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阎连科 一人一村一中国 2014 年度面孔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4-12-28


因个人成就而影响时代,他们已被记入历史。

因为他是第一位获得卡夫卡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不合时宜地记录下盛世中的残酷一面,用自己的种种不合拍提醒人们,这片土地上还有寒冷、欲望以及黑暗。


《人物》微信账号:renwumag1980
文 | 王晶晶 编辑 | 赵涵漠 摄影|栗子 图片统筹|于千


一个低调的获奖者


在阎连科先生身上看不到任何属于衣锦还乡者的光环,恰恰相反,10月22日在捷克布拉格参加完卡夫卡文学奖授奖仪式回国后,他表现得低调又谨慎。这或许是因为他在布拉格的演讲中,不合时宜地提起了大饥荒、「文革」以及艾滋病村庄,尽管演讲稿在网络中广受好评,但招致了一些权力者的不满。


避开他人的赞美与敌意,婉拒了媒体的采访,阎连科回河南老家住了几天。那是位于中原腹地、国家级贫困县里的一个村庄,县委书记和县长适时地送来一封贺信,粉红色的纸上打印了几行字:「欣闻您荣获2014年卡夫卡奖,我们代表县委、县政府及家乡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其实阎连科也知道,村里的人并不关心什么文学、什么卡夫卡,就像仍然住在故乡不识字的老母亲一样,他们只对这个国际大奖能赚多少钱感到好奇。


2千
每天上午写作字数


这就是阎连科不得不面对的两种尴尬:他渴望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地写作,但这种写作让他无法自由;他希望用写作照亮这个时代中的黑暗一面,但文学在当下远不如灯光熄灭时的爆米花电影受追捧。


阎连科是第一位获得卡夫卡奖的中国作家。这个奖项设立仅14年,但因获奖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几次重合,已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在布拉格的市政厅里,致阎连科的授奖词写道,他的获选缘于「对社会进行内部观察,在官方的灰色地带徘徊」,不仅有「犀利的讽刺和对现实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面对现实的勇气」。


阎连科描绘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一个名叫耙耧山的地方,那是他故乡家门前一条50多米高的黄土坡,一个如同马尔克斯笔下马孔多小镇的地方。阎连科用他的笔在山脚下创造了一个靠全民扒火车致富的炸裂村,一个全是残疾卖艺人的受活庄,一个革命与情欲纠缠不清的程岗镇……荒诞又残酷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只是时间的幕布不停变换,从「大跃进」到「文革」,然后又变成繁华而虚幻的当下盛世。正如授奖词中所写,「阎连科多年写作,一直在寻找20世纪以来中国命运的矛盾。」


但对于国内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阎连科远没有同辈作家莫言、贾平凹知名。他的作品最近一次进入大众视线,是被导演顾长卫改编成电影《最爱》,一个因卖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村庄里的爱和绝望。那部小说的原名是《丁庄梦》,刚刚出版即已被禁。为了电影顺利上映,阎连科主动放弃了署名。



如今获得卡夫卡奖后,名字印在国内外报纸上的阎连科依然保持着这种低调。除了无法言说的压力,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种种境遇,也让阎连科提前看清了「文坛的脸相和一些作家的虚伪」。「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他的内心更加孤独,精神更加孤寒吧。我大体不闻不问,也可以知道文坛、同行与朋友,会怎样地说我和议我,知道谁在为中国作家获奖而真正的兴奋和高兴,谁们又会怎样对此批判、讽刺和议说。」


这位获奖者至今不明白自己是如何进入评选的,收到获奖邮件时依然浑然不知,因为那封信是用英文写的。几个作家朋友曾为他在人大西门附近组织了一个饭局庆祝。饭桌上,大家开了个颇具魔幻现实主义的玩笑,说就算是奥巴马都打电话祝贺,阎连科听不懂英语,也只能说句「OK,谢谢,热闹两天就过去了」,就把电话挂了。阎连科听了只是笑而不语。朋友们要求他领到奖金后请大家喝酒,但是这酒至今也没喝上。


拍摄现场
刚从欧洲回国,阎连科看上去有些疲惫,脸上鲜少笑意,但对每个人都很客气,这种客气中添加了一丝谨慎的成分。他拒绝拍摄视频,并且对镜头异常敏感,每隔几声照相机快门声,他就带着河南口音催促一次:「咱们拍两张就行了。」


此为节选版,首发于《人物》12月号年度特刊,剩余2569字请点「阅读原文」,用微博账号登录成为人物会员后即可看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