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2014年3月10日《宿迁日报》“艺苑”版,在此衷心感谢尹修广老师!
怀素,唐代杰出的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萌发出家之意,因为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觉得漆板太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上,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干脆带着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以草书著称,其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宣和书楷》谓:“怀素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 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其中《苦笋帖》书法秀健,结构舒畅,技巧娴熟,精练流逸,直逼“二王”书风。《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高华圆润。《圣母帖》沉著顿挫,尽脱火气,笔法圆融,应规入矩。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人誉为“一字值千金”,遂被称为“千金帖”。《小草千字文》全帖无《自叙帖》之纵放奇趣,不颠不狂,不急不躁,气调尤为清逸,且中规中矩,字体大小一致。初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笔笔合于法度,脱去狂怪怒张,专尚平淡古雅,反映了怀素艺术创作上的另一种追求,无疑可以和狂草一样,成为人们认识怀素的一面镜子。
中华第一草书《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线条细瘦圆劲,外柔内刚,飘逸飞舞,笔下生风,结字优美灵动,章法前缓后急,上下贯通,一气呵成,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功底和不凡的领悟能力,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至今无人能超过他,可谓洋洋洒洒,一派天籁,龙腾虎跃,飘风骤雨,简直就像一幅痛快淋漓的大写意水墨画,又像一首情愫奔腾激荡的交响乐。纸本,纵
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钤有“建业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武乡之印”、“赵氏藏书”、“秋壑图书”、“项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以及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全帖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怀素以80余字的篇幅,自述其生平大略。第二部分,节录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250余字,借颜鲁公之口,展示“开士怀素,僧中之英”、“纵横不群,迅疾骇人”的“草圣”气象。第三部分,怀素将张谓、虞象、朱逵、李舟、许瑝、戴叔伦、窦冀、钱起等八人的赠诗,摘其精要,按内容分为“述形似”、“叙机格”、“语疾迅”、“目愚劣”四个方面,列举诸家的评赞。所谓“形似”,作者用了“奔蛇走虺”、“骤雨旋风”、“壮士拔山伸劲铁”、“又似山开万仞峰”等约70字,描述了其狂草的形式美。所谓“机格”,是指创作方法,用了逾百字,如“以狂继颠”、“志在新奇无定则”、“醒后却书书不得”,特别是“吴郡张颠曾不面”一句,当是对超迈张旭、前无古人的赞歌。所谓“迅疾”,是言其书写的快捷,引用了40余字,其中“满座失声看不及”,对“迅疾”作了极形象的形容。所谓“愚劣”之云,乃多谦抑之词。所引“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狂”和“醉”在怀素而言,又何“愚劣”之有。在文章结尾处,怀素担心人们说他借重名公之口揄扬自己,特意写了一句:“固非虚薄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 《自叙帖》的最大特点就是熟:1.用笔熟。他驾驭毛笔的能力超强,可谓随心应手,中锋线条具有篆籀意蕴,又圆又硬,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他下笔肯定有力,毫不犹豫,如暴风骤雨,飞蛇走虺,没有超人的用笔功夫绝难办到。2.字形熟。帖中的字全部是草书,几乎没有错误的字,遇到相同的字,绝无重复。3.文章内容熟。只有对文章的内容烂熟于心,方能下笔无滞,飞流直下。4.章法熟。字法主要从“二王”和张旭处学来的,绝大部分字都有来历,大小悬殊大,上下牵连多。全帖共126行,其中每行6字最多,几乎占了全部字数的一半。每行5字句字的合起来,占了一小半。还有8字的,只出现过两次。最大的“戴”字出现在105行,以三个整行的位置只写下了“戴公”二字,而戴字就占据了五分之四的位置,章法自由奔放,波澜起伏,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全帖几乎都是用牵丝映带,以上字的字末连下字的字首,有时两字连,有时三字连,甚至一行写成一串,打破了一字一格的章法和布局,携儿带孙,上下贯气。即使无牵丝相连,也是笔断意连。他的牵丝处理已达顶峰,连绵缭绕,生动多姿。线条的曲直藏露,节奏的疾徐强弱,布局的错综跌宕,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让人叹为观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