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辛医生:古典本草入门

 zhangshengli86 2014-12-28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这个课,让我有这个机会把中药从头到尾再讲一遍。以前讲过但是没有很系统地讲,所以这个机会对我来说也很难得。

 

下周会发给大家这两本书《中药学》、《方剂学》,这是我们大学读的书,《中药学》要学一学期,《方剂学》也要学一学期。我们要在十五节课当中要把这些学下来,而且要学清楚,有一个思路能用。

 

我希望大家学完这个课之后,能够知道一些很好的方剂,明白它为什么可以这样用,能够达到你看到一张古代人开的方子,或者看到一张现代人开的方子,你一看就能明白这张方子的方向。就是我们在启蒙班讲过的:它是开的还是阖的?是升的还是降的?它的力量是很猛烈的、持续的,还是很柔和、清透的?这个是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的。所以我最近两个礼拜一直在想怎么讲这个课。

 

这儿还有第三本书《神农本草经》。这本书是我原来在读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系的创建人——龚树生教授推荐的一本书,他认为《神农本草经》是最好的一本书。他原来是西医,后来学中医,后来又去研究中药化学、植物分类学,还自己采药。他最推崇的中药书就是《神农本草经》。

 

我们的课程要兼顾到三样东西,但是最终还是要知道怎么用,就像我们去学武术也好,学任何东西也好,千招百式最终要会用,知道每一式它的本质在哪里?所以我好好想了一下大家学习这个课程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大家要花时间自学,所以这两本书会发给大家,从下周开始我会告诉大家哪些部分大家需要熟读,哪些部分需要背下来。

 

还有这份《本草纲目.神农本经名例》,比如这一段就是大家要熟读的,我们以后的课程也会这样。

 

我们今天先按照大纲一个一个来讲。《神农本草》的分类原则和里边的内容在我们启蒙班讲过一堂课,今天会详细的再讲一下。我们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一定要看最早的那本书,尤其是学习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你去看第一本书,然后你会慢慢地知道现在是怎么回事,中间那个过程怎么过来的。如果一开始没有去看最基础的东西,那你可能只是抓住了细枝末梢的东西。

 

所以我们筛选了一下,中医的理论部分第一个安排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教材里面除了《中药学》的内容以外,还会有关于炮制、煎煮,关于配伍、丸散膏丹,还有关于服药的时间,以及最重要的部分:古人对于中药的理解。我们今天这个课的重点就是要掌握这个部分,了解古人用《本草》的出发点、立意在哪里?这和现在对药物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下一节课我们会讲《黄帝内经》的一些用药法则。这个法则在启蒙班里是像跑步一样过了一遍,讲得比较粗,这次会讲得更细一点。

 

在中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实有一条很清晰的线。就是根据药物的性质、气味,比如是寒性的还是温性的,酸的还是辛的,比较厚重的还是清淡的,来判断它走的是哪个方向,是开还是阖,升还是降,并以此来考量配合使用其它的药,以决定最后整个方子的方向、作用范围、作用深浅。这是我们要学习经典本草的主要方向。这个部分,叫药势或者药象。

 

另外一个,是我们现在流行的比如“验方”,或者某个特效药,有功能主治,这是根据它的功用来讲。

 

这两种认识,是古人和现代人对中医药的两种不同的认识思路,在许多学习中医的人的脑袋里,常常交互错杂。而第一种经典的认识,往往为现代人忽视。

 

我们现在对中药熟悉的印象是,我血脂血糖有点高,就吃枸杞子和黄芪;眼睛不好,就吃菊花或者决明子,它还可以降血脂;大黄可以通大便……这些都是药物的功用。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决明子为什么能够降血脂?那你可能要先考虑,血脂高应该是一个人在怎样的体质,或者环境、契机下才可能形成?比如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高……其实是人体内部有一个比较粘滞的、运转不通的环境。抓住这样一个总的特点,你再去想,只要是能够把粘滞状态改善的药,都可以降血脂,这就是大方向。大家要学习的是这个。

 

第二个,我们还需要考虑每一个药的个性和每一个人的特性。比如有十个血脂高的人。如果我们都给他吃决明子,也许有效,也许没有效。等你学完这个课就应该知道,十个人中,哪些人的体质是粘滞型的,纯粹的三焦淤滞,而且主要淤在中焦。这种体质的人血脂高,决明子是最适合的。有的人有中焦淤滞,但重要的是他的下焦很虚,这种情况吃决明子可能没有效果。

