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莱坞收藏家:史蒂夫·马丁

 RK588 2014-12-28

2013年04月05日 作者:《收藏》杂志 

史蒂夫·马丁曾说:“艺术是在梦想与真实之间撒的谎。”屈指算来,他已经在这个谎言中沉浸了近半个世纪。

上世纪60年代,史蒂夫·马丁还是个学生,年仅21岁的他下老本以“750美元”在洛杉矶一家古董店买了一张19世纪无名画家的画,他被画中的神秘气氛吸引,也由此开始了他的收藏之旅。

“现在的艺术彼此都不同,你无法说清哪个是正在发生的重要的艺术。”

一个楞头青,孤身闯入收藏界,当三十多年后,他在拉斯维加斯Bellagio饭店画廊举行个人艺术收藏展时,人们惊讶地发现马丁的藏品之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然而对他来说,那些藏品都是“当时可以买到的和我能负担得起的”。这也许是巧合。“那时候,艺术界发生很多事,我们最开始感兴趣的是抽象表现主义,然后是色彩派,再后来是波普艺术,当时到处都是它们的新闻,安迪·沃霍尔造了很多新闻。”的确,马丁赶上了好时候,上世纪70年代正是美国各个艺术流派、运动、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过去你可以随着潮流收藏——比如美国现代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或者极简主义;但是现在这类运动没有了。现在的艺术彼此都不同,你无法说清哪个是正在发生的重要的艺术。”

那次展览发生在2001年(4/7-9/23),展出的28幅作品包括毕加索、波普艺术大师李奇·登斯坦、现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爱德华·霍普、卢西安·弗洛伊德等艺术大家的作品和一幅法国点描派大师秀拉1883年的作品。开幕酒

会上,喜剧演员马丁·萧等演艺界好友到场祝贺,马丁兴奋地说:“看到这些作品能在一个不同的场合出现真令人高兴。”

展览的门票只要12美元(内华达居民和学生还能享受优惠),包含一张目录和一份马丁自己撰写的音频解说。有趣的是,目录详单中有一幅艾瑞克·费舍尔(Eric Fischl 1948)在1998画的名为《史蒂夫》的肖像。艾瑞克是马丁艺术圈的朋友之一。他对这幅肖像的评价是:“我更愿意被画为——在进入天国时有朋友奏乐、领我走上黄金大道,艾瑞克画的是在最快乐年华里的我,站在热带海滩的阳光里,同时用一幅不透明的墨镜隔开我和观众。”

Roy Lichtenstein,Woman in Bath,1963年

法国点描派代表画家乔治·秀拉作品

“我不想说傻话,但我有保持‘愚蠢’的自由。”

马丁在音频解说里讲述了个人对艺术的理解、评价、买画的初衷,这使解说更像是一场倾心的谈话,而不是艺术知识的灌输。比如当他评价爱德华·霍普(EdwardHopper 1882-1967)的《旅店之窗》(Hotel Window 1955)时会说:“这张画至今仍旧吸引人,是在于美国人心中都有一个黑洞,那是孤独的回声。”或者在评价辛迪·雪曼的照片时说:“我们很自然地端视她,就好像在看我们自己,我们在自己生活中就像在电影里扮演的一个角色。”

这些评论算不上专业,但是足够真诚。如同他在1982年《滚石》杂志的一次采访中所说:“作为一个喜剧演员,我愿意用私事和杂志交换版面……但是,谈到艺术,这太个人了,我希望艺术融入我的气质,我不想说傻话,但我有保持‘愚蠢’的自由,我会不断学习、思考我不太明白的事。”拉斯维加斯艺术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JamesMann对展览评价道:“马丁毫不犹豫地把年轻的、甚至晦涩的、无名无号的艺术家,和20世纪的大师放在一起,这是非常真诚的组合,他欣赏他所买的作品,这些作品确实是上乘之作。”

马丁的收藏哲学是“好的艺术应该共享”。2002年,他在亨廷顿附近拍电影时,被亨廷顿图书馆的美国艺术品深深感染,开始热忱地支持该馆常被轻视的“美国艺术收藏部”,他赞助了19世纪美国艺术家伊斯特曼·约翰逊的展览,之后捐资一百万,用于持续举办美国艺术展和购置图文资料。他希望把美国重要的艺术展示出来,让参观者了解这些艺术家、他们的技艺和这些作品的意义;同时期望呼唤主流赞助者开始关注美国本土艺术,让他们看到他们的帮助能有效地改变现状。

艾瑞克·费舍尔(Eric Fischl 1948-)在1998画的名为《史蒂夫》的肖像/局部

Cindy Sherman,Untitled Film Still 07, 1978年

“怪脾气单身叔叔的絮絮叨叨”

除了玩收藏,马丁还出版专辑(班卓琴乐手)、写童书、散文、小说。其中,他的《美丽之物》写的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21世纪的金融衰退、以纽约当代艺术世界为背景的故事。书中讲述一个野心勃勃的女孩一路爬升,从苏富比低级雇员到在麦迪逊大街开了自己的画廊,其中不乏精明的商人、藏家、冷酷的苏富比雇员以及在这个产业链里谋生的各种小人物。马丁一直强调他对艺术本身不那么自信,但是他却很了解那个世界(纽约的艺术圈)。

《美丽之物》已是马丁第三本小说,上一本千禧年出的《商店女孩》(Shopgirl)已被拍成了电影。这显然给他不少信心。新作持续写了两年,期间马丁都没有把手稿给出版商看,只有几个干过拍卖行的人审过,马丁做了少量修改。他对新书抱了很大希望,2010年12月带着书高调出现在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这是全美规模最大的艺术博览会,名流云集。此外,密友艺术中间商拉里高古轩和威廉阿奎拉也顶力支持,高古轩还给他办了一场新书派对。英美的主流媒体如英国的《卫报》、《独立报》,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都争相报道。

可是,文化圈对小说的评价是:平淡无奇,缺乏深度,人物面目不清,形象老套,像是要写一部讽刺小说,却用一种调侃、熟知一切的语调大肆评论,就像是一个“怪脾气的单身叔叔絮絮叨叨”;并时常穿插一些老学究式的片段,冗长地叙述某个艺术家的风格和用色,一不经意把读者带入一个枯燥的艺术史课堂。

尽管如此,马丁还是很敏锐的。他总结道:“市场上成功的艺术是一种可以抓住国际认可的味道的东西,一个独特、并是好生活的感情象征。让评论界气馁的是,再无法定义艺术是什么。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艺术院校教授技巧到现在开始专注培养思考能力。传统艺术史第一次遭遇没有任何艺术运动可以主宰艺术潮流,多样性的艺术到处都是,就像苏打水里涌出的泡沫。”


Edward Hopper,Nighthawks


Edward Hopper,Office at Night 1940年


撰文:TERESA 图片:PW

刊登:《收藏·趋势》杂志2013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