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植物在中世纪的人看来其实是很疯狂的

 真友书屋 2014-12-28

文/邱方哲


看哈利·波特的时候,我最心驰神往的就是那个种满了神奇植物的大棚,而其中最有趣莫过于曼德拉根(Mandrake root)了。这种拔出来就像一个小婴儿形状并且会发出令人丧失心智的尖叫声的根茎,无疑让父母们带着幸福和痛苦回想起产房里湿淋淋的小生命被倒拎起来大声哭喊的一刻。罗琳在创作这一部分时,大概除了作为母亲的经历,还借鉴了中世纪流传甚广的关于曼德拉根的传说。其实曼德拉草(Mandragora)确实存在,学名风茄,跟茄子、西红柿什么的同属于茄科植物。这种植物全身含毒,食之多腹泻呕吐,本无用处,何奈它偏长出一团肥大直立并分叉的根,像人参和何首乌一样略具人形,于是根据某种以形补形的巫术思想,被各民族相信具有某种神奇功效,遭受挖掘之灾。最早的记载大概始于旧约圣经,古犹太人称其为duda’im“爱情草”,他们认为曼德拉根有催情促孕的药效。在圣经中,一株曼德拉草甚至可以为正妻向小妾换得跟丈夫同房一夜的权利。这么好的东西,中世纪欧洲人当然不会放过,何况曼德拉草就原产在南欧和中东。也许正是为了防止曼德拉根被痴情男女滥采殆尽,运用曼德拉根的巫士和民间赤脚医生逐渐发展出一套说辞,告诉人们擅自采集曼德拉草有危险,因为像人参一样,曼德拉根会长成男女人形然后成精,要是想把它拉出它舒适的地下家园,曼德拉根就会发出让人发疯甚至丧命的嚎叫。


长成人形的曼德拉根


据说女形的曼德拉根还懂得遮羞!


哈利·波特和他的小伙伴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现代,有隔音良好的耳罩。可是中世纪的人或者是压根儿没想到拿团棉花或者蜂蜡塞住耳朵,或者是曼德拉草的嚎叫穿透力实在太强,分贝数还远胜于尤利西斯遇到的塞壬,以至于他们得采取一种特别麻烦的办法采集曼德拉根。据公元一世纪的犹太史学家,耶路撒冷的约瑟夫说,你得在根周围挖一圈浅沟,让根的脑袋露出来,然后用一根绳子一头系牢根,一头拴着一条狗。这时人必须赶紧走远,而狗看见主人走远了,就追上去,顺带把曼德拉根拽了出来。曼德拉根瞬时发出惨叫,可怜的狗当场毙命,而走远的人则可以安然无恙,等曼德拉根叫够了再过来慢慢收拾它。这方法听起来既笨又残忍,比如说,难道不能用一条足够长的绳子拔曼德拉根吗?不管怎样,这种土法在中世纪流传甚广,虽然不见得有人真的实践过,一直到15世纪的一部手稿上,还生动地描绘了牺牲狗换取曼德拉根的场景。


安详的曼德拉根和可怜的小狗


在中世纪手稿知识和幻想的大锅杂烩里,还能碰到一些其他兼具动植物特征的魔法生物。当然,那时的人们可是相信它们真实存在的。白颊黑雁每年在英国和爱尔兰的海岸过冬,而它们的名字得自于藤壶(barnacle),不是因为这些鸟喜欢吃藤壶,而是中世纪的人们相信它们是由浮木上长着两片像雁嘴一样贝壳的藤壶变成的。另一些传说则认为存在一种雁树,上面结出的果实成熟后打开就是一只只嘴巴连在枝条上的小雁,掉进水里的开始游泳,而摔在陆地上的就不幸死去。十二世纪威尔士的杰拉德在他的《爱尔兰地理志》里详尽记载了这一奇观。


谁告诉我这不是吊炉烤鸭!


有的说法认为藤壶变雁的传说来自于欧洲人对这种候鸟习性的不了解,每年只有冬天才见到成鸟,却从来没看见它们筑巢孵蛋,便以为它们是树上或藤壶里长出来的。这也未必太小瞧中世纪人们的智商了,欧洲多的是候鸟,为什么只有黑雁有这个说法呢?实际上,有大量证据表明这个传说是爱尔兰那些饥肠辘辘的僧侣们的阴谋。每年复活节前的封斋节,僧侣们要斋戒四十天,期间不能吃肉。爱尔兰本来就食材匮乏,还得斋戒,每天饥火中烧,却看着成群的肥鹅在面前晃来晃去,爱尔兰的僧侣们灵光一现,发明了“雁不是肉”的理论:既然雁是从木头长出来的,那它自然就属于植物而不是动物。杰拉德愤愤不平地报告说在封斋期间爱尔兰僧侣们仍然手持雁腿大快朵颐,可惜他没有识破他们的阴谋,只能辩驳说,亚当也不是肉体所生,但如果有人吃了亚当的腿(多么恐怖的场景),也是破了斋戒。甚至连教皇都被他们骗了:1215年,英诺森三十发布敕令,禁止封斋期间吃白颊黑雁,理由是虽然这种雁的产生方式很特别(!),但由于它们跟别的雁或鸭子的进食方式是一样的,所以也属于动物……


插播一个:据说这东西是棕榈树


最后一种疯狂的动/植物居然跟我大中华有关。中世纪欧洲人身上穿的衣物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羊毛。他们也许听说过关于丝绸的传奇,但肯定不了解棉花。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副官远征印度时曾经报道过当地人身穿一种树上结出来的洁白“植物羊毛”,记载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然而随着东西方交通在中世纪早期的衰落,这则轶闻也沉落尘埃,直至蒙古大军重新打通了欧亚之间的陆路,西方人才又发现了这种神奇的“植物羊毛”。欧洲人以为,这种纤维来自于“鞑靼”(也就是蒙古—中国)的一种奇树,树上长出一只羊,跟树之间以一根软枝作脐带相连。羊在树周围吃草,当草吃尽了,羊就结出“植物羊毛”然后死去,如图所示:


羊毛树


这幅图看起来虽然荒谬,可任欧洲人想破脑袋,他们也想象不出大团绒毛除了羊身上还能出在哪里。时至今日,德语还把棉花叫做“树羊毛”(Baumvolle),可见这一讹传流毒之深广。据说幼嫩仍在果荚里的树羊羔味道一流,肉味似鱼而血液甘甜,看图似乎是棉花和玉米的杂交体!


羊味棉花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