 

所以当我们学中药的时候,不光是在学它的“用”,更重要的是学它的“体”、它的“性”。同时,我们脑袋里要有一个概念,把药跟这个人结合起来。

 

所以我希望这个课学完之后,大家不仅对每个中药它在人体里面怎么走,适合什么样的三焦层次。大家还记得那张图吧?李辛医生:古典本草入门01

三焦的层次:下焦、中焦、上焦。而且应该知道,慢慢要学会去体会每个人,他的三焦是怎么个情况。当你知道人的气脉是怎么回事?知道药的升降开阖是怎么回事?这样就很清楚了。学会了这个,那么,从古到今的几千几万个方子,你一看就很清楚了。

 

关于本草的经典认识,是从《黄帝内经》开始,到张仲景的《伤寒论》,那是汉代;然后到唐代的孙思邈,然后李东垣,还有李东垣的师父张元素,那个是宋金元时期;再到明代,明代有李时珍、薛己;其实还有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这是一条主线。

 

学习了这些关于药势药象药性的经典,我们会比较容易看懂各种流派和学说的区别与长处,避免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认识,包括现在比较流行的补阳、喜欢用附子的温阳派。我们在后面会分析,什么情况,什么体质和心质的人比较适合,哪些情况可能不适合,有危险。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不同的药和不同的人在能量、气的层面的运行特点与趋向,那我们就可以合理选用方法。比如厚重的方法,“原子弹”、“火炮”的方法,或者轻轻地一根手指推一下的方法,这些后面我们会慢慢去体会它。对于一个七八十岁的、性格又很纤柔的老太太,可能就需要用一个很轻柔的方法。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厚和薄,刚与柔。第一堂课大家先有这样一个概念。

 

第三节课我们会把三焦气化和精、气、形、神在启蒙课的基础上再讲一遍。因为我们的课偏重于草药的应用,所以会用临床看病的方法把它分成四步让大家掌握。再后面是讲药,初步准备讲五十种药。

 

在讲课的过程中,大家如果特别有兴趣的药也可以当时来问。然后会讲《伤寒论》和一些比较有名的方子,最好是大家很容易买到的,而且价格不是很贵的方子。

李辛医生:古典本草入门01

即使不考试,大家也要把它背下来。你走在大街上也好,没事也好,不舒服的时候也好,就去琢磨,我的精足不足?我的气怎么样?我的神怎么样?我是形伤,还是无形的精气神都伤了?我的下焦、中焦、上焦怎么样?……

 

人体的格局其实是下焦的“元精”化生“元气”,“元气”带动三焦运转,也就说从下焦到中焦,在到上焦和外面的皮肉筋骨,一级一级的上来的。是由最里面到最外面,外面转一圈再降下来收到最里面,这么一个循环,一个圆。所以,一个人不管是感冒还是发烧还是得了一些重的病,比如肿瘤,是因为这个循环划不圆了。

 

那么一个人的生机是怎么回事?其实是下面这一点点元精,化成元气,也就是我们说的火,到中焦,到上焦,通过筋脉,然后是骨、筋、肉、皮、毛,一层一层这样传,这就是它自然的一个过程。白天是这样开出来,晚上收回去,白天因为我们在动、在做事、在思考,能量的方向主要是往外往上开。晚上休息了,主要是往里往下收,阖回来,打坐也是收。所谓开与阖。

 

所以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药,都是顺应人体的气机,帮助开阖圆满。

 

就两个思路。一个是:人体邪正斗争的方向比较清楚,我们可以顺着这个方向来帮助气机的运转。

 

比如我头这里不舒服,究竟是这个气应该往上走,现在没有能量,上不去?还是它本身该往下走,它没有力量下去?还是两个都有?

