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有王世襄,后有明式家具

 兰之道 2014-12-27
品家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是韩愈马说里的一段文字,讲的就是发现和推荐人才的难处;王世襄和明清家具就是这种关系;王世襄先生的身家比之今天的一些大收藏家可谓捉襟见肘,却能提纲挈领的写出《明式家具研究》与《明代家具珍赏》举世名著,把散落在全国各地高等匠人的明清家具作品象珍珠一样穿起来成为瑰宝。

伯乐的作用在于告诉人们一套识马、用马的《相马经》,王世襄先生至于明清家具也是如此,自从有了《明式家具研究》与《明代家具珍赏》这种纲领性的专著,才使中式家具在世界家具发展潮流中得以发展、延续;如今中式新古典家具盛行都直接或间接得益于明清家具的收藏、流传、研究;

所以说王世襄先生对中式家具的贡献可以说是空前的,也就是从这一点讲,王世襄先生留下的东西比之国宝更珍贵,几乎影响了我国中式家具的发展,这种价值称之连城而不为过,本文是一位普通收藏者对王世襄先生的评价,说品家居用来怀念先生。

在二十世纪后期,明清家具的艺术和商业价值都走向一个高峰,并登上艺术品的殿堂。这一切出现重要原因是因为王世襄先生两本专著的问世——《明式家具研究》与《明代家具珍赏》。

明代家具研究与珍赏,其划时代啦,经典啦……等等赞美无庸赘述。作者四五十年的追寻与探索,可谓荀子所言的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後止。从搜求家具实物,到弄清结构;从断认家具年代,到文章图版。王世襄夫妇可谓惨淡经营,但他们却自觉苦中有乐。可见对所事之物的由衷喜爱,若非如此,单凭意志断难完成得如此杰作。谈到成书经历,“……冬御重棉,夏旋电扇,灯下伏案,往往达旦。……”读至感人。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号畅安。著有《明式家具研究》与《明代家具珍赏》。 
王世襄先生

书成后的洛阳纸贵不必待言,其出色程度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是难以被超越的,而前人包括Ecke·Gustav在内的研究也几乎被淹没其中。学人成一家之言的传统理想,王世襄在收藏的世界中实现。当一些天赋与能力为时人所重的学者,因为渡过一个艰难的六七十年代,为自己才华浪费在那些不安稳的年月而不得成果著作叹息之余。不应忘记,像钱锺书,王世襄他们也同样经历了那个时代。

说品家居:王世襄(1914.5.25-2009.11.28)号畅安。男,福建省福州市人,生于北京。汉族,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2003年12月3日,王世襄从专门来华的荷兰王国约翰·佛利苏王子手中,接过旨在鼓励全球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的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从而成为获得该最高荣誉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这是王世襄先生过世后业界和国家对先生的公认评论。

童年的王世襄先生,出身官宦之家,衣食无忧。 
童年的王世襄先生,出身官宦之家,衣食无忧。

官宦之家出身的王世襄,锦衣玉食,长辈熏陶,让他为一个玩家一个收藏家的先天气质环境所有。所谓玩家在某种方面似乎带一种贬义,但在王世襄这里,则成为一种专门之学,一种巨大乐趣。跟风与景仰之人不在少数,甚至于收藏言必称王世襄。董桥文章语颇隽永华丽,也喜好收藏。书画瓷杂之内,尤爱文房诸玩,每每对王世襄以致敬目光,心底也必尊以王世襄为古往今来第一收藏家。这个第一,自然是以内心标尺作刻度。收藏家者,在于其藏品,更在于其风范。张伯驹名士风范,慷慨无私。王世襄以正直、博大和谦慎心态超越了历史的狭隘,超越了个人曾有过的荣辱。

说品家居:王世襄出身富贵,教育良好,爱好广泛,这是他能够成就一生绝学的基础,不要说出身官宦,不要说游手好闲,关键在于你能否成就一番影响后世的事业,班固出身官宦著作汉书、周总理也少时衣食无忧,一样成就流传千古的事业。

