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物遥远[病案]陈某,女,5岁半。 1988年1月25日诊。患儿一周前患腮腺炎,今晨突发惊恐,视周围人、物远且小,约一刻钟后自行缓解,以后十余小时内又出现四次类似发作。查:神志清,目光呆,时而吐舌、弄舌、舌质偏红,苔腻微黄,脉细数。神经系统(-),眼底(-),脑电图正常。 [治则]平肝熄风,化痰开窍,宁心安神。 [方药]茯苓10克,合欢皮10克,夜交藤10克,生龙骨6克,牡蛎6克,桃仁6克,钧藤6克,菖蒲4克,郁金4克,炙甘草4克,远志3克。3剂后,视物遥远一日仅发1~2次,1分钟即过,吐弄舌已愈。仍有恐惧失眠,改拟益气养阴,安神定志,服5剂而愈。随访半年,一切正常。(见《四川中医》1989年第4期) [评析]热病之后易于伤阴,但本例仍有痰热未净,肝风内动之象,故以平肝熄风、化痰开窍、宁心安神为治。3剂后腻苔已净,症状缓解,气阴耗伤之症显见,故玫以益气养阴,安神定志之剂而愈。(吕志连) 眉睫毛变白[病案]张某,女,12岁。1990年4月10日初诊。半年前睫毛逐渐变白,而后眉也有1/3变白,时觉头眩、耳鸣、肢软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治则]滋肝益肾,养精血。 [方药]熟地15克,山萸15克,山药15克,菟丝子15克,杞子15克,鹿角胶10克,龟版胶10克(烊化),牛膝10克,胎盘粉6克(冲服),砂仁6克。共服30剂,眉毛与腱毛完全变黑,诸症消失。追访至今,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93年第2期) [评析]年老者眉睫毛会变白,幼女者发生临床实属少见。肝肾同系,肝藏血,肾生髓其华在发,肝肾阴虚故毛发不荣,肝开窍于目,精血亏虚,眉睫毛失养,久而变白。头晕目眩、耳鸣皆为肝肾阴亏虚火上炎之象。故取熟地、山药、山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之阴,龟版、鹿角益精血,牛膝强壮筋骨,加胎盘粉增其益肝肾生精血之功,砂仁醒脾胃助后天,以防厚味药碍胃。药症相符,故获良效。(吕志连) 口唇红肿[病案]贾某,女,12岁。口唇红肿疼痛,咽干舌燥,脉虚数,舌红少津,体健如常。 [治则]滋胃阴,降相火。 [方药]生地15克,寸冬12克,淮山药12克,百合9克,玉竹9克,杭白芍9克,柴胡6克,黄芩6克,甘草3克。服2剂后火降,红肿消退大半。原方去柴胡,黄芩,加石斛9克,淡竹叶6克。续服2剂而收功。(见《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78午第1期) [评析]脾胃同气,脾主升清,开窍于口,胃主降浊,脾胃功能正常,清升浊降,则无口唇之病。今脾陷胃逆,导致胆气不降,相火上升,则有口唇红肿之症。用滋胃阴,降相火之药则病愈。(黄宣能) 舌肿[病案]史某,男,6岁。1977年3月24日初诊。患儿自1岁半时患麻疹后,舌出唇外,舌质肿大有裂纹,舌体上有白膜带刺(似老牛锉,当地草名),边缘有小白泡。满口涎水流出口外,颏下前胸衣服天天湿透,吃酸碱味的食物,舌有痛感。腹痛便溏,食呆,面晄白,肢凉,脉沉迟缓。 [治则]温中散寒,引火归原。 [方药]党参24克,白术7.5克,炮姜5克,半夏5克,陈皮5克,公丁香1克,木香1.5克,炙甘草5克。服4剂口腔涎水明显减少。舌仍出唇外,晚间塞口,大便成形,尿频,脉沉迟。更以火袭脾虚,引火归原为治,川附子2.5克,肉桂2.5克,干地黄10克,生地黄10克,山萸肉15克,丹皮5克,泽泻5克,茯苓20克。又服4剂后口涎不流,舌缩口内,白膜消。为巩固疗效,再遵原方加减变化,约服10余剂,则病愈。