 

或者,虽然是头这个地方不舒服,但原因可能是表层出不去,下焦这里又上不来?你要时时刻刻体会这个问题。那我们选药,实际上就是看准了,它是因为下焦没有,需要补一下,那我才选这个药来补下焦。如果需要往上走,就加一些热的、辛的药。如果要往下走,加一些苦的或者沉的药。

 

所以,学会用药,首先要了解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否则凭空想、凭症状用药就容易错。这些到时候每个药每个方子都会跟大家分析,这样一遍又一遍,就摸熟了。

 

所有的症状,其实都是这个气的流通出现问题,它要走,或者遇到一个障碍走不过去,如果身体很有力量,强行通过,就会有斗争,这个属于实证,那么就会有反应。

 

第二种情况是什么?邪正交错,方向混乱,甚至是反的。这种情况下,往往人体没有能量,不仅通不过去,正常的气机无法运转流利,而且其运转的方向和趋势已经被邪气或疾病主导了,这个叫“逆”。

 

就像古代的南宋,它没有兵力了,不要长江以北了,它就偏安一隅,偏安在那里了。主导方向在金国或者蒙古人手里。这种情况下,对症治疗往往很难取效,需要全面的调整。

 

所以我们要牢牢掌握这样一个思路,不管有什么症状,先不要急着去治那个症状,先看大局,时时刻刻记住这个大局。讲到大局又要回过头来看“精、气、形、神、三焦”。有时候当症状起来的时候,会忘掉这个大局,就在想怎么才能退烧?怎么不让他难受?这就容易偏掉。

 

所以,病理和生理在中医来说是一个东西,一个等级。然后就是药理,它是往上的还是往下的?是往里的还是往外的?升和浮其实就是开,升是往上,浮就是往表,由里向表,由中间向外,这就是开。降、沉是什么?降和沉是往下、往里走,这就是阖。

 

当我们了解每一个药,它的方向,它的性质之后,再把它们配合起来用,就能够知道它们总体的方向。原来我们上启蒙课的时候打过比方,冬笋炒肉片,是冬笋多还是肉片多,决定这个菜最后的方向。这在中医配伍里面叫君臣佐使,后面会讲。

 

用药的核心是助元气化生,三焦运化,表里和谐,形神相保,目的是这个。而不能因为治“病”把人的元气给灭掉了,或者是反掉了。这一定要记住。《人体使用手册》大家看过没有?它里边讲到排病反应,就是在说人体的元气会一点点地把问题解决的,我们用药只是帮它一把。

 

                                                                              体会药性

李辛医生:古典本草入门01

这张没有完成的图是给大家参考的,其实需要我们自己在心里标记。这里面放的几个药是在大致说明它们所作用的位置,是开还是阖,还有力量的强弱,这个维度是相对于这几个药的,各位要慢慢形成自己的维度,每个药都有其作用层次,方向,影响范围……,我特意没有找那种特别偏的药,如果放进去,这个参考表的尺度维度就不对了。

 

实际上用药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它跟个人的性格、个人做事的方式是有关系的。比如一百块钱在我兜里可能买个吃的就完了,在你兜里可能是另外一个作用了。所以,大家有心学下去的话,是你自己需要很多年去想,去体会,附子理中丸是在哪里?补中益气丸是在哪里?当归在哪里?枸杞在哪里?

 

我自己心里的这张表一直都在调整。但这张表的核心在于,我们平常看病也好,学药也好,脑袋里要有一个概念,要有一张关于人体气机病机的图:最里面的元精够不够,然后元气够不够,还有下焦、中焦、上焦,每一层都要去体会,也可以自己去画能量分布图。这个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训练,如果你经常地用这个方法,而且经常打坐,经常去体会,到时候你一看到这个病人,这个图像一下就蹦出来了,很有意思。

 

比如黄芪和桂枝,它们都偏开,偏阳性或者偏温热的,所以在右上这个象限,巴戟天和鹿角相对要阖一点。数字的123其实讲的是它们的强度。比如黄色和白色,黄色指的是中焦血分,和它相邻的白色是中焦气分,黄芪和桂枝都在中焦的气分,有补气的作用,而且偏开。但黄芪补气比桂枝要强一点,所以黄芪是3,桂枝是2

 

又比如当归,当归我们认为它也有补气的作用,但与黄芪桂枝比它只有1,而且当归更重要的作用在中焦血分。所以中焦的血分是两个加号,在气分是一个加号。是这个意思。

 

内容简介:2009年,李辛医师给已经学过中医启蒙,希望再深入学习的学员开了一门“古典本草入门”(原名为“中级本草”,“中级”是相对于“初级中医启蒙”来说)。课程前后共历时三个月。之后的几年间,慧从卢溪的听打团队和参加课程的部分学员作为义工将本课程陆续整理成文字,并经过了细心的校对、修改和排版,最后成文共计三十九万字。这些内容,将再次经过修改,在“李辛的空间”陆续发布,以供大家学习参考。感谢所有促成本次课程和文字形成的朋友们。                      

