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
一、新定葛根栀豉汤
[组成]粉葛根6g,黑山栀6g,淡豆豉9g,天花粉6g,薄荷叶(后入)3g,荆芥穗6g,甘菊花6g,冬桑叶6g,炒黄芩6g,广郁金6g,玉枢丹(化服)2g。上药毋多煎,勿泄气,取汁热服。
[功效]宣透祛邪,清里解疫。
[临床应用]主治疫痉初起之偏于热重者。症见头痛项强,形寒壮热,口干,目赤心烦。以豆豉、薄荷、荆芥、葛根辛凉宣解;壮热心烦,故用栀、芩清热泻火;菊花、桑叶能明目、泄风阳、除头痛;郁金以开邪外达;玉枢丹以解疫化痰。呕吐者加川黄连、竹茹止呕降逆。
严氏所谓“疫痉”,即痉病成疫而流行者,西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病多类之,古人谓咸门合户之为疫,项背强急之为痉,严氏据当时患者发病实际症状,结合前人之说,标立病名曰“疫痉”。在症、因、脉、治各方面,裒集众说,发挥详尽,又自创新方数则,独标卓识,对临床不无借鉴。
二、新定羚羊舒痉汤
[组成]羚羊角尖(用菊花露磨冲或用片煎冲)1g,粉葛根6g,荆芥穗6g,淡豆豉9g,酒川黄连3g,生石膏10g,甘菊花6g,薄荷炭3g,广郁金6g,川桂枝1.2g,葱白3寸,玉枢丹(化服)2.4g,生白芍6g。水3碗,煎1碗,勿泄气,羚羊角磨汁放碗中冲服为佳,玉枢丹先用开水送下。
[功效]发表清里,熄风舒痉。
[临床应用]治疫痉初起。症见先呼头痛如劈,旋昏仆不省人事,手厥冷,足卷曲,项强,背反张,脉弦细或沉细数者。羚羊角平肝熄风,为舒筋挛之要药;葛根散阳明之表;石膏清阳明之里;菊花、薄荷清头目之风阳;葱豉解太阳之表;荆芥散血中之风;非辛散不能去束表之寒邪,故酌用桂枝;非养血不能舒筋脉之拘急,故用白芍;川黄连泻火解毒;郁金凉血开邪。凡病而传染者,必有疫气,惟玉枢丹能解疫如神。喉有痰声音,加鲜菖蒲6g,鲜竹茹6g;舌糙者去桂枝加天花粉9g,京玄参9g,鲜生地30g;口气臭者为疫气盛,加板蓝根18g,甘中黄6g。
三、新定犀羚解毒汤
[组成]犀牛尖(锉粉,金汁化服)1g 羚羊角尖(锉粉,金汁化服)1g 粉葛根6g 鲜生地30g 淡豆豉(打)9g 鲜石斛30g 肥知母9g 生石膏15g 京玄参9g 生白芍6g 益元散(荷叶包)9g 玉枢丹(化服)2.4g 水煎服。
[功效]凉血解毒,熄风清热。
[临床应用]主治疫痉表寒已除,热毒转炽,壮热神昏,起卧不安,舌焦糙无津者。羚羊角凉肝舒筋,合犀角凉血解毒,二者相得益彰;葛根解阳明肌表之邪,升津止渴;鲜生地、鲜石斛、知母、玄参皆壮水养阴;生地用豆豉捣者,仿黑膏汤遗意,透邪生津并行不悖;石膏清胃;白芍养血;益元散利小便导热下行;玉枢丹解疫化痰。大便秘者加生川大黄(后入)6g,玄明粉(冲)4.5g;呕吐者加鲜竹茹6g;口气臭者加甘中黄6g,板蓝根18g,犀、羚角价昂难觅,可易神犀丹1粒或紫雪丹1.2g,均用金汁30g化服;发斑疹者,加大青叶9g,赤芍6g。
四、新定和营醒脾汤
