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齿变黑[病案]金某,男,26岁。 1982年4月22日就诊。七天来食量倍增,近三天自觉口腔灼热,昨日午后发现齿色全部变黑,诊见形体壮实,齿黑如烟煤熏,齿干燥,舌红,苔黑,脉滑。 [治则]清胃滋肾。 [方药]生石膏60克,知母12克,熟地30克,麦冬18克,元参15克,牛膝12克,黄连6克。1剂后,齿色明显转白,续服1剂告愈。(见《四川中医》1985年第3期) [评析]齿乃骨之余,骨为肾所主,胃之经脉络龈中,脾开窍于口,胃为肾之关,故齿龈和口与肾、胃关系密切。本例辨证为胃火炽盛,劫烁肾水,故选用石膏、知母、黄连清胃火之有余;熟地、麦冬,元参滋水之不足,牛膝导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诸药配伍,共奏清胃滋阴降火之效。(吕志连) 齿寒症[病案]曹某,女,27岁。1978年4月12日初诊。患者两手捂嘴,声言张嘴说话牙齿发凉已一月余,近日来牙齿冷感加重,面色淡白,形有冷感,疲惫乏力,形体消瘦,腰膝酸困,舌淡,脉沉弱。 [治则]温补脾肾。 [方药]熟地15克,补骨脂9克,炒山药15克,泽泻9克,党参9克,茯苓9克,附子3克,肉桂6克,炮姜3克。服2剂即愈。(见《新中医》1979年第5期) [评析]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脾开窍于口,脾肾阳虚则消瘦乏力,腰膝酸困,牙齿发凉。故应用温补脾肾之上方,用药合理,取得速效。(李祥云) 牙痛[病案]郜某,女,45岁。右上牙疼痛,时轻时重三年多。先在某院诊为龋齿,拔牙3个不效。后又在另一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用针灸、中西药治疗二年多仍不效。察其右上牙疼痛不止,时轻时重,或如火焰刀割,说话、进食、刷牙和冷风吹面时疼痛加重,面部肌肉轻度抽搐。舌苔白,脉弦紧。 [治则]清泻胃火,搜风散寒。 [方药]川乌10克,草乌10克,知母10克,元参15克,粳米15克,生石膏30克,甘草e克。5剂后,疼痛减轻,15剂后疼痛消失。(见《山西医药杂志》1982年第2期) [评析]俗称:“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了命。”牙痛久治不愈常影响健康。一般认为三叉神经痛,多表现为颊部,上齿疼痛,常常被误诊为龋齿痛,致使久治无效。多服止痛片会伤胃,效又不持久。本案辨证为阳明胃火上盛,挟风寒入侵所致,故以白虎汤清泻胃火,加川,草乌以搜风散寒,则痛止。(黄宣能) 白天磨牙症[病案]戴某,女,62岁。1981年3月12日就诊。六年前某院口腔科补牙后,翌日即出现白天磨牙,开始为间断性,后为持续不断,屡医无效。近年面苍形瘦,脘痛牵胁,嗳气纳减,便溏腰酸,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濡弦。 [治则]泻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10克,陈皮10克,炒白芍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当归9克,香附9克,炙甘草3克,薄荷3克,生姜3片。5剂后,白天磨牙减少,脘痛已瘥,纳增。上方去薄荷,生姜,减柴胡为5克,陈皮为5克,加川断10克,炒杜仲10克,菟丝子10克。继服10剂,诸症减轻。此后原方出入再服20剂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见《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8期)
