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加厚教授在广州对三类微课程比较

 亭溪秋实 2014-12-26

黎加厚教授在32223日在广州市"天云"翻转课堂培训项目的培训中,提出目前实践应用的主要三类微课程:李玉平老师为代表的、胡铁生老师为代表的的以及可汗学院的微课程,并分别提供和播放了一组关于"微课程"的视频让学员们进行体验。这三类微课程的比较,与上文所述不同的是,不是纠缠于是"微"还是"微型"、是"微课"还是"微课程",而是首先默许其为"微课程"的一种,然后从应用内涵上挖掘它们的实践可行空间。笔者作为学员之一,尝试从设计理念、技术制作、呈现方式、使用对象、内容分析、课程功能、可行性分析、效果估算八个方面去比较,见表2

             表三类微课程比较

   

   

       以李玉平老师为代表的微课程和可汗学院微课程比较符合学习认知体验的建构需要,是有价值的、值得推广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由胡铁生老师发起的佛山微课乃至到现在的全国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新思路,利用积件与组件概念率先走出了微视频资源的路子,为其它区域性资源建设特别是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研究的资源样式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同时,胡铁生式微课在时间、技术和结构形式上对以往的课程实录作了"微"概念下的调整,但相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言,其本质还没有脱离传统教学的框架,有待围绕课程元素的内涵对微课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构建,其应用前景也是广阔的。

三类微课程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根据其特点,分别可应用在学生德育课程、教师培训以及学科知识及专题知识课程开发等,不同的需求背景适宜采取不同的微课程内容与形式。从目前推广与接受度较高的微课程形式来看,首选是可汗学院的微课程。开放的网络课程使教育理论上的自主学习、自定学习步调成为可能,促使翻转课堂的发生,相对于目前国内大部分课堂单向灌输忽略学生主体学习生成过程的情况,其价值无可限量。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教育目的下我们可以开发可汗学院模式的微课程,并且将其应用到一线教学中去。

   

结论

通过对网页资料与知网论文数据库查询及内容分析综述,笔者的观点取向是:目前暂不要将"微课程"、"微课"和"微型课程"混为一谈,"微课"可以向"微课程"发展,但"微型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一种形态,有它存在的价值,不应被取代,它跟"微课程"又有不同,校本"微型课程"可以由一系列"微课程"组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