[组成]酒炒当归9g 酒白芍9g 北沙参9g 甜冬术9g 淮山药9g 炒扁豆9g 炙甘草2g 白茯苓9g 稆豆衣6g 炒谷芽9g 制首乌9g 陈木瓜6g。
[功效]养血舒筋,健脾和胃。
[临床应用]主治疫痉愈后,血虚胃弱者。痉病后其血必虚,故用归、芍、首乌养血;脾弱胃呆,故用参、术、山药、扁豆、甘草、谷芽以健脾开胃;茯苓渗湿和中;稆豆柔熄肝阳;木瓜味酸能健脾抑肝。苔白口不渴者,以沙参易党参,加佩兰6g、半夏9g;口燥加金石斛;脘闷者加砂仁2.4g(研吞)。
五、痢疾散
[组成]当归6.3g 净硼砂9.4g 沉香6.3g 丁香3.1g 甘草6.3g 生川大黄6.3g 巴豆霜3.1g 黄芩6.3g 木香6.3g。上药共研极细末,磁瓶收贮。每服0.3g,日2~3次,可单独服用,也可与芍药汤等同服。(后因人畏巴豆峻猛而去之,加芍药6.3g,亦验。)
[功效]荡积消滞,理气活血。
[临床应用]主治痢疾。古人治痢,或着重清化湿热,或注重行血理气,而严氏则每以通下为首务。因湿热瘀滞,胶结回肠,积滞愈结,痢下愈不止,徒持清化疏理难奏速效,而通下铲积,则瘀结得去,湿热自化。严氏平时治痢,常取芍药汤而必用生川大黄,疗效殊显,不能以大便次数多而畏用川大黄。痢疾散是严氏家传秘方,积累了40年之用药经验,预先合药,治疗急性菌痢患者无数,疗效肯定,有简、验、廉的特点。
证治经验
一、治温病应有“三护”
夫百病不离乎内伤与外感,而外感有伤寒与温病之异。南方多患病,北方恒病伤寒。伤寒辛温之方,不能施于温邪热变之证,盖以温治温,易于化燥伤津也。治温病应有“三护”之法:即护脑、护津护肠也。夫温病之邪热亢盛者,每致热乱神识,而令神昏谵语,治之者便须预识病机,先事预防,不令邪入,否则鲜有不偾事者矣。当其夜有烦躁,睡则梦语,醒则清明,或高热而见舌质红绛者,即须于大剂清热方中,加入紫雪丹、牛黄清心丸之品。或谓早用此等药,有引邪入脑,犹如开门揖盗之说,但据余经验,绝无此事,用后即获热退神清之效。若必待谵语、神昏、痉厥时始用之,已作焦头烂额之客矣。此护脑法也。温病,阳邪也,易于伤津劫液。初见舌质干燥、乏津口渴者,即须参入生津之剂,如生地,石斛之属,毋使津劫而阴伤也。迨阴液既伤,再予甘寒咸寒之药,则有杯水车薪之憾矣。此护津法也,温病初用发汗,使邪从汗解。药后热不解,而大便不畅,或三四日未行者,即用下法,以温病下不厌早也。夫扬汤止沸,勿如釜底抽薪,邪无凭借,每得热退,余用之于临床,每收良效。若必待腹满便闭如《伤寒论》所云而始下之,邪势鸱张,而见下血等危象矣。此护肠法也。总之,治温病以“三护”为主,当如兵家之先发制人为法,不使病邪有内传之机,若邪势深入,愈病斯难矣。
二、三物备急丸治疗慢性泄泻
泄泻证一般多能很快痊愈,但亦有经年累月迁延不愈,而成为慢性疾病的。这一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病家既感痛苦,医师亦难着手。
