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17】

 晚晴999 2014-02-24

滴虫性肠炎()

[病案]唐某,,33岁。腹泻三年余,少则日行三次,多则日行十余次,完谷不化,伴有肠鸣腹胀,下腹冷痛等症。粪便检查找见肠道滴虫,给予灭滴灵治疗,粪便中仍找到滴虫,腹泻亦然不减,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温补脾肾。

[方药]西党参 10,土炒白术12,干姜10,炙甘草10,附片10,白芍10,茯苓10克。服5剂后,腹泻即止,胃纳渐增,以后用健脾益胃之剂以理善后。粪检二次未再找见滴虫。(见《新中医》1981年第7)

[评析]本病临床少见。患者肠鸣腹泻,完谷不化,属脾胃虚寒运化失职,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阳受损不能腐热水谷,因而虫乘此而袭之,致腹泻不止,经治不愈,缠绵三年之久。脉症合参,乃脾肾阳虚,方用理中汤、真武汤温补脾肾,使肾阳振奋,脾阳得煦,中气得健,故不治虫而虫自灭矣。(李祥云)

顽固腹泻

[病案]季某,,30岁。大便溏泄已五年。时而便下粘冻,状如鱼脑,夹有完谷不化,日六七次,间或一日一行,便艰如栗,外裹粘冻,腹中鸣响,临圊腹痛,下坠不爽。晨起脘腹攻撑不舒,入晚腹中气胀更甚,头晕神疲,夜寐不安,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糙,脉细弦。追询始知五年前因家庭口角,情志不遂而致是疾。屡进理中丸、香砂六君丸、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温中补气、健脾止泻之剂。仅获收效一时,始终难愈。

[治则]疏肝理脾。

[方药]炙乌梅5,炒川椒3,黄连3,炮姜炭3,淡吴萸1.5,金铃子9,生杭芍10,生甘草3,生麦芽12,木瓜10克。服5,便泄渐止,痛胀亦减,共服21剂。大便日行一次,黄软正常,诸症消失而愈。(见《江苏中医杂志》1981年第1)

[评析]本案属肝泄之病,因郁怒挟食,肝气犯脾所致。患者因口角抑郁,木失条达,厥气横逆乘脾,乃见脘腹有气攻撑,胀满不舒,泄泻频作,木郁化火而便下艰结如栗,临圊腹痛,下坠不爽,脾虚中寒则有完谷不化,形体消瘦之象。当此木旺脾弱,寒热错杂之机,故于仲景乌梅丸方去党参、附子、细辛、桂枝、当归、黄柏,加吴萸、金钤子、生杭芍、生麦芽、生甘草、生木瓜,干姜易炮姜炭,含苦、辛、酸、甘于一炉,五年之沉疴,得以治愈。(马荫笃)

便秘(高年性肠梗阻)

[病案]刘某,,72岁。腹痛一周,继而腹胀便闭,压痛,时有恶心感,某医院经X线拍片确诊为“机械性肠梗阻”(完全性),住院治疗,入院时体温38.3,白细胞20.1×10/L(20100/立方毫米,中性89%,淋巴11%。考虑患者高龄,采用保守治疗:灌肠、插胃管,注射抗生素,葡萄糖静脉滴注等,四天后未好转,患者家属不愿手术而找中医求治。刻见腹大如鼓,左脐旁突出,脉实大而数,大便周余未解,呕吐黑水。

