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38】

 晚晴999 2014-02-24

巨乳症(乳悬一)

[病案]王某,,19岁。 1979820日初诊。患者16岁月经初潮,经期、经量尚正常,但两乳房时觉跳痛,经期疼重。至19792月两乳胀痛明显加重,逐渐增大下垂,左乳尤甚,延至7,两乳已下垂至腰带处,经某医院诊为“巨乳症”,建议手术切除,患者恐惧手术,找中医诊治。检查: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型较胖,情志抑郁,两乳胀大,下垂至腰带处,长约40厘米,胸围约100厘米,皮肤发凉,质软,青筋暴露,其色紫黯,饮食、二便尚可,舌苔白腻,脉沉细滑。

[治则]燥湿化痰,理气活血。

[方药]清半夏12,陈皮12,鹿角霜12,茯苓15,香附15,赤芍12,丹参30,当归24,白芥子9,红花9,柴胡9,炮山甲9,甘草6克。上方服9,两乳跳痛明显减轻,皮肤转温,乳房未再增大,紫暗之青筋亦渐变红。又服12,乳房跳痛基本消失,外观已明显缩小,左乳尤显著。上方去当归、红花、鹿角霜,加郁金12,青皮15,全瓜蒌15,山茨菇9克。上方连服月余,乳房基本回缩至正常,跳痛及青筋消失,长度约30厘米,胸围约78厘米,唯左乳稍大于正常。为巩固疗效,更方于下,以善其后:醋柴胡15,香附15,茯苓15,焦白术15,全瓜蒌30,丹参30,醋白芍24,漏芦12,青皮12,山茨菇9,炮山甲9,炙甘草9克。上方服10剂痊愈。(见《河南中医》1983年第5)

[评析]女性乳房肥大症,西医多采用手术切除。中医认为乳症多主乎肝胃心脾,乳头属肝经,乳房属胃经,而心脾郁结者尤为多见。本例两乳胀大垂脐,当属“怪病”范畴,古有“怪病多痰”、“肥人多湿”、“气滞则血凝”等说法,故从气血痰湿论治,竟获痊愈。由此可见欲施疗疾之法,当穷受病之源,源明则怪病亦可治也。(马荫笃)

巨乳症(乳悬二)

[病案]汤某,,28岁。1980929日诊。于818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产术,9月20起两乳开始增大伸长近脐线,垂胀难忍,迭经多种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无效。刻诊面色不华,两乳肤色苍白,巨大,悬垂过脐,左侧尤甚,青筋怒张,乳头溢出清水样乳汁,按之柔软无块,纳减乏力,头昏腰酸,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则]益气养血。

[方药]炙黄芪30,炒当归20,川芎15,党参15,炒白术10,白芍10,柴胡10,黄芩10,升麻6,甘草6,陈皮5克。并以当归300,川芎300,各切大片,放入盆内点燃,令患者前伏桌上,口鼻及两乳吸薰其烟,至烟尽为度。5剂后,乳房垂胀感好转,精神稍振,乳汁较浓,但乳房未见缩小,原方加丹参10,神曲10,炒谷麦芽10,减柴胡、黄芩。续服5,乳房已回缩一半,纳增肤润,青筋逐渐消失,唯右乳房有硬块2,按痛,拟黄芪20,当归20,川芎10,白芍10,党参10,路路通10,蒲公英10,全瓜篓10,火麻仁10,升麻6,木通6克。5剂后,硬块消,两乳复原,再拟八珍加黄芪,7剂以善其后。(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1)

[评析]此症乳悬,载于《外科全生集》,临床罕见。本案因剖腹产后气血受损,心神失养,乳房筋脉松弛所致。故用补中益气汤扶正固本。经治疗后乳房缩小,并见右乳结块,乃瘀热阻络,原方佐入清热通络之蒲公英、路路通等,终用益气养血而愈。(吕志连)

男性乳房肿块(乳癖一)

