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三)[病案]沈某,男,61岁。 1975年4月21日诊。十天前先感畏寒,食欲差,继见发热,三天后两眼红肿疼痛,口腔、舌尖、外阴部出现溃烂,伴周身散在红色皮疹。既往体健,无类似发作史。曾经当地医院用青霉素、维生素等药物治疗未能得到控制。检查:体温39.2℃,呼吸21次/分,脉84次/分,血压16.0/9.3kPa(120/70毫米汞柱),神清,检查合作,痛苦面容。两眼脸红肿,眼内分泌物多,结合膜充血,瞳孔等大,虹膜纹理不清,前房积水(眼底未作检查),鼻翼红肿,鼻前庭、口唇糜烂。口腔粘膜、舌尖有大小不等溃疡,伴恶臭。阴囊及龟头糜烂、溃疡,渗黄粘水。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全身皮肤散在多形红斑样皮疹,以前胸、两下肢较密集。腹股沟淋巴结未扪及,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血沉40毫米/小时。诊断:眼、口、生殖器三联症。入院后予强的松10毫克/次,4次/日,四环素2克/日,以及补液。少量输血等支持疗法。同日邀中医会诊:舌红、苔少,两脉滑数。 [治则]清热解毒化湿。 [方药]水牛角30克,土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黄芩9克,黄柏9克,丹皮9克,当归9克,升麻9克,生甘草6克,黄连3克。每日1剂,水煎服。另取银花煎液(1:5)洗涤患处,外搽冰硼散油膏(以芝麻油适量,调成稀糊状,1日4~5次。服2剂后体温已降,口、唇溃疡疼痛较前减轻,热毒已挫其势,但舌红、咽干、口渴,气阴渐伤。上方去黄芩、黄连、黄柏,加玄参15克,继服10剂。两眼、口、唇溃烂疼痛均大减,阴囊、龟头破溃亦明显好转,斑疹渐匿,脉细数,舌红,气阴未复。上方去水牛角、土茯苓、升麻、赤小豆,加南、北沙参各15克,白芍9克,白茅根30克。服5剂后,局部溃疡已基本愈合,精神尚可,舌微红、有苔,脉细有力。热毒既清,气阴亦复,于5月6日临床痊愈出院。嘱带上方5剂继服,巩固疗效。(见《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第12期) [评析]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从临床所表现的症状,与《金匮要略》所称“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的“狐惑”相似。有关该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以往有感染(病毒或细菌),过敏等学说,尚未最后证实。近年由于免疫学的进展,发现患者带有多种自体抗体,因而推测本病可能是某些因素诱发的一种自体免疫病。本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既有眼、口腔、生殖器溃疡,且伴高热发斑,病机为热毒内蕴。《千金方》亦明确指出“狐惑由温毒使然也”,热邪内郁,不得透泄,上熏下注而为患。治则以清热凉血,解毒化湿。方用犀角地黄汤(犀角以水牛角代),合三黄增强清热解毒,赤豆、当归散瘀血导湿热;升麻、土茯苓消斑清利湿毒,后期气阴两虚,加沙参、白芍等益气养阴。同时配合局部用药,可加速溃疡愈合。(马荫笃) 阴躁[病案]李某,男,18岁。1980年9月18日初诊。患者在5月间鼻衄一月余,量时多时少,以后每天头痛,眩晕,烦热,身冷,汗出,手足不温,麻木,喉中异物感,口干不欲饮,小便清长。入秋以来烦躁加剧,每天需冷浴2~3次,每次1~2小时方觉舒适,否则坐立不安。观患者面色苍白,两颧淡红,舌质淡红胖嫩、苔薄白,脉浮弦细数。诊断为阴躁。 [治则]益气温阳,敛阴和营。 [方药]桂枝50克,熟附片25克,黄芪30克,白芍25克,白术25克,柴胡10克,生甘草6克。服2剂,知饥思食,头痛,手足麻木稍减,仍有烦躁,上方加茯苓25克,川芎15克。10月8日就诊时已不再去江洗冷水,但口燥鼻干,故上方加丹皮20克,麦冬15克,又服2剂巩固疗效,以后随访,未再复发。(见《新中医》1982年第9期) [评析]患者为阴躁,属真寒假热、阴盛格阳之证。因血溢衄血月余致血虚,清阳失营则头痛,眩晕,胸闷,心烦燥热,按之不热,气血虚弱,血循不过四肢,则手足逆冷麻木,身冷汗出乃阳虚之证,脾胃虚寒,中气不足,则胸闷纳少,面色苍白,独颧淡红,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戴阳征象。