齘齿症 [治则]燥湿化痰。 [方药]仙半夏9克,白术9克,天麻6克,制胆星6克,橘红6克,橘络6克,茯苓12克,炙甘草4.5克,礞石滚痰丸10克(分吞)。5剂后,背部灼热略减, 齘齿已缓。20剂后,齘齿消失。原方去天麻,礞石滚痰丸,加黄芩6克,熟地18克,山药12克,以巩固疗般。(《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评析]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本案乃痰邪客于牙床,经络闭阻滞碍气机宣通,故以仙半夏、橘红、橘络、胆星燥湿化痰,调中理气,茯苓、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天麻熄风,滚痰丸清热结顽痰,痰祛则齘齿消失,后加黄芩清肺热,熟地、山药补脾肾而调其本,故病愈。(吕志连) 肿瘤科眼睑基底细胞癌[病案]唐某,男,44岁。1972年10月23日入院。入院前两年右眼睑内眦部长一黑痣,如米粒大,逐渐增大,继则发生溃疡,易出血。经某院病理切片报告为右下睑色素性基底细胞癌。 [治则]拔毒化腐,清热解毒活血。 [方药]内服:生地12克,红花9克,黄芩9克,金银花9克,天花粉12克,黄柏9克,甘草6克,夏枯草9克,九里光9克。共服21剂。外治(方药组成见附方):分别于10月24日、28日在新生物上插上拔毒钉半小枝,嗣后新生物迅速脱落。创面每两天换药1次,先上红升丹,后上提脓丹。创面完全愈合,光滑平整,切片复查未发现癌变。住院五十八天,临床痊愈出院。追踪多次,至今未见复发。(见《云南中医杂志》1982年第3期) 附方:1.拔毒钉:五虎丹1.3克,洋金花粉1克,以米饭1.3克,共捣烂,搓成每支长4厘米,直径0.3厘米的梭状药钉5支,阴干后备用。2.红升丹:水银30克,白矾24克,火硝21克。按升丹法炼制,研末待用。3.提脓丹:红升丹2克,热石膏粉2克,冰片0.5克,混合研细末待用。 [评析]本病为皮肤恶性肿瘤中的一种,用此方此药此法先后治疗8例,均获良效。其治疗特点:一是外治为主,用拔毒钉是以毒攻毒,化腐拔毒,插入肿瘤组织后,约4~12天,癌瘤坏死脱落,后上红升丹及提脓丹是化腐拔脓生肌,以促使创面愈合;二是内服药为辅,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内外夹攻合治,以取得效果。(黄宣能) 鼻腔腺癌[病案]魏某,男,44岁。1958年2月就诊。右鼻不通气,有脓性和粘液性分泌物,鼻衄,嗅觉差,头痛,已四个月。检查:右鼻为肿块阻塞不通气(+++):肿块呈灰黑色,咽粘膜充血,右颌下淋巴腺肿大约橄榄大小,活动,无压痛,肿块病理切片及x光撮片示:“均符合右鼻腔腺癌。” [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金银花粉,从右鼻腔吸入,每晚吸1次。3次用药后鼻塞消失,黄色脓性分泌物及血水遂告停止,同时右颌下淋巴腺肿大也消失。同年8月去某医院复查:右鼻腔无肿块发现,中鼻甲及下鼻甲稍为萎缩,粘膜尚光泽,局部无脓性及血性分泌物,通气好。同年10月再复查:两侧鼻粘膜正常,鼻镜及间接喉镜检查均正常,颅下淋巴结无摸到,情况良好。x光摄片:两侧上须窦粘膜肥厚,右颓窦破坏区境界吸收清楚,其他无异常发现。诊断为“右鼻腔腺癌恢复期”。(见《福建中医药》1959年第6期) [评析]金银花为清热解毒之品,研粉直接吸入患处,其效较口服者更佳。此系单验方,用于治疗鼻腔腺癌多能取得疗效。