[病案]杨某,,36岁。197889日就诊。右侧乳房胀痛,按之有块,质较硬,大如棋子,食欲不佳,精神不振,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散结,化痰和营。

[方药]柴胡10,当归10,白芍10,漏芦10,贝母10,王不留行10,青皮12,穿山甲12,白芥子3,生牡蛎30克。一周后复诊,肿块已软,略有缩小,肿痛亦减。原方增入紫背天葵9,露蜂房9,炒瓜蒌9,夏枯草9,橘核9克。先后共服28,肿块消散而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3)

[评析]乳房肿块多发生于女性,男性少见。现患者之乳房肿块,按之绵软,为气滞,以柴胡、青皮行气;按之坚硬,为瘀结,以当归、白芍养血和营,佐漏芦、王不留行;牡蛎、穿山甲软坚通络,贝母、白芥子化痰结,故能在短期内获愈。(吕志连)

男性乳房肿块(乳癖二)

[病案]杨某,,62岁。1977210日就诊。左侧乳房微有肿胀,手触之更觉肿,可移动,比鸡蛋稍小,不红,不痛,同侧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无异常,舌质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沉缓而滑。

[治则]活血化瘀,解毒消肿,理气散结。

[方药]当归9,桃仁9,赤芍9,银花15,连翘15,天花粉9,陈皮9,昆布12,海藻12,白花蛇舌草30克。5剂后,肿块较前缩小;原方加白芥子15,夏枯草30,续进5,肿块消失而愈。(见《湖南医药杂志》1978年第2)

[评析]本病系思虑忧郁,内损肝脾,气滞痰凝所致。乳房为阳明胃经所司,乳头厥阴肝经所属,忧郁伤肝,横逆犯脾,脾胃相表里,因而胃气不畅,形成乳部肿块。其机理为气滞痰凝血瘀。故本案治用活血化瘀,结合消肿解毒,佐以理气散结之法而获效。(吕志连)

腋臭()

[病案]蒋某:女,31岁。双腋下臭已数年,尤以夏天为甚,气味冲鼻,极其难闻,惹人讨厌,曾去医院治疗,用过碘酒辣椒酊等治疗无效,因久治不愈,甚为痛苦。

[治则]防腐除臭。

[方药]取壁钱(又名壁镜、壁虫)23个用泥包裹放入火炭中烧至泥微焦,取出后加少许冰片,共研细末,每晚洗澡后用上药搓擦腋窝,擦至局部发红,用药五天即愈。(见《广西中医药》1981年第3)

[评析]壁钱又称壁虫,性味咸平无毒,《本草纲目》曰:“治大人小儿急疳牙蚀腐臭”。冰片辛香微寒,性能走窜通诸窍。腋臭为常见病,但难以治愈,因腋下有汗腺,汗出之后尤以夏天易有细菌感染,污物腐败,故臭味难闻,现用壁钱、冰片可防腐除臭,一般用药37天均取得疗效。(李祥云)

腋臭()

[病案]罗某,,34岁。19766月初诊。腋臭近二十年,因臭味浓,影响旁人,令人讨厌,患者非常痛苦。

[治则]祛风行血,辟邪除臭。

[方药]23个形体像大米样的辣椒(辣椒长约12厘米)切成小段,10毫升2%2.5%的碘酊,放入瓶内密封摇荡,即成碘椒酊。用棉球蘸药液涂擦腋窝,每天擦13,共七天,腋臭完全消失。一个月后参加重体力劳动,天天大汗均未闻到臭味,患者治愈。(见《新中医》1977年第1)

[评析]腋臭是因腋窝有大汗腺分泌汗液与局部细菌感染所致,多与遗传有关,虽不影响键康,但因恶臭而使别人讨厌。该病虽非奇病,但一般不易治愈。用碘椒酊治疗可使局部血管起反射性的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旺盛,对皮肤有发赤作用。能祛风行血,辟邪恶除秽臭。(李祥云)