方中桂枝、附子温阳化气,疏通经络,黄芪补气助阳固表,白芍饮阴活营,制桂枝、附片之燥性,白术、甘草健脾和中,柴胡达腠理,以和解表里,茯苓渗湿利窍,川芎活血通络。本方桂枝、附子用量较大,意在急于救阳抑阴,不因衄血使阴过伤。后期口干鼻燥,津伤之象,故原方加丹皮、麦冬滋阴,使阴阳平衡以巩固疗效。(李祥云) 干燥综合征[病案]窦某,女,41岁。1984年7月24日就诊。1983年秋分季节开始两目干涩少泪,口干,进食困难,大便干结,周身关节酸痛,每月周期性发热,体温高达39.7℃,神疲乏力,面浮无华,自2月份起至今已五个月终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小便黄赤,舌干无苔,脉细数无力。检查:血红蛋白63克/L(6.3克%),血沉133毫米/小时,补体CS42单位/毫升,抗核抗体阳性,尿蛋白(廿),西蒙试验:右眼12毫米,左眼4毫米,泪膜破碎时间:右眼8秒,左眼4秒。心电图:T波轻度改变。诊断为干燥综合征。 [治则]补中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西洋参6克,党参15克,黄芪3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白术12克,柴胡6克,升麻6克,当归12克,南沙参20克,北沙参20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生地15克,砂仁6克,甘草6克。服药三周,眼已不干,口中有津,如此治疗约二个月,患者步履自如,饮食如常,体重增加10公斤,各项化验指标均正常,病愈。以后随访均正常。(见《北京中医杂志》1936年第2期) [评析]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目干、口干,进食困难为主,伴有关节疼痛等。患者病已日久,脾虚气弱,脾虚清阳不升,水精难布,故应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方选补中益气汤合益胃汤加减,脾气健则清阳上升,水精四布,运化正常,脾气健旺,阴津则生,脾开窍于口,由于脾健津生,故目干、口干、纳差、便结、发热等症均被治愈。(李祥云) 口、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病案]邵某,女,49岁。1978年6月6日初诊。患者自1975年8月起,持续低热(38℃左右),关节及肌肉酸痛,头晕疲乏,烦躁失眠,口干燥异常,进食及夜间需多次饮水,眼干涩而痒,阅读困难。肝脏肿大,肋下1.5厘米,无颊红斑,大肌肉群无触痛,无硬皮症征象,无关节红肿及畸形,淋巴结不大,腮腺区无肿大,唾液呈粘丝状,舌背前1/3有裂纹,舌乳头萎缩(中央区明显),检查时能与口镜粘连,按压左右腮腺见微量唾液。泪量0.3毫升/5分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20×109/L(20000/立方毫米),血沉96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强阳性,谷丙转氨酶正常范围,锌浊度30单位,蛋白电泳:球蛋白33%,白蛋白/球蛋白=3.3/3.9,免疫球蛋白测定:IgG3600毫克%,IgA380毫克%,Igm210毫克%,狼疮细胞(3次)未找到。曾先后考虑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自体免疫性疾病等。最后经上海某医院确诊为口一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先后用过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长期以来需用毛果芸香碱控制症状(每日18毫克),但仍不理想。中医辨证:口舌干燥,口糜口臭,食物难咽,胸膺梗痛,筋节拘疼,目腈干涩,声音嘶哑,时有低热(38℃左右)。午后尤甚,焦躁失眠,五心烦灼,舌质干红碎裂无苔,舌面津液全无,舌体与上颚及牙齿粘着,脉细数无力。 [治则]养胃津益脾气。 [方药]鲜石斛30克,淮小麦30克,生山药15克,生白芍9克,生扁豆9克,南沙参9克,生谷麦芽9克,金橘饼9克,佛手柑4.5克,蔻仁2克,通草1克,鲜荷叶半圈。7剂后,口舌干燥、口臭目涩大减,进食及夜间均不需饮水,停服毛果芸香碱。效不更方,再以上方进退连服30余剂,症状悉除。查体:面色红润,目睛清亮,舌面有津,精神充沛,肝肋下0.5厘米。