(黄宣能) 上唇肿瘤[病案]郭某,男,8岁。1966年6月15日初诊。上唇正中长一肿物,状若黑枣,坚硬而干呈暗褐色,说话进食不能自如,舌脉正常,经某医院诊断为上唇肿瘤(唇癌)。 [治则]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银花15克,藿香9克,生石膏18克,栀子9克,莪术3克,川贝母9克,防风9克,蝉蜕9克,甘草3克,牛蒡子6克。服6剂,患处稍有松软,时有黑色干皮剥落。又改用消瘰丸加味:夏枯草18克,川贝母6克,煅牡蛎12克,玄参12克,蝉蜕6克。服16剂后,黑色硬皮层层剥落,肿瘤逐渐平整,上唇渐趋柔软,说话进食均自如。十二年后随访,上唇正常,未复发。(见《新中医》1981年第6期) [评析]唇为脾之外候,唇上之疾多属脾胃,脾胃伏火,热在肌肉,则口燥唇干,日久成积。方中栀子、生石膏泻火以清脾胃,藿香理气以调脾胃,防风、蝉蜕、牛蒡子清热散风去脾胃伏火。川贝、瓜蒌活络散结。复诊用消瘰丸加夏枯草、蝉蜕,以清火化痰,软坚散结,前后呼应,迅速收效。(李祥云) 下唇血瘤[病案]戴某,女,15岁。1964年3月就诊。一个多月前于下唇中部出现一赘生物,渐大,不时出血。目前血瘤头大蒂小,状如杨梅,色紫黯红,触之流血,有污液,甚臭。 [治则]先行结扎术,继则清解生肌。 [方药]行结扎术。术前常规消毒,在血瘤的基底部用丝线双套结扣住,收紧,结扎后,用胶布将丝线头固定于面颊部,疮面用青吹口散油膏(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主编)掺云南白药外敷。二天后血瘤由紫红转为深紫带黑,恶臭,无出血。再将丝线收紧一次,局部外敷同上。结扎后第四天,血瘤枯萎脱落,无出血。唯留下米粒样大小的疮面,外敷青吹口散油膏,二天后疮面渐敛。后用青吹口散油膏接生肌散外敷,又三天后疮面收敛痊愈。(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3期) [评析]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历代文献记载甚多,有内治,有药物枯瘤和药线击瘤等方法。然本患者的血瘤在下唇,若内服汤剂,恐效不显,外敷枯瘤膏,口唇部位亦不相宜,因容易将药物带进口内而发生药物中毒,用切开术,可致出血不止。故采取丝线结扎治疗为最佳,且方法简便,患者痛苦少。(黄宣能) 舌体血管瘤(一)[病案]李某,女,4岁。1981年41月10日就诊。患儿一年前因右舌边起一肿块,逐渐增大,经某医院口腔科诊断为舌体血管瘤。1980年10月,曾转至上海菜医院行激光手术治疗,术后半年,肿块复发。诊其右舌边肿块色略紫,约如白果大小,质坚作痛,舌面高凸不平,犹如蕈状,舌体不能转动,流涎难语,饮食难进,哭闹不安。 [治则]清泄化脾,化痰祛瘀。 [方药]大生地10克,黑山栀5克,净连翘10克,凉赤芍5克,粉丹皮5克,仙半夏5克,化橘红5克,云茯苓10克,紫丹参10克,甘草梢3克,鲜芦根去节30克,服药5剂后舌部肿块变软,已能咀嚼进食。原方继服5剂,肿块已见明显缩小。再从原方加川芎5克,继服10剂,舌边肿块已缩小如黄豆大小。再服10剂,药后肿块己消,舌软活动灵活,说活清楚,进食如常,症已痊愈。原方7剂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见《江苏中医杂志》1982年第6期) [评析]舌体部血管瘤,现代医学以冷冻,及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复发及术后疤痕挛缩,殊感棘手。而中医从其形状、色泽命名,称之舌菌或紫舌胀。