完稿于1998.12.8

      第三次修改完于2005.6.29

      第四次修改完于2006.4.27

      第五次修改完于2006.12.27.

      第六次次修改于2007.9.28

第七次修改完于2008.5.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