复查白细胞总数4.45×109/L(4450/立方毫米),血沉21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转阴性(2次),谷丙转氨酶正常范围,锌浊度10单位,蛋白电泳:r球蛋白16%,白蛋白/球蛋白=3.8/3.7,免疫球蛋白测定:IgG1790毫克%,IgA175毫克%,IgM210毫克%,均基本正常。仍服中药原方巩固。随访三个月,情况稳定,达到近期临床治愈。(见《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第4期) [评析]本病例病程已三年,经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用中医辨证施治获满意近期疗效,不但症状明显改善,免疫指标也均从长期异常转为正常。口一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的特点是“燥”,综观临床表现,辨证为胃津枯涸,脾不散精,故用石斛清胃汤加减,方中石斛、沙参、白芍以生胃津,山药、小麦、扁豆、谷芽、麦芽等谷实之品以养脾气,酌加佛手、橘饼、蔻仁以理失调之中气,少佐通草、荷叶以清通疏浊而宣久滞之胃气。重点抓住养胃以生津,益脾以调气。脾恶湿,务需防止养阴生津药之滋腻以碍脾运,胃畏燥,应该避免温燥之药而耗液。方中药物淡而轻清。不用麦冬、生地免粘滞之虑;不用党参、黄芪益气防温燥之忧,理气不用陈皮、木香,而以橘饼、佛手;升散不用升麻、柴胡而以轻芬之通草、荷叶。这类病人反应相当敏感,选药酌量必须细致严谨。(马荫笃) 冬令口干[病案]季某,男,43岁。1974年秋就诊。患者十多年来反复发病,头晕腰重,胸腹胀满,睡眠不佳,虽然能食,但消化困难,大便不爽,口燥咽干。特别冬令之后,发病较多,感冒频作,有时卧病经日,甚或住院求治,年复一年,有增无减。1971年在某医院确诊为神经官能症,功能性低血压。多年来每到冬天必然求医,所服药物,大都是健胃补肾。如金匮肾气丸之类,这类药物久服或用量过重,就感上火、头痛、头晕、咽喉疼痛,不得已又改用清热泻火。如此又引起消化不良,胸腹胀满,倦怠少力。来诊时又增加了上齿龈出血,上午较甚,诊断为过敏性齿龈出血。初诊时勉为处方,终未获效。延至阴历十一月,气候渐寒,又感冒频作,头晕腰疼,咽喉干燥,胸闷气短,食后易饥,脉数大,舌红苔少。细询以往发病准确时间,均是冬至后就开始,而至夏至以后好转。 [治则]壮水生津,滋养胃阴。 [方药]天花粉12克,沙参9克,麦冬9克,玉竹9克,桑叶9克,白扁豆9克,甘草4.5克,生地12克,玄参9克,女贞子9克,连服5剂后,胃纳消化明显好转,但胸闷、少气、太息迟迟难愈,右脉数大,乃知胃阴久虚,损及中气,原方加黄芪60克,升麻3克,柴胡3克为引。连服两月余,竟将多年来逢冬至时所发之病及齿龈出血彻底治愈,血压也逐渐复升。随访至今未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3期) [评析]中医辨证施治,每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此例患者辨证关键,除所见症状外,着重循“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发病规律,作为审因、辨证、选方之依据。阳虚之病,虽烈日炎暑,重用桂枝、附子、干姜等不仅不热,反将以往之虚热退去。阴虚之病,虽隆冬严寒,大剂麦冬、生地、玄参之品,反使胃气好转,精神爽健。关于“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对人体与病理变化的影响,从很多患者中观察,并非稀有,只是失于注意。此类病症,多是长久痼疾,且循节气而发生变化。因肾为先天之本,为人身之元阴元阳,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每遇冬至夏至,阴阳主气递交之时,故而容易发病。《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春夏之湿热,反而养阳,秋冬之寒凉,反而养阴,这一理论,在临床上确有一定实用价值。(黄宣能) 怒发上竖[病案]杨某,男,37岁。1984年2月18日诊。头痛晕已九年,屡治不愈。半月来,头痛甚或发怒时,颠顶头发随即竖起。症见急躁易怒,口苦失眠,两胁胀痛,纳差便艰,小溲短赤,前阴搔痒、糜烂,舌边红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则]平肝泻火,潜阳熄风,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9克,栀子9克,黄芩8克,车前子10克,川楝子10克,钩藤10克,泽泻6克,当归6克,山楂6克,木通5克,石决明15克,土茯苓15克,3剂后症情大减。