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科外治法

 穷经 2014-12-25

儿科外治法

王业龙

1·搐鼻法:是用药物吹入鼻内,刺激鼻腔取涕的一种方法,如用通关散吹鼻取涕,以治风痰闭塞,昏迷不醒。

2·取涎法:主要用于小儿寒痰闭塞,口噤、目张、两手握拳的闭证,先用乌梅擦牙龈,再用稀涎散少许,启口灌下,或用雄黄解毒丸,年龄大小服用23丸,取吐稀涎,人即清醒。

3·熏洗法:即用药液蒸气,熏洗患 儿肌表的方法,如麻疹不透用芫荽、紫苏、(寒疹)、楱根白皮、西河柳(热麻),煎汤熏洗,以助透疹。水肿可用浮萍、葱白煎汤熏洗全身以发汗消肿。在应用时,就注意避免受凉感冒。

4·蒸气吸入法:是用蒸气吸入器,使水蒸气由病儿口鼻吸入的一种方法。常用于肺炎。使用时亦可加入芳香挥发性的药物。将蒸气吸入器的酒精灯点燃后,待水沸而有蒸气喷出时,直接喷射于病儿的口鼻内,与蒸气喷口的距离,须视蒸气强弱而定,通常吸入15——30分钟。如上海儿童医院用白毛夏枯草、板兰根、川芎等药,作蒸气吸入,治疗新生儿肺炎,已获得良好效果。

5 · 吹喉法:是将药末吹入喉部的方法 ,如锡类散吹喉,专治烂喉时证,用乳蛾、牙疳、口舌腐烂。冰硼散吹入治咽喉红肿作痛,口疮欣红。

6 ·  泡法:是利用某些中草药敷于皮肤引起发泡的一种方法。如用喉证异功散治疗乳蛾(扁桃体肿大),用此药一豆大,置胶布上贴于患者颈项外侧,历24小时取去,用酒精消毒,盖以消毒纱布即愈,或用茅膏菜(地下明珠)全株烘干研细瓶藏,每用一豆大,按上法贴患侧外部,亦收同样疗效。此方更适用于陈旧伤痛,风湿痛,骨质增生等,有一定的痛点者,外贴发泡后,收到良好效果。

7 ·括痧放血法:用细瓷碗蘸清油括背部夹脊两旁近胸腹处,连括数次后,局部起紫黑肿块,病的症状即见缓解的一种急救疗法。适用于小儿中恶发痧,腹痛昏沉,四肢末梢乌紫,括后腹痛缓解,人即清醒。如危重者可配合针刺十宣(即双手指尖),促进循环,以开通闭塞。

8· 灯火疗法:亦即“灯火法”是火灸的一种,古人用以治疗脐风、抽搐,以及突然卒死,风痰闭证。能够疏风解表,行气利痰,解郁开胸,醒神定搐,对于小儿以络凝滞,脏气不舒之证,以火散之,起到气流通,营卫宣畅的作用。其方法是以灯芯蘸麻油燃火,以烧灼所选定的部位,手法必须迅速,一触皮肤便即离去,其取穴方法如《幼科铁镜》中取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手大指少商、脐心、脐轮、(六焦)共十三焦,治疗脐风。对邪以入里的实热证,久病体弱,久热消渴的虚热神烦,阴血亏虚等证,均禁用此法。

9 · 揉羊毛疔法:用生面粉,鸡蛋白、白酒各适量和匀成团如鸡蛋大,置小儿胸部顺手揉动,3040圈后,撕开面团在光照中可见到丝状物如羊毛,色白而轫,,如见棕褐色则病情较重,,此法来自民间,适用于小儿发热呕吐,水入则吐,如喷射状。烦躁不安,用面团反复搓揉胸——即胃之上脘后,再给五花地丁饮加味,(银花、菊花、蒲公英、紫背天葵、天丁、地丁、白蔻、芦根、桔皮、竹茹)煎汤,另用铁狙一块烧红置碗内加黄连1 克开水淬成50 毫升,分数次兑药服,每次只给5——10毫升,小量呷服,以呕止为度。

10·  泥疗法:取干净无砂砾杂质的黄土约一碗,以冷开水调湿作饼状如碗口大,1.5厘米厚,包以薄纸待用,此法通用于小儿高热不退,头热如火,胸腹之热如焚,不恶寒而恶热,口渴有汗者,即将所作泥饼分敷于头部及胸腹部,泥热则再调再敷,换敷两个小时后,体温随这下降,防止了高热惊厥。

11·  热熨法:这是将药物炒熟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炒热食盐熨腹部,以腹痛,用葱白抖烂,炒热熨脐周及少腹,以治尿闭等。

12 · 敷贴法:这是用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敷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丁香、肉桂等药粉撒贴于脐部,以治泻泄,再如在夏季三伏天,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中间放少许丁香末,敷于肺俞、膏盲、百劳穴上,治疗哮喘,谓之“冬病夏治”。

13 · 涂敷法:这是用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水调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如鲜马齿苋、鲜芙蓉叶、鲜仙人掌任选一种抖烂或青黛粉茶水调,外敷腮部,治疗痄腮。用白芥子粉加等量面粉,以温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好敷于背部,适用于肺炎咳喘后期湿性罗音不吸收者,亦可用于胸腔积液的患儿。

14·   罨包法:这是用药品置于局部皮肤,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敷法,如用五仁散研细,如膏敷患儿手足心,治烦热不退。用吴茱萸、南星、明矾研细加面醋调成饼敷手足心,治小儿寒痰结胸。用五倍子研粉加醋调罨包脐内,以治盗汗等,

15 · 擦拭法: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如用冰硼散擦拭口腔,或用淡盐水银药甘草煎汤,洗涤口腔,治疗舌红苔黄的口疮。或用75%的酒精拭搽局部的水火烫伤,以退热止痛。

   以上疗法均需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黄泥卫生所(246650

 

 





穿越地震带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