泄泻的形成,虽有风、寒、暑、湿、热等成因,但总与脾失运化、积滞难消有关。因为脾胃的功能是输化水谷,若外邪或饮食不节,影响脾胃消化功能时,就会发生消化不良,积滞于中,引起泄泻。张景岳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利作矣。”
治疗本病,当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有积者攻而去之”的方法。其实者,成无己认为“下利,必逐去胃中之实而已”。若积不去邪不净,隐伏肠曲,就会拖延时日,而成慢性腹泻。戴思恭亦说:“隔年及后期腹泻有积故也。”《金匮》:“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很明显地说明了积滞不去,泻利不愈之理。
但积滞曲肠,有寒结与热结之分。我在临床上应用三物备急丸治疗寒结肠中引起的腹泻,颇见疗效。
考三物备急丸方,见于《金匮要略·杂疗方》中,主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痛,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医宗金鉴》释:“以备暴然诸腹满,腹急痛,及中恶忤噤闭卒死者,故方名备急。”是本方原为救急之用,以治急性昏厥及腹满急痛症。后世各家引而申之,以治寒实结积引起的肠道病变。如张路玉《张氏医通》说:“备急丸为治寒实结积之峻药。”许叔微《本事方》说:“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更具体地说出了本方主治泄泻的证候。
本方组成药物,是大黄、干姜、巴豆。这是一首温下峻利的方剂。巴豆辛热峻下,荡涤肠胃;干姜温中散寒;大黄攻下通便,并制巴豆之毒。从方药上看,似难得使用于临床,尤其对长期腹泻,会产生病久体虚的顾虑。但既有寒实内结,不下则病不能去,《本事方》亦曾告诫:“不可畏虚以养病。”但本方究是峻下猛剂,断不难鲁莽从事,必须用之于腹痛(或拒按)便下不畅、声壮体实、苔白、脉沉迟任按的寒结证始可。
备急丸服用剂量,《金匮》为大豆许三四丸,如未瘥,更与三丸。根据本人临床经验,每次可服四分至六分(因丸剂大小不一,很难准确掌握)。得畅下七八行或十数行,若无其他不良反应,积去痛失,即须健脾和中,以竟全功。
三、咳嗽
咳嗽常因其多见症状轻微而易被病者所忽视,我们医务人员也因其非关重要就不甚注意,但本人于临床经验所得,有些咳嗽很是顽固,经过众多西药、中药而疗效不显,这是什么原因呢?拙见以为肺邪未得其门而出也。盖因肺邪如盗贼入门,先要察其为大贼、小偷,小偷只要大叫一声,就会抱头鼠窜而去,倘是大贼,非要用武器以驱逐之,不得去也。如牛蒡、荆芥、前胡等是驱“小偷”之药,而“大贼”则非麻黄不可矣。本人治咳嗽多用蜜炙麻黄,剂量不过六分至一钱,而其疗效极快,因麻黄为驱逐肺邪之猛将,凡服普通宣肺药不效,可加服麻黄二三剂即效,余于临床中屡用不爽,敢于在此强调而介绍之。兹定出几张简单的主方随症加减,易于记忆与领会,这作为我的一得之愚吧!
