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这一代人的愤怒

 联合参谋学院 2014-12-28

按:题目抄袭于宙Edison《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

一 观点与观念

刚看完于宙Edison大神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感觉许多浅显易懂的道理已被大多数人忽略。在三年之前,我是不接触社交网络的。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思想,至今依然没有,因为那时窥探世界的窗口是百度李毅吧,我也理所当然地熟悉了屌丝文化,亦自然成为其中的一员。用柴静的话讲——“就像水融于水”。

同样,我也刚看完了《奴性哲学的十句话》,对于此文我不想过多置评。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占据价值观的高地进行输出或批判,有人掩鼻而走大笑三声亦有人趋之若鹜摇旗呐喊。秩序的年代里,年轻人的荷尔蒙无处释放以暴力或战争,“梦想”的不能成就与周身现实对欲望的限制成为桎梏。为了摆脱这种桎梏,我们开始批判和否定旧的价值观,旧的思维体系。打着自由与启蒙的旗帜,开始了批判和否定。

观点之所以可以得到尊重,源于对事实和逻辑的尊重。如果没有事实站不住脚,逻辑混乱关联极弱,观点很可能一文不名,甚者误人子弟。

我们之所以需要广泛的阅读,了解不同的观点,是为了摆脱“无从选择地接受他人观点”的境地,不会被动无力地受观点的左右,或者说,是为了拥有不受蛊惑的自由。

批评家毕光明在评八十年代中国小说时道出如是观点:选择一种文化,或一种文化选择个人,都起到了帮助平衡内心和面对现实的作用,这也显示了文化(观念)为人生辩护的功利与超功利的辩证统一。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是受成功学教育的长大:必须要成功,衡量成功大抵是金钱,权力,影响力。后来到了青春期,我们开始鼓吹自由,鼓吹精彩的人生。好像不谈一场惊心动魄的恋爱,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荒废了青春,就是不成功和无意义的。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表达了如是观点:吸引注意最简单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唤醒本能,一种是突破禁忌。说句不好听的,互联网舆论中,大部分青年群体观点的碰撞与更新,并非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而是为了操逼和装逼。

人在不同的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影响。人选择观念、选择文化时可能不理智也不清醒,更有可能是为了需要,为内心的宣泄和平衡。比如今天你被辅导员为难了,上网抨击体制真爽,今天被没素质的人得罪了,你感觉天朝人民都没素质,上午自己觉得正确的观点受到批判,你很可能觉得全世界都是傻逼。

就像我每次发表过激言论时,大多是因为期末考试快来了,可我他妈还没复习。

所以说,在一个观点出现时,考虑观点背后的成因是有必要的。

二  自卑补偿

隔壁班级的一个女生,家境不好,长相平平。她很少来上课,只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会来走过场。她的理想就是挣钱,不是能仅能保障生活,而是挣大钱。餐馆打工,推销保险,做辅导班代理,摆摊卖衣服耳机充电器,后来还经营了一家奶茶店。她的挣钱方式颇具侵略性,有钱就得挣,永远挣不够。

不同于什么俗套的结局,她成功了挣了很多钱买了十个大LV包开着宝马天天闲着没事儿到我们破旧的宿舍楼前啥也不干只是微笑。不是这样。她没怎么成功,至少在我看来,她现在也没啥钱,也不怎么快乐。

我们能看出来,她也在苦心经营她认为有效的人脉资源。她渴望金钱,是由于贫穷给予了她痛苦的回忆,金钱可以给她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看着钱她就开心。

于是她开始挣钱,这就叫自卑补偿。

同样,健身房的猛男们很可能最初瘦弱或臃肿,瘦身成功的美人儿们很可能最初被人骂胖逼,悍不畏死的流氓曾经被欺侮如丧家之犬,十年后开着宝马的土大款曾经是被初恋嫌弃的少年。

欲望来自缺乏。

高中时,全班的男生兴起一股健身热,一个宿舍至少四副哑铃,唯有我的上铺舍友对此毫无兴趣。他长的帅,但瘦弱得像根竹竿,小臂细得像节藕。在那个男生喜爱在篮球场上出风头来吸引女生注意的年纪里,他总是没什么侵略性地保持温和。我闲着没事经常跟他掰手腕,享受一秒钟将他虐倒得快感。我问他,你咋不练练。他说,我长得好看屌又大,干啥健身。

而我认为自卑的确需要被补偿,如果不事补偿,将成为很可能一生的阴影,蒙蔽双眼,被自卑束缚到窒息。也许补偿在其他的领域,也许在哪里自卑就在哪里强大。只要在这过程当中,不去妨碍他人权利的行使,都是自由的。

祝福那个姑娘能挣大钱,自卑之人摆脱困扰。


三  爱与角色——父母的愤怒

相信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学生,大都受过父母的如下教育:“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读书,通过×××考试,考上×××大学/你看看隔壁的王阿花过了钢琴十级/张大牛考了全班第一/李栓柱保送清华……”

一开始我们还敷衍了事,终于我们烦了开始爆发,与父母怒目相向。

而父母则同样怒不可遏,“你怎么不识好歹呢,爸爸妈妈这都是为了你好!让你以后的人生少走些弯路!”