因舌为心之苗,脾脉系于舌本,辨证与心、脾二经有关,由于心脾积热诸经上冲其窍,复因手术,血络受损,瘀血与痰浊互相蕴结而成。故用生地,山栀、连翘、芦根清泄心脾积热,半夏、橘红、茯苓消痰化浊,丹参、川芎、赤芍、丹皮活血化瘀,散坚消肿,甘草梢和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清泄心脾,化瘀散结,祛瘀消肿之功。药症相对,所以奏效,其功在临症之时,详审其因,细辨证机,方能药到病除。(马荫笃) 舌体血管瘤(二)[病案]姚某,男,67岁。1981年3月17日初诊。舌体前部偏右侧有一肿块已一月,其直径约1厘米,隆起呈核状,按之坚硬不移,稍有压痛,表面色泽正常。经某医院口腔科检查诊断为舌体血管瘤,用普青等抗生素无效,作肿块穿刺有空腔感,未吸出任何液体,但退针时带少许血液,肿物明显缩小,片刻又恢复原状。常感头晕目糊,口干腹胀。舌苔黄腻、边有紫点,脉弦。 [治则]先拟化痰软坚,兼清瘀热。 [方药]生白术9克,制半夏9克,夏枯草9克,丹参9克,丹皮9克,连翘9克,炒楂曲9克,赤芍15克,八月扎15克,煅瓦楞15克,白英15克,海藻12克,生苡仁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服7剂后舌部肿块依然,余症如上。原方去八月扎、炒楂曲,加沙氏鹿茸草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炒黄芩9克,紫草9克。服药一月余后,肿块已见缩小,但根底仍硬,仍感目糊、口干、脘腹胀满。脉弦,苔薄黄腻。肝脾未和,再宗效法:生白术9克,制半夏5克,炒陈皮5克,丹参9克,丹皮9克,紫草9克,连翘9克,夏枯草9克,炒赤芍15克,煅瓦楞15克,八月扎15克,沙氏鹿茸草15克,生苡仁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海藻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又服药一月,舌体肿块明显缩小至绿豆大,时或升火面红,目糊,脘腹已舒,脉舌如前。再守前法,原方去连翘,加生石块15克(先煎),嫩钩藤9克(后下)。上方加减,连续进服,舌体肿块平复,根底亦软化,随访一年稳定。(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12期) [评析]本病的形成是肝郁化热,灼津成痰,痰热循心脾二经上冲舌本,络脉瘀阻,发为痰核。本病颇似中医学中的“痰核”。其病之标在痰热挟瘀,病之本在脾与肝。故以标本同治,治标者连翘,白英,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丹参、赤芍、丹皮凉血祛瘀,半夏、陈皮、煅瓦楞、夏枯草、海藻、生牡蛎化痰软坚。治本者用白术健脾运湿,八月扎疏肝理气。沙氏鹿茸草、紫草二药相伍,以提高清热凉血的功效,促使血管炎症性增生物消退。服药数月,果获桴应。(黄宣能) 舌体囊肿(舌上痰核)[病案]赵某,女,24岁。自感吃饭时咀嚼不便,说话欠利,右侧舌尖麻胀感半年余,并伴胸闷纳呆,肢体困倦等症。曾去某医院检查:发现舌右侧前缘有一花生米大小之肿块,诊断为“舌体囊肿”,并给予硬化剂治疗,初时肿块略见缩小,半月后反见增大,要求服中药治疗。来就诊时见舌右侧前缘1/3处舌体隆起增大,有如荔枝核大小之肿块,表面呈浅紫红色,肿块无触痛、质软光滑,舌质红润,苔白腻,脉沉弦滑。 [治则]健脾消痰散结,疏肝行气软坚。 [方药]半夏10克,茯苓15克,陈皮12克,白术14克,甘草6克,柴胡12克,桔梗12克,生牡蛎30克。连服20余剂,舌上肿块消失,诸症皆愈,随访半年未复发。