1.紫菀散(即心悟止嗽散) 适应于风寒咳嗽初起。
紫菀 桔梗 荆芥 炙百部 炙白前 陈皮 竹茹 炙甘草
加减:鼻塞声重流清涕者,加白芷、苍耳子、辛夷;头痛者,加藁本、蔓荆子;痰多者,加象贝;苔白滑湿重者,加藿香、厚朴、茯苓;恶心者,加半夏去甘草;咳甚不止,加炙麻黄、杏仁、牛蒡子、旋覆花,去白前、荆芥;胃纳不佳,加焦白术、炒谷芽;有寒热者,加防风、淡豆豉、薄荷;肢节酸楚者,加桑枝、秦艽。
2.三拗汤 适应于风寒恋肺作咳,痰稀白、咯甚爽,服紫菀散无效者。
麻黄1.5g至3g(炙用较为和平) 甘草3g 光杏仁9g
加减:形寒咳嗽、苔白者,加桔梗、旋覆花、前胡、紫菀、款冬花;痰多者,加象贝母、橘红、制半夏;有恶心者,去甘草,另姜竹茹、姜半夏、枇杷叶(去毛、包)。
3.加味麻杏石甘汤 适应于寒包火咳嗽,风温、风热、风燥咳嗽,其主要症状为咯痰不爽,痰塞胸口必多咳而后出者。
炙麻黄 炙石膏 光杏仁 生甘草 桔梗 炙紫菀 熟牛蒡 冬瓜仁
加减:胸闷者,加瓜蒌子、瓜蒌皮;气逆者,加炙苏子、炙桑白皮;咳嗽掣引胸痛者,加广郁金、黛蛤散、丝瓜络;喉有痰声者,加射干;咳甚络伤、痰中带血者,去麻黄,加仙鹤草、茜草炭、黛蛤散、黑山栀、活茅根;口渴者,加天冬、麦冬、石斛;喉痛者,加僵蚕、射干、玄参、挂金灯、山豆根、桑叶,去麻黄;痰多者,加川贝、竹茹;有轻度寒热者,加薄荷、荆芥、连翘;汗多者,去麻黄;暑令热伤风咳嗽、汗多者,加蝉衣、青蒿、鸡苏散、鲜藿香、佩兰、活芦根;秋令风燥咳嗽、口干无痰者,去麻黄,加冬桑叶、南沙参、麦冬、瓜蒌仁、黑芝麻、枇杷叶膏;如咯痰甚爽,痰薄不厚者,石膏不适用也;咳甚者声音嘶哑者,原方加蝉衣、马兜铃、胖大海、不愈再加凤凰衣、玉蝴蝶。
医案
案一、春温
初诊:感受春温时邪,形寒发热,汗不出,脉数浮,苔薄。先与辛凉解散,得汗再商。
淡豆豉9g 薄荷叶2.4g(后入) 焦神曲6g 净蝉衣2.4g 前胡4.5g 青防风4.5g 光杏仁9g 净银花6g 荆芥穗4.5g
二诊:春温初起,汗以取之,热虽减而尚未清,脉见数而略浮,咳嗽痰稀,舌苔白腻。再疏余邪,而清上焦。
薄荷叶3g(后入) 荆芥穗3g 象贝母9g 光杏仁9g 净蝉衣2.4g 净连翘6g 熟牛蒡子9g(打) 嫩前胡4.5g 净银花6g
三诊: 一汗再汗,热仍未清,咳嗽痰稀,脉滑带数,苔薄黄。肺胃之邪未罢,仍轻清为治。
炒香豉9g 冬桑叶6g 象贝母9g 净银花6g 净连翘6g 光杏仁9g 薄荷叶3g(后入) 焦神曲9g 炒枳壳4.5g 白桔梗3g
四诊:氤氲之邪,袭于上焦,迭投轻宣肺卫,微汗不畅,邪有所恋,以致身热不净。昨进剂偏重清凉,佐以微辛,刻诊,脉已和,热亦退,再与搜索余邪,而免反复。
薄荷炭3g(后入) 光杏仁9g 象贝母9g 净银花6g 冬桑叶6g 熟牛蒡子9g(打) 焦山栀9g 炒枳壳4.5g 白茯苓9g
案二、湿温
王×× 男 63岁
初诊:形寒发热,半月不瘥,曾服西药无效。脉濡数,苔薄腻,胸闷,口干,不欲饮食,3日未更衣,证属湿温。淹缠为虑,兹病邪留恋气分,湿热郁结胃肠,且有化燥之象,治宜宣化清解,佐以理肠。
银柴胡9g 青蒿9g 豆豉9g 鸡苏散9g(包) 黄芩6g 知母9g 川大黄9g 玄明粉6g 枳实6g 芦根30g 广郁金6g