经历了不知多少次争吵,反抗过不知多少次暴政,我们最后能选择的,只有醉了。

最近网上有一种观点说“父母皆祸害”,我生活在平常的较为幸福的家庭,也没有看大量血淋淋的实例,所以只能说说我们普通人的“普通父母”。

在关于生活方式的问题上,我们为何与他们不能调和?

发现这个问题时,是我和表弟在交谈时。表弟是个风流的男生,帅气,聪明,挺拔,今年十八岁。我特别宠他,他有什么难题也依赖我。去年过年时,他和我聊起了在学校的生活。他说道他交了一个女朋友,在学校小树林里搞一些不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娱乐小活动被校长逮个现行然后通报批评时我目眦欲裂怒不可遏。我说你现在正处在面临高考的关键时候,不应该谈恋爱,现在是谈恋爱的时候吗?你现在不能荒废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宝贵,你抽啥烟?抽烟对身体不好你不知道?还喝酒?!我我我我我我你看我不打死你这个祸害!

那时的我气得浑身直哆嗦,长兄如父,我成为了他的哥哥和父亲。他一脸惊愕地看着我,我突然冷静了下来。先不说我高中时也不是个省心的货,我刚才为什么那么生气,并且,我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来?

我陷入到了一种角色中去。哥哥的角色。

我认为哥哥就应该这么做,在弟弟“走弯路时”加以训斥。并且要有一副悲痛的、恨铁不成钢的神情。

我承认在训斥他时我是有使命感的,也是有极大快感的。我觉得我“很有个哥哥样儿”,甚至很有个父亲样儿。

大家都是这么说的,电视上也都是这么演的。

其实我不反对他谈恋爱,我也觉得抽个烟无所谓。但在那个时刻,哥哥的角色驱使我做出了训斥的行为。

中国的父母与子女往往呈现出一种对峙关系,而并不是相容或互补关系。在历史文化传统的设定中,父母总是作为教育者,而子女作为被教育者。父母代表老练的正确,子女代表莽撞的错误。父母倾向于通过对子女的教育与批评来找到作为父母的角色使命感,他们对于子女的爱不应该被质疑,但是他们对自身角色的珍惜同样不能忽视。

另外,我们的父母虽非特别年长,但很可能受害于自然灾害的遗响,目睹过文革的残酷,经历过共和国许许多多的变革动荡,在他们的眼里,生存不易。他们的认知里,事物是模式化的,可以被完全概括和定义的,人生是一块一块石头阶梯的崎岖山路,而不是涓涓自然的温和水流。

父母爱的是你?还是更爱他们父母的角色?

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是,都爱。这个问题代表一个难以避免的进程,这种观念深入骨髓亦难以一时摆脱。这个问题的指出,目的并不在于对父母进行批判。因为他们也无可避免无从选择地受到当时社会风俗的影响,他们也是受害者并不觉可怜。

提出这个问题,旨在于父母立法的规定和子女渴求的自由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可以通过交流,可以通过相处方式的微调,我觉得最好的,还是关心。关心父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也可以使父母认为“孩子长大了。”他们对子女成长的戒备就会松弛一些,由此便可获得更多的空间。父母认定子女是否成人时有自己的一套标准,那套标准说不上错误,甚至是的确有益的。而在反抗的过程中,必然是要有痛苦的。

认识这个问题,不一定能帮助到正在阅读此文的读者,但可以帮助我们的后代。我一直认为,养育子女时,应当俯身下来,以子女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时间无法掉头,我们日渐衰老。而与子女共同成长的历程,是我们重回年轻的唯一机会。

想想我们的忧虑与恐惧,有一些也是源于“家乡父老的期望”。

怒斥解决不了问题,平衡之。


四  负负得啥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消息,提出一个问题。“先修车还是先上路?”生活节奏的迅疾赋予广大青年以焦虑。在NBA的小崽子们还不到我国法定婚龄便年薪百万刀的时候,我他妈都快三十了女朋友还没出生。错过了少年成才,青年才俊看起来也遥遥无期,等到头发都秃了的时候,没有成为大腹便便的土豪,也没有成为人老珠黄的富婆。

于是要快点儿上路,管他车破没破。我认为还是得先修车,路一直在那里。修车即修身,而修身可以给自己建立一种秩序,守住小秩序后在面对大混乱时才能得心应手。个人很难拥有在自身内心稳态遭受危机的时刻对外在的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也很难在道路的分岔口做出令自己不后悔的选择。

父母予子女焦虑,社会予年轻人焦虑,自身欲望予自身焦虑,大家都很着急,生活变成一张试卷,做完这一题做下一题,做错了一题就万劫不复。这试卷难就难在,全是正确答案。每一道题都有无数种解。如果关注中国凝练民间智慧的歇后语,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许多歇后语表达了完全相反的思想,尽管他们看起来都无比正确。这时,仅仅意识到没有绝对的对错并不困难,可贵的是理解思想、文化和观点都是为了当时的人当时的事而服务的。这也就是“道理”的功利性。我们接受的任何一种教导,都如歇后语一般,还有另外一条完全相反的歇后语等着与你邂逅。