上方加生地6克,服2剂而愈。随访四年余,未见复发。(见《四川中医》1989年第9期) [评析]《灵枢》有“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之句,肝火循经上扰,火盛风动,则颠顶之发上竖。余症均为肝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之象。故选用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并加潜阳熄风药而愈。(吕志连) 进食咀嚼流泪[病案]吴某,男,26岁。去冬患右侧面瘫,经治愈后自今年7月起每当进食时右眼流泪,吃饼及香味食物时尤甚。经多方治疗不效,上海某院诊为进食咀嚼流泪综合征。诊见形瘦乏力,面色少华,头晕耳鸣,动则汗出,舌淡红边有瘀点,苔薄,脉缓弱而涩。 [治则]补气摄液,活血通络。 [方药]生黄芪120克,当归6克,地龙6克,桃仁3克,红花3克,赤芍3克,川芎3克,牡蛎30克,龙骨3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4剂后,症状好转,原方续服12剂而愈。以后改汤为丸善后,未再复发。(见《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3期) [评析]本例临床少见。病起于偏瘫之后,偏瘫多因瘀血阻滞之故,虽经治疗,但瘀血未清,故选用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治疗,达到补气摄液,活血通络的目的,果见显效。(吕志连) 平旦喷嚏[病案]石某,男,69岁。1987年11月27日诊。近二年来每日平旦(早晨)起床前后必喷嚏数十声,风雨日尤甚。五官科诊为过敏性鼻炎,久治不效。诊见面色少华,四肢微急,屈伸不利,吸气鼻鸣,纳差干呕,神疲乏力,动则汗出,畏风怯寒,舌淡苔薄,脉浮而弱。 [治则]调阴阳和营卫,安中益气固表。 [方药]桂枝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黄芪10克,制附片3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红枣6枚,葱白3根。6剂后嚏止。追访年余,未再复发。(见《四川中医》1990年第4期) [评析]本案鼻鸣干呕,脉浮而弱,汗出畏风,正如张仲景所谓:阴阳不和,营卫失调之候。故用桂枝汤加白术壮中气,防风御风气,黄芪固表,附片雄阳,葱白利窍,俾阴阳营卫俱和,中气完固,风气消散,阳气宣流,窍门和利,嚏与诸症岂有不撤哉。(吕志连) 心胸内奇痒[病案]贾某,女,48岁。1980年8月12日初诊。心胸内部阵发性刺痒,奇痒难忍已数月,每日数次发作,发作时间长短不一,每因忧思恼怒而引发,伴头晕心烦,口苦,咽喉不爽,嗳气纳减,大便不畅,四肢无力,面色晦黯。患者曾有肝脾肿大史,诊断为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舌苔薄腻中心微黄,脉弦滑。患者曾用补气活血,清利湿热之剂无效。 [治则]清热化痰,活血镇静,除湿止痒。 [方药]陈皮10克,炒山栀6克,豆豉6克,清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枳壳10克,竹茹10克,龙胆草6克,苦参10克,白藓皮12克,丹参15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服2剂心痒即止,大便通畅,原方又服2剂病痊愈。以后用调补肝脾之剂巩固疗效。(见《广西中医药》1982年第1期) [评析]痒多见于皮肤,而心中奇痒实在罕见,脉证相参,患者肝脾气虚,生湿化热,蕴于中焦,又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湿热蒸腾,上扰胸膈而致气血不和,遂生心中奇痒。今用温胆汤加味,方中温胆汤清化痰热,和胃降逆;豆豉,山栀清热除烦,龙胆草、苦参、白藓皮清热燥湿止痒,丹参养血和血,龙骨、牡蛎镇静安神,诸药合用,使湿热清,血脉和,痒症自除。(李祥云) 脑痒[病案]邵某,女,29岁。1989年3月6日就诊。患者二年前自觉头内脑中发痒不舒,波及眼球亦痒,近半年来病情明显加重,看见尖锐器物则头内脑痒更剧,心烦易怒,夜麻梦多,畏见亮光,经期延长,舌红苔薄,脉细。