翻甲

[病案]何某,,37岁。19771221日初诊。一年前因情绪怫郁起病,渐至情绪烦躁,恐惧多疑,两手指甲逐渐干瘪凹陷,指甲前部又上翻开裂,甲床刺痛触痛、时痛剧难忍,不能工作,家务也无法料理,并伴疲乏腰酸,经行夹血块,屡治无效。又听信巫医讹称此病难活半年,故情绪更加忧郁苦闷。面色青灰,口唇色紫,舌黯有瘀点,脉沉弦无力。

[治则]养肝益肾,活血化瘀。

[方药]早莲草15,山萸肉9,杜仲15,桑寄生15,当归9,川芎9,丹参18,赤芍9,鸡血藤30,生地9,苡仁12,茯苓12克。每日1剂煎汤口服,药渣再加水复煎取汁浸泡双手。10剂药后即见显效,甲床疼痛明显减轻,指甲渐长无干裂。服至20剂指甲逐渐恢复正常,疼痛消失,脸色唇色转润,精神畅快,已上班工作。以后宗前法重用益肾养血之品,以善共后。(见《新中医》1981年第8)

[评析]肝主筋,甲为筋之余,爪甲为肝之外华,肝气调、肝血足则爪甲红活饱满,润泽坚韧。患者因情绪怫郁,肝郁气结,气滞血瘀阻络,爪甲乏气血之滋养,故见干瘪凹陷,开裂刺痛。又思虑过甚,暗耗阴血,日久肾气亦亏,更促诸症益甚。今用养肝益肾,活血化瘀为治,攻补兼施,俟肝气条达,气血充足,络道通畅,故爪甲继而复常,本病治愈。(李祥云)

爪甲枯槁

[病案]成某,,30岁。19718月就诊。两手指甲枯槁憔悴,指甲中心瘪凹,两侧上翻,如瓦片仰置状,已半年。大便偏燥,小溲短黄,口干思温饮,杂无它症。舌质红,苔薄白少津,脉细数。

[治则]益气养血疏络。

[方药]1方:明党参31,桂枝18,杭芍18,大枣18,防风12,北细辛3,葛根15,升麻9,甘草9,生姜15克。服1剂后,改服第2方:潞党参31,北黄芪31,当归31,生地24,杭芍18,山萸肉18,天冬18,丹参18,川芎21,桑寄生21,麦冬15,赤芍15,大枣21,北五味子9克。连服8剂后,指甲已饱满,紧贴指尖,肌肉红润,从此痊愈,至今七年未复。(见《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78年第4)

[评析]《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又《六节脏象论》说:“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本案是以肝血虚亏,血不荣于筋爪,故指甲枯稿外翻。以益气养血之四物汤加党参、北黄芪、桂枝、大枣甘温,诸药配合可疏通经脉,使气血达于肢末。肝为藏血之脏,肝肾同源,肝血不足,往往与肾阴不足有关,所以要肝肾同治。方中加麦冬、北五味子、山萸、桑寄生,使肾阴得充,水可涵木,更有利于养肝益血,以取速效。(黄宣能)

左臂紫痛

[病案]黄某,,51岁。1971313日初诊。患者左臂经常疼痛,色紫有青筋,畏火,得火则痛剧,甚则痉挛,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脉沉微。

[治则]逐瘀和营,舒筋。

[方药]杭白芍30,赤芍24,甘草15克。服3剂则愈。以后未发,但药后一星期大便解出寸白虫100多条。(见《新中医》1977年第1)

[评析]此方药为芍药甘草汤,原治伤寒误服桂枝汤致变,阴伤脚挛急之方。此为酸甘化阴,因手臂色紫有瘀加用赤芍逐瘀和营,配用白芍、甘草,补散敛泄,相互为用,药后驱虫是意外之效。(李祥云)