(见《新中医》1981年第5期) [评析]祖国医学有肝脉络于舌本,脾脉络于舌旁的理论,七情气郁则舌肿不能语,又有“怪病多生于痰”之说。今患者胸闷纳呆,肢体困倦,为脾虚湿阻之症。因肝胆气逆,脾虚不运,水湿内停,凝聚为痰,痰浊互结流注经络,循经上结于舌,聚而成为痰核。法用疏肝行气,软坚、健脾,燥湿,散结之药,二陈汤健脾燥湿化痰,白术健脾祛痰,柴胡疏肝行气解郁,生牡蛎软坚散结,桔梗辛散苦泄,载药上行达病所。诸药合用,使脾健肝疏,痰行结散,故而病愈。(李祥云) 舌下粘液囊肿[病案]王某,女,18岁。1973年3月25日初诊。主诉:舌下泡疹坚硬,言语障碍,咀嚼困难已五年。舌下初时为一小泡,用针挑破后逐渐增大。在常州劳保医院施行手术六次,病理报告为粘液性囊肿。术后囊肿仍然增殖加重,来上海经某医院作第七次手术,第三天仍生长增大。后找中医诊治。检查:舌下手术区创口疤痕4条,新创口1条,部分组织呈乳白色,基底坚硬,舌前已撑抬不能平放,又不能伸出,活动困难,触痛明显,组织坚硬范围约3×3厘米,口腔别处无异常发现。 [治则]祛风活血,化瘀通络,化痰软坚。 [方药]苦参9克,僵蚕9克,浙贝母9克,威灵仙9克,葶苈子9克,急性子9克,补骨脂9克,当归9克,花蕊石9克。局部囊肿处点涂门德而氏碘甘油(门德而氏碘甘油:碘0.5克,碘化钾1.0克,甘油30毫升,混合配制而成)。服6剂后,自感舌下松软,囊泡处较平,舌活动良好。原方又服3剂,病情又较前好转,检查:舌下囊泡处呈黄色点,触及尖顶有硬度。原方去当归,僵蚕,加昆布9克,玄参9克。3剂后舌下尖形颗粒明显平坦,手术疤痕平坦,触及微硬。再服5剂,回常州工作。1981年6月随访,舌功能良好,痊愈后未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9期) [评析]本案用化痰软坚,祛风活血通络之法,加用门德而氏碘甘油点涂!治愈舌下粘液囊肿取得较好疗效。(黄宣能) 舌根部血管瘤[病案]蔡某,男,36岁。1978年5月15日就诊。舌根部肿块已半年,多次治疗无效,经活体组织检查,确诊为血管瘤。见舌根部与会厌之间有一黄豆大肿块,其色鲜红。自觉咽喉部干痛,说话声音嘶哑,舌咽有阻塞感,失眠多梦,舌质紫黯。 [治则]活血祛瘀,滋阴清热。 [方药]桃仁6克,红花6克,柴胡6克,桔梗6克,枳壳6克,甘草6克,大生地9克,当归9克,玄参9克,赤芍9克,麦冬12克,北沙参12克,竹石斛12克,乌梅12克,怀牛膝30克,紫丹参18克。连服15剂,肿块消失,余症尽除而愈。(见《新中医》1981年第5期) [评析]本案患者为心肺肾三经蕴热,热邪循经上蒸,热郁血络,气血凝滞所致。热扰神明,故失眠多梦:咽喉为呼吸之门,肺阴虚,虚火上炎,故咽喉干痛,声音出于肺而根于肾,肺肾阴虚,气津两伤,故声音嘶哑,心开窍于舌,心血瘀阻则舌质紫黯。故当以活血逐瘀佐滋阴清热,方用会厌逐瘀汤加麦冬、北沙参、竹石斛、乌梅归心肺肾经,以助滋阴清热,益气扶正而解除蕴热之邪,怀牛膝,紫丹参通血脉,加强活血逐瘀之力,以消肿块,故获捷效。(李祥云) 舌癌(舌菌)[病案]王某,男,34岁。1971年12月7日诊。舌右半侧溃烂已五月余,经病理切片,为鳞状细胞癌,放疗十四次未见好转。张口困难,运动障碍,面黄,脉弦缓。 [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佛甲草60克,葎草60克,三叶青15克,没药15克,五香草(苏州荠苧)15克,生山栀2克。5剂后,舌肿消退,溃烂已愈,无碍无痛。续服5剂,舌面完好,后去肿瘤医院上镭四次,舌复溃烂,仍服原方10剂又愈。随访七年健在。(见《浙江中医药》1978年第6期) [评析]本案证属舌菌。