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飞的回答(8票)】: 人均阅读量增加代表文明的进步,书本一直是传递文明和精神的火炬;但现在大家更喜欢快捷的获取信息。 猜测原因: 1、网络阅读和信息获取,会大量瓜分看书的人和看书时间 2、懒:懒得找书,懒得买,懒得想什么书适合自己——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懒人,科技发展的目的来自于可以让人更懒。 3、时效性 在网络上短时间可以傻瓜式的获取无限的时效性信息,书本没办法跟得上。 书本往往凝聚作者很长时间的心血、花费很长时间,造成了很多书一出世,就有越来越多东西不适合现状。 4、网络,3g让获取信息随时随地,相比之下看书不够便利:特别是各种社区越来越让人依赖,又能方便的得到无限有兴趣的信息。微博知乎豆瓣这么火,对大多人来说吸引力比书本大,可随时随地掏出来翻。离开知乎,然后把上知乎的时间换成捧上书本,很难。 5、人们越来越缺乏主动思考,一本书通常只是一个人的观点,错误的几率很大;而一打开知乎能看到很多人的经验和辩驳,这个世界很多事没有准确答案,选择都是互相矛盾的,所以我们更需要多人的观点来参考。 接触的信息太多,来不及整理,越来越多人心里浮躁,拿到书不求甚解就搁置了(买书的会越来越多,但是买了之后很长时间没看完的更多)。 【蓝冰的回答(3票)】: 看到如此多的人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大部分的答案都是以个人的感受来谈的。作为出版人很想把我了解的一些情况跟大家分享,看看宏观的读书总量和人均读书量应该是怎样的? 从全民阅读的情况看, 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尤其是农民等低收入人群人均GDP的提高,中国人均图书占有量在上升。
从图书的发行渠道看,渠道越来越畅通。
那么,读书的人不会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
【林朗的回答(2票)】: 因为选择太多,人变的浮躁。静不下心来。 【刘志强的回答(2票)】: 静不下心了……以前我能在书店看一天书,饭都忘吃,可以在自习室学习一天,现在琐事多了,有电脑手机了,心越来越烦躁,半小时都坐不住……这个社会太浮躁了…… 【tony的回答(2票)】: 看书?为什么看书? 古人告诉我们说: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所以我们看:看考试的,考研的,出国的,公务员的,厚黑学的,黄书,奇幻,武侠。。。 什么时候我们能认识到: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大家自然读书了:) 【疏影的回答(1票)】: 从我自己来说吧。我原来一年看几十本,现在一年能系统看完的书不足十本。一个原因是现在网络的发达,习惯一些快餐文化了,会马马虎虎看一些电子书或者博文什么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在变得浮躁了,很难有心境安静的拿起一本书来欣赏,大多数时间是宁愿浏览无聊的网页。 【杨镝的回答(1票)】: 赞同谭飞,尤其是第五点。 缺乏主动思考也许是因为教育和习惯,但也可能是跟内在的一种对未知探索的冒险精神的丧失有关。看一本书,听一首歌,欣赏一部电影,都会让你世界的边境扩大一点,但人们往往习惯了在自己安全的领域舒适地接受已知的内容,对于需要一点努力的冒险不愿意尝试,虽然明知道山顶上会看到更好的风光,但。所以大家虽然过着相同的生活,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风景。主动思考也是件挺累人的事,如果不是自己主动保持或被强迫,很多人都会偷这个多一点思考的懒。 【王欣的回答(1票)】: 大学四年读过的书都没有2010年和2011年一个半年的多,快30了才发现读书的重要性,只是还不能足够静下心来去品味,太浮躁了!这两年来,读的书有好有坏,有的通读,有的细读,有的没读完。2010年开始读书,也就十来本,但是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感觉非常不错,又陆续读了几本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很有感触。2011年开始买大量的书通读,大概30本左右,但是经同学建议卖掉了大多数,现在想想挺后悔的,因为那都是金钱啊,而且有些书真的很不错很值得收藏的。所以明年开始,要精简有质量的书读,读文学的比例要增加,要有一定的读书笔记,随便写写画画也可以,要把好书收藏起来不随便卖掉了。希望,能将卓越心愿单里的书读完,能将现有的书读完。大概也有三四十本了。现在在补年轻时的课,希望心灵的变化、心智的成熟也能加快脚步。 【刘莹的回答(0票)】: 不知道你说的书是特指纸质书还是宽泛的“书”概念