[治则]润燥通便,解结镇逆。

[方药]净芒硝150,鲜莱菔1500,煮汤服。生赭石30,研细末,吞服。服1剂后,呕吐已止,腹中肠鸣辘辘,并得矢气,大便一次,稀水样,量少,色如咖啡,苔、脉如前,唇红齿干。里结之滞,动而末下,但蒸蕴之热,已劫其气阴,再从原意参入清养之品:乌玄参9,南沙参9,大麦冬6,生赭石18,大白芍6,茯苓6,川石斛9,橘白3,制女贞9,绿豆衣9,大力子9,杜苏子9,冬瓜子9,玄明粉6(冲服)。服1剂后,大便四次,色褐量多,臭秽异常,宿滞已下,嗜卧已止。但玻虽较舒而腹形未变,左脐之旁,尚有高突,气阴被劫,舌光今又起糜。今专从清养气阴以增液:鲜石斛9,乌玄参9,南沙参9,大麦冬6,大白芍6,冬瓜子9,赤茯苓9,制女贞9,绿豆衣9,杜苏子6,瓜蒌皮9克。1剂药后,一昼夜大便又下四次,腹形已变,左脐旁高突已平,腹胀大减,脉之实大转为滑数,舌糜亦化,肠结已通,危局已解,舌质转深红、光亮无苔,头汗。此不仅劫津耗气,且血液被伤,当从原意更进一层:大生地9,大麦冬9,鲜石斛9,大白芍6,生牡蛎12,浮小麦30,绿豆衣9,南沙参9,冬瓜子9,人参须4.5,橘白3,瓜蒌皮9,赤茯苓9克。连服2剂后舌色转淡,脉滑数减,头汗止,便行四次,宿滞已除,腹胀得退。但舌干无津,津气未复,仍宗原意出入:鲜石斛9,绿豆衣6,南沙参9,乌玄参9,橘白2.4,生白芍6,大麦冬9,冬瓜子9,生苡仁9,生牡蛎15,赤茯苓9,丝瓜络4.5克。连服5,胃纳日增,舌干转润,津气已复,停药观察两星期,已能起居如常,情况良好。(见《中医杂志》1963年第10)

[评析]本例始而腹痛,继而胀满呕吐,大便不解八日,脉形实大而数,“痞满燥实”是大承气汤证,但有呕吐之症存在,胃津已伤,就不适用大黄,虽腹胀如鼓,然舌光如镜,就不适用枳实、厚朴。以当前病势来说,又非下不可,所以重用芒硝之润燥解结,莱菔之宽肠理气。赭石之镇逆止呕,果然达到通便的目的。虽得矢气,大便已通,热腹满未减,里实尚存,还需继续通下,但年高气阴大亏,叠进清养增液之剂以善其后。(马荫笃)

脱肛

[病案]包某,,63岁。患脱肛病已二十年,每当大便时肛门直肠便脱出约6厘米长,经常便血,疼痛难忍,每次大便后必须用手帕或手纸托着直肠慢慢送回去,非常痛苦,曾多方求医诊治无效。

[治则]收涩固肠止泻。

[方药]煨诃子60,研细,每服3,每日2次。服药七天脱肛完全消失,大便时无血无疼痛,六个月后,旧病复发,又用该药十天,治愈。随访五年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77年第5)

[评析]诃子性平味苦酸,药性酸有收涩能力,入肺与大肠经,入大肠经后能收脱止泻,诃子煨用可增强涩肠能力,故药后收效。(李祥云)

直肠脱垂

[病案]杨某,,46岁。患者6岁时,因吃野果引起腹泻,继后,每次大便即发生脱肛,症状逐渐加重,曾两次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症状缓解期只有一年余。多年来,服了大量中西药物均无效。体检时发现,当患者作排便动作致腹压增加时,直肠连同肛管一起脱出,可见明显环状皱襞,脱出部分,长达12厘米,呈圆柱状,上下粗细均等,粘膜表面糜烂,呈慢性炎症,指诊可触及较硬的肠壁,粘膜表面有环状沟。

[治则]消肿、涩肠、止痛。

[方药]菝葜90120,金樱根(少数情况下用籽)6090,煎剂,分饭前后三次服用。二十三天后,症状明显改善,大便脱出的直肠,可以自行还纳,五十二天即完全治愈。(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10)

[评析]该病又名脱肛,又名截肠。金樱根酸涩收敛,入大肠经有涩肠之功,对于子宫脱垂、直肠脱垂经常用之,菝葜又名铁刺苓,有消肿止痛之功,二药合用消肿、涩肠,疗效较好。凡是单纯脱肛者(即不伴有痔核、息肉和肿瘤等),不论病程的久暂,脱肛的程度,性别、年龄,气虚下陷或是湿热下注,效果均满意。(黄宣能李祥云)

术后腹部剧胀

[病案]许某,,59岁。1983210日就诊。因患胆囊结石而住院手术治疗,术后腹胀,不能进食,经会诊诊断为“机械性肠梗阻”,并给予大承气汤攻下,同时加服麻油250毫升滑肠通便,药后仍不排气,腹胀剧不解,大便不通,精神萎靡,四肢不温,面色晦黯,语言低微,苔白腻,脉缓。