二诊:大便已通,汗行不畅,身热未除,盖肠积已彻,气热未罢,还宜清泄宣达,表里双解。
银柴胡9g 青蒿9g 豆卷9g 薄荷3g(后入) 玉泉散15g(包) 郁金9g 栀子9g 连翘9g 活芦根30g 甘露消毒丹9g
三诊 身热渐次告退,再予原方损益,以冀肃清。
银柴胡6g 青蒿9g 豆卷9g 玉泉散9g(包) 郁金9g 山栀6g 知母9g 连翘9g 甘露消毒丹9g(包)
四诊:邪热已清,胃纳不佳,头晕口干,苔薄,舌质红,脉弦。胃阴不足,与甘寒法善其后。
北沙参9g 白芍9g 生白术9g 怀山药9g 生扁豆9g 广橘白6g 川石斛9g 稆豆衣9g 肥知母9g 大生地12g 谷芽麦芽9g(各)
案三、暑温
张×× 女 1962年7月19日 卢湾区产院住院病人
初诊 体温40℃。新产旬日,值此酷暑炎蒸。居住湫隘,暑热乘虚内侵,闭汗不出,化火逆传心包,遂致痉厥,不省人事,牙关紧,四肢痉强,大便通而不多,恶露稀少,色紫暗,皮肤灼热,痱疹遍身,舌干绛有糜腐之象,小溲短赤,脉滑数有力。证属气血两燔,薰灼心包,脑失清明,劫夺津液,不能作汗,毒邪更无出路,深虑一厥不返,危在旦夕。急拟大剂清心解毒,祛暑化痰,养阴泄热为治,得神志转清为吉。
紫雪丹3g(银花露化服) 生石膏30g 鲜生地30g 淡豆豉9g(捣) 鲜石斛30g 紫背浮萍7.5g 香青蒿9g 甘中黄7.5g 嫩白薇9g 鲜菖蒲7.5g 广郁金6g 鲜竹叶30g 炒赤芍9g 带皮连翘9g 益元散12g(包)
二诊 予大剂清心解毒、祛暑化痰、养阴泄热方,汗虽不多,而身热大减,神志转清,两目已不上窜,烦躁渐安,恶露色见红。余恙亦瘥,舌质绛转淡,已渐润,苔薄黄。暑热已有外解之势,津液有来复之望,仍守原意,急起直追。
牛黄0.9g(调匀,用银花露和服) 紫雪丹1.5g(包) 鲜生地30g 淡豆豉9g 鲜石斛30g 生石膏24g 青蒿9g 鲜菖蒲9g 广郁金6g 胆星3g 天竺黄4.5g 带心连翘9g 杏仁9g 全瓜蒌12g 鲜竹叶30g 炒赤芍9g 白薇9g 鸡苏散12g(包)
案四、秋燥
罗× 男 72岁
初诊 体温39.2℃。秋温时邪袭于肺胃,初起发热,后退热不寒,咳嗽痰粘,延今四日,曾服辛温香燥等药,温以热化,舌焦黄,无津液,脉象急数而促。高年阴分本虚,邪热内炽,防其真阴涸竭而生变端,急与大剂甘寒养阴、辛凉涤邪。
清水豆卷9g 青蒿6g 郁金6g 鲜生地15g 石斛9g 北沙参9g 生石膏12g 知母6g 玄参9g 天花粉9g 银柴胡4.5g 川贝粉3g(吞) 杏仁9g 天竺黄6g 芦根1尺
二诊 体温38.3℃。秋温化燥,苔黄腻,口干喉痛,身热起伏不定,幸其势已衰,未若初时之猖狂,咳不多而痰粘不爽,再与肃肺清胃、甘寒养阴。
大生地12g 川石斛9g 京玄参9g 生石膏12g 川贝粉3g(吞) 广郁金6g 香青蒿6g 银柴胡4.5g 酒黄芩6g 知母6g 陈胆星6g 活芦根1尺
另:玉匙散1瓶吹喉用。
三诊:午前热退,午后复起,口干渐瘥,舌已转润,苔黄带腻,脉濡小带数。病势向瘥,还须清邪、养阴,以免炉烬复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