(见《老中医医案选》,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评析]该患儿病己三年多,乃脾胃虚寒,廉泉不控津液之故。屡经治疗皆从犀角、羚羊角、枸杞子,黄连,石膏、地黄辛凉苦寒等品,清泻心脾积热,使水伏于内,不得外越。“寒者热之”,法用理中温脾之品,效果明显。又法引火归原,用七味地黄汤为治。《医宗金鉴·前证治》云:“或服凉药久不愈者,引火归原,不效甚者加附子可立愈也。(马荫笃) 舌短[病案]宋某,男,11岁。1986年9月25日就诊。患儿于1983斗9月20日晚饭前,无任何诱因,突觉唇舌麻木,持续几分钟后,即感舌短急,不能伸缩,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翌日经某医院神经科检查,诊为脑动脉炎、不完全性假性延髓麻痹。给予激素、抗生素、扩血管药治疗五天不效,而求中医诊治。症见:表情淡薄,鼓颔流诞、涎水盈口不绝,为白色粘液物,言语低弱不清,吞咽困难,不能进硬食,饮水时呛,舌短缩,质淡红、苔白滑润,脉弦缓。诊断:舌短。 [治则]熄风通络,豁痰开窍。 [方药]制白附子12克,蝉蜕12克,细辛3克,白芷6克,姜制南星9克,僵蚕12克,炒白芥子白克,全蝎9克,赤芍9克,丹参15克,红花6克,麝香0.6克(冲服)。3剂药后,吞咽困难好转,能进硬食,余症同前。此邪气欲去,窍机渐开之佳兆。效不更方,继投5剂。进食已不发呛,纳食增,言语较前有力,舌尖可抬起,但不能伸缩,涎水仍多。拟原方去丹参之寒,加姜制半夏9克燥湿化痰,益智仁9克温肾摄涎以固其本。连服7剂,涎水减少,舌已能伸出口外,但仍感舌短,不能完全伸出。此乃风痰渐化之象。伏惟痰性粘腻,难以骤化。故守上方加伏苓15克,健脾渗湿,以助土运之功,按上方又服20余剂,舌体复运如常。(见《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7期) [评析]单纯性舌短一症,临床较为少见。不少医籍多以寒凝筋急或热灼津伤,舌脉失荣立论,而施以温阳散寒,或育阴清热之法。分析本病之起,实因风痰暴闭清窍,舌络阻滞,舌筋失荣而致。“舌者,声音之机也。”为心之外窍,其运动为肝所主,清周学海云:“舌为心窍,其伸缩展转,则筋之所为,肝之用也”情志不遂,肝郁气逆,或素体脾虚,痰湿内蕴,一遇情志波动,则气逆痰升,阻闭心窍,而舌短诸症作矣。其辨证一为病起急暴而类风,二则涎多盈口而加痰,风痰合而作崇。(马荫笃) 舌出口外[病案]王某,男,未满月。先见吐舌弄舌,后竟舌胀出外,不能还纳。 [治则]外用点药。 [方药]真冰片少许,研末,敷舌上。一日后舌体缩小,吐纳自如。(见《湖南医药杂志》1980年第2期) [评析]此法出自《古今秘方集成》。用药简而其效迅捷,可足以为法。(吕志连) 舌裂舌衄[病案]冯某,女,10岁。1982年3月17日初诊。二年前,患儿受责后,惊怕交加,外出又遭风寒。一连三日发热不寐,遂舌上生裂,从舌尖贯舌中,出血不止,哭闹无常,家人用普通玻璃纸粘贴固定舌面。并服止痛药,中药导赤散、解毒汤及多种维生素罔效,后滴普鲁卡因也只能一时缓解。近日不能寐,不进食,叫喊不停。患儿赢瘦,面色苍白无华,体倦神疲,痛苦异常,口润舌淡,舌尖部呈丫状开裂,出血鲜红,舌裂约占舌厚1/2有余,裂口边沿整齐,无红肿,舌尖稍红,有瘀斑十数个,舌下静脉青紫扭曲,脉涩,脉跳15~20次停1次。两颧微红,畏寒肢冷,唇紫甲青。 [治则]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方药]丹参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全当归10克,黄芪15克,上肉桂3克,青黛5克,鸡血藤12克。