[治则]益气温中,理气消胀。

[方药]红人参6,紫蔻12,石菖蒲25,生黄芪15,白术12,酒当归12,沉香10,枳实20,厚朴15,干姜10,槟榔10,茯苓20,砂仁10,大腹皮10,甘草10克。先服1,矢气频频,排气后腹部舒适,腹部按之较前平软,能进米汤,再以原方加减续服2,排便11,排气增多,胀满消失,知饥欲食,病愈。(见《河北中医》1986年第2)

[评析]术后腹胀是常见之症,一般用大承气汤治疗后多能排便、排气,腹胀缓解或消失,但有的患者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停滞中焦,非用大承气汤攻下所能治愈的,应拟益气健脾,温中消胀治之,方选厚朴温中汤加减,使脾胃运化如常,浊气得以排出,则腹胀满消失。(李祥云)

解便泪下

[病案]郝某,,23岁。19819月诊。二个月来,每逢大小便时则泪下不止,直至便罢方休。患者无精神及体质异常,目无红肿热痛,脉舌正常。

[治则]补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10,每服1,2,淡盐汤送下。10丸服尽小便时泪下消失,大便时仍有泪下,嘱再进10,泪下消失。随访未见复发。(见《陕西中医》1985年第1)

[评析]本例极为少见。泪乃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化生,正常者泪不外涌,是肾精裹藏之故,今泪外溢,可知肾气虚衰,裹藏失权。故治以肾气丸而愈。(吕志连)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病案]宋某,,47岁。一年来头痛眩晕,口干内热齿鼻时衄,面色红赤,血压增高至17.3/13.3kPa(130/100毫米汞柱),舌质紫黯,苔黄褐厚腻,脉沉弦数。红细胞6.13×1012/L(613/立方毫米),血红蛋白205/L(20.5%),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治则]清肝凉血,化瘀消滞。

[方药]龙胆草15,黄芩15,泽泻15,川芎15,藕节30,白茅根30,鸡血藤30,山扼9,桃仁9,红花9,三棱18,莪术18,银柴胡12,银花25,丹皮5,芦荟2,青黛3克。连服25剂。头痛眩晕显减,出血已止,但出现便溏,乏力,脉转沉细。前方减龙胆草,去芦荟,续服三个月,症状消失,血象及血压保持正常范围。(见《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1)

[评析]本病为一种原因不明、慢性进行性血液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亢进,红细胞数及血液粘度增加,引起血管扩张和血流缓慢,临床表现为头痛持久不愈,头胀眩晕,面赤口干,耳鸣失眠,便秘尿黄,手足刺麻,齿鼻衄血等,脉弦,舌质深红紫黯,夹有瘀点。西医治疗主要是抑制造血功能,但有副作用,因此疗效不理想。中医辨证认为进展期多属肝热血滞的实热症,拟寒凉直折,务需大便通畅实热方可外泄。若出现脾虚现象,可减苦寒药量,酌加党参,若出现血色素下降而白细胞增高,宜加清热解毒之剂如紫地丁、百花蛇舌草等。(吕志连)

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症

[病案]庄某,,29岁。19781110日诊。患者畏寒发热,咳嗽气促已一个月,经某医院检查,发现巨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白细胞46×10/L(46000/立方毫米),杆状细胞1%,中性细胞2%,嗜酸细胞91%,淋巴细胞6,诊为:肺炎,肺吸虫。注射青霉素、链霉素及口服氨茶硷、扑尔敏、左旋咪唑等均未效。现症:时有寒热往来,咳嗽气促,痰粘不易咯出,头侧及胸胁痛,胃纳不佳,或见呕恶,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如常,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查体:体温37.6,神清,(-),胸骨无压痛,腹壁柔软,淋巴结无肿大。胸透: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房室率54/分。血检:白细胞47×109/L(47000/立方毫米),中性细胞2%,嗜酸细胞93%,淋巴细胞5%

[治则]和解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柴胡6,黄芩9,制半夏6,前胡6,犊梗6,枳壳6,黄连9,瓜蒌15,旋复花9,厚朴6,甘草4.5克。每日1剂。至1122日止,前后计诊5,均按原方为主进行加减,如纳少呕恶加竹茹;气促咳嗽加苦杏仁,痰黄稠粘加苇茎、枇杷叶。共服药10剂。血检:白细胞8.5×10/L(8500/立方毫米),杆状细胞3%,中性细胞77%,嗜酸细胞2%,淋巴细胞18%(见《江苏中医杂志》1982年第1)

[评析]本症属邪犯少阳,内挟痰热,故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组成柴胡陷胸汤,能疏利肝胆,清泄湿热,祛痰宣肺,故内热清,白细胞及酸性粒细胞能恢复正常。(马荫笃)