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不齐,其他检查未见异常。患者曾进服益气补血之归脾汤治疗,无效。 [治则]补肝益肾,养阴泻火。 [方药]知母10克,黄柏6克,热地15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泽泻6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枸杞子12克,菊花12克。服6剂药后脑痒减轻,近看尖锐器物仍感脑痒,羞明减轻,又服6剂诸恙消失,再服6剂巩固疗效。以后随访未复发。(见《山东中医杂志》1990年第4期) [评析]脑痒之疾临床罕见。《内经》云:“微热则痒,大热则痛。”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肾亏不足,则肾精少而阴虚,阴虚内热,虚热则脑痒。又因肝开窍于目,肝血足则目明能视,肝与肾同属下焦,为精血之源,肾精不足,化血亦少,肝血虚则目失所养,双目羞明,畏视尖物。今用知柏地黄汤加杞子、菊花共奏补益肝肾,明目泻虚火之功,阴复血充,脑海得以濡养,故病愈。(李祥云) 足底奇痒[病案]宋某,女,32岁。足底奇痒已十余日,昼夜不止,夜间加剧,初始用指甲搔痒,继则爪甲不能止痒,以石块搓擦,以热水浸烫,虽痒暂缓,稍停又复如前,心烦不舒。检查足底,皮肤未见异常,仅见搔抓搓擦之斑痕,无疱疹及其他异常。舌红绛,脉细数。患者多次求医,服用扑尔敏、苯海拉朋等无效。 [治则]清心泻火,利尿止痒。 [方药]生地30克,淡竹叶10克,木通10克,甘草6克。服1剂药后足底奇痒大减,继服2剂病愈。(见《山东中医杂志》1991年第1期) [评析]足底乃三阴经脉之所始,足底奇痒,病属三阴经。《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观患者舌红绛,脉细数,心烦不舒,为心火亢盛之征。故治疗以清泻心火为主,选方导赤散治疗,重用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入心、肝、肾之阴经,配用竹叶、木通、甘草共奏清热泻火,利尿止痒之功,病愈。(李祥云) 子时瘙痒[病案]宋某,男,48岁。1987年8月6日诊。每于夜间发作性双膝下瘙痒已半年。病由外感所发,曾服中西药苟得暂安,病竞未愈。每天夜11点起,先觉心烦难眠,继则阳陵泉穴周围瘙痒不已,局部骤起淡红色风团。凌晨1点后,风团渐消,痒止眠安,口苦粘腻,昼日如常。舌尖略红、苔薄黄,脉细弦滑。 [治则]和解少阳。 [方药]柴胡15克,土茯苓15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川牛膝6克,甘草5克,大枣2枚,生姜2片。6剂后,主症去,有时觉心烦,入夜不寐,上方加硃砂0.5克(冲),迭进3剂而愈。随访二个月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90年第1期) [评析]外感失治,邪伏少阳,风湿热邪循经下注为本病机理。夜间11至凌晨,时为足少阳胆经气旺之时,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故子时发病。阳陵泉乃足少阳之合穴,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去党参之腻加土茯苓、栀子、丹皮清心除烦,利湿止痒;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邪退正安,竟收全功。(吕志连) 七窍奇痒(一)[病案]叶某,女,58岁。1982年5月15日诊。自1969年底开始自感口腔上腭发痒,继之鼻、耳内、眼睑作痒阵阵。到1970年上半年痒势加剧,口腔上孵尤甚,常赖两手指轮流磨擦上腭,不时地挖鼻耳、拭目,致日不安静,夜不入寐,心烦不安,食退形瘦。作各种检查无明确诊断,多称为神经性痒症。刻诊苔薄白,脉细数。 [治则]滋阴泄热,凉血清窍。 [方药]丹皮10克,升麻10克,生地16克,黄芩9克,山栀10克,知母10克,防风8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4克。4剂后眼、鼻、耳内之痒基本消失,上腭之痒明显减轻,原方去防风,加元参10克,大黄6克。服5剂,再去大黄,加玉竹12克,连服11剂,七窍奇痒消失,诸症改善。随访未复发。(见《江西中医药》1984年第1期) [评析]本病罕见,根据症状,辨为脏腑虚热上冲孔窍致痒,纯以泄热凉血法治之,热清,七窍得安故痒止。以后方中加玉竹滋阴以善后,防复发,共服药20剂而愈。