服3剂后,出血明显减少,疼痛天减,续服5剂病愈。以后用人参养荣丸巩固。于1983年2月随访,病未再发。(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9期) [评析]舌裂舌衄,多由心脾胃之积热,热毒上攻化燥伤津或阴虚热盛所致。而本例则表现为气阴两亏,瘀血阻络之象,故不宜苦寒清泻之法。“活络效灵丹”方,见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方专主:“治气血凝滞,痃癣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本方加黄芪,因病久邪正相拒,元气虚衰,当先固其本,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与当归相合,生新兼能化瘀,内润脏腑,外达肌表,有敛疮生肌止痛的效能。丹参又具“功同四物”之古称,鸡血藤性缓,取其补血通络,以缓活络效灵丹之直达猛急,肉桂温肾助脾,主疮疡属虚症溃久不愈,而同诸药配伍,皆善入血分,通经络能引它药直入。患儿原用寒凉之品无效,此方奏效贵在温辛直达,又合诸药通之、调之、和之,透通舌窍,俾元气渐醒,根本渐实,病气渐退,则舌之衄裂始告全愈。(马荫笃) 二重舌[病案]项某,男,9岁。1978年5月20日诊。三天前开始发热,翌日发现舌下连根处肿胀外突,疼痛,口半张,舌运动受限,发音不清,吞咽困难,口角流涎,淋漓不断,不思饮食,大便干结。检查:体温38.2℃,舌下肿胀突出,形如“二重舌”,色鲜红,质软,压痛,舌红苔黄,脉数。诊为重舌症,系舌下间隙感染。 [治则]清心泻脾,凉血解毒。 [方药]黄连3克,黄芩6克,银花6克,连翘6克,生山栀9克,赤芍9克,生蒲黄9克,木通4.5克,生地12克,大黄5克,人中黄4克。3剂后,便解热退,继服3剂,诸症消失。(见《浙江中医药》1979年第6期) [按语]重舌,因舌下红肿胀突,形如小舌,故名。舌为心苗,脾之络脉出于舌下,若心脾二经壅热,热毒上炎,循于舌本,脉络阻塞不通,肿胀外突,形成重舌。本案采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清热饮为主方加减施治,黄连、山栀、黄芩清心泻火,生地、赤芍凉心血,大黄泻脾热,银花、连翘、人中黄清热解毒:木通、生地、蒲黄引心热从小便而出,共奏清心泻脾,凉血解毒之功,达到消肿止痛之目的,故获良效。(吕志连) 舌疽[病案]李某,男,1岁半。1982年2月25日诊。四日前晚上因吸吮困难,蹄哭不止,发现舌右侧有一肿物,次日就医,给予黄芩、银花、升麻及导赤散,青霉素、链霉素等,无效。肿块逐渐增大,烦躁不安,声音低微,时而昏沉,张口困难而又不能闭口,吸吮几废,精神萎靡。诸医皆谓“此舌恐难保全。”急求治中医,查:舌右侧有2×2×1厘米之肿块,触之稍硬,表面光滑,紧附子舌体上,色不甚红活。舌淡胖、苔水滑,指纹淡滞现于气关。十日前患过痢疾,肺炎,曾服用多剂苦寒之品。 [治则]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方药]熟地15克,白芥子4克,肉桂2克,炮姜2克,麻黄3克,(鹿角胶缺货,故未用),每日1剂,分4~5次服。2剂后,精神好转,肿块缩小,稍可吸吮,指纹如前,余症减而未除。再予上方加鹿角胶3克,1剂而愈。随访三个月,未见复发。(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评析]疽属中医外科病范畴,由气血为毒邪阻滞而起。临床分有头疽(阳症)和无头疽(阴症),后者又有附骨疽、环跳疽、足踝疽之说,但未曾有人提及舌疽。