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病案]孙某,,45岁。齿衄多年,近月发作频繁,量多色鲜,伴鼻衄、紫癜,两胁掣痛,引及少腹,痛甚拒按,头晕目花,面色不华,舌质紫黯、边瘀、苔薄,脉弦紧,多次检查血小板均大于1200×10/L(120/立方毫米),诊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治则]疏肝活血。

[方药]柴胡9,当归9,郁金9,乌药9,枳壳9,桃仁9,丹皮9,赤芍9,川芎9,红花15克。连服30余剂,衄血已止,紫癜鲜见,胁腹疼痛均除。多次复查血小板均少于30万。(见《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1)

[评析]此病多系骨髓增殖性疾病,原因不明,临床少见。起病缓慢,反复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本案以肝经气滞,血瘀络道而外溢致衄,其本为肝郁,标为血瘀,故以疏肝活血祛瘀法而效。此与养阴法治疗不同。(吕志连)

急性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

[病案]李某,,21岁。1965616日入院。发热、咽痛一天,注射青霉素及口服退热片(药名不详),发热更高,咽痛加重,乃至吞咽、说话困难。入院后体检:体温39.5,咽部红肿,局部有脓性分泌物,下颌淋巴结肿大,皮肤有散在针尖样出血点,心肺正常,肝大1厘米,质软,脾未扪及,苔薄白,脉浮数。血象检查:血红蛋白136/L(13.6%),红细胞5.05×10/L(505/立方毫米),血小板140×10/L(14/立方毫米),白细胞0.7×109/L(700/立方毫米),中性12%。诊断:急性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急性咽峡炎。

[治则]辛凉解表,利咽解毒。

[方药]银花24,连翘15,竹叶9,牛蒡子9,薄荷3,马勃9,板蓝根30,生甘草9,桔梗9,芦根3克。急煎送服,并以冰硼散吹咽。服药后热浙退,咽痛稍减,汗微出。复查血象:白细胞1.050×10/L(1050/立方毫米),中性10%。次日在原方上加用荆芥,以防凉药太过,有遏邪之弊。同日骨髓穿刺检查,示粒系统增生低下,核象左移。入院第三天,白细胞升至3.5×10/L(3500/立方毫米),中性40%,体温正常,咽痛明显好转,于前方中去荆芥、薄荷,加山豆根9,射干6克。治疗六日后,白细胞升至7.7×10/L(7700/立方毫米),中性48%。治疗十一天痊愈出院。(见《中医杂志》1981年第3)

[评析]急性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多属温热病或喉症范畴,应从温热病之卫气营血的传变中进行辨证施治。病在卫分,应以辛凉解表,辅以清热解毒之法,可用银翘散化裁。病入气分,当以辛寒清气、苦寒泻火之法,用白虎汤、三黄解毒汤、普济消毒饮治本。若病传营入血,必得清营泄热、凉血散瘀之剂,方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化裁。治疗这类病人,尚应结合咽喉病变选加解聋利咽之品,如板蓝根、牛蒡子、山豆根,射干及冰硼散吹喉等。(马荫笃)

变应性亚败血症

[病案]金某,,50岁。197699日入院。19761月突发高热(40),无任何伴随症状,服四环素后热退。328日发热又起,除头昏、乏力外无其他症状。在地段医院检查发现,咽部充血,血沉,17毫米/小时,粘蛋白183毫克%。胸透(-),药后十天热渐退。以后仍间断发热,午后潮热,形寒怯冷。入院检查:体温39.2,血压16.0/9.3kPa(120/70毫米汞柱),脉率120/,神清,全身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及黄染,颏下、双侧颌下及左锁骨上。两侧腹股沟各扪及黄豆大的淋巴结,活动度好,表面光滑。咽峡部充血,扁桃体不大,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肝肋下1厘米,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血常规:白细胞1020×10/L(1000020000/立方毫米),中性多核粒细胞8088%,血红蛋白120/L(12%)心尿常规:蛋白(±),血沉30毫米/小时,肝功能检查属正常范围。超声波检查:肝、脾(-)。骨髓涂片检查:粘细胞增生,伴退行性变,提示感染。西医诊断:变应性亚败血症(以下简称亚败)。苔中剥、舌红,脉细数。入院后三个月内,体温一直波动于3839℃之间,抗生素治疗无效,曾用消炎痛25毫克,一日三次,治疗十天,体温降至正常,停药后体温又上升。先后投用小柴胡汤、达原饮,服药10余剂,未见效。

