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师兄讲《通书》(之九)

 johnney908 2014-12-25
《通书·顺化第十一》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
  
  下面这几章都在谈治国平天下。顺化是什么意思呢?是说的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顺应,并且以悄无声息的方式来教化。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我们反复说过,天在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有多重含义的,它有时和大道等同,有时又是指具体的天,有时指的是帝王、天子。所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意思。天以阳生万物,在这里的天,指的就是大道。我们如果能够把阳和阴的感觉体会到,这句话就能够很顺利地解释出来。实际上,这个阳阴,就是易经中的乾坤。第一章的时候我们已经说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这里体现的就是乾卦万物资始的感觉。那么,“以阴成万物”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成,就是顺应阳而产生的,是以柔顺的方式来成就万物。前几节课,我也反复在说,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我们的本体。比如,四季的轮回,它背后有一个作用,为什么会产生四季呢?为什么会产生万物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就只能用一个概念来表述出来,比如乾元、本体之类的字眼。基督教里面,就说是上帝在安排,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我们平时可以感觉一下,很多事情都是无中生有的。
  
  按照佛教的说法,这个世界是成、住、坏、空的,到了空的时候,又会有万物生成,生成之后就会成熟住,住了之后慢慢就会变坏,坏了之后就达到了空的状态。这个背后的主宰是什么?佛教说是真如、佛性。我们从易经的系统来看,都是被乾元、被这一阳所生成的。阴呢?是顺应,这个也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有时却感觉得到,可以观察到事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人的生老病死,从无到有的过程,都是生命的循环,完成这个循环的力量,就是阴,就是顺化而成的。前几天,我们在院子里散步的时候,发现柳枝才冒了一点芽芽,今天中午再去转的时候,发现树叶已经长得很长,全部都垂下来了,简直是一片生机,春光无限。树叶的生长,就是通过坤道,通过阴的自然顺化而发生变化的。平日里,我们可以多从身边感受一下,去找找乾卦生生不息,阳生万物的感受;也去找找坤卦柔顺、厚德载物的感觉。
  
  生,仁也;成,义也。这句话其实是为了解释上一句。仁者爱也,这种爱是平等的、博大的,不会厚此薄彼,没有亲疏之分。天地之中,万物不管是好还是坏,不管是五颜六色还是色调单一,老天爷都会很平等地生发万物,这就是仁的一种体现。成,义也。前面我们也讲过了,义就是利之和,就是万物相互间的关系形成之后,变成了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从而达成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在这一章里,周敦颐先生把乾坤阴阳的感觉,还是放到了帝王之术上面。古代的理想状态,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希望圣人来治理天下,按照古希腊的说法,就是哲人王的时代,认为国家的理想状态,就是哲学家、哲人来担任最高的决策者。我们现在,不管是民主、自由、还是君主立宪,选举出来的总统,总理,也都是要选举能人、贤人来治理天下,这都是永恒不变的。我们现在有些知识分子,特别喜欢在体制上钻牛角尖,总认为这样体制一定就就那样体制好,然后不满现状,心中愤愤不平。其实,一个国家的政治形态,是由它的文化形态经过长期的熏陶而形成的。而文化形态,则是由每一个成员个体的文化和心理结构共同组成的,说白了,就是佛教所谓的“共业”所形成的。你要想有大的制度变化,就必须要从改变每一个个体的“别业”入手,从自已的文化和心理结构进行改变,进而影响更多的人,最后在普遍的范围内形成新的“共业”。其实,无论哪种文化、制度,其实目的都是一样的,要寻找和培养一只头优秀的领头羊,这只领头羊一定要真正为这个羊群,为这个国家的人民做出贡献,所以他一定要有力量,有能力用仁的方式来哺育众生,以义的方式让个体处在群体的和谐关系之中,共同参与建设这样一种社会生态。
  
  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所以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遵循天道,要遵循自然之道,这样的话,万物万民都会顺应、顺利,国家就会很好,老百姓也不会有怨言。天道行,是从乾卦的角度来说的;圣德修,则是从坤卦的角度来谈的,如果你的道德修养能够达到“厚德载物”,老百姓自然就会得到很好的教化了。
  
  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大化无形,没有任何踪迹可寻。人人都看不见、摸不着、寻不见,而且一点都没有感觉。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就相当了不起了。在中国的历史上,真正能达到大顺大化状态的时代,基本上都谈不上。汉朝的文景之治,虽然用的是黄老之术,力图用大顺大化的方式治理国家。但是到了后期,从汉武帝好大喜功开始,局势也就变了。唐宋时期也是如此,虽然都有一时的太平盛世的感觉,却都不能够长治久安。何况,这中间太平盛世的质量到底有多高,都还有待考证。儒家最理想的治国状态,实际上也只有上古三代。孔夫子自认为其学术传统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儒家理想里,只有尧舜时代,才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大顺大化的时代。
  