如果是纸质书,那我确实越来越少看。我喜欢电子文档,因为可以修改摘抄引用搜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纸质书手感再好,也不如电子书有意义。这一点对于工具书特别适用 如果说广义的书,那确实不清楚,我不妄言了。外面很多说是和知识更替速度有关。书是重内容媒体的典型代表,有明确的滞后期,特别是对IT业者,滞后是硬伤 20110923修改:今天看到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45191/answer/12831222 这个问答,突然觉得很有道理。体验的细节,并不仅仅是触摸的手感和墨香。大部头、通用字体、成本、文字质量,和电子书相比这些就成了硬伤,而且生态环境的劣化也让纸质书进入了恶性循环:无利可图,所以无人愿意为这些细节付出。 而电子书的内容,如果受到关注,可以有不停的矫正完善。 【萧秋水的回答(0票)】: 分散注意力的因素越来越多,人们自然会减少读书的时间。这是自然趋势。 不过,对于个人而言,这是可以调节的,只要你意识到,就一定能安排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读书。读书的价值在于能够系统深入,并且不容易受打扰地了解到某些知识。 【陈安民的回答(0票)】: 对于纸质书来说貌似如此,但是用其他方式看书的倒是越来越多。 【姬辰的回答(0票)】: 碎片化时代到来 【浩泽的回答(0票)】: 书的实效性,一般书的编辑审定周期最短也要3个月,等到你手上,都天翻地覆了。 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 另一点,电子产品不可阻挡的趋势,电子出版物中,有深度和上乘质量的也越来越多。其次,就是人类的交流往言简意赅、简明扼要的方向发展是历史的大趋势。 【姚金秀的回答(0票)】: 还是有看书的习惯,但是,一本书看的时间越来越长,只挑自己愿意看的看 【张乐的回答(0票)】: 功利的社会,看书重要吗?看的都是实用的书,都是带着问题看,书已经不是精神享受和食量,而是达到目的的工具。再说了,值得看的书真不多了。 【胡宏昆的回答(0票)】: 很多被推荐的都是烂书 【crystal的回答(0票)】: 现在网络上的信息铺天盖地,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看一本书了,而且现在确实也是浮躁,享受一杯清茶一本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王鹏的回答(0票)】: 生活让他们忙于奔波,灵魂不知被遗忘在何处。 【陈满砚的回答(0票)】: 应该不会吧,爱书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 【张晓菲Shawphy的回答(0票)】: 如果把阅读限定在是指阅读实体的、装订成册的“书”范围内的话,有统计数据显示的确是逐年递减。但个人觉得更广义上的阅读量其实是在增长,只不过它们更碎片化了。 【章飚的回答(0票)】: 只就文字阅读的一种功能这一个因素来考虑的话:对于人类来说,文字阅读是打发漫长无聊时间的一种方式,在很久以前, 对识字的人来说,阅读是生活中最有趣的打发时间的方式之一,而现在,选择太多,而且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能更快速地抓住人的注意力,让人以更轻松愉快的方式让枯燥和无聊的生活变得有趣,很多人不由自主会选择非文字阅读的方式。(也许出于人好逸恶劳的懒惰本能、多重刺激大于单个刺激等原因,不深究) 当然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楼上已经很多了。 【夏侯的回答(0票)】: 这只是一个兴趣和习惯的问题,如果你觉得看书可以消遣时间,提高认知能力,慢慢地看下去就会产生兴趣,这个习惯保持下去,哪怕你坐在车上,说不定手里还会捧着书看。可如果一个人以在电脑旁看娱乐新闻,玩游戏等方式消遣时间,他也发现这或许是一种很好的轻松方式。我个人觉得如果一个人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有信仰,看书和阅读是这个时代必备的基本功。 原文地址:知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