肢端青紫症

[病案]毛某,,42岁。198058日初诊。病起三月余,寒冷时两手指苍白、青紫,得温稍减,伴手指麻木、胀痛。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苔微腻、舌质淡紫,脉濡。血清冷凝结试验阳性。

[治则]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方药]川桂枝5(后下),熟地黄10,上肉桂3(后下),黄芪15,鹿角片10,白芥子8,炙麻黄3,炮姜4,川芎10,桃仁10,红花10,甘草5克。服5剂后,肢麻、指冷青紫已减,惟觉左臂酸痛,遇寒则甚,且经行愆期,量少色紫。原方又服5剂后,诸症又大为减轻,但停药后又小作。宗前方去桃仁、红花,加当归10,制川乌6克。服上药5剂后两手恢复正常,迄今未发作,仅在接触井水后微感肢麻乏力。复查血清冷凝结试验已转阴性,而告痊愈。(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5)

[评析]本案乃因阳虚内寒,阳气不能温布于四肢,乃致肢端青紫症。故用温阳散寒、活血通脉之法,方取阳和汤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加黄芪益气而振阳气,激发血行,故收效显著。(黄宣能)

肢端苍白症

[病案]田某,,34岁。19881120日就诊。两手小指,无名指、中指苍白冰凉二年余,伴麻木,活动不利,遇寒加重,入夏缓解,脉弦细。

[治则]温阳活血。

[方药]桃仁15,红花10,牛膝10,川芎20,制香附10,干姜10,桂枝10,炙甘草3克。3剂后肢端颜色显红,温度回升,续服10剂痊愈。(见《湖南中医杂志》1991年第4)

[评析]本症少见。肢端疾病与脾阳关系密切,中焦虚寒,运化无权,可使血溢脉外,形成血瘀阳闭,阳气及血液不能运行肢端,故有是症。以温阳活血法治之,旨在温通血脉,畅调气血之运行。(吕志连)

雷诺氏症()

[病案]郝某,,32岁。196311月初诊。患者十指苍白,麻木与冷感间歇反复发作已八个月。每次均为遇寒引发,取暖后自行缓解。近二个月来症情加剧,十指苍白之后又呈紫绀色,并感刺痛,两手掌多冷汗而潮湿,两下肢亦有凉感,但不若上肢严重,伴有脱发、眩晕、纳呆等症。诊断为“雷诺氏症”。用奴佛卡因封闭及维生素治疗,又用四妙勇安汤,症状未见改善,故找中医治疗。苔薄,脉沉细。

[治则]温阳益肾,养血祛风,温经逐寒。

[方药]熟附子9,干姜6,当归6,党参9,炙麻黄9,防风9,川桂枝6,生黄芪30,赤芍15,熟地9,羌活6,桑寄生9,桃仁6,玄参9,甘草6克。服2剂后,刺痛减轻,精神转佳。上方加鸡血藤、鹿角霜、地鳖虫、红花等品,续服20余剂,共治疗三十余天后,虽值严冬,手指亦不变色,且脱发、眩晕、纳呆等症均改善,恢复工作。以后随访未见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2)

[评析]雷诺氏症为肾阳不足,风寒着络,致气血凝滞,不适则痛,营卫失和,脉络壅闭,故呈苍白、麻木。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痹痛”范畴。用小续命汤治之,方中附子、干姜、桂枝温肾助阳;防风、麻黄辛温发散,并配用蠲痹汤,方中当归、黄芪、赤芍、羌活以养血祛风。根据“治风先治血”的理论,重用当归、黄芪达到补血的目的,获得了满意效果。(黄宣能)

雷诺氏症()

[病案]马某,,30岁。197862日初诊。一年前发觉左手中指、食指端发凉,后发热,双手指端亦均有凉麻胀痛之感,并日渐加重,天气寒冷时更明显,若情绪激动时,手指可突然苍白,继之青紫。脉沉无力。