(吕志连) 七窍奇痒(二)[病案]梁某,男,32岁。1988年6月19日诊。七窍奇痒已二年余。春夏加重,多方求治不效。上周因感冒后又发作,眩晕耳鸣,咽干唇燥,时有涕泪,不时搔口、鼻、耳、目,腰膝酸软,汗出微喘,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滋补肾阴,疏散风热,祛风止痒。 [方药]麻黄3克,杏仁10克,苍耳子10克,密蒙花10克,生石膏15克,甘草5克,辛夷5克,川芎5克,生地20克。7剂后痒止痛减。又服5剂,并以左归丸调理善后。(见《四川中医》1990年第7期) [评析]本案乃元阴亏虚,无力滋润九窍,营卫不固,风热侵袭而奇痒。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头颅七窍,均与之有关。现风热之侵袭,正邪相争而致七窍奇痒。本例元阴虚为本,风热为标,故先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使皮毛有主,卫气以固;加辛夷、苍耳子、密蒙花入窍疏风止痒,生地滋阴,川芎引药直达病所。缓则以左归丸善后,故能取效。(吕志连) 惊则发痒[病案]杨某,女,23岁。1989年8月3日就诊。三天前突受惊吓,继则全身作痒,痒时颤栗,异常难忍,皮肤干燥脱屑,伴有稀疏丘疹。追问病史,近一月来因事气愤,心烦不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疏肝解郁,滋阴止痒。 [方药]郁金15克,香附15克,白蒺藜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首乌15克,谷芽15克,佛手10克,熟地10克,生地10克,荆芥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防风6克。服6剂后丘疹消失,惊痒偶发,睡眠欠佳。原方加酸枣仁、山药各10克,服4剂病愈。随访半年未复发。(见《河北中医》1991年第1期) [评析]惊则发痒,病实罕见。胆附于肝,肝的余气聚于胆,肝与胆互为作用,肝与胆互为表里。《灵枢》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患者病起于一月前的愤怒伤肝,肝郁气滞影响胆,胆怯则易惊,肝主藏血,血者滞养筋脉肌肤,肝郁气血不畅,肌肤失于滞养,则肤痒脱屑起丘疹,今用疏肝养阴之法,使气血充足流畅,肌肤得养,故痒止。(李祥云) 循经疼痛[病案]赵某,女,27岁。1982年5月1日就诊。患者性情暴躁,婆媳间经常口角,四天前又剧烈争吵,渐感左胸部疼痛,扪之有物,压痛明显,胸闷纳呆,呃逆频作。检查左胸部疼痛处无红肿青紫现象,触之皮下有2号铁丝样硬物,触之疼痛,循硬物触摸,其部位上起缺盆穴,循贯乳,下至不容穴,硬物与表皮无粘连。苔薄润,脉弦细。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当归12克,白芍15克,柴胡9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枳壳12克,香附12克,旋复花9克,代赭石18克,木香9克,全瓜蒌20克,红花9克,黄芩12克,麦芽20克。服2剂胸痛大减,触之有硬物,原方中加浙贝12克,连翘12克,再服6剂病愈。数月后随访未见复发。(见《山东中医杂志》1986年第2期) [评析]因争吵恚怒而伤肝,肝失条达而犯胃,胃气上逆则出现呃逆、纳呆,此外肝气不舒,气滞于经络,故沿足阳明胃经有物可触及,触之疼痛,今选方逍遥散、旋复代赭汤加减,舒肝活血,降逆散结,使有形之物得以消散,经络通畅,肝胃调和,诸证痊愈。(李祥云) 背骨灼痛[病案]石某,男,43岁。1973年4月20日就诊。背骨灼痛已半月余,近日加重,伴坐卧不安,寝食不宁,舌质鲜艳,色红如柿、裂纹布舌、无苔,脉弦细而数。 [治则]补水泻火,滋润筋骨。 [方药]知母12克,丹皮9克,生地18克,元参15克,麦冬12克,枸杞子12克,女贞子15克,早莲草15克,桑椹子30克。3剂后,背痛消失,口渴仍然,舌色如前。原方加生石膏30克,粳米1杯,续服3剂而愈。(见《陕西新医药》1978年第4期) [评析]肾为水火之脏,火必得水滋润,水必得火温暖,今肾水亏,肾火炽,骨失所养,火邪熏蒸,则背骨灼痛,正如《灵枢五邪篇》云:“邪在骨,则病骨痛。”舌质鲜红无苔,脉象弦细而数,是水衰火炽之明证,故运用壮水泻火法而愈。若不加辨证,盲目止痛,辛窜香燥之品更耗水助火,火愈炽则水愈衰,病益甚而难疗。(吕志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