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本神》也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赋我们以德,地赋我们以气,天地上下交流,而使万物化生成形。 《内经》对两仪(阴阳)四象的论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两仪者既指天地,也指阴阳。新版《辞源》《辞海》“两仪”条下,即训“两仪”为天地。其疏是:“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就明确指出“天为阳”,“地为阴”。所以,天地与阴阳确实是同一事物两个不同方面的概念,而不是两个不同事物的概念。天地与阴阳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关系。天地是指两仪的仪容(形体),阴阳是指两仪的势力(能量)。 四象者,四时也。即四季之象。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素问·天元纪大论》)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 》不但对太极,两仪、四象有论述,对八卦也有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天地者,乾坤也。六节分,指震、离、艮、兑、巽、坎六子卦,六卦配三阴三阳之六经。 《灵枢·阴阳系日月》除有太少阴阳提法外,尚有“阳明”,“厥阴”二名,合之则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更清晰地揭示了阴阳变化发展的渐变过程,广泛用于说明气候变化规律,人体经脉气血的盛衰以及热病证候的归类和经络的命名。 《黄帝内经 》在《阴阳应象大论》和《六节藏象论》二篇文章中,都阐述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和天人合一的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太极 阴阳 黄帝内经
|
|
来自: johnney908 > 《读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