[治则]温经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川芎15,桃仁15,红花15,黄芪20,当归15,白芍20,肉桂15,桂枝15,老葱15,鲜葱15,红枣7,甘草15克。3剂后,指端转温,麻木减轻。原方续服30剂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见《老中医医案》,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评析]此病例为指厥症,乃血虚、寒凝血脉所致,西医称为雷诺氏症。本案以温经养血,活血通络之法治之。选方为清·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减,使风寒祛,经络得养而病愈。(吕志连)

象皮肿

[病案]赵某,,32岁。1975829日初诊。三年前两下肢因静脉曲张行结扎术。术后半月,两下肢沉重酸困,麻木肿胀,活动困难。检查:两下肢自膝以下肿胀,压之凹陷,皮肤增厚增粗,左胫前有掌心大色素沉着斑。诊断:两下肢象皮肿。

[治则]活血祛瘀,疏通经络,清热除湿。

[方药]外敷1号膏:生黄柏、生半夏、五倍子、伸筋草、面粉各等量,研极细末。使用时加食醋适量调成糊状,文火煮热。敷于两下肢自膝至足面,厚度约0.50.8厘米,三天后换一次。第一次敷药后自觉酸麻沉重好转,肿胀减轻,压之无凹陷。至第四次换药后,两下肢活动灵活,肿胀明显消退,压之仍无凹陷。再敷二次后,肿胀完全消退,一切如常人。治疗期间,未服任何中西药物。(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4)

[评析]本病往往由于湿热下注,气血凝滞经络所致,用上法治疗可清热祛瘀,疏通经络,使下肢肿胀消退,故病愈。(黄宣能)

不完全性断指

[病案]杨某,,23岁。19719月某日上山砍柴,不幸一斧头将左手食中指从掌指关节处砍断,只剩掌面皮肉未掉,约三个小时送到医院,诊断为不完全性断指。

[治则]理气行瘀,止痛生肌。

[方药]降香、荔枝核各等分,分别研成粉,100目筛,然后将两粉混合均匀,75%酒精将上药调成糊状。断指伤口洗净整复缝合后,把调好的糊状药直接敷入伤口上,外面包扎固定。七天后来院拆线,伤口愈合,关节能活动,以后随访能进行劳动无影响。(见《新中医》1974年第6)

[评析]降香能理气行瘀,止血定痛,可治金疮出血、跌打损伤,并能消肿生肌;荔枝核能温中理气止痛,两者配合可理气行瘀止痛生肌,促进瘀血吸收,消肿生肌,促进肌肉生长,断指复活。医者用该法治疗六例不完全性断指,均获成功。(李祥云)

支气管结石

[病案]钱某,,28岁。自196610月起,反复突然咯血,1976年共发作近百次,常与激动、咳嗽、左卧有关,每次咯血30600毫升,有三次超过1000毫升,西药只能暂时止血。经多次摄片、造影和支气管镜检,诊断不明,仅发现钙化灶有移动,启示左上支气管有结石可能。

[治则]养阴润肺,补益肺气,兼排石。

[方药]百合12,沙参12,贝母12,麦冬9,玉竹9,地龙9,滑石15,金钱草30克。服至4剂时,咯出[1]6×6×7米不规则石子1粒;其状与胸片钙化灶相一致。以后未再吐血。(见《浙汇中医杂志》1981年第1)

[评析]本病因国内未见报告,仅有肺泡微石症是肺脏少见的疾病记载。本案治疗中应用一派甘寒养阴润肺的药物,期以鼓动肺的肃降功能来增强肺的升降本能,参以散结通络之品。浙贝和地龙,对支气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此外,所用滑利通滞之滑石、金钱草具有消石排石的功能。所以,仅服4剂而排出结石。(吕志连)

腮腺结石

[病案]许某,,36岁。颌下肿痛已数月,近日疼痛加重,纳减,乏力,苔白腻,脉缓,大便隔日1次。某院X线照片,诊为腮腺结石,伴感染,用抗生素略有缓解,药停复发。诊见颌下疼痛,有枣大硬肿块,拒按。

