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语文课内阅读 班级___姓名___学号___ ⒈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⑴这句话从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出窗外______。 ⑵小学生们在教室里上课,窗外有好多山里的朋友,它们是___、___和___,它们在_______________。 ⑶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的小学生们,他们可能是____族、____族、___族、___族或___族的小朋友,大家都是一家人。 ⑷摘录这句话里表示动作的词( ) ⒉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⑴我知道,草地的颜色会变,这是因为:蒲公英的花像_______,可以____,也会____。 ⑵早晨,蒲公英的花是____的,草地是____的;中午,花朵____,草地是___的;傍晚,花朵___,草地是_ _的。 ⒊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⑴我从“终于”这个词语体会到______________。 ⑵我从“居然”这个词语体会到______________。 ⑶“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互相道谢,是因为“我们”互相__________,都会从别人身上_____________。 ⒋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①“峰顶在云彩上面哩!”写出了天都峰的( )。 ②把写天都峰“陡”的句子找出来。 ③“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 )心情。 5.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⑴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⑵你喜欢灰雀吗?这段话中是怎样描写灰雀的?读一读,写一写。 灰雀生活的地方:( ) 灰雀的数量:( ) 灰雀的颜色:( ) 灰雀的活动:( ) 灰雀的声音:( ) 灰雀给人的感觉:( ) 6.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里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时想___________。 7. 给下面句子加标点 ⑴小男孩儿摆弄了很久很久 说 一切准备停当 ⑵来吧 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高尔基说 ⑶是的 小男孩儿站起来 鞠了个躬 请让我进去吧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从这句话我知道高尔基( )。在朗读这句话时我应该用( )的语气来读。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从带点词里你看出了什么?( )。 8.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它应该( )。可是它( )? ⑴我们也学着李四光来问一问:这么重的大石头没卧进土里去,说明它一定不是( ),那么( )。 ⑵我来写一写读了这段话后的感想。 9.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查 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摇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近进)一步的考(查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振震)惊了全世界。 ⑴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⑵“这一研究成果”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李四光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好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一读,填一填。 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中的“异客”的名字叫( ),“佳节”是指每年农历( )月( )日的( )节。“异乡”指( ) “逢”指( )“倍”指( )。 ⑵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是( )的意思,“促织”就是( ),“篱落”指( )。作者看到( ),料想( ),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歌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 )、思念( )的思想感情。前者是( )代诗人( )所作。后者是一首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 )代著名诗人( ),诗中写了诗人正独自一人在长安,恰逢( )佳节,诗人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诗句“( ),(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11.填空,连一连。 ◆( )在于学习,天才在于( )。 周恩来 ◆世上( ),只要( )。 列宁 ◆为( )之崛起而( )。 宋庆龄 ◆任何成就都是( )的结果。 高尔基 ◆书籍是( )进步的( )。 毛泽东 我还搜集了别的名人名言:(不少于3条) 12.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 )。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像( )。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具体叙述( );第六自然段做总结,( ),紧扣题目。课文运用( )、( )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13.按要求填空。 《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是围绕( )的特点来写的。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⑴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这句话把( )比做(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 )。“绿色的海洋”指( ),说明( )。 ⑵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它们”指的是( ),“侧着脑袋”,写出了小鹿的( )。 ⑶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这段话中描写树木长得茂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一句来形容小兴安岭的( )和( )。 14.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⑴照样子,写一写。 衔树枝 找松果 ( )( )( ) ⑵小动物们是怎么准备过冬的?请你连一连。 小喜鹊 准备粮食 小青蛙 造房子 小松鼠 挖洞 15.填一填,写一写。 ⑴不同的事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 )、( )、( )以及( )有着密切的关系。请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 ⑵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让我们来填一填。 牵牛花 (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 蔷 薇 ( ) 睡 莲 ( ) 烟草花 ( ) 万寿菊 ( ) 昙 花 ( ) 月光花 ( ) ⑶找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反问句: 陈述句: 16.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⑴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小人国”、“玩具”、“居民”分别是指( )、( )、( ),加上引号表示( ) ①这三个词语有特殊含义 ②这三个词语写的意思是真的 ③这三个词语是别人说的话 ⑵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 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是说他( )。 ①做成一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②最早发现了微生物 ③做成一一架简单的显微镜;最早发现了微生物 ⑶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lòu lù)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pú pǔ)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⑴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⑵写出近义词。 特地—— 拜访—— ⑶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⑷从文中的第一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文中能看出孔子是一个____________ 的人。 ⑸你能写出孔子的一句名言吗?(至少两句) 18.《风筝》一文写了( )——( )——( )的过程。我们的心情依次是( )、( )、( )的。 19.《秋天的雨》一文抓住了植物的( ),果实的( )。小动物的( ),树木的( )来写秋雨的。 秋天的雨,有一盒( )的颜料。它把( )给了银杏树,把( )给了枫树,( )给了田野,( )给了果树,( )、( )、( )……给了菊花仙子。 20.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⑴找出段话中的近义词。( )—( )—( ) ⑵找出这段话中的反义词。 ( )—( )( )—( )( )—( ) 21. 《赵州桥》一文作者是从三个方面介绍的,( )、( )、( )。 “创举”在本课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 )图案:有的刻着两条( ),嘴里吐出( );有的刻着两条( ),前爪( ),各自( );还有的刻着(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 )。 ⑴按原文填空。 ⑵用“————”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⑶这个中心句又是一个( ),在这里起_________的作用。 2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 )代诗人( )。“楚江”是指(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 )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 )代诗人( )。“潋滟”的意思是( ),:“空蒙”的意思是(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奇”是( )的意思。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 )的湖光山色。两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23.《富饶的西沙群岛》全文是围绕那句话来写得?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 )的结构来写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 )、( )、( )、( )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 )和( )。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写海面时通过( )来表现它的美。海底是通过写( )来表现它的物产丰富。写海滩通过写( )( )来表现。写海岛是围绕( )来写的。 24.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⑴这段话主要写出了鱼的( )和( )多。 ⑵我从( )、( )、( )等词句中看出鱼的数量多。 ⑶用“——”划出描写鱼种类多的句子。 ⑷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摘录下来。 ⑸对这段话中画“﹋﹋”句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很多,鱼和海水各占一半。 ②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为了说明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 25.《矛和盾的集合》中,矛的优点是( ),盾的优点是( )。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 ),发明了( )。这说明( )的道理。 ⑴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①雨点般是形容矛的攻势( )。A.密集 B.弱 C.速度快 D.声音响 ②学学说说。_______如雨点般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如_______般___________。 ⑵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 十公里! ①用“——”画出描写德国兵害怕样子的词句。 ②形容德国兵逃跑速度很快的词句是( )。 26. 《科利亚的木匣》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 )─( )─( )的顺序记叙。从这件事中感悟到( )的道理。 27.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⑴用“○”圈出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语。 ⑵读了这句话,我觉得科利亚( )。 28. 《陶罐和铁罐》主要通过陶罐和铁罐( )、( )、( )的描写来表现铁罐( )( )和陶罐的( )(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奚落”在本课指________________ ,“想提并论”指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睦相处”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狮子和鹿》这个故事是按( )顺序写的。 故事告诉我们:( ) 30.《掌声》一文中英子开始是一个( )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 ) 的孩子。本课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都要( ),( )懂得要( ),也要( )。 ⑴课文中同学们给了英子( )次掌声,第一次掌声是对英子的( );第二次掌声是对英子的( )。 ⑵读读想想填填。 A.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此时英子内心非常( )。 B.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英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她是为自己的残疾感到( )。 C、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两次掌声使英子的心情非常( )。 31.《一次成功的实验》中的瓶子代表( ),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代表( ),因为井口很窄,所以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以前多次失败了,那是因为( )。这次实验成功了,是因为( ),( ),还有( )。文章可分为( )、( )、( )三个部分。“不假思索”在文中的意思是( )。“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这句话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2.理解下面的句子,并填空。 ⑴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这句话主要写因为( ),所以“我”担心( )。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个( )的人。 ⑵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 金吉娅沉默不语是因为( )。“我”看到金吉娅买了一些棒棒糖,感到很( )和( ),后来听了金吉娅的讲述后,感到很( )。 ⑶“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这里可以看出金吉娅( )。 33.《好汉查理》一文主要是通过( )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查理是一个( )、( )、( )的孩子。杰西是一个( )、( )的孩子。 34.《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指《 》,画的作者是( )。文章的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介绍这幅画的:( ) 、( ) 、( ) 。 35.听说蜜蜂有( )的能力,( )飞到哪里,它( )可以飞回原处。蜜蜂的这种能力靠的不是( ),而是( )。 请你用“不是……而是……”写一句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