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汇报

 家常话 2014-12-28
(上接11版)史料。这片名为“龟腹甲卜辞《丙》247”的卜辞,记载了武丁从妇好生产的日子推测吉凶、性别的过程:“甲申卜,壳贞:‘妇好娩,嘉?’王占曰:‘其惟丁娩,嘉;其惟庚娩,引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惟女。”这版卜辞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贞人壳在甲申这一天替武丁卜问:‘妇好分娩的结果好?还是不好?’武丁看了卜兆之后的推论是‘若是在丁日分娩,结果是好;若是在庚日分娩,则会非常吉利。’妇好在卜问的31日后分娩,结果不好,生了女儿。”
  在陈列馆这些甲骨藏品的说明文字上,常能看见“宾组”,还有“师组”、“子组”等。林明信说,“宾组”就是以贞人“宾”为代表的组别,把字体风格相同的甲骨以一个贞人为代表划归一组,是断代与探索殷商时期占卜制度的一种方式。
  1928年中央研究院创设历史语言研究所,河南南阳人董作宾受聘为通讯员,前往商朝晚期都城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调查甲骨文出土情形。此前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甲骨是卖到中药铺充当刀创药的,刚开始有字的不好卖,文字就被刮磨掉了。自1899年清朝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认识到甲骨是珍贵文物,并大量收购,甲骨摇身一变到“论字计价”的地步,此后继起收购甲骨的人续增,甲骨身价水涨船高,也助长了私挖乱掘的歪风。1929年,史语所派出董作宾、李济、梁思永(梁启超次子)等人领衔的“殷墟考古发掘团”,十年间接力赛般地在安阳小屯村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共获甲骨2.5万片。
  其中尤以第13次发掘“YH127甲骨坑”最为重要。在这个被称为“商王保存文件的地下档案柜”的坑中,共出土甲骨17096片,占15次发掘所得甲骨总数近七成。说来颇具戏剧性的是,1936年6月12日傍晚,史语所的年轻考古队员们在小屯宫殿区西部一座编号YH127的灰坑坑壁间发现了一片字甲,起初以为如往常一样稍事清理即可,不想越往下挖发现的字甲越多,在直径约2米、深度约4.8米的泥土中竟叠满了甲骨。为了安全起见,石璋如想到一个办法,将“甲骨坑”变成“甲骨柱”,运回当时位于南京的史语所本部进行室内发掘。这种创新的构想,成为后来发掘甲骨出土的实用方法之一。
  陈列馆主任李宗焜介绍,YH127坑出土的甲骨有几个其他出土地罕见的特色,其中之一便是留下了当时的毛笔真迹。比如,在一片名为“龟甲卜辞残片《乙》566”的甲骨上,可以看到朱砂的色彩至今鲜明,“这是认识3000年前殷商书写墨迹最直接的史料”。从这些墨迹可见商朝人所写的甲骨文运笔具有按提的变化,笔划有粗有细。
  林明信介绍,史语所馆藏甲骨还有两大独有:一为“带卜辞龟腹甲《丙》184”,这件长44厘米的甲骨,是目前发现的最大刻有甲骨文的龟腹甲;二为“带刻辞鹿头骨《甲》3940”,这是全球唯一刻有甲骨文记事的鹿头骨,被列为“国宝”,现“中研院”院徽上的甲骨文就取自此件。其他还包括史语所殷墟发掘所得唯一刻字之人头骨,上面残存一“武”字,以及牛距骨、牛肩胛骨。比较有趣的一件是“兽骨卜辞残片《甲》2336”,这片甲骨上刻划了几只猴子,还有鸟等动物,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宝贵材料。
  李宗焜说,这些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先被运到南京,因战乱关系再辗转运到长沙、李庄、昆明、杨梅、南港。一路漫长的奔波,完整的甲骨也容易破碎,另外无以数计的甲骨碎片仍需要靠甲骨学家一片一片地缀合,以便研究甲骨文内容。近期,史语所展出了近50年来这些甲骨新缀合的成果,将原拓用黑色表示,而加缀部分则刷淡拓片,以示区别。
  
鹿方鼎:殷商版“小鹿斑比”
  推荐理由:商王大墓中出土的完整青铜器物,见证了铜铸在那个时代的巅峰。其代表作品鹿方鼎从未离开过史语所展柜。来到一楼的“殷墟遗址”展厅,吴秀玲指着一件青铜器说:“如果一定要说哪件展品是史语所的‘镇馆之宝’,恐怕得数‘鹿方鼎’了。”透过展柜,只见这只通耳高60.9厘米、长51.4厘米、宽37.4厘米的大鼎呈扁长方形,底部微向下凸,鼎底有四个空洞与四个长圆柱形的足相通。鼎口四沿凸起成一圈方箍,上有两立耳,四个边角及四壁中央都有凸出的棱脊。器身四面主要装饰浮雕鹿头,鹿角和鹿耳旁有两只侧身相对的鸟纹,器身上下各有一带夔龙纹。鹿方鼎重约60公斤左右,耳、足与器身一次浇铸成形,是商朝青铜器艺术精品的代表作。由于在鹿方鼎底部没有被火烧的痕迹,研究人员推测很可能本来它就是作为礼器使用的。
  站上展柜旁的台阶俯瞰鹿方鼎内部,发现腹底竟有一象形“鹿”的图案。这只小鹿看着眼熟,原来史语所工作人员的名片上印的就是它。黄进兴记得,美国戏剧导演罗伯·威尔森看到这只殷商版的“小鹿斑比”很是兴奋,提出希望能引荐设计者,“我告诉他,这是3000多年前的老祖宗设计的!”