[治则]升阳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升麻3,连翘15,法半夏15,龙胆草10,桔梗10,三棱10,莪术10,黄芩10,昆布10,胆南星10,知母10,黄连6,葛根20克。16剂后,痛减,右臼齿旁一小孔排出脓液,量不多,宜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元参15,蒲公英15,黄柏15,紫地丁15,昆布15,海藻15,天丁6,黄连6,三棱10,莪术10,南星10,法夏10,金钱草30,夏枯草30,牡蛎30克。10剂后,右臼齿旁见一白色如石之物,每于饭后明显,某日因咳嗽吐出黄豆大小白色结石数块,后连续几天均有砂石排出,肿块亦随之消失。后用六君子汤调理而愈。(见《湖南医药杂志》1980年第1)

[评析]腮腺结石,临床少见。本案属痰瘰范畴,多由痰、湿、风、热等结聚而成,故以升阳化痰、软坚散结为法。方中所用天丁,即皂角刺之别名,有排脓排石之功,故药后肿块消失而病愈。(吕志连)

颌下腺涎石症

[病案]周某,,40岁。197812月就诊。右颌下患胡桃大肿块已三个月,按之活动,坚硬如石,每在进食咀嚼时,肿块外形增大,胀痛异常。经上海某医院口腔科检查,诊断为“涎石症”,建议手术摘除。患者畏于手术,要求中医治疗。诊时,患部稍隆起,边缘清楚,扪之坚实,压痛明显。

[治则]理气化痰,行瘀软坚。

[方药]菖蒲3,郁金12,半夏10,陈皮6,川贝10,白芥子5,海藻10,胆南星3,丹参15,金钱草15克。当服至第10剂时,从口腔排出黄豆大褐色结石一枚,周围带有脓性分泌物。原方又服2剂后,肿块及胀痛情况逐渐消失。随访二年,未见复发。(见《江苏中医杂志》1980年第6)

[评析]本案涎石症属中医瘿症范畴。据症当责之气滞不宣,痰瘀内结,属瘿症之候。其治常以化痰散结,行瘀软坚为主。方中菖蒲、郁金、自芥子、海藻、川贝、半夏、胆南星,开泄上焦之气以化痰软坚,辅以丹参、金钱草活血行瘀,通络排石。(马荫笃)

胃瘘

[病案]梅某,,56岁。因胃小弯(近贲门部)溃疡3×4厘米与胰腺粘连,行胃大部分切徐术,胃与空肠吻合,术后第六日,切口上端裂开2×3厘米,溢出胃液每日40050Q毫升,经服美蓝证实为“胃瘘”。采用凡士林纱布填塞,支持疗法,抗生素、禁食等治疗近一个月,无效。决定再行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改用中药治疗。并停用其他西药治疗。

[治则]清热解毒,收敛止瘘。

[方药]白芨2,黄芩1,三七粉1克。上药共研细术,用冷开水调成糊状吞服,每次4,一日三次,连服三日,病情好转,溢出胃液显著减少,每日只有300400毫升。服药后第二十四日,瘘口完全闭塞,拔除导管,为巩固疗效,又继续服十天伤口痊愈出院。随访六个月,无特殊发现,健康情况良好。(见《中级医刊》1982年第10)

[评析]胃瘘一般均以手术治疗,本案因患者拒绝,改用中药治疗。方中黄芩清热解毒消炎,白芨收敛止瘘,三七粉活血化瘀止瘘。糊剂吞服后直接到达病所收效较好,值得试用。(黄宣能)

胆道术后大出血

[病案]范某,,52岁。1981916日因患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中毒性休克,作胆总管切开取石、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置“T”字管引流。半月后发现引流管内有血性液体,大便解出柏油状粪便,11月3再次切开胆总管,取出小核桃大结石1,血块约15毫升,置“T”字管引流。由于肝动脉严重粘连,未作结扎,术后第十天又大出血,从管内流出约300毫升血液,同时吐血30毫升,出现休克状态。以后每周大出血12,持续二个月,输血9800毫升,用多种方法治疗未效。面白无神,大汗淋漓不止,四肢厥冷,舌胖而润,脉细欲绝。