                                                                                                                                                           编者                          

                                                                                                                                                       2014/8/20                      

学习方法

我们后面学到药的时候,会尝这些药。

我希望我们有共同学习的心态。我不敢说我讲的这些东西肯定是对的。我自己原来学习的时候,各家都看过,有时候这一家和那一家对于同一个病的看法和治法,完全就是反着的。但他们都对。

清代有两个名医:一个是叶天士。还有一个叫薛雪。据说叶天士书斋的名字叫踏雪斋,薛雪书斋的名字叫扫叶山庄。这两位到我们现在来看,都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医生。

所以说中药、中医其实没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要找到自己的活答案。有一年我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景象,我们中医或者传统文化喜欢讲太极,因为太极无形无相,它的阴阳一直在变。当我看到某个点再指点你看的时候,其实已经变到别处去了。而你看到的东西可能我永远也看不到。

所以,我希望告诉你们入门的一个途径。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够自己去看到它,形成自己的东西。古代学医都是这么学的,你学到最后,学成的是你自己内心的一套活泼泼的东西。即使你拜了哪位名师,也是把老师的东西继承、吸收到你的内心。

我的老师宋祚民先生是孔伯华先生的学生,他从小家里穷,有一次腿受伤,被庸医误治,之后发愿学医。孔老师对他很好,让他待在家里学习,他天天跟着老师抄方子,生活在一起。他感觉最后学到的不是某个方子,而是学到老师的心怎么来体会这些药,体会这个人、这个病。这是言传身教的意思。

后来我和宋老学习的时候发现,我对这个药和对这个病的体会跟老师也有不完全一样的。有一段时间就很担心,我怎么和老师的体会不一样?到后来才慢慢知道,其实没关系。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体会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原点不一样,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体会。

我见过的好医生,都是有他自己的体会。而且只有有了自己的体会,你才可能不断地前进。

北京过去的名医之一,名字我就不讲了,他的女儿有一次跟我们几个人讲,他父亲当年给毛主席看病,也给周恩来看病,特别特别有名。她说我父亲临死前跟我们偷偷讲,他说我做了一辈子中医,那么有名,但是这个病人怎么好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病人为什么不好,我也不知道。也就是说他实际上还没有找到他自己的这个东西。这是学中医最难的部分,也是最有意思的部分。

我们这个课讲的主要是药性,它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开阖、厚薄。大家可能会去看这些书,或者看现在流行的观点,或者有人会跟你交流,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用”,其实是无穷无尽的。比如同样一个药,在《神农本草经》的时代可能只有五、六种用处,到了唐代--《唐本草》,朝廷一收集就聚起来了,那可能就多了四种。到了宋代,又多了几种。最后到了《本草纲目》,你随便翻开一味药,它的用处可多了。

这就是我们原来讲过的一个道理,比如你是学会计的,他是学中医的,如果就此认为,这个人只能去做财务,那个人只会看病,这个叫用。实际上这个做会计的也可能可以去打仗,可以去炒菜,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用。看你把他放在什么环境,跟什么人配合。但不管发挥的功用是什么,其源头在这个人的性格,精神的特质。所以要体会这个药性,它是关键。

还有,你看到的书或者教材上很多的用,有时候不一定对,或者不一定是唯一的答案,或者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用。我们在讲药的时候,我会讲我用过的,觉得有把握的,给大家做参考。有心学习下去的,是要自己来用、来体会这些药。

我希望每个同学每星期写一篇笔记,哪怕你就写几句话,把你听课的重点记一下,给自己安排一个作业,给你自己拎一拎重点,然后交给我们这里。我们还需要一个班长,等会儿大家商量一下。班长的责任是收作业,还有了解大家的想法。大家有问题,可以写在笔记里,也可以告诉班长,也可以当时就问,都可以。