《医宗金鉴》谓:“舌菌状如鸡冠,舌本短缩,不能伸舒,妨碍饮食言语,……崩裂出血不止,”此恶症也,初起如豆,渐大如菌,疼痛溃烂,朝轻暮重,皆心脾热毒所致。佛甲草治一切六毒,《荷兰药镜》载“清咽喉口舌之焮肿……苦患如癌之恶毒溃疡,以加没药或没药酊剂,研和外敷为佳。”三叶青,栀子消炎解毒,葎草解毒防腐,用此祛舌面之腐毒,五香草其气芳香,为祛口舌腐臭之气。随访七年无殊。推测癌细胞已失去活力或被消灭。(吕志连) 咽部肿瘤(喉瘤)[病案]徐某,男,34岁。1964年5月18扫就诊。患者于四年前开始发现咽部左侧长出一赘生物,缓慢长大,无疼痛感,曾经本市某医院耳鼻咽喉科检查,诊为口咽部良性肿瘤,并建议手术切除:当时患者因无任何不适,拒绝手术:现因吞咽稍有异物感来就诊,咽部检查,右侧扁桃休窝内5×3厘米之包块,不充血,不带蒂,表面光滑,无触痛,硬度中等。患者有肺结核病史多年,无扁桃体炎屡发史,其他无异常。 [治则]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方药]西月石3克,风化元明粉0.6克,腰黄0.6克,薄荷0.6克,白芷0.6克,射干0.6克,梅片1.2克,共研细面,每2小时吹患处1次。6月13日复诊,检查包块有缩小趋势,仍用上药继续吹喉。7月23日复诊,包块显著缩小,仅如黄豆大,患者异物感自觉消失,精神舒畅。以后曾以该药吹喉巩固。随访九个月未复发。(见《中医杂志》1965年第12期) [评析]有关喉瘤的记载,《医宗金鉴》对此已早有认识:“喉瘤郁热于肺经,多语损气相蒸成,形如元眼红丝裹,或单或双喉旁生。”并提出了治疗的方药,“宜服益气清金汤以消瘤,碧玉散点之即敛。”《中国医学大辞典云:“……多由怒伤肝,或迎风高叫,或元气素虚,或诵读太急所致。”总而言之,肿瘤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各种内外因素作用,引起脏腑失调,经络痞塞,气血不合,正邪搏结而生。本例患者临床局部病变的表现和经络的循行路线,与肺胃两经之关系最大。患者有肺结核数年,说明肺之气阴已虚,这就构成了“元气素虚”的重要内因,遇有客邪外来,痰气郁结,久而成病。在治疗上中医特别强调。以消为贵”的精神,根据前人经验,对单用吹药治疗口咽部良性肿瘤作了大胆尝试,用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中药竟获显效。(马荫笃) 髓外(咽部)浆细胞瘤[病案]郑某。男,62岁。1973年11月19日就诊。患者于1973年8月上旬感咽部不适,经某医院注射青霉素及加服中药治疗三周无效。以后到某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经x线检查,颈部侧位片示1~2颈椎前隆起,有感光度低之改变,4~6颈椎前后缘示骨质增生,呈刺状突出。5~6颈椎及6~7颈椎椎间隙变窄。鼻咽部侧位片示咽部软组织明显增厚,向前呈弧形突出。10月16日收入住院。先后取咽部肿物绍织作病理切片三次,均见有幼稚的浆细胞和网织细胞。骨髓涂片检查未发现特殊细胞及瘤细胞,骨髓相大致正常。诊断为咽部浆细胞瘤。由于患者体弱,不宜手术,遂请中医诊治。自诉咽部持续疼痛,且向枕部放射,难以入睡,咽干燥,进食有滞留感,说话带鼻音,颈部活动受阻,颈后平下颔处有绳牵掣拉样持续疼痛,咳嗽时两锁骨上凹疼痛。头昏乏力,视物模糊,五心烦热。检查:神精萎靡,体温36℃,血压18.9/2.0kPa(142/90毫米汞柱)。头对称,无肿块,颈部对称,略向前弯,活动受限,头左右转动各为50°,转动时疼痛加重。第4~7颈椎压痛明显,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颈左侧淋巴结肿大(0.8×1.2厘米),质硬,可移动,无压痛。