[治则]温阳固阴,以挽血脱气散。

[方药]红参10,炮姜10,白术10,当归10,阿胶10,蒲黄10,白芨10,附子15,凤昆草15,参三七4.5,熟地20克。连服12剂后,出血已止,改予归脾汤加附子、肉桂温补心脾,调理至出院。(见《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3)

[评析]本案多次手术,出血数月不止,实属阳微气虚,血失统摄,脱陷妄行。方用附子、炮姜、红参、白术温脾益气以摄血,当归、熟地、阿胶养阴补血,并能防止附子、炮姜耗血动血之弊,蒲黄、三七活血祛瘀,凤尾草、白芨止胆道出血。可见中药治疗,术后出血亦有很好的疗效。(吕志连)

直肠息肉

[病案]李某,,8岁。患儿便血,腹痛腹泻时作,经某医院确诊为“直肠深部息肉”。因患儿体质素弱未予手术。

[治则]化瘀消胬肉。

[方药]乌梅250(去核,净肉炒炭),僵蚕250(微炒带黄),两药分别如法炮制,研极细粉末合匀,炼蜜500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每日2,用白开水空腹服下。患儿服药半料,便血止,剩余半料续服,临床症状消失,复查息肉已消大半,仅剩一小蒂。再进丸药一料,息肉完全消失。随访至今已愈二十年。(见《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第2)

[评析]息肉临床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今用《济生方》中乌梅丸方,乌梅有涩肠生津,消胬肉,治疮疡,抑菌杀虫之功,医者根据便血淋漓的临床症状试用于肠息肉而获效。至于获效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之。(马荫笃)

截肠怪症

[病案]罗某,50岁。平素喜食烧炙辛热之物。忽大肠脱出10厘米,肛门发热,痛甚难收,三日后,肠自枯落,数日后新肠又脱出10厘米,三日后,又干枯自落。如此反复发作,请某医诊治未效。脉沉数有力。

[治则]甘寒泻热解毒,固气活血润肠。

[方药]先以田螺40,捣烂去壳,取净肉于瓷碟中,加冰片1.2克。待螺肉尽化为水,将其水敷于肠头及肛门,干之再敷,其肠渐次润回,痛亦止。至肠徐徐收入,再用归芪三仁汤服之:当归15,酒黄芪15,芝麻仁6,火麻仁6,冬瓜子仁6克。连服2剂后,痊愈,后无复发。(见《福建中医药》1959年第1)

[评析]本案罕见,分析原因,此乃热毒结于肠中,内受煎熬,肠被热迫脱出,津液枯竭。今用田螺甘寒泻热以解毒,冰片辛香散热以生液,热泻液回,则肠自入而痛止。再以当归补阴活血,酒黄芪固气,三仁润肠。(黄宣能)

松毛虫病()

[病案]李某,,18岁。1974812日初诊。项部被树上跌落下来的两条松毛虫爬过不久,见红肿的痛感,难忍不适。

[治则]清热消肿,止痒止痛。

[方药]用新鲜马樱丹(别名五色梅)叶及花搓烂,挤汁涂患处,一小时后症状消失,无后遗症。(见《新中医》1980年第1)

[评析]松毛虫有毛、刺,与人皮肤接触后,出现红肿灼痛、瘙痒。马樱丹之叶辛凉,可消肿毒,止瘙痒,其花甘淡凉,可止血。故用新鲜的马樱丹叶与花之鲜汁可清热消肿,止痛止痒。若接触松毛虫23小时后可每隔1小时涂药汁一次,12天内即治愈,且无后遗症。(李祥云)



[1] 厘米?太大了吧,是不是毫米之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