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乙学术思想对宋后医学流派影响初探

 johnney908 2014-12-29
    钱乙,字仲阳,郓州(今山东省东平)人,北宋著名儿科学家,著《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其对小儿生理、病理和五脏辨证的阐发,对惊风等儿科疾病的独到论述,以及善于化裁古方、自制新方等学术思想,不仅推动了儿科学的发展,且对后世各家学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拟就钱氏对宋代以后各医学流派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
1对河间学派的影响
宋金时期以刘完素为代表的河间学派,探讨火热病机及治疗,善用寒凉药物,又称寒凉派,张从正、朱震亨为该派中坚人物,并分别发展为攻邪派与滋阴派。河间学派的形成及发展与钱氏学术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钱乙据《颅囟经》小儿纯阳之说,以及儿科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的临床实际,治疗儿科疾病,擅长施用凉泄之品。《直诀·卷下·诸方》中的120方,除益黄散、白术散、温中丸等13方外,皆为清凉之剂。如他将崔氏八味丸去桂附,改为六味地黄丸,就是基于“小儿纯阳,无须益火”的思想。又如治惊疳的“凉惊丸”,由龙胆草黄连、青黛、牛黄等药组成,“泻青丸”由栀子、大黄等药组成,“泻黄散”由栀子、石膏等药组成,小儿心气实的“泻心汤”只用黄连一味,治伤热、吐泻、黄瘦的“玉露散”由寒水石、石膏、甘草三味组成。刘完素于儿科论治中亦贯穿“火热论”思想,《宣明论方·儿科论》说:“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其习用的防风通圣散、双解散、三一承气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辛凉苦寒,泻热养阴之剂,亦切用于儿科临床,至于骨蒸劳热等阴虚之证,完素亦采用钱氏地黄丸,与钱氏小儿论治如出一辙。
钱氏于儿科虽以妄攻误下为警戒,但亦重视下法的运用。如积滞不消常见腹痛、腹胀、便秘、口渴等证,下之能收到邪去正安之效。观《直诀·卷中·齐郎中子误下太过》案,证见“睡多惊”,“口干、身热”,先用白术散振奋脾胃清阳,继用香瓜丸之大黄、胡黄连、芦荟、黄柏等苦寒泄热之品收功,以下法治误下,可谓善用攻法者。张从正论病首重邪气,善用汗吐下三法,《儒门事亲》载有许多下法治疗儿科病证的案例。对于泻下药物的选择,二者颇多共识,皆习用大黄、芒硝、甘遂、牵牛等荡涤积滞。钱氏针对实热痰积之证非峻猛之药不能取效,而小儿服药必不能多的特点,在药量、剂型处理上颇有新意。如“白饼子”方以巴豆为主药采用丸剂小量,如绿豆大,每服3~5丸,既方便服用又攻邪不伤正,从正用攻下法亦胆大心细,经验老到,如先用小剂,逐渐加量,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下后不止者,配以解药,以制约其毒副作用,与钱氏可谓异曲同工。
钱氏既言小儿“纯阳”,又强调阴尚不足。《变蒸论》中说:“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全而未壮。”朱震亨则倡言阳有余阴不足论,作为滋阴学派的主要观点。《丹溪心法·小儿》说:“小儿易怒,肝病最多,大人亦然,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阐发钱氏“肝则有泻无补,肾者有补无泻”之说。震亨认为钱氏之方“立例极好”,并取地黄丸之意,创大补阴丸(黄柏、知母、熟地、龟版、猪脊髓),震亨与钱氏在阴阳观及制方法上的传承关系可见一斑。
2对易水学派的影响
宋金时期易水学派之脏腑议病说,远绍《内经》、《中藏经》之旨,近承钱乙“五脏辨证”之义,无论张元素还是其后李杲等人,无不受钱氏学术思想的直接影响。
张元素《医学启源·主治心法》关于“五脏补泻法”的内容,全宗《直诀》主治五脏虚实寒热的法则和若干有效方剂。在补泻法方面,依照钱氏“顺其性则补,逆其性则泻”,以及“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两大法则。在方剂学方面,主张“不用古方,自为家法”的张元素,竟把地黄丸、泻青丸、安神丸、泻心汤、导赤散、益黄散、泻黄散、泻白散、阿胶散列为五脏补泻的标准方剂。
钱氏重脾胃的学术思想,通过张元素影响到李杲。李氏之“脾胃虚衰,百病由生”,与钱氏“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一脉相承。钱氏白术散治小儿食积发热的“脾胃虚而发热”,实为儿科中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剂。《内外伤辨惑论》治疗腹痛中气虚弱者,主张用异功散加芍药,治疗渴热伤津用白术散倍葛根,《脾胃论》治三焦积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烦躁便秘、痈疖痔疾诸病,主张用《直诀》三黄丸,《兰室秘藏》仿地黄丸拟益阴益气丸。李杲的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清胃散等,均遵泻黄丸、败毒散、白术散“风药散郁火”之意而创制。
3对温补学派的影响
明代温补学派实为易水学派之余绪,重视脾肾命门水火的探讨,视地黄丸为“壮水之主”之专剂。薛己以此方直补真阴;赵献可赞此方治“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医贯·六味地黄丸说》),并将其与逍遥散结合,名疏肝益肾汤。李中梓亦用此方治先天亏损,肾水不足之证。张介宾《景岳全书·小儿则》最推崇钱乙和薛己,以《直诀》和《保婴撮要》两书的论点为依据加以发挥。张氏用药虽主温补,亦不废寒凉,如钱氏之泻白散、泻青丸、泻心汤等,都是其常用方。
4对温病学派的影响
《直诀》提出的“热证疏利或解化后,无虚证,勿温补,热必随生”等观点,对温病学说很有启发。叶桂“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与钱氏所论相同。
吴瑭《温病条辨》从三焦立论,阐发叶桂温热学说,但其中《解儿难》一卷,强调小儿“稚阴稚阳”,“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禀承和进一步诠释了钱氏脏腑柔弱、肌骨嫩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小儿生理病理观点与用药规律,其学术思想受钱氏影响不言自喻。
钱氏论治惊风发搐为温病学高热惊搐论治之圭臬。惊风发搐是儿科常见急证,外因火热惊恐,内因痰食积滞,易致肝风内动,心火上炎,风热相搏而致神昏发搐,包括小儿外感热病、痘麻脐风、疳瘦痰食、惊怵癫痫等,均可出现惊风抽搐。钱氏治惊风除应用通下腑实、泄热开窍外,还新立清热平肝、芳化凉开之法,所制凉惊丸、抱龙丸,对儿科热病惊搐神昏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方剂,后世牛黄抱龙丸,琥珀抱龙丸等,均从此方化裁而来。
综上所述,钱乙的学术思想对宋后河间、易水、温补、温病等主要医学流派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湖北县中医学院(武汉,430061) 傅沛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