青年时期的王世襄先生,号称京城第一玩主,青年时期喜欢玩鹰。 
青年时期的王世襄先生,号称京城第一玩主,青年时期喜欢玩鹰

王世襄的收藏没有称雄于世的重器剧迹,这更可以看见他在世人眼中的地位。他虽衣食无忧,但也没有让他可掷千金的财资,后来家庭经济随社会变化每况愈下,张伯驹式的魄力更不可能在他身上重现。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徽宗宣宗乾隆的收藏固然常人不可企及,条件的限制。王世襄的收藏则可学,然只能得其皮毛,无法得其精髓。可得其旧藏物件,却无法得到他收藏品所带有的一段段奇人奇事。至于他的几本杰作,几段忆往,更是无法复制。素王,或许不恰当。但我暂时找不到对这位收藏界无冕之王的形容,收藏世界的素王,尽管他没有举世瞩目的藏品。

说品家居:王世襄对工艺美术史及家具,尤其是对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均有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他注重长期的实践考证,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迄今为止已写出专著10余部,论文90余篇。其中在家具方面的专著有《髹饰录解说》和《明式家具珍赏》等。后者阐述了明代家具的制作工艺、榫卯结构基本结合的分类、家具用材的选择、装饰的技法工艺等,自1985年9月出版发行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和重视,已被译成英、法、德文等数种版本。

1991年7月起,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1月,其专著《明式家具珍赏》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我们姑且不说王世襄先生对我国其他方面的贡献,单说中式家具这个潮流,环视天下有谁能与?

下放劳动的王世襄先生,生活艰苦却乐在其中。 
下放劳动的王世襄先生,生活艰苦却乐在其中。

入藏在上海博物馆里的那批王世襄旧藏明式家具,自然件件都是王先生的心血访寻得来,每件都有它的精彩不一的故事。董桥先生对《自珍集》特别钟情,因为里边多有物件聚首的因由。无论所谈是古琴铜炉还是竹刻家具,揽文思贤,读者不免感慨不已。遇到精美佛像,王世襄慷慨解囊,所费超过两月工资,生活则为此拮据。

又遇精美竹雕,议价不成,藏家收回,一年后再见,卖方索三倍其原价,于是不敢再议,购之而归。这些当然只是王先生无数经历的一两件事例而已。当时年月的人民,包括王世襄在内,经济都并不宽裕。王先生着迷此间玩物,手头却不宽松,故是杀价高手,甚至不免吝啬对待。他还经常强调,所藏皆人弃我取之物,是捡破烂所得。而当年的破烂已是价值连城,这只是再次证明俪松居两位主人的眼光与包容了。

对于明式家具研究的成就,王世襄先生说,假如别人具备同样的条件会比他写得更好。这是谦逊。普通读者诚惶诚恐阅读书中的每一个信息细节,不敢有任何议论,它显然是完美的。但作者已经谈到他的不满意,检讨着缺点或者不足。这是学者的品德,章学诚会说是文德文理。公允的说,明清家具研究,无论是实物还是年代鉴定,其远航之船才刚刚起锚。时代迅速往前,但研究的问题似乎是离我们距离明代越来越远,研究起来自然是越来越难。而能将把现在和未来的研究者一起带返过去的,是王世襄和他的著述。

说品家居: 新中国成立后任故宫陈列部主任,王世襄曾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一年。“三反”运动中,由于追回收缴珍贵文物众多,被列为重点审查对象,蒙冤拘留审查达十个月,经查明无问题开释后,文物局竟令其去劳动局登记自谋出路。

在“文化大革命”中,王世襄先生又一次受到冲击,1969年10月在患肺结核活动期中,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彻底平反。

其实,但凡是一个伟人,都会经历磨难,起起伏伏,关键在于他们有不屈的志向和乐观的精神,这时的恶劣环境对他们来讲更是一种锤炼。

晚年的王世襄先生,和马未都先生在一起,那时的马先生还十分年轻。 
晚年的王世襄先生,和马未都先生在一起,那时的马先生还十分年轻。

却有遭遇明主而不自知之人。马未都先生曾回忆他跟王先生在山西的经历。当时的某个村庄,家家户户都是古董,他俩进到某屋,屋里一床躺一老农。炕上赫然放着一本被翻旧的《明式家具珍赏》,还有一对乌木南官帽椅。老者并未起身,边抽烟咳嗽跟着两位先生说话。屋内另一少妇正在做饭,刷锅点火,屋内烟火弥漫,于是他们离开。马未都安慰王先生说,“您那本书是全村最贵的书。”王先生却说:“这对乌木椅早年看见就可入书了。”

