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子通书讲记26:只见自己

 kittywei 2018-07-22

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非

前面我们对“顺化”这一章已经讲了很多,最后还留有一个尾巴。最后这几句很重要,可以说是一语道破的结论性尾巴。


“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作为王者,要以王道治世,教化天下;作为一般领导,你要治理好你的单位;作为老板,你要管理好你的员工、建设好你的企业;即使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平头老百姓,你也要平平安安、吉祥快乐地过日子,那么,这一切最根本的是什么?周敦颐先生斩钉截铁地说:“本就在一人”,就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是谁啊?我告诉大家,谁读到这个句子,谁在学这个东西,那这“本在一人”,就落在谁身上了。所以,这个“本”不在别处,不是别人,就在当下,人人有份。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各种社会上的事情,非常复杂纷乱,有时是面对一个团体,有时会面对更大的场面,甚至于大到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那么,对于这些事情,你真正能做多少呢?当然,每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做事的能力半径也就不同,但是,无论你是什么地位的人,最终都只有一个下手处。这个下手处在哪里?就是当下,就是从自己的一念开始。一念正,则事情就会向正方向倾斜一分;一念邪,事情就会向邪路上倾斜一分。“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面对天下之众,要教化天下之众,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自己一人身上。我们处在什么位置上,就要把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的“本”找到。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位,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分内之事,把自己所处位置上的事情处理好,那么,天下就可以“大顺大化”了。

展开剩余81%

下面是两个反问句:“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道,其实离我们不远,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道,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起心动念之中。这并不是说,只有修道的人身上才有道,不修道的人就没有道。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日常生活之中,无处不是道的体现。所以,“道岂远乎哉?”道就在我们身上,就在我们的日常动静之间,它从未离开过我们,又何来远近呢?

“术岂多乎哉?”不管是治国也好,治家也好,还是只是把自己搞定,治好自己的心,难道真的要有多少高科技、要多少尖端技术吗?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易道贵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抓住了关键!关键在哪里?就在这一章开篇所说的“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说白了,也就是“仁”、“义”这两点。如果你对这两点真信得过,真有体会了,那么,不需要你去耍多高明的政治手腕,也不需要你去玩多玄妙的商业手段,更不需要你去绞尽脑汁、密谋算计,总之,该你成就的事业都会水到渠成,吉人自有天相。

汉儒董仲舒说过这么一句话:“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己;义之正,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这就是对“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的很好的注解。

如果今天心理姐姐在场的话,让她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也许会更精彩。就像她前几天在网站发的帖子,谈她对慈悲的理解。大意是说人的内心有很多矛盾,一方面很多人都在委屈自己,总是对自己很苛刻,从而面对别人也可能会很苛刻,这是因为自己内心没有达到平衡所造成的。当然,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说法,自有其道理。我们这里应该看到,对自己的仁爱,应该是放在严格要求自己上、让自己能见贤思齐上,而不是放纵自己;对别人的仁爱,则应该是宽容、包容。所以,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己;义之正,在正我,不在正人。”这跟六祖惠能大师说的“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非”,两者的意思差不多。

总之,对这一章的学习,大家要把这句话时刻贴在脑门上,那就是:“天下之众,本在一人。”

纯心为要,用贤宜急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用贤急焉。

——《通书·治第十二》

前一章“顺化第十一”,讲了治理天下最高明的办法,是“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的无为之法。而这一章所提出的“治道”,是与之相辅的有为之法。其实,有为法与无为法相辅相成,如同大易乾坤之道,不必定分高下。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很小的一个地方,也就是十来户人家,如果你对他们每个人都耳提面命,对每个人都亲自细加照顾、教育、管理,往往费很大的劲儿,却不一定管用。这是为什么呢?毕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心计,一个巴掌上五个指头尚长不整齐,更何况人心叵测呢!十室之邑都如此了,更何况面对更大的范围、更多的人,你如何教化得过来呢?所以,要找到一个根本的方法,找到一个最简洁、最明快,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周敦颐先生的方法,就是“纯其心而已矣”。要让人心变得纯正,要多在正人心上下功夫。这话放在“批林批孔”的时代,肯定被当成封建愚民政策来批判,统治阶级为了让老百姓成为顺民,于是乎要“纯其心”,让他们心里面什么都不想,任何事情都不反抗。实际上,这跟周敦颐先生讲的是两回事。他这里有着两层含义:一方面,既然是教化,那么教化的对象就是老百姓、广大民众,如果让大家的心纯正起来,自然彼此相处就会很和睦,社会就会安定,就不会那么多的是是非非。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纯其心”更多的是指向教化的主体,你要教化别人,要让别人的心纯起来,你自己的心却不纯正,这事儿行得通吗?别人会听你的教化吗?肯定不听嘛!凭什么“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对不对?

所以,儒家的教化理念,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儒家从来都是奉行以圣人治天下,即掌握天下大权者,首先自己本身的品德、自身的修养就要上去,必须要达到圣贤的境界,然后才能去教化别人、教化天下人。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就没有教化别人的资格。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教化理念的核心,是直指最高领导者以身作则。

下面是对“纯其心而已矣”的进一步阐释:“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什么是纯其心?儒家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里提到了仁义礼智,这四点要如何才能做到呢?又如何判断做的程度呢?就是从动静之中,从言貌之中,从视听之中。他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其眼所见,耳所闻,这一切的表现都和他的心,是息息相关的。同样一件事情,有些人觉得很好,而有些人会觉得很差,当然也有些人没啥感觉,总之,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闻,都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在动静、言貌、视听上能够“无违”,这就很好,就是“纯其心”。那么,“无违”什么呢?就是不要违背仁、义、礼、智这四者。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以仁、义、礼、智作为标准,这样我们就处于“纯其心”的精神状态之中。

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五常”,这里仁、义、礼、智都有了,为什么不提“信”呢?实际上,“无违”本身就是信,我们面对仁、义、礼、智,不去违背它,并且坚守它,那就做到了“信”。古人写文章,那是惜字如金,不会有多余的字。

“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前面我们说了,“纯其心”并不是只是让教化对象的心要纯,更重要的是教化者本身首先要达到心纯的状态。从这一句里,就可以看出来“纯其心”的重点在哪里。孔夫子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一个领导者,对自己的下属能够以礼敬、宽容、和睦的方式来对待,那么下属也就会很忠诚,做任何事情就能够尽心尽力。所以,领导者能“纯其心”,真诚待人,那么各种各样的贤才也会前来辅佐。如果面对的是天下,那天下就大治;如果面对是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一个团队、自己的家庭,那一切也会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呢?孟子说过:“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路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那么此君一定会众叛亲离,就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搞好了。

“纯心要矣,用贤急焉”,只有把自己的心纯正起来,才能够得到贤才的辅佐,纯心为要,用贤宜急,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处理所面对的一切事物。这是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总之,对于“顺化”和“治”这两章,凡是领导者都应该细加留意,要注意其中所指出的根本之处。

知行合一 从容中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