舌为心之苗,过用苦寒药,易伤阴损阳;小儿营血虚弱,阴寒之邪乘虚侵袭,经脉阻滞不通而成舌疽,辨证属阴症。故用阳和汤养血温阳,宣通血脉,散寒祛痰。全方补而不滞,通而不散,药对其症,3剂而愈。(吕志连) 白喉(喉蛾)[病案]郑某,女,12岁。1974年9月20日初诊。患者发热咽喉疼痛,口渴项肿便秘,声音嘶哑,呼吸喘促,鼻翼煽动,喉中痰声鸣鸣,饮食则呛,口秽重浊,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检查咽部充血,两侧扁桃体红肿,表面满布奶白色伪膜,伪膜直接涂片检查发现有白喉杆菌。 [治则]第一:清热解毒,养阴化痰。第二:养阴扶正。 [方药]第一方:大黄12克,玄参24克,金果榄12克,川贝12克,天花粉12克,枳实9克,薄荷4.5克,甘草4.5克,小皂荚1.5克,牛蒡子9克,生萝卜2.5公斤捣汁当茶饮,共服4剂愈。因白喉热甚伤阴,故用第二方:玉竹9克,山药12克,生地12克,麦冬9克,茯苓12克,白芍9克,天花粉12克,北沙参12克,川贝9克,太子参18克,服5剂以善后调理。(见《新中医》1980年第1期) [评析]白喉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疬之气吸入口鼻,内应肺胃,肺胃二经疫毒火邪在内蒸腾迫于上而成疾。方中大黄为君,玄参,天花粉养阴清热散结,金果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川贝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枳实行气消痰散结;牛蒡子、薄荷解毒清热;皂荚治咽喉痹塞除痰止咳,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生萝卜清热止咳、宽中化痰,故而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养阴化淡、消肿之功。又因病后正气虚弱,肺胃阴津不足,再拟滋阴养液、调理脾胃之剂以理善后。(李祥云) 鼻白喉[病案]汪某,男,8岁。鼻塞时流淡红色水样涕,曾作感冒治,经旬未愈。检查鼻窍未见异常,喉蒂丁根部淡红微肿,内则有灰白色假膜附着,拭之不去,诊断为鼻白喉症。 [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生石膏30克(研),天花粉10克,知母10克,银花15克,甘草5克,桔梗5克,芦根20克,茅根20克。另用锡类散搐鼻内,每日4~6次;土牛膝根汁滴鼻内,每日6~8次。上法治疗四天,假膜已从鼻窍及口内排出,诸症均愈。(见《江苏中医杂志》1982年第3期) [评析]本症极易与外感鼻塞相混淆,其辨证要点是:(1)本症鼻腔分泌物为淡红色水样,外感风寒则鼻流清涕,(2)本症除鼻塞外无喷嚏,咳嗽等外感症状;(3)检查喉蒂丁根部淡红微肿,有灰白色假膜附着,拭之不脱;(4)本症好发于白喉流行季节。其治疗大法与咽白喉相同。土牛膝根即天明精根,味甘性寒,功能清解解毒,活血止血,捣烂绞其自然汁滴鼻,治鼻白喉有较好的疗效。(马荫笃) 白喉气管阻塞、[病案]林某,男,6岁。1959年2月20日晚急诊。因患麻疹,发生喉痈,呼吸困难。检查:体温38.9℃,脉数,全身现紫色斑点,呼吸95次/分,听诊肺部湿啰音,腹式呼吸,心音弱,面色青紫,口唇黑色,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反射消失,四肢冰冷,口腔撬开,见喉部声带附近两边有两块指大的灰白色假膜,西医诊断为麻疹并发白喉气管阻塞。因病势危急,来不及转院行气管切开术,用中药单方验方抢救。 [治则]化痰祛腐。 [方药]1.