马未都说当时他对这老农的轻视颇是愤怒,马先生不满的是老农对王先生的不尊重。我开始读时也一样为那老农有眼不识泰山而愤愤不平,虽然那老农并不知道进屋之人就是王世襄。

读者多喜闻美谈猎奇,我一度幻想着这段相遇能渐入佳境,就像马尔克斯遭遇海明威之时。然而动人一幕没有出现,老农最终是没能喊上一声“大师”,他不是马尔克斯,他只是一无名之辈,他永远不会知道天天目睹的大师著作本人,曾有一刻离他那么近。

就在王先生一行人离屋之后,满屋弥漫的烟雾把老农的记忆带到稍早前的时间。

此时老农的师傅在弥留之际的前刻,一旁边站着老农。师傅对老农说,“你从小跟我学习木工,又跟我到处倒腾老木具,随后自己折腾老家具。我早已经没什么可教你的了,这里有本书,你拿去看吧。”老农接过书来,“《明式家具珍赏》,一百二十块,师傅,这是什么书吖,这么贵。”“这是家具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没想到老临了还有幸看到这样不世之作,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不用对我磕头,不知道作者还在不在世,若是日后你能有幸遇到此书作者,跪下磕几个头也是应该。”——其实,这一段是我的想像,毕竟我对老农以及他的人生一无所知。

说品家居:王世襄在抗战后对我国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驻平津区办事处任助理代表,清理追还抗战时期被敌伪劫夺之文物。一年中,经过侦察调查,奔走交涉,追还、征购数批文物,总数达2000馀件,一律由故宫博物院接收保管。1946年底任中国驻日本代表团第四组专员,负责调查交涉归还文物事宜。次年初追还被劫夺的原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106箱,由日本横滨押运到上海,经郑振铎派员接收。

旋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1948年6月,被派赴美国、加拿大考察博物馆一年。

关于王世襄玩物成家的趣闻:

王世襄出生于1914年。此时,父亲任职外交部条约司,勤奋工作之余喜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母亲娴雅高贵,持家之外,寄情绘事。王世襄就在这样温馨的家庭里度过了婴幼时期。小时候,家中有私塾老师教古汉语、经、史和诗词等。王世襄喜欢的是诗词,对其他学科不太感兴趣。后来,父亲又专门送他到北京干面胡同美国人为他们子弟办的学校去读书。王世襄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使人误以为他是在国外长大的。他说:“从小学英语,讲得流利。每天从学校回家后,家里给我请最好的古汉语老师,学什么经学、史学、小学、音韵等,我学不进去,只喜欢古诗词,连历史我也没好好学。”

不过,优越的环境和年少好奇好动的性格,使王世襄特别喜欢和京城诸多玩家交游,展露出“燕市少年”的特有风貌。晚年的王世襄曾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他在燕京大学文学院读书时,还有臂上架着大鹰或怀里揣着蝈蝈到学校上课的惊人之举。他的玩家派头被同学视为荒诞不经,邓之诚在燕大算是名教授,老先生讲中国历史正兴致勃勃,忽听一阵“嘟嘟”的蝈蝈声,同学哄堂大笑,敢情王世襄揣着蝈蝈葫芦进了教室,惹得邓先生恼怒起来,把他请出教室。当时在燕京大学教书的洪煨莲教授把这个有精力但又“不务正业”的学生称为“未知数”。及待1948年王世襄由故宫博物院指派,赴美国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时,洪煨莲对他的印象稍有转变,直到1980年王世襄带着一大摞著作再专程去波士顿晋谒老师时,洪老对他才另眼相看。

早在少儿时期,在父母营造的宁静而闲适的家庭氛围里,王世襄快活自在。京城的各类传统玩意儿,除了京剧、养鸟这两项他没有“深情投入”,其余杂七杂八的玩意儿都玩得有板有眼。他曾趣味盎然地回忆:“犹忆就读北京美侨小学,一连数周英文作文,篇篇言鸽。教师怒而掷还作业,叱曰:‘汝今后如不改换题目,不论写得好坏,一律P(即poor)!’”由此可见,王世襄当时对养鸽入迷到什么程度。稍大,他又秋捉蛐蛐,冬养鸣虫,还学会了在葫芦上烫花的技艺。除此之外,他又拜清代善扑营布库(宫廷摔跤的功勋运动员)为师,学习摔跤,还从他们那里学会了只有赳赳武夫才玩的放大鹰和养獾狗……在玩乐中,王世襄结交了京城各阶层玩得有名气的不少朋友。