在当下网络语境中,盛行的诗反鸡汤反成功学,营销造神和功利主义的传播得以风靡。通过逻辑证明鸡汤是错的,成功学也是错的。我个人认为并无对错可言。鸡汤和成功学有其作用,也起到了其作用,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亦完成了其本身使命。如果究鸡汤和成功学出现并发展的本质,源于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商品经济的刺激、对成功企业家代表的造神活动、出版商对图书市场利润的追求等等。现如今传播负能量人艰强拆是一种宣泄,也是娱乐精神的一部分,不说人话的逼格虚高也大行其道。至于当今的语境,会不会被五年之后的我们自掘坟墓并鞭尸示众,也是一道谜语。

当一种观念被时间和人群质问,终将推出历史舞台时,反潮流化身令一种潮流并盛行。在观察世界时,有人说这是对的,有人这是错的,有人沉默不语,有人哈哈大笑。

世界太大了真心看不懂,先看懂了自己比较妥当。

十年磨一剑的故事已鲜见提及,磨剑的人也一同被历史封存成标本。可是磨剑为了什么却无可得知。贾岛说,十年磨一剑,是为不平事。而在如今,为了磨剑而磨剑的人就更加少了。

君十年磨一剑,定是想要一鸣惊人。

我他妈就喜欢磨剑,干嘛要惊着人。

十年磨一剑,一定很苦吧。

苦啥,我光磨剑啊,我还得吃好吃的,玩好玩的,陪老婆看电视,陪基友喝大酒。闲着时候看星星看月亮,苦啥啊。

可是你好牛逼啊,一定很苦很能坚持吧,所以成为了很厉害的人。

记者同志,你先吃口屎冷静冷静。

若仅仅敷衍了生活的一部分,即使生活就是狰狞的,大部分人远没有将生活描绘成狰狞的资格,更无将生活妖魔化并化身为正义骑士的必要。这种行为无异于在孩童时代拿着气手枪瞄准塑料小恐龙,并带入其中,担忧小恐龙会吃掉自己。

那么大家到底都在怒斥谁?我觉得生活和人类都挺可爱的。


五  生活的意义

在经历过许多混乱之后,建立秩序是很必要的。我最近很喜欢爬山,清晨起来,天还是漆黑的。空气是新鲜的,我在爬山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老人远比年轻人多。可惜我真的爬不过他们。我还没到半山腰就气喘吁吁,老头儿们早就开始在山顶做起了舒展运动。爬山是一个人的运动,没有团队也没有观众,只有自己在哼哧哼哧地爬。我觉得爬山挺好的,空气很新鲜,视野也广阔了许多。看完日出之后,从山顶下来,又重新汇入人潮,天就亮了。

生活没啥意义,生活的意义在于开心啊。后来我意识到平静而缓慢的开心,远比一时的刺激更为长久有力时,人与自然,与生活的距离反而亲近起来。

爬山得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着急爬会累到半死,慢慢来反而快一些。混乱释放天赋,秩序积养心性。我并不赞同人的潜能无限,潜能如内力总有枯竭之日。若有欲望就去满足欲望,若很愤怒就去找个女朋友。

人性是自私的,人性本就是功利的,人性也是丑恶的。因为深埋在广义的人性之下的仍是动物性。人性又是克制的、压抑的,在愤怒之时努力保持平和,在宣泄之前思索方法与路径。这一代人的忧虑与恐惧,源于欲望的不能实现,源于自由背后的假象、管中窥豹后的彷徨、内心世界秩序的崩溃与传统价值观的失守。但终将得到答案或接受审判。

沉降浮躁,坦然守静。陪伴父母,关心朋友,照料爱人,锻炼身体,这些都是不难做到的事情。也是很多看似复杂问题的解答。身体和生活状态改变,心理状态将发生剧变。维持内心的稳态,对于生活,热心地参与,冷静的观察,让自己觉得幸福一些,这是无论哪一代人困惑的解答。

与其说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不如说生活如饮水一般,没有什么意义。开心就好。

不过,在文明的无数次进步当中,那些散发出超越人性的光芒的英雄们,以他们的行为,呈现了人区分于动物的短暂可能。死在英雄时刻的英雄才能成就片刻的美学完满,虽然在他作为凡人的生命里亦摆脱不了自私、欲望、混乱和片面,但在某一瞬间让庸碌的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就已经足够令人感动。

我希望大家成为舆论的冷静观察者,生活中的充实幸福者。在生活的实践中努力满足欲望,亦努力接近善良。







全文完

济南

新浪:@许老师一点都不酷

(在人人留微博被喷过,没啥可解释的。文章经常被转到微博,留ID的确可以多些粉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