  黄进兴坦言,鹿方鼎蜚声海外,曾有法、英等国的大展想邀其入列。可惜,由于保费过高,大多保险公司拒保,以至于它连台北故宫都没去站过柜,只能守着史语所展柜大门不出。“当然,我们也怕这件宝贝被大陆要回去。”
  根据史语所的考古记载,这件鹿方鼎1935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侯家庄西北冈1004号商王大墓南道东壁北端,出土时器体完整。1004号大墓虽然与其他大墓一样多次被盗,陪葬品所存无几,但在南墓道最北段接近墓坑南口有一处未经盗扰,出土了大量器物,是西北冈王陵最重要的发现。随葬器物自上而下分四层安置:最上层为礼乐器,有石磬、碧玉棒,并放置着鹿方鼎和史语所安阳考古发掘中所得体积最大、最重的铜器“牛方鼎”,第二层是排列整齐的360件铜矛,第三层为百余件铜盔和70件铜戈、370余件铜矛,最底层是车饰、皮甲及盾等物。《左传·成公十三年》曾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史语所研究人员认为,鼎、罄等礼乐器代表“祀”,戈、矛、盔、甲、盾等武器显示“戎”,这种祭政合一的国家体制不限于周代(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21年),大概殷商(约公元前16至11世纪中叶)就已经建立了。这座商王大墓在劫后幸存的一个小角落清楚地传达了3000多年前国家体制的信息。
  当年,史语所考古人员除了在洹河北岸的西北冈高地,发掘了包括1004号墓在内的11座大墓与1300余座小墓,还在南岸的小屯村,即殷墟都城中属于王室居住及祭祀的宫殿区部分有所收获。
  “史语所复原了一辆商朝的马车!”黄进兴常常向友人推荐。原来,1936年4月18日,高去寻发现了M40号车马坑,坑内葬有一车二马。在殷墟考古过程中,史语所共发掘了5个车马坑,多位专家对这些车马坑的遗迹和遗物作了长时间的研究。30多年后的1971年,石璋如负责主持了M40号车马坑出土的马车复原。他以殷墟出土的遗物遗迹为依据,参考甲骨文车字的形象和文献中的记载,并参照旧式马车的结构,对殷代车的构造、部件、车马饰、马具等进行了全面研究:从马车的出土情形判断,这辆车是两匹马拉的有辀马车,两匹马分列车辀左右两侧;车坑中遗存了大量的红漆皮,可以判断车表上曾刷有红漆。由于殷商的马车多由舆、轴、辀、衡、轭五大部分组装而成,各部搭配完善、结构坚固,史语所就请来木匠、铜匠、藤匠、漆匠和善于制作羁、輶的专家联手复原了马车。
  从结构上看,石璋如等人复原的M40号坑马车与其他可复原的马车有一处明显不同:前者门朝前开,后者门朝后开。史语所研究人员认为,多数车马坑的考古成果显示,以当时的车体构造,如果辀架于舆前,那么由前上车将多有阻碍,M40号坑的马车之所以开门于前,可能与M40号坑位于小屯车阵的位置有关——居五车之首,乘者身份比较尊贵,故而无须频繁上下车。
  马车复原之初,有人问:“这辆马车是否能拉着走,经得起跑?”石璋如便决定试车。早在车马坑刚被发掘时,石璋如就测量了两匹殉马的体高,于是他去圆山后里马场租了两匹差不多高的马匹。而后,他将复原后的马车先拆解于陈列馆,再到傅斯年图书馆前的广场重组,配上马匹。又有人问:“这马车经得起三人的重量吗?”他真的就请了三位大汉上车试验,同时为马匹配上轭。但是马就是不跑,细究之下,原来是马背被磨伤了。后来,石璋如在马背垫上一层护套,马便拉着车自如地前进后退了。
  2004年享寿104岁的石璋如在台湾病逝,史语所将马车重新整修上漆。现在,一推开历史文物陈列馆的大门,就能见到这辆穿越时空的马车了。
  (特别鸣谢史语所供本专题部分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