[治则]养阴退热。

[方药]青蒿9,鳖甲15,知母9,生地9,地骨皮9,秦艽9,丹皮9,银柴胡9,黄芩9,太子参15,黄连1.5,白薇9克。10剂后体温降至正常范围。观察数日,体温始终稳定于36.637℃。遂于19761229日出院。出院后曾继服上方14剂。随访一年半,体温一直正常。(见《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第1)

[评析]变应性亚败血症,目前临床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或消炎痛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药物的副作用不能长期使用。曾有报道,用中医传统方药小柴胡汤,神犀丹、达原饮及草药四季青治疗本病有效,但病例数太少,尚不能作一定论,因此对本病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病例住院期间,属邪热留恋阴分,阴虚内热之症。先用养阴清熟的青蒿鳖甲汤治疗,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热未退尽。后选用清虚热作用较强的清骨散与青蒿鳖甲汤合而治之,遂获全效。(马荫笃)

骨髓增生综合征

[病案]王某,,53岁。19748月某日就诊。1970年起面色发红紫,1973年发现高血压18.620.0/13.3KPA(140150/100毫米汞柱),1974年在某医院检查,肝脾肿大均在肋下2厘米,血红蛋白200/L(20%),红细胞7.39×1012/L(739/立方毫米),自细胞11.2×10/L(11200/立方毫米),血小板368×109/L(36.8/立方毫米)。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多见,血小板成堆。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曾用放血疗法无效,后用马利兰治疗二十月无效。当时血红蛋白220/L(22%),红细胞6.09×1012/L(609/立方毫米),白细胞6.2×10/L(5200/立方毫米),血小板650×10/L(65/立方毫米)。患者形体壮实,头昏胁胀,口苦咽干,齿衄,面色紫红,腹中痞块,舌质黯红、苔薄,脉沉弦。

[治则]活血化瘀,清泻肝胆实热,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草9,黄芩9,生栀子9,川芎6,银柴胡9,银花9,生地9,元参9,莪术9,三棱9,鸡血藤12,白茅根12,藕节12克。服20余剂,症减,血红蛋白165/L(16.5%)。续进此方共56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血红蛋白130/L(13%),红细胞4.4×1012/L(440/立方毫米),白细胞10×10/L(10000/立方毫米),血小板165×10/L(16.5/立方毫米)19753月复查血象及骨髓象正常。(见《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年第2)

[评析]本例有血管神经症状,肤色红紫,脾大,血红蛋白大于18,无其他可致红细胞增多之原因,结合骨髓象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在治疗上曾用马利兰效果不显。经中医辨证,见肤色紫黯,腹中痞块等瘀血之象,此外尚有口苦、咽干、胁痛、脉沉弦、血压偏高等为肝胆实热之证,故以龙胆泻肝汤加活血药物治疗,20余剂收效,以后血象及骨髓象正常。(马荫笃)

血卟啉病

[病案]王某,,32岁。19761015日就诊。患者于1974315日生气后,当晚发生全腹剧烈绞痛,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用阿托品,杜冷丁不能缓解疼痛。大便十余天未解,手麻,双髓以下感觉迟钝,继之双下肺瘫软不能行走,脚抽搐。住入东北某医院,诊为“血卟啉病”,给予维生素B族药物、冬眠灵及针灸,中药等治疗四个月,症状好转出院。此后常于情志不畅,月经前后,出现上述症状。现因外感后,上症复发而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102/,血压16.8/13.3kPa(126/100毫米汞柱),面色晄白,表情痛苦。皮肤、全身淋巴结、头颈、心肺皆无异常所见。腹平软,全腹压痛,无反跳痛,肝未触及,脾肋下可及1.5厘米,未触及包块,脊柱四肢正常,膝腱反射正常。化验:屎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心电图正常,10月21尿卟啉定性阳性,据此仍诊为血卟啉病。入院后曾给予维生素B,静滴奴夫卡因,依地酸钙钠(EDTA)及葡萄糖、氢化考地松。ATP、辅酶A,口服阿斯匹林等,均无明显效果。为缓解剧痛曾间断用冬眠灵和麻醉镇痛剂。1021日试用中药治疗。先以半夏泻心汤治疗数日无效。