他玩的东西五花八门,粗算就有蟋蟀、鸽子、大鹰、獾狗、掼交、烹饪、火绘、漆器、竹刻、明式家具等。他玩这些不为消遣,而是真心喜爱。为了得到爱物,他舍得花钱,舍得搭工夫,甚至长途跋涉、餐风饮露亦在所不辞。为了穷究玩物的底里,又与许多平民百姓交朋友,虚心请教。沉潜既久,他于诸般玩技靡不精通,可“家”者就有诗词家、书法家、火绘家、驯鹰家、烹饪家、美食家、美术史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文物鉴定家、民俗学家等。

据王世襄夫人袁荃猷曾介绍,在王世襄的诸多爱好中,最喜欢的是鸽子。

据王世襄夫人袁荃猷曾介绍,在王世襄的诸多爱好中,最喜欢的是鸽子,而居住大杂院无法养鸽子则是他的最大遗憾。一次,王世襄赴郑州参加全国文史馆工作会议。当他流连于金博大广场时,发现当地正在举办观赏鸽大赛,他便兴致十足地走进了鸽群。在这里,他发现了许多久违的名种。鸽子的主人们虽然不知道他的身份,但很快就发现了这位老人与鸽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近。一个年轻人指着一对黑中泛紫的鸽子问王世襄:

“您认识它们吗?”“铁牛!”王世襄脱口而出。年轻人激动不已,坚持要将这对几近绝迹的名种送给他。

他玩的东西多半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最可贵的是他能留心玩的学问,与一般玩家不同的是,老人不但能玩,也能写,大凡他玩过的东西,都留下了文字记载和他研究的心得。于是,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说他“研物立志”。过去在一般人眼里,架鹰走狗斗蛐蛐是游手好闲的市井之徒所为,经他把这些东西加以描述和总结,这些东西马上升格,一变而成为了文化。他不失为一位玩物并研物的大玩家。可别小瞧这个玩家,正是因为喜欢玩,才活到90岁,不觉得自己老。

文人学庖是一种雅士之乐,自古而今,这种自寻其乐的美食名家一脉相承。善吃、善做、善品评,是王世襄在美食方面的另一半“绝学”。王世襄在圈内被称为“烹调圣手”,为大美食家汪曾祺先生所推崇。京城文化圈内流传甚广的故事,便是王世襄常应好友之邀,身背各色厨具,自行车上装备好原料,亲赴诸好友府上献艺。

据王老自己回忆:“幼年读书之余,我喜欢进厨房去看厨师做莱,那时我家的家厨,多是从各地请来的名师,技术十分高超。在他们的指点下,我常常上灶,煎炒熘炸,样样都行。各帮莱,我都学,做菜的兴趣越来越浓,交了不少厨师朋友。在这些人主灶的饭馆里,我去吃饭或请客,他们都让我自己上灶炒菜。年轻的时候,一次做几桌菜,不以为是难事,反以为是乐事。很多年过去了,不少厨师一直认为我是他们的同行,而并不知道我的真正工作单位是在故宫里。”于是,到亲朋好友的家里,他也总喜欢亲自下厨,露几手“绝活”。

王世襄的拿手菜不少,其中仅香糟菜就有糟熘鱼片、糟煨茭白、糟煨冬笋、糟蛋海参等好几味。此外还有海米烧大葱、雪菜烧黄鱼、火腿菜心、鸡片烧豌豆、糖醋辣白菜、羊油麻豆腐、面包虾……好菜在口味,不在原料贵贱。一次老友聚餐,要求每位现场烹制一菜,有鱼翅,有海参,有大虾,有鲜贝,王世襄做了一个冷门菜:焖葱,结果被大伙儿一抢而空。

他吃出了见识,晚年所写关于美食的文字,亦获美食家们的好评,并曾受邀担任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特邀顾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