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师兄讲《通书》(之十)

 johnney908 2014-12-25
《通书·治第十二》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用贤急焉。
  
  前面“顺化”那一章是治理天下的最高明办法,是无为之法,而这一章所提出的就是相对要次一等的办法了,是有为之法。
  
  “十室之邑。”很小很小的一个地方,也就是十来户人家。比如说现在有大一点的摊摊,也有很小的摊摊,可能就只有几个人。如果“人人提耳”,也就是耳提面命。“而教且不及”,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摊摊,你对他们每个人都耳提面命,对每个人都细加管教,你费了那么大的劲,但是却不一定管用。这是为什么呢?毕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心计。“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小摊摊都如此了,更何况面对更大的范围,更多的人,你咋教化得过来呢?所以要找到一个根本的方法,找到一个最简洁、最明快,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周敦颐先生的方法就是“纯其心而已矣”。让他们的心变得非常纯正,也就是多在心上面下功夫。这话在批林批孔时代,更多的时候都被当做是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来批判,说什么统治阶级为了让老百姓成为顺民,于是乎纯其心,让他们心里面什么都不要想,任何事情都不加反抗。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他这里有着两层含义。一方面,既然是教化,那么教化的对象,也就是客体,也就是老百姓、广大民众,如果他们的心纯正起来,自然彼此之间相处就会很和睦,就不会有那么多卖儿卖女的事情,就不会那么多的是是非非。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纯其心更多的是指向教化的主体,你要教化别人,要让别人心纯起来,但是你自己的心却没有纯正起来,这行得通吗?别人会听你的教化吗?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纯其心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儒家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的,从来都不是这个概念。儒家从来都是奉行的以圣人治天下,掌握天下大权。掌权者、领导者,首先你自己本身的品德,你自身的修养就必须要达到圣贤的境界,然后才能去教化周围的人,去教化普通的老百姓。如果你作为上位者,你自己心都不纯,那你也就没有教化的资格。
  
  下面是对“纯其心而已矣”的阐述:“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这一句阐述了什么是纯。儒家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里提到了仁义礼智,那么这四点如何做到呢?又如何判断呢?就是从动静之中,从言貌之中,从视听之中。他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其眼睛所见,耳朵所闻,这一切的表现都和他的心是息息相关的。同样一件事情,有些人看到觉得很好,而有的人会觉得很差,当然也会有些人觉得没啥感觉,总之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闻,都是你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在动静、言貌、视听上能够“无违”,不违背什么呢?就是前面仁义礼智这四者。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的一言一行等等,都没有违背仁义礼智,那么就说明我们达到了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
  
  我们说仁义礼智信五常,这里仁义礼智都有了,那信在什么地方呢?实际上,无违本身它就是信,我们面对仁义礼智,不去违背它,那就做到了信。古人写文章,那是惜字如金,不会有多余的字。
  
  “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为什么心纯会贤才辅呢?前面我们说了,纯其心并不是只是教化的对象的要纯,更重要的是教化的主体本身首先要达到心纯的状态。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出来自己心纯所能起到的作用。孔夫子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一个领导者,对自己的下属能够以礼敬、宽容、和睦的方式来对待,那么下属也就会很忠诚,做任何事情也就能够尽心尽力,而且各种各样的贤才也会前来辅佐。如果面对的是天下,那天下就能够得到大治;如果面对是自己的摊摊、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一个团队,那也就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呢?孟子说过:“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那什么事情就都不可能搞好了。
  
  “纯心要矣,用贤急焉。”你只有把自己的心纯正起来,才能够得到贤才的辅佐,才能够很好的处理所面对的一切事物。这是作为领导者最最重要的。总之,对于“顺化”和“治”这两章,凡是领导人都应该细加留意,要注意其中所指出的根本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