颔下、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未触及。口咽部后壁隆起一菌伞状(丘状)肿物(4.2×4.2厘米),肿物表面粘膜呈灰白色,光滑,触之坚韧,不易推动,触之易出血,咽腭弓向前推。鼻腔呼吸通畅,鼻中膈向左偏曲,耳未见异常。脉芤兼濇,舌红,苔薄白。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无异常,尿本一周(Benc-Jones)蛋白检查阴性。诊断为体外(咽部)浆细胞瘤,颈椎椎间盘病变。 [治则]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当归30克,川芎9克,白芍12克,熟地60克,藏红花1.5克,延胡9克,阿胶12克,陈皮9克,木香3克。3剂后,咽后壁肿块缩小为3.2×3.2厘米,咽部疼痛改变为间歇性,已不向枕部放射。头左右转动范围加大达65°,疼痛减轻。头昏乏力,五心烦热等症状均有好转。继服4剂,咽后壁肿物退缩为2.1×2.1厘米,咽部疼痛,干燥感及进食时滞留感等均消失,咳嗽时两锁骨上凹亦不觉疼痛。头已可转动自如,五心烦热等感觉消失,脉濇。上方加鸡血藤30克,服9剂,咽后壁肿块缩小为0.5×0.5厘米,切诊脉弦。上方加穿山甲9克,间日服1剂,治疗三十一天,服药24剂,未予其他辅助治疗,咽部隆起之肿块消失,于1973年12月21日赴原某医学院附属医院复查:颈侧位片示咽喉软组织影正常。随访三个月,疗效巩固。(见《新医药学杂志》1974年第11期) [评析]患者三次取咽肿物切片检查,均见幼稚的浆细胞和网织细胞,而骨体相大致正常,尿本一周蛋白检查阴性,可知浆细胞瘤尚局限在咽部软组织中,未见扩散及骨。本例中医辨证认为血虚夹瘀,以通补兼施的四物汤加味治疗,使正气恢复,气血通,从而收到肿块消散的疗效。(马荫笃) 右上颌窦粘液囊肿[病案]周某,男,34岁。1976年10月4日初诊。患者于1972年3月某日突然为患,初起只觉头右侧太阳穴闷胀,隐隐疼痛,渐至眉棱骨痛,随之右瞳充血,泪水盈眶,一时间头部呈深在钝痛,曾几次去医院治疗不愈,经x线摄片,诊断为右上颌窦粘液囊肿,准备进行手术治疗,患者顾虑,拒绝手术。以后逐年偏头痛呈阵发性加剧,早期为发作性,以后为持续性,频频发作,发作时需注射安痛定或穴位封闭疗法。至今年9月痛势更剧,一日发作2~3次,用药治疗收效不显,患者痛苦难忍,要求中医治疗。检查患侧不红不肿,右眼眶微紫,目有红丝红缕,舌质黯紫,脉沉涩。 [治则]活血化瘀。 [方药]当归12克,川芎9克,赤芍9克,丹参12克,三七末6支(冲服),鳖甲12克(先煎),夏枯草30克,茯神12克,乳香9克,柴胡9克。煎服,1日服3次,酒少许为引。以后在此方基础上略有加减变化,或加红花,或以穿山甲代鳖甲,或用昆布代夏枯草,前后共服28剂,症状消失。摄片:右上颌窦粘液囊肿明显吸收。随访一年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78年第3期) [评析]本病属中医偏头痛的范畴。其痛暴作,痛势甚剧,痛解如常人,多属肝经风火所致。患者经久不愈,久病入络,久痛则瘀,不通更痛,故选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方中当归、赤芍、丹参、三七、红花活血化瘀,鳖甲、穿山甲、昆布、夏枯草软坚散结;川芎、茯神、乳香行气止痛;柴胡、酒为引。全方功用散瘀血、化块物,故不用手术,使四年宿疾痊愈。(李祥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