松须(松树的针叶)30克,绞汗约4汤匙和蜜糖2汤匙,每10分钟灌服1匙。2.巴豆仁0.5克,硃砂0.5克(飞),研末,加凡士林适量调成膏,贴于印堂穴和天突穴两处。于当晚11时30分开始进行治疗,至12时30分,病孩开始咳嗽,继则稍能转动,口能张开。至明晨1时许,病孩苏醒,能叫要开水,再灌与松须汁,随即呕吐1次,吐出白色粘痰及白膜,呼吸即转缓和。3时许体温37.8℃,脉搏130次/分,面转硃红色,呼吸降为40次/分,喉部灰白色假膜全脱,精神清醒。此后停服松须汁,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及吹喉散。第二天上午拆下巴豆膏时,局部有白色水泡,涂以吠喃西林油膏,并无后患。再经三天调理,即告痊愈出院。(见《福建中医药》1959年第10期) [评析]此为单方验方,究其作用机理如何,目前尚不能断定。在医疗设备差的偏僻山区,患白喉气管阻塞的情况下,用该方法可祛腐,使白色假膜脱落,咽喉堵塞消除,呼吸通畅,对抢救起一定作用。(黄宣能) 顽固性鼻衄[病案]王某,女,12岁。4岁时鼻衄,血流约40毫升,经用井水敷洗额部而血止。此后每月发生1~2次,近月来发过5次,血量10~50毫升不等,经用维生素K、C、止血敏等无效。伴有头晕耳鸣,面部炽热,血常规无异常。刻诊:面色微红润,头晕,脉弦细数,舌无变化。 [治则]清肝热,泻肺火,止鼻血。 [方药]羚羊角粉1.5克(冲服),生牡蛎10克,石斛10克,沙参10克,夏枯草10克,麦冬6克,川贝母6克,丹皮6克,茜草6克,牛膝8克,黑荆芥3克,薄荷炭3克,茅根30克,生藕5片。连服6剂后,月余未见鼻衄,又续服3剂,半年后随访,未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4期) [评析]本病例所选方剂为豢龙汤,专治鼻衄,重在清肝热,泻肺火,牛膝、牡蛎引热下行,使火从下泻,肺络不被火灼,自无出血之虞。羚羊角为贵重药,临床亦可用水牛角重剂代之。(黄宣能) 感冒后耳聋[病案]谭某,男,12岁,1976年1月12日就诊。患者1月6日因高热,流鼻水、头痛、有黄痰,四肢冷四天而住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入院后用庆大霉素及中药银翘散、四逆散等治疗,二天后热退。热退后二天仍有少许咳嗽,有黄痰,自觉左耳听力逐渐下降,以后完全听不到声音。患者四年前患左耳中耳炎,经治疗后已好转,现五官科检查:诊断为陈旧性中耳炎,外耳道充血。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则]清肝泻肺,除痰通窍。 [方药]菖蒲3克,茯苓12克,竹茹9克,钩藤9克,菊花9克,瓜蒌皮9克,干莲梗9克,天花纷9克,木通4.5克,生苡仁9克,冬桑叶9克,芦根12克。服3剂药后耳聋减轻,仍稍有咳嗽。在上方基础上略有加减,处方为菖蒲3克,钩藤12克,菊花9克,冬桑叶9克,天花粉9克,瓜蒌仁9克,干莲梗12克,木通6克,枇把叶9克,莱菔子6克,杏仁9克,夏枯草9克。服4剂后听力逐渐恢复,二个月后随访听觉正常。(见《新中医》1976年第6期) [评析]肾开窍于耳,少阳脉络于耳,若老弱与久病所致耳聋,治当在肾,少年或因暴病引起的耳聋多为邪致闭窍,治在肝肺。今病孩热退之后骤然耳聋,且又咳嗽、痰黄、头痛、脉弦滑,此属肝肺之火灼液成疾,阻塞脉络,清肃失降,脉络不通所致,宜清肝肺之火,兼与化痰通窍为治。方中桑叶、菊花、钩藤、夏枯草清肝,木通、菖蒲、莲梗利窍通络;天花粉、瓜蒌皮除痰;芦根、杏仁、枇杷叶以清降肺气,药症相符,故能奏效。(李祥云) 小儿水疝(鞘膜积液一)[病案]袁某,男,5岁。患儿三周前阴囊发胀不适,无疼痛,继则肿大发亮,行走有碍。曾在某医院治疗,服用疏肝理理气祛寒化湿之剂未效。