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溪文化彩陶溯源,2

 yurenshuwu 2014-12-25

在大溪文化中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彩陶,即是绞索纹彩陶,它是本土文化中萌生的艺术主题。在大溪文化分布区内,许多遗址都出土了绞索纹彩陶,而且在很多外围文化和时空距离较远的文化中也发现了一些同类彩陶,对于它的起源与传播,学界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研究。

所谓绞索纹,也有学者称为绳索纹、链条纹,或又称为绹纹与绹索纹,甚至有称为旋纹的,它象是描绘两股或多股绳索拧合的样子,我们觉得称为绞索纹也许更恰当一点。大溪文化彩陶上的绞索纹可以分作若干类,由大类看有弧线式,也有折线式,由细部区别看又能分出双线型和多线型。此外绞索纹也还有长结和短结的不同,长结绞索纹绘得流畅精致,短结绞索纹绘得细碎粗率。绞索纹是大溪文化彩陶的标志性纹饰,绞索纹彩陶是大溪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还认为,大溪文化彩陶上的绞索纹也属于地纹表现形式,纹饰呈二方连续形式排列,上下一般都填充有弧边三角作为衬底。双线型的绞索纹其实是用二实线衬出中间的单条地纹来,三线型为三实线衬出双条地纹,四线型即为三条地纹。为着约定俗成的说法,本文在描述时并不以地纹表现的线条数目为准,依然以实线的数目描述和进行分类比较。

大溪文化的彩陶,最早是因分布在峡江的重庆巫山大溪遗址的发掘受到关注。大溪文化彩陶中最有特色的是一种筒形瓶,在包括大溪在内的若干遗址都有出土,多数筒形瓶上都绘有一组或一组以上的绞索纹。大溪遗址发现两例绞索纹彩陶瓶,其中一件彩陶瓶在上部绘一组弧线形三线型绞索纹,另一件彩陶瓶上下各绘一组弧线形三线型绞索纹。还有一件陶罐的中上腹部,也绘有一组弧线形三线型绞索纹(6)。这三件彩陶所绘绞索纹风格一致,年代应当较为接近。

同样分布在峡江区域的湖北宜昌中堡岛遗址[1],也发现了与大溪遗址相似的彩陶瓶,只是都已残断。其中一件残器除了在上端绘一组弧线形三线型绞索纹外,在中部位置另绘一组变体绞索纹。根据其他遗址的发现,这类瓶的下部也应当绘有一组纹饰,是三组绞索纹共绘一器。另外在一件豆盘上也绘有绞索纹,属于不多见的弧线形四线型绞索纹。中堡岛还见到一些刻划有绞索纹的粗陶器座,刻划的都是折线形绞索纹,有三线型,也有多至五线型的(7)。

出了峡江口,也有几处大溪文化遗址发现了绞索纹彩陶。经过大规模发现的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发现一件保存完好的彩陶瓶,绘有三组弧线形三线型绞索纹,中间所绘为变体绞索纹。在另一件大陶罐上,绘出一个单体的绞索纹结,这样的纹饰单元在其他遗址的彩陶上也发现过(8)。

湖北松滋桂花树遗址也发现几件典型的绞索纹彩陶[2]。一件彩陶瓶绘三组绞索纹,纹饰构图及布局与关庙山的那一件所见完全相同,纹饰属弧线形三线型。在一件彩陶罐上腹位置,绘一组弧线形三线型绞索纹,线型较为粗壮。还见到一件彩陶器座,绘一单体的绞索纹结,也与关庙山所见类同(9)。

湖北西部麻城金罗家遗址[3],意外出土一件大溪文化陶簋形器,在中腹绘一周围清秀的绞索纹,属弧线形三线型,上缘还附绘一周菱形纹(10)。在其他地点还不曾见到类似器形的彩陶,这个发现值得注意。

湘北洞庭湖区域的澧县城头山遗址,文化堆积主要是汤家岗文化和大溪文化,在大溪文化层发现了绞索纹彩陶和刻划,但风格有所变化,更见到一些变体的绞索纹。在一件彩陶罐上腹绘一周双线绞索纹,较为特别的是,它的上缘绘成弧线形,而下缘却绘成折线形。还见到一件彩陶片,绘弧线形三线绞索纹,与峡江所见相同。在其他陶器上,见到弧线形双线绞索纹刻划(11)。有的陶器上的绞索纹刻划为单线型,显得简单而草率(12)。

大溪文化彩陶绞索纹有不同的构图模式,将绞索纹刻划也一并分类,大体可以划分为四式:

A式:绞索纹弧线形,又分单线、双线、三线和四线几种,以三线较为常见。

B式:绞索纹折线形,又分双线、三线和五线几种。

C式:绞索纹上缘弧线形下缘折线形,很少见。

D式:变体绞索纹折线形,图案环环相扣,但左右线条并不连续,与前三式区别明显。

A式中的弧线形三线型最为多见,为最具代表性的绞索纹,分布也最为广泛。D式也极有特点,应当是体现大溪人当时精致绘彩技巧的代表作,仅分布在峡江及峡口附近地区(13)。

大溪文化彩陶溯源,2
6重庆巫山大溪遗址大溪文化彩陶
大溪文化彩陶溯源,2
7湖北宜昌中堡岛遗址大溪文化陶器纹饰
大溪文化彩陶溯源,2
8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彩陶
大溪文化彩陶溯源,2
9湖北松滋桂花树遗址大溪文化彩陶
大溪文化彩陶溯源,2
10湖北麻城金罗家墓葬出土大溪文化彩陶
大溪文化彩陶溯源,2
11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大溪文化彩陶与刻纹陶
大溪文化彩陶溯源,2

12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大溪文化刻纹陶

 


[1] 国家文物局三峡考古队:《朝天嘴与中堡岛》,文物出版社,2001年。

[2]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松滋县桂花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6年3期。

[3] 麻城市博物馆:《麻城金罗家遗址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92年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