我希望每个月至少有一次讨论,我们回家要看书、要体会,然后带着问题来讨论。这是一个很难得的大家一起学习的机会。

历代诸家本草

接下来讲今天的主要内容。我们说学习一个东西要找到它的源头。

我找到了《本草纲目》里面的一小段内容——《历代诸家本草》。李时珍他写的《本草纲目》其实是把历代所有的东西都汇总在一起了。他在一个一个的讲药之前,有一个总论,总论里面分成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历代诸家本草》。把历代有关这些草药的书都说了一遍,有他写的,还有摘别人的。这段话,是古代人对于草药的一个基本认识。

原文:

盖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性味,合世人疾病所宜。后世贤智之士,从而和之,又增其品焉。

“盖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生而知之的智慧,所以他能够辨品物性味,不是现在的分类学,现在分类学可能简单一点。这个是木本,那个是草本,这个是什么门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排下去就行了,这个只需要用逻辑就可以。古人是判断它内在的那个东西。

“合世人疾病所宜”。这是最早的时候古人选药治病的状态。“后世贤智之士,从而和之”。后世也跟着这样的思路研究下去。“又增其品焉。”所以草药的古代分类是这么来的。最开始由很有智慧的人,他体会到每个东西之间相互的作用,交互作用,感应。然后配合当时的人,他们的体质和疾病,后世的人呢,是根据这个方式传承下来。我们学习本草也是根据这个方式,这个学习古人智慧的一个原则。

原文:

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蛰穴栖巢,感物之情盖寡;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

“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 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孕育并珍惜生命,阴阳生生不息化育万物。含灵就是一切的生命,狭义是指有智慧的人。依靠天地的养育维持着生命的延续。

“蛰穴栖巢,感物之情盖寡;”上古时期,人们或者居住在洞穴里,或者搭树居住,性格淳樸,恬淡虛無,少欲少求。

“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后来呢,人们学会做青銅器、木器等等,追逐欲望的手段越来越多。它讲的是人开始有了各种想法,改变自然,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心越来越大。

原文:

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沴,易愆(qiān)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战。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shěng);风湿候隙,构手足之灾。

几缠肤腠(còu),莫知救止;渐固膏肓,期于夭折。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刳(kū)麝剸(tuán)犀,驱泄邪恶;飞丹练石,引纳清和。大庇苍生,普济黔首;功侔(móu)造化,恩迈财成。日用不知,于今是赖。

人有逐欲之道,所以“五味或爽”。吃东西有偏好,比如对于甜的、辣的太过偏好,不知节制。还有容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燠”就是热的意思,对于寒热不懂得适当防护,就容易得这种寒热偏性的病。

我们人得病就是偏了,而草木它感受天地的气,它也有偏性,所以我们用这样一个偏性来改变我们人体的那样一个偏性。

“中外交侵”有外因有内因,外因是六淫,内因是七情伤害人的精神。“形神分战。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所以邪气伤害人的身体和精神,身体和精神各自要抗邪。再加上饮食不知节制,对肠胃造成伤害。眚就是疾病的意思。

“风湿候隙,构手足之灾。”风湿趁着体虚,侵入身体,造成手臂腿脚的疾病。

“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期于夭折”,一开始只是侵入表面皮肤和肌肉的空隙,但不知道去治疗,慢慢就病入膏肓,然后就会死亡。

“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神农尝百草,开始辨别草木矿石的功效。黄帝和岐伯等众医官详尽地研究各种诊治的方法。

“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就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再到后来那些好的医生,草木的药性就被人开始认识,知道怎么用它了。鬼神之类的邪气也隐藏不住。

“刳(kū)麝剸(tuán)犀,驱泄邪恶;飞丹练石,引纳清和。”医生们开始利用麝香、犀角这些药物来驱泄邪恶。麝香和犀角在古代不光是作用在物质层面的,它是可以避邪气的,这两个东西很厉害,尤其是犀角,非常厉害。“飞丹练石,引纳清和”讲的是道家的养生术和炼丹术,还有呼吸吐纳等养生功法。

“大庇苍生,普济黔首,功侔造化,恩迈财成。”讲的就是前面的这些作用和功德了。

“日用不知,于今是赖”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但一直到现在仍然在用这些古代圣贤传习下来的医疗技术。

原文:

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chuǎn)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

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

名实既爽,寒温多谬(miù)。

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

于是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

羽毛鳞介,无远不臻(zhēn);根茎花实,有名咸萃遂乃详采秘要,博综方术。

“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chuǎn)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这是另外一段。这里讲的是什么?讲的是药性的变化。动物和植物,它的生长形态因为产地等不同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品种,不同的生长环境,它的药性不一样。春夏秋冬不同的节气,药物受气候影响药性会不一样。