刻诊面黄肌瘦,纳食呆滞,两侧阴囊均肿大,皮肤表面光滑,压痛不显,透光试验(+)。舌质淡,苔薄白,脉濡。 [治则]温肾利水,以消阴肿。 [方药]济生肾气丸9克(包煎),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川桂枝4.5克,炙甘草4.5克。服5剂后,纳食增进,面色转润,阴囊肿胀感改善,舌淡苔薄白腻,脉濡。于上方加鹿角霜9克,巴戟天9克,仙灵脾9克,菟丝子9克,葫芦巴9克。共服上方7剂,阴囊肿大渐见缩小,行走正常。前方又加当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之品。再服14剂后阴囊肿胀完全消失,皮肤收缩,透光试验(-),终以四君子汤加味5剂而调理收功。(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8期) [评析]鞘膜积液,祖国医学称之为“水疝”、“阴肿”。认为是由于肝肾不足,三焦水道气机不畅,或外受寒湿之邪而成。《张氏医通》曰:“小儿阴肿疝气,多属肝肾气虚。”由于肝经绕阴器络睾丸,故对该病大都主张疏肝理气法治之,但收效甚微。本案辨证属肾虚,因阴囊及睾丸均属肾之外窍,又肾主水液,肾之气阳虚亏,不能温运水液,气化不利,寒湿积滞阴囊而成,故其治疗方法,以温肾利水,济生肾气丸加味。(黄宣能) 小儿水疝(鞘膜积液二)[病案]黄某,男,2岁。1981年9月11日初诊。患儿右侧睾丸肿大已二十余日,触之稍痛,纳食不振,大便时溏,小便尚可,经治旬日无效,而来求治,症见精神不振,面无华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检查,阴囊右侧肿大发亮,若鸽蛋大,触痛,体温36.2℃(肛门)。 [治则]补中益气,利水消肿。 [方药]炙黄芪6克,党参5克,炒白术5克,广陈皮5克,茯苓皮10克,全当归3克,薏米仁10克,赤小豆10克,炙甘草2克,升麻2克,炒柴胡2克。连进5剂,阴囊肿大已消其半,近日精神较振,纳食亦增,面色红润,精神较前活跃。药已中病,原方又进10剂后,阴囊肿消,随访至今未复发。(见《福建中医药》1983年第3期) [评析]水疝者与现代医学所称之鞘膜积液相似。其内有水湿停留所致。根据前人的经验,结合辨证,气虚水疝者,系中气不足,运化不畅,水气下注所致。治疗拟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皮、薏米仁、赤小豆以益气和水为主:偏湿热者,以清利湿热为主,偏阴虚者,以养阴利水为主治疗。本案属气虚水疝,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为治而获愈。(黄宣能) 肠风便血(肠息肉)[病案]蒋某,男,7岁。1977年1月10日就诊。大便带血已八个月,近几天连续便血,色鲜红,某医院直肠镜检查:直肠高位有一息肉,建议手术,因暂无床位而未手术。舌淡赤无苔,脉弦细略数。 [治则]散风软坚止血。 [方药]乌梅肉25克,白僵蚕25克,均炒后研成细末,用蜂蜜500克炼丸,每丸重5克,一日服2次,一次一丸。服药50天,于3月10日大便血量增多,大便后下一椭图形肿块约1.3×2.2厘米大小,外有不全白色薄膜包裹,内系肌肉质构成。经病理化验报告为直肠息肉。息肉落出后便血即止,随访三个月未再出现便血。(见《辽宁中医》1977年第1期) [评析]患者便血鲜红,无肛门肿痛,古代文献有“肠风下血多清”的记载,故该患者病属“肠风”。今方中乌梅酸软腐蚀恶肉,僵蚕散风消瘀,二药炒后均有止血作用,故二药合用后可除块物并止血,致肠息肉落出,病愈。(李详云) 肠套叠(盘肠气痛)[病案]某婴,男,4天。1979年5月28日初诊。