  相传尧帝的时候,国家治理得非常好,什么大事也不发生,连自然灾害也没有。估计他在王宫里终日闲坐,除了出来春游赏花外,好像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有一次,尧带着一帮大臣,到天下巡游一番。走到山西一个叫康庄的地方,看到一个80多岁的老头子在大路上玩“击壤”的游戏,就是先摆一块方点的石头在地上,然后拿另外一块石头去打,打到了就跳过去,摆好后又打。就这么一步步的玩儿。你看,这个80岁的老头子在大街上玩起这个游戏,周围还有好多围观群众在那里帮他加油。这个时候,尧帝身边的大臣就不失时机地出来赞叹,对他说:“哎呀皇上啊,你看你把国家治理得多好啊,百姓安居乐业都到这种程度了啊,连老头子都当街耍起游戏来了啊!”结果这番话被这个老头子听到了,他说了一段句很有名的话:“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就是说,我每天太阳升起来就去劳作,太阳下山就休息睡觉,自己挖井饮水,自己耕田吃饭,跟你这个皇帝治理天下好不好有啥关系?一点关系都没得嘛!
  
  喜欢文学的人、喜欢诗歌的人,都应该背诵这句诗,因为这是中国诗歌的开篇之作,是中国有史以来记录下的第一首诗,叫做《击壤诗》,这个老头因为当初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所以这首诗的作者叫壤父,意思是玩击壤的那个老头子。
  
  尧帝一听老头子的话,觉得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这个老头子说得很好啊。如果是我们现在一般的领导人,跑到乡村里去视察工作,有人这么顶他,估计没几个人会不难受的。但是尧帝就是了不起,一听到这里,马上就过去对老头说:“哎呀,你老人家是真正得了道的人啊,你说的就是道法自然的道理嘛。我要拜你为师。”所以,尧帝时期被称为太平盛世,是有道理的,人家有这样的气魄胸怀。后来有句成语叫康庄大道,也就是从这里来的。
  
  前面我们对“顺化”这一章已经讲了很多,最后还有一个尾巴,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一个结论性的尾巴。
  
  “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作为帝王之术,要教化天下;作为领导,你要治理好你的单位;作为老板,你要管辖好你的摊摊,那最根本的是什么?这个本就在一人,就在一个人身上。那这个人是谁?谁在读这个东西,谁在学这个东西,那这个本就在谁身上。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或者面对一个团体,甚至于大到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你真正能做好的并且是你能够做的事情,就是要从自己身上下手。所以面对天下之众,要教化天下之众,最终要落在每一个人身上。当然我们处在什么位置上,就要把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的本找到,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位,那是人人有份,跟每个人都有关系,谁都跑不脱。只要每个人把自己的分内之事,把自己所处位置上的事情处理好,那么这个天下就可以大顺大化了。
  
  下面是两个反问:“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道,其实离我们不远,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道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起心动念之中。并不是说只有修道的人身上才有道,不修道的人就没有道,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日常生活之中无处不是道的体现,所以“道岂远乎哉?”离我们根本就不远。“术岂多乎哉?”你要治理天下,治理一方,治理单位,治理企业,乃至于打理一个家,根本就不需要好多的办法,也不需要你去立这样或那样的规矩,关键就在于抓住这章开始所说的“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因为“生,仁也;成,义也”,也就是仁义这两点。如果你对这两点有所体会,那么不需要你去耍好多的手腕,不需要你耍好多的手段,就能够把天下治理好。
  
  汉儒董仲舒说过这么一句话:“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己;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这就是对“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的很好的注解。如果今天心理姐姐在的话,她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也许很精彩。就像她前几天发的帖子说的那样,内容主要是关于慈悲的理解,大意是说人的内心有很多矛盾,一方面很多人都在委屈自己,总是对自己很苛刻,从而面对别人也有可能会很苛刻,这是因为自己内心没有达到一种平衡造成的。当然,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说法,自有其道理。我们这里应该看到,对自己的仁爱,应该是放在严格要求自己上、让自己能见贤思齐上,而不是放纵自己;对别人的仁爱,应该是宽容、包容。所以董仲舒说仁的方法在爱人而不在爱己。而“义之正,在正我,不在正人。”六祖慧能大师说过:“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非。”两者的意思差不多。
  
  所以说“天下之众,本在一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