[治则]益气养血,理气化瘀。

[方药]浮小麦45,大枣5,生甘草15,制香附12,瓜蒌9,党参30,杭白芍30,当归15,地龙12,生蒲黄9,炒五灵脂12,延胡1.8()。服上药10,腹痛明显减轻,余症改善,尿卟啉定性转阴。再宗上方加减,继续服药13,再复查尿卟啉定性仍为阴性。至1225,尿卟啉定性仍阴性,其他检查基本正常出院。(见《新医药学杂志》1977年第10)

[评析]本例为难治之疾,先予和胃降逆的药物治疗不效,后改用益气养血、理气化痰的药物治疗,病情获得迅速缓解,尿卟啉定性三次复查阴性。益气药能振奋脏腑的功能,补血增强人体抵抗力,理气活血可改善血循环,如此配伍治之病愈。(马荫笃李祥云)

狐惑()

[病案]黄某,,成人。1976421日初诊。患者1971105日起连续高烧(39.7)三天,继而口腔、面颊、舌唇部多处出现溃疡疼痛,生殖器阴囊处发生较大面积的溃疡,流黄水,下肢出现多形性红斑数个,背部亦有散在性小泡疹,胸闷,咳嗽。曾用维生素、强的松、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中药治疗,高热虽退但口腔、面颊、唇部粘膜溃疡迁延不愈已达五年,常年低热,病情时轻时重,影响工作学习,影响说话进食,行走困难,经常依赖维生素、强的松及中药。患者异常痛苦,内心烦躁,口苦咽干,夜不安寐,手足心热。检查:两目畏光流泪,结膜轻度充血,内外皆有少量白色分泌物,口腔内有多处溃疡,左颊部粘膜有2×3厘米溃疡,上唇粘膜有1厘米直径大小剥脱糜烂,舌体肿胀少苔,腰部有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斑,边界清楚,背部及下肢有铜钱大小的斑痕,周围发红,中心伴有小泡疹、脓疱,脉细数。

[治则]滋补肝肾,清热生津。

[方药]干地黄15,麦冬15,白芍6,龟版30,石斛9,阿胶9,黄连6,黄芩6,竹叶12,生甘草6,五味子3克。服5剂并外用青黛散涂口腔溃疡面,清热止痛,同时停用西药。药后病情大减,原方再服10,口腔、面颊、唇部溃疡面变浅。趋于愈合,再服原方15剂竟获全功。之后再服知柏地黄丸,每日2,每次9,服一个月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77年第5)

[评析]眼、口、生殖器三联症,又称白塞氏综合征,除上述部位病变外,还可侵犯皮肤、关节、心血管等处,病情复杂,病因至今不清,该病与祖国医学所指的“狐惑”相似,《金匮要略》曰:“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千金方》认为该病“由温毒气所为”。该患者病已五年,缠绵不愈,热病损液,热邪久羁,多深入下焦,劫烁肝肾之阴,又久病必伤肾,肾阴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阴虚,心阳偏亢,虚火上炎,故而有舌体肿胀,口舌糜烂溃疡,失眠心悸,低热烦躁等水亏火旺的现象,肝开窍于目,肾在下开窍于二阴,肝肾阴亏,津液不能滋润关窍,使眼、二阴病变且久久不愈。今用复脉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治之,能滋补肝肾,清热生津,使水生火降,水火相济,阴平阳秘,斯病愈矣。(李祥云)

狐惑()

[病案]高某,,491977121日初诊。自述口腔溃烂,下阴疮疡等症状已二月余,经治无效。舌质淡红,苔白腻而黄,脉沉弦滑。

[治则]清热、解毒、养阴。

[方药]银花50,连翘25,蒲公英20,紫花地丁20,生地20,丹皮15,黄柏15,元参20,沙参20,麦冬15,石膏20,枇杷叶20,石斛20克。2剂后,疮疡疼痛减轻;继服2,症减大半,脉象沉滑,舌苔白腻,继以前方加板蓝根20,连服4剂。四诊时症状消退,疼痛已除,惟时有口干苦,口唇发热,原方减元参、石膏,加酒大黄5,3剂而愈。(见《老中医医案》,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评析]《金匮要略》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的记载,本案系肠胃湿热蕴留日久,热伤血分所致之狐惑病。通过清热解毒养阴之法,2剂后疮疡疼痛减轻,4剂后症消大半,8剂后症退,仅留口干等症时,略作加减3剂而愈。可见中医治病贵在辨证。(吕志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