“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原来长在野地里的现在大批量种植,东西看起来没有变,但效果会差很多。还有就是地道药材原来的产地不足以供给,移种到别处,效力就下降了。

我们现在那个蔬菜,基本都是大棚菜,它其实没有种在室外、接受自然温差和阳光的那种力量。长在露天地里的青菜,气应该是比较清晰、有力量的,味道清晰鲜美。长在温室里的菜,看起来还是青菜,但已经没有正常蔬菜的力量了。

我们读书的时候,老中医前辈跟我讲他们的经验,他们到一个地方去出诊,第一件事先去看药房,把每个药看一遍,有的要尝一尝,还跟药房主任聊一聊天,了解一下。为什么?你去看中国,一千个药房,一千个不一样。他告诉我,我在这个地方开柴胡十克,换了一个地方可能就得开二十克,因为品种、产地、药效不一样。

所以中医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里。第一,医药分离的制度,导致了新生代的医生懂医不懂药,药师呢,懂药不懂医。在张仲景时代,是医生自己采药,自己做药,现在这么做是违法的。

我们见到西藏的藏医,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藏医,他们还是这样做的。但你要到青海,那个最大的寺庙--塔尔寺,那里藏医可能也不懂自己采药做药了,都统购统销了。

“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你采药的时间不对,虽然看起来一样,但是时间不对,药效也会有差异。

这里面我再举一个例子,我原来碰到一个老师,她原来是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的西医大夫,后来到美国她学中医,一位大师在她家住了好多年,教她打坐练功,然后她自己就慢慢体会到很多东西,包括五运六气,有时候高兴就打电话给我,跟我聊半个小时,我就听,讲的都是知识。

她有一次说的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她说,孩子受孕的时间很有讲究。孩子如果是十月份或者十一月份生的,那他在妈妈肚子里受孕应该是在一月份和二月份左右。胎儿没有经过冬天,只得到了一个冬天的尾巴,这样的孩子,可能就容易肾虚,为什么?他没有得到冬藏的那个气!

“名实既爽,寒温多谬。”古代这个药叫这个名字,现在叫这个名字的不一定是这种药。那药都对不上,它的寒温性味就更不对了。比如,我们《神农本草经》里面有很多药是现在不知道的,现在有一本《神农本草经校注》,它里边有很多药的名字也这么叫,但它没有说这个药在现代叫什么,我估计写书的人也不知道。所以我和崔老师老在想,要把它们找出来。

“用之凡庶,其欺已甚。”这些东西你都不清楚,就敢给人用。你用在老百姓身上,这个已经是够大的欺骗了。“施之君父,逆莫大焉”再用在你的父母,你的君主身上,罪过就更大了。

这段是《唐本草》的,《唐本草》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本“药典”。比欧洲最早的一个药典早了八百多年。是唐代叫苏恭(原名苏敬,约599-674,宋人,今湖北省境,后因避宋太祖赵匡胤家讳,被改名苏恭),他受皇帝的命令,把所有的本草汇集起来,我们今天读得就是《唐本草》的序。

为什么会有这个本草?因为中药啊,该这个节令采的不采,名字也乱了,所以皇上有好生之德,开太平盛世,让专人来把这个东西整理起来。

“于是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 于是,跟从远古圣人的规范,对下也多方采集众多医家的建议。把告示贴出去,向天下人征集各种草药的样品。

“羽毛鳞介,无远不臻(zhēn);根茎花实,有名咸萃;遂乃详采秘要,博综方术。”羽就是飞的鸟类,毛就是野兽类,鳞就是水生鱼类,介就是甲壳两栖类。不管这些药有多远,都会送过来。药用的植物的各种使用部位,只要有名称的,都把它汇集起来。这段其实讲的就是说这本《唐本草》是怎么来的。

最开始是这样的,后来历代又有所增加。《唐本草》是第一本药物汇集,宋代也有很多本草。这样一代一代到了现在。现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人:李辛老师

文字整理:天机锁 若心 半弯月 小麦 嘻嘻田 张小满 子轩 蓝色天空 了了 文清 lym210 小鱼儿 墨者 淡乌梅

相关阅读,请关注李辛医生的个人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