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土与西方:再谈摄影收藏

 RK588 2014-12-28

2014年03月18日 作者:《收藏·拍卖》杂志 

        即日起到4月20日,“从卡拉汉到杰夫·昆斯:来自靳宏伟的收藏”和“从《新摄影》到‘摄影奖’——来自三影堂收藏作品展”两个重要摄影展览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开幕。两个展览此前均在北京展出,属于“灵光与后灵光——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收藏展”部分。展览带来中国本土与西方之间,具有代表性的个人与摄影收藏机构的藏品,既有哈里·卡拉汉、罗伯特·梅普尔索普、辛迪·舍曼、达明·赫斯特、杰夫·昆斯等国际艺术家的66幅摄影作品,也有19位中国艺术家113件摄影作品。通过将中西经典作品共置一室,呈现当代先锋摄影之路。而在这个展览举行之时,一场关于“本土与西方:再谈摄影收藏”的对谈也在靳宏伟、付羽、蔡萌、刘铮之间进行。

摄影收藏需要走“极端”

        蔡萌:靳先生曾说,摄影收藏才刚刚起步,搞摄影的不先收藏,还有谁搞收藏?所以我想问靳先生一个问题,您对中国作品的收藏有什么计划,有没有一个方向,或者类型呢?

辛迪·舍曼 无题(乡村姑娘) 

明胶银盐照片 16.38in×11.25in 1975年

        靳宏伟:这个问题我觉得挺重要的,跟你们讲句实话,从“原作100”开始在中国展览,我离开中国已经21年了,所以对中国当代摄影一点都不了解,不了解到什么程度?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一个策展人有一次在画廊遇到我,我问他们有没有收藏中国人的摄影作品吗?他说我们只收过一个人,叫海波。我说我不知道这个人。我没想到“原作100”在中国有这么大的成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所以我觉得我不能把中国这些东西忽略掉,所以从去年开始我反过头来做这件事,速度很快很猛,一下子把中国在90年代确立地位的这批人全部都拿下了,但是就两个人没有,一个是荣荣,一个是刘铮。因为美国有一个人在很早期买过他们的作品,他现在想把这批东西一下子给我,我还没有想好,到底收多少是合理的,收什么系列是合适的。20世纪90年代确立地位的这些人,像张洹、海波等等我几乎全部都有,而且有一定的数量。

        我买的照片量非常大,但我收藏是什么理念?我自己能够做的就是两个:收藏走极端,走高端、走低端、忽略中游。在这个里面我认为第一个是稳,就是收大师的东西,就像一个蓝筹股,你想要不想要都会有人收。另一个就是准,还有一个就是狠。这个“狠”就是说买年轻摄影家的东西,因为他们的作品都比较便宜,我很多时候都是整面墙的买,比如在大理我第一次遇到张晓,他带来30多张片子放在桌子上,我全部买下了,我当时也没有意识到是怎么回事,因为相对来说它的价格很便宜,还有一点就是我也喜欢,这是一个基本条件。买了以后,他说靳先生你不知道你买的这些照片对我的帮助有多么大,当时他太太要生孩子了,如果我没有买这批作品,他就面临着找工作去报社当记者赚钱养家。

哈里.卡拉汉 埃莉诺,普罗旺斯的艾斯城 

明胶银盐照 10in×8in 1958年

        我觉得这个三点中,困难在买年轻人的东西。因为他们的东西相对来说不被市场确立,把握不大。但是正因为把握不大,它就有机会在,也就是我跟别人讲的,中国投资最后一支原始股就是摄影。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看美国的历史,他们从上世纪2、30年代就有人在收藏照片,但是真正美国摄影收藏起飞是20世纪80年代。80年代为什么能起飞呢?因为出了几个顶天立地的摄影家,他们用自己的实力说话,把摄影行业带起来了,让人家觉得摄影可以收藏,这个东西不比绘画的地位低,因为这几个人的因素,所以把它带起来了,我认为中国这一天肯定会到来,至于什么时间到来,我现在不好说。

        中国90年代出名的这一大批人,像刘铮、荣荣、海波这批人起来以后,现在比他们再年轻一点的人,还没在国际收藏循环体系里受到瞩目,但不是因为他们不行,可能要等10年以后他们就出来了,也许我买的10个人里面只有1、2个人能够成大气候,另外7、8个人可能就是平平淡淡。但是我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买的10个人里面一定有那么1、2个人会成气候,一方面根据他现在的创造能力,还有根据他个人的执着,还有他的运气,我觉得这三个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了一个都成不了大气候。

摄影将不复存在?

