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静悄悄的出击

 一江春水向大海 2014-12-28

武汉:静悄悄的出击



  
正当郑州做着直辖梦时,双城PK的格局开始起了微妙的变化。
  郑州、武汉同处于中国交通大动脉的十字路口,然而,郑州近来却面临着一个郑州铁路中心正在“被边缘化”的危机。
  对武汉来说,随着合武高速与武渝铁路即将建成通车,武汉结束了没有东西向铁路大动脉的历史,再加上南北向的京广铁路,已经动工的武广、武郑高速,特别是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的建成,武汉就拥有两座公铁两用大桥。2005年3月,武汉铁路局已正式升格为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武昌火车站的改扩建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再加上汉口火车站,两个大型铁路枢纽站一南一北隔江相望、遥相呼应,中国中部的铁路调动中心大楼也已经在武汉启动建设。
  与武汉的热火朝天相比,郑州铁路局却已经被分拆,郑州、武汉、西安“三家分晋”,其管辖线路营业里程由原来总长度的6600公里缩短到2400公里,而且铁路第五次大提速后,铁道部开通了Z字头的进京直达特快列车,没有一趟列车在郑州始发或停靠,打破了郑州火车站建站百年来,列车进站必停的历史。眼看着列车从郑州站呼啸而过,郑州方面大呼“被边缘化”。铁路局的变动不仅使郑州感到失落,连整个河南的经济都会受损。河南省南部的重要煤炭城市平顶山,主要民工输出地漯河、信阳都划在了武汉铁路局管辖范围内。武汉铁路局除了可以获得平顶山的煤炭运输收入以及漯河、信阳等地的民工客运收入之外,还控制了宁西线、京广线这两条外界向郑州铁路局发送货运空车的主要通道。
  那么,这一小小的变化动了谁的奶酪?或者说谁动了郑州的奶酪?郑州开始焦虑。
  与此同时,武汉连出两招:复兴商贸流通业,重振金融中心的地位。
  汉正街,一个积淀着500年历史风尘的商品集散地。它的兴衰,折射出武汉在商贸流通上的起落沉浮,更是武汉变迁的缩影和写照。1989年,曾有一部叫《汉正街》的电视剧在全国各大城市热播。“汉正街”成了堂堂大武汉的城市名片。
  这得益于1979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宣布“敞开城门”,对外开放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特别是自1984年,武汉作出两通(交通、流通)起飞的决策后,商业的发展尤为迅猛。几年功夫,这个仅有100多家个体商户的窄小街巷,一跃成为延伸10多个社区、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辐射全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并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小商品流通领域的深层次革命。到1991年,全国评出的百家最大零售商场中,武汉独占7家,雄踞全国之首。1992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股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武汉“两通”起飞战略达到一个新高度。随后,中商、汉商、中百相继上市,一个城市拥有4家上市商业公司,全国绝无仅有。武汉的“两通”战略达到鼎盛时期。
  然而2000年的一项排名,让汉正街遭遇当头一棒:汉正街从全国十大批发市场的“老大”退至“老八”。20年前,浙江义乌市场,销售额仅是汉正街的45%,而在20年后,义乌市场销售额已是汉正街的3倍。
  汉正街怎么了?
  拐点发生在2005年9月28日。这一天,“汉正街复兴联盟成立大会”举行,六家开发企业与汉正街管委会共同结成汉正街复兴联盟,并庄严签署《汉正街复兴宣言》,重振“天下第一街”,试图以新一轮商业地产开发擦亮汉正街这块金字招牌。接二连三的大手笔,正在刷新汉正街残破的摊铺,改造汉正街零乱的布局,提升汉正街的档次。
  武汉曾经有过金融中心的辉煌过去。耸立在汉口江滩的大钟是作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的标志之一。今天虽然钟声依旧,但武汉金融中心已经是过眼烟云。因此,借着中部崛起的东风,武汉重振金融业可谓是“野心勃勃”。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规定,武汉是目前中部唯一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依然占尽先机。按照发展规划,武汉将会在“十一五”时期构建一个具有较强融资和国际结算能力,融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外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网络化的区域性金融市场,确立华中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武汉的目标就是建成立足武汉城市圈,面向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金融街”。
  对于号称“中国芝加哥”的武汉来说,物流和金融是体现城市带动力,并使之真正成为中部中心城市的“杀手锏”。因此,武汉将“复兴运动”的着力点放在这两个方面,可以产生“倍增效应”,进而带动整个武汉城市圈的提升。如果武汉作为中部的商贸流通中心和金融中心复兴,不仅对于武汉城市本身,对于武汉城市圈和整个中部崛起,都将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
  这样,发展“总部经济”,就成为武汉的一个现实选择。目前,登陆武汉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60家,在中部是最多的。同时,一个更为雄伟的规划正在酝酿。武汉武昌区在西至临江大道、东至东湖路、南至武珞路、北至徐东大街面积2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建设“500强总部区”。这个500强总部区包括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经济500强、行业500强公司的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销售服务中心以及物流配送中心。在2005年12月面世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中,中国十个有潜力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中,武汉是唯一入选的中部城市,名列第十位。
  相对于中部其他任何一座城市,总部经济成为武汉最具有自身个性的一张“王牌”。这张牌对武汉的产业升级、城市地位、综合竞争力等诸多方面都会带来质的提升,进而可以全面带动武汉城市圈。
  毫无疑问,在这场城市PK中,武汉,是极想笑到最后的。   

天府与天堂的对决


  中国有两个可以标榜“休闲”的城市,一个是成都,一个是杭州。
  成都是天府,杭州是天堂,可以说这两个地方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跟天庭联系在一起的地方。
  两个极有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的城市,本该惺惺相惜,但是为了争做中国休闲之都,这两个城市这些年开始剑拔弩张。杭州反复炒作“西湖”这个陈菜,成都则摆出美国国家地理版的“东方伊甸园”的噱头,口水战得是没完没了。
  就在成都自信满满地发出“打造中国休闲之都”的呼声后不久,杭州突然爆出了一个令业界为之一震的新闻——成功申办了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从而了树立杭州“世界休闲之都”的新形象。这着实给了成都一闷棍,也引发了两地的休闲口水战。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兵不血刃的城市品牌争夺战。关于休闲之都,成都决定要用实力说话。
  杭州和成都,在世人眼里,最大的特色不就是“休闲”吗?何苦在城市品牌上自己骗自己呢?杭州实在不明白成都在干吗。
  关于“第四城”,杭州提出异议:成都算不上“第四城”,“第四城”顶多算是成都的一个理想。成都的围墙、皇城根已经被拆了,有名可数的池塘大多被填了,有书可载的河道已经被挖了,甚至好多老街道也改名了,能证明自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东西所剩无几。成都经济发展速度不如重庆,历史保留不如西安,旅游资源开发不如昆明,实在不能称为“第四城”。
  杭州和成都都是茶馆遍地的城市,也都以“茶都”自居。浓厚的积淀、良好的氛围让成都和杭州的茶文化根深蒂固。然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休闲之都争夺战中,它们谁都不服气谁。
  如果说杭州和成都在茶馆话题上的口水战打得难解难分,一时胜负难判的话,川菜的东征杭州则明显为成都挣回了面子。
  这一回合,杭州可以说是对成都输得心服口服了。但关于“休闲”的城市口水战,又岂是一个川菜可以了结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