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摘抄来的 第1页 共1页 光明日报/2010年/9月/2日/第007版 专版 俄罗斯的弥赛亚意识 —

 WDTS705 2014-12-29

 

1

 

1

 

光明日报

/2010

/9

/2

/

007

 

专版

 

 

俄罗斯的弥赛亚意识

 

 

——《俄罗斯弥赛亚意识的文化语义内涵及其当代影响》成果简介

 

 

 

 

河北师范大学郭小丽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俄罗斯弥赛亚意识的文化语义

内涵及其当代影响》

(项目批准号为

06CGJ003

,最终成果为专著《俄罗斯的弥赛亚意识》

2009

7

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课题组成员有:孔达科夫。

 

 

 

 

俄国和西方学者早在

100

年前就从宗教、历史和哲学视角探讨弥赛亚意识与俄国社会历史发

展的内在关系,今天仍是学界分析俄内政外交走向的重要理据之一。

 

 

 

 

这项成果结合国内外俄罗斯宗教、哲学、历史、外交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利用跨学科的文化

学方法,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作为“文化观念”的俄罗斯弥赛亚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研

究的空白。

 

 

 

 

这项成果认为,弥赛亚意识关心的是世界终极问题的解决以及解决问题的人选,它在俄罗斯

体现在三个层面:宗教上,俄罗斯曾自诩是正宗基督教——东正教的继承人和拯救者;精神上,

俄罗斯曾深信其民族思想是拯救世界的精神武器;政治上,俄罗斯曾试图解放全人类。这三个层

面分别属于概念、形象和行为范畴,三者始终处于互动之中,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彰显出不同的

侧面。

 

 

 

 

这项成果通过追溯俄罗斯宗教、人文地理和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出弥赛亚意识的文化语义

内涵——革命的追求和帝国的抱负。这项成果指出,在线性时间维度上,弥赛亚意识永远面向终

极的拯救,直指正义和真理之国,浸淫着这种理念的知识分子习惯站在未来回视当下,从“应有

的善”看待世界与社会,因此他们具有批判精神,永远充满改造社会使之完善的冲动和激情,他

们不喜欢循序渐进的改造,而激进的改造便是旨在“彻底砸烂旧世界”的革命情绪。俄罗斯文化

学家洛特曼正是从这个角度揭示了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在范围空间维度上,弥赛亚意识关心的

是本民族国家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关系问题。当国家衰微时,弥赛亚意识有可能转化为强烈的爱国

主义或排他的民族主义,当国家强盛时,对其他国家的关爱和救助有可能转化为谋求控制甚至主

宰他国的沙文主义,这是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某些具有弥赛亚意识的民族国家之典型特征。

 

 

 

 

这项成果还分析了“聚和性”

“大一统”等俄国特有的文化观念对弥赛亚意识的影响,认为

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俄罗斯文化具有了某种双重性(矛盾性)

:对内,罗斯受洗、鞑靼入侵、

彼得改革、推行西方民主等举措使得其他文化或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到俄罗斯文化之中,造成了上

层(他者文化)与下层(我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分裂。两种文化始终在俄罗斯分庭抗礼,形成

了二元对立格局,故而俄罗斯人自喻为“人头马”

“双黄蛋”和“双中心的椭圆”

;对外,俄罗

斯习惯站在世界高度和未来角度审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期待为世界人民指路,这本质上

是在世界历史和全球语境中进行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也就是说,把俄罗斯与世界看成一个统

一的涵义建构,这使得俄罗斯民族始终具有全球化倾向。与此同时,俄罗斯又努力摆脱全球化进

程,反复强调其独一无二性,指出俄国的历史发展道路有别于东方和西方。彼得大帝一边学习西

方,一边与莱布尼茨争论,叶卡捷琳娜二世一边实施开明专制,一边与狄德罗论争,

19

20

世纪

的宗教哲学家把俄罗斯的集体主义与西欧的个人主义对立起来,把俄罗斯的无私与西方的追求私

利进行比照,来说明俄国有别于西方,并对本民族的特色敝帚自珍,这都是要离开世界轨道的体

现。

 

 

 

 

这项研究成果表明,弥赛亚意识不仅对国家的行为建构和民族文化心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也昭示出俄罗斯文化中贯穿古今的独特而深刻的二元性。

 

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