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古今楷书名家多不善草书?-头条网

 自由自在新闻 2014-12-28

■韩道亨《草诀百韵歌》

■王世国(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

东汉灵帝时期,人们爱好和练习书法蔚然成风。特别是这时开始流行的一种新书体——草书,更加引人注目,大家争相效仿。出生名门望族的张芝,不慕功名,潜心书法。朝廷屡次征召他出来做官,他都不肯,故当时人称“张有道”。他也特别喜欢草书。其父张奂为方便他与弟弟张昶练习书法,着人打造了石桌、石凳,置于池塘边上,从此兄弟二人临池学书。他把家中的衣帛都拿来,先在上面练字,然后再拿去煮洗。长此以往,那池塘里的水都变黑了,张芝终于赢得了书法史上的“草圣”美名,此池后人便称之为墨池。

可见,草书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熟了,而那时楷书尚在孕育之中,直到魏晋时期才发展成熟。但是,人们往往认为先有楷书,再有行书,最后产生了草书;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先学楷书,再学行书,最后再写草书,水到渠成。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这种误解大概是源于苏轼,因为他曾经说过:“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他说的“真书”就是指楷书、今隶、正书。

其实,真书和草书从属于两种不同的书法系统,两者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草书如同蜜蜂釀蜜一样,从各种书体中取其精华,然后自成一体;而真书直接从隶书中脱胎而出。以简省笔画、快捷潦草、随意书写为特征的草书,几乎与其他各种书体相伴而生,篆书中有草篆、隶书中有草隶、简帛中有草,而行书就是楷书的草写。不仅结体字形上草书是各种书体简省笔画、潦草书写的结果,而且笔法上也是熔各种书体的笔法于一炉,可以以篆入草、以隶入草、以楷入草、以碑入草。

孙过庭《书谱》中明确指出真书与草书的不同:“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真书与草书有如此大的差别,甚至截然相反,这样怎么能练好了楷书、行书,然后就能写好草书呢?我在一些书法大赛的作品评审中经常看到,有些人楷书、行书写得很好,但是草书完全是信手涂鸦,或者写得磕磕绊绊,像个学步的孩子。一些书法展览中,篆、隶、碑、楷和行书作品精彩纷呈,但是好的草书寥若晨星。许多人甚至有的书法名家,像写篆隶那样慢慢揉磨作草,拖笔而行,线条轻浮柔软盘绕,姑且称之为“面条体”。

明代韩道亨《草诀百韵歌》开篇就说:“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草书自古为难,我认为其难有五:一是难在结字。草书解散楷(隶)书字体而变通用笔,然后重新组合成一种字体,生成自己的结字规则,字与字之间往往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而且字势奇崛、夸张、变形,不主故常,讲究开合、大小、正斜等变化。二是难在用笔。草书需综合运用平移、提按、使转、绞动、衅衄、贼毫等各种笔法技巧,更熔篆、隶、楷、碑各体的笔法于一炉,变化多端。三是难在迅速。迅疾流畅是草书的审美特质,书写时提按转折,牵连映带都在瞬间完成。若行笔没有速度,便没有奔放流动的气势。四是难在法度。草书看似汪洋恣肆,走笔飞快,但是又点画中规入矩,线条富有质感,作草如真,绝非涂鸦。五是难在性情。非性情中人难能草书,书写时当兴意勃发、物我两忘、任情恣性,方能出神入化。

正因为草书至难,所以在各种书体中唯有草书高妙者可称“草圣”。它是天才的艺术,既要天赋的性情,又要有勤奋练就的精熟,缺一不可。古往今来的楷书大家多不善草书,因为往往受制于楷书语境理念的羁绊,不能任情纵笔。所以我认为,写好楷书对于写草书有一定的基础性作用,但两者并无必然联系。这就像普通话与粤语,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语系。你就是把粤语说得飞快,它也不会变成普通话。所以,你要写草书,就应当忘掉楷书的规矩方圆,完全进行入草书的语境系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