该婴儿出生时一切正常,次日亦可吮乳,第三日始不吮乳,服婴儿素2次,午后吮乳便啼哭,入夜烦躁呕吐,腹部胀满,啼哭不止。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肠套叠”,因儿小不能手术,请中医会诊。症见患儿面色青紫,唇干色紫红,腹胀满,臌气如蛇盘绞结状,但未触及包块,肛肛门红、有少量赤色水便,小便淋漓而赤,指纹浮紫,苔灰腻少津。 [治则]理气通肠,清热下滞。 [方药]黑白丑粉6克,大黄3克,陈皮4克,木香2克,砂仁3克,枳实4克,厚朴4克,莱菔子8克,黄连3克,白芍8克,甘草2克。上药水煎后加蜂蜜30克兑服,药后深夜大便已行,矢气多,病有好转,又服2剂,大便解四次,矢气多,已能吮乳,腹胀满减轻,但仍有烦躁,啼哭呕吐。上方去黑白丑、蜂蜜,加藿香3克,半夏5克。再服2剂,烦躁夜啼已除,已能正常吮乳,诸症基本痊愈。故改方为香砂六君子汤加扁豆,山药、焦楂、麦芽健脾调胃和中。愈后随访健康,发育正常。(见《新中医》1981年第11期) [评析]盘肠气痛又称盘肠内吊,系冷气搏结小肠,凝滞气机,盘结肠间发而为痛,《幼幼集成》曰,“因胎气郁积,壅结营卫,五肌六腑无一舒畅,其气不能升降,筑隘肠间抵心而痛。”患儿胎毒气郁,气机不畅,浊阴不能下泄,郁而化热,气热互结于中焦,壅滞胃肠,气机阻塞为患,因此以理气清热,润导通肠。选用黑白丑散加减,药量较大,故能速效。(李祥云) 复发性肠套叠[病案]周某,男,4岁。1973年9月5日就诊。二年来先后四次肠套叠,腹痛时发,痛剧叫嗥,辗转不安,但时停时作。今腹痛又发,汗出淋漓,舌红苔薄。 [治则]活血行气。 [方药]归尾6克,赤芍9克,桃仁泥9克,醋炒五灵脂9克,红花4.5克,乳香4.5克,炒没药4.5克,官桂3克,广木香2.4克,延胡索9克。服2剂后,痛已停止,腹部转软,便下通利,药已见功,原法继进4剂,以杜其根。以后随访未再复发。(见《中医杂志》1979年第3期) [评析]复发性肠套叠为局部的血瘀气滞。方书谓痛久在络,络主血,胸腹之痛,痞积之痛,肢体之痛,均在络,皆宜治血。但血之与气,如影随形,故治血必须顾气。我们采用活血理气之法治疗复发性肠套叠,能使血活气行,通则不痛,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马荫笃) 新生儿肠梗阻[病案]施某,男,出生13天。1977年12月26日诊。出生后第一天尿布有小便渗湿和沾有黑色粘便外,以后二便一直闭结,继则呕吐不食,强制灌入,亦必吐出。曾去某医院诊治,诊为新生儿肠梗阻。婴儿面色苍白,精神萎顿,哭声不扬。腹诊尚软,仅脐左侧摸及条状硬块。此与“关格”症状符合,而腹中有块,与肠结亦相近。 [治则]通肠导积,兼顾正气。 [方药]炒枳壳6克,大黄2.5克,川朴2.5克,党参10克。1剂后,解出酱色粪便较多,小便亦通,吐渐止。能开始少量吸乳,原方加炒白术6克,茯苓6克,藿香5克。连服2剂,大便转色黄,量多,小便正常,能按时吸乳,然食后仍有轻度恶心,啼声较前响亮,腹软,乃以四君子汤加味调理善后。(见《浙江中医药》1979年12月) [评析]本病中医称为“关格”,首见于《伤寒论》,《诸病源候论》亦有记载,其症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不通谓之关格。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及的肠结,为结在十二指肠及小肠间,或结于幽门,实即关格,并与现代之肠梗阻相类似。本例可能有“胎粪”存在,因新生儿正气不足,故以黄龙汤加减攻补兼施而获痊愈。(吕志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