        蔡萌:关于摄影收藏,我最近在看一本书《让木乃伊跳舞》,它里面说关于摄影收藏最关键的是序列和结构,如果真的形成了序列和结构,很多大的博物馆都会盯着你把它捐出来,也许有些很有钱的人也买了一些作品没有形成序列和结构。中国本土的摄影收藏前几年号称有8千万的人在搞摄影,但是真正跟收藏相关的,连藏家带摄影家包括理论家全算上,也就是几十个人,不到百人,是一个很小的圈子。

莎莉·曼 倒下的孩子 

明胶银盐照片 20in×24in 1989年 

         刘铮:对于收藏这一块,我觉得我基本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我的主要身份是单纯对影像有喜好的摄影家,我更关心的还是摄影艺术的发展和未来吧。当初在中国主要是新闻摄影和记录摄影比较占主体的时期,从我和荣荣开始主动倡导作为艺术摄影,只是短短20年,作为观念摄影今天已经成为摄影非常主要的部分。我更关心的是20年后是什么样,明天是什么样,这是我现在特别关心的。

        这20年在国际上其实摄影的理论和摄影艺术家的思想、学术定位的进展,我觉得都不是特别的大,可以说摄影已经在原地踏步了15年左右,这是一个特别客观的现实。可是到最近几年我觉得开始发生特别大的变化,摄影特别主动地开始和其他的媒介相结合,,所有这些高新技术的出现,使摄影原有的元素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我觉得以后的摄影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以后摄影的门槛和技术也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可能进入摄影的艺术中,而且每个人都可能瞬间成为一个让人家记住的大师,我觉得就在这两年肯定会诞生,已经到了这个时期。

        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影像,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跟摄影发生关系,它的地域性改变了,主体性改变了,技术层面改变了,传播性、时效性改变了,现在最重要的新闻也是手机拍摄,没有人置疑它的拍摄技术粗糙。其实我觉得摄影这个名词,作为一个艺术研究来说,它已经结束了。下面开始摄影技术已经完全融汇到多媒体的艺术创作中,成为多媒体艺术的一部分。摄影将不复存在,但并不是摄影已经死了,而是摄影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以无形的生态进入我们的生活。我觉得新的时刻就在开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见证历史,再过10年、20年,我的话可能就是真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让我们每个人都开始正视摄影的变化,见证历史的改变。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 玫瑰 纽约 

明胶银盐照片,8in×8in ,1977年

        蔡萌:过去的15年西方乃至中国都是有点停滞的状态上,我们回想一下这15年是什么?其实就是数码摄影和传统摄影的交替,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以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来看待数码,这是不对的。之前有很多做媒体的,做互联网的,做游戏的这些朋友跟我讲手机拍摄软件,他们讲这东西非常好,怎么就没人拿来创作?我说是啊,可能是他们不了解。互联网已经到来了,我们怎么利用微信、微博做作品。但后来我们发现没有什么太有说服力的作品出来,媒介本身还存在一个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终究有一天它会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样子。

   

        付羽:摄影出现的时候,摄影实际是达成了绘画的愿望,摄影最初出现的时候就是达成画画的愿望,如果没有摄影画画是想画成照片的,每一代材料的审美习惯是向上一代看齐的。我们看靳先生收藏的照片的时候,可以发现在全社会的人都在着急把彩色照片弄成艺术,只有摄影师不着急。所以要经历多长时间,应该只是时间的问题。现在是理论家着急、策展人着急,所有人着急,只有搞摄影的人不着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