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福林:房子与家

 westwindws 2014-12-30

我的家在湘西北,也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我本应是土家族,可当时镇上办白族乡时,我的民族就被划成了白族,随我妈的族姓。按说,这样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其民族特点本应是保存的比较好的,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比如说房子,那种木房子现在已经很少了。这些房子大多都已经被拆掉成了砖瓦房,砖瓦房现在也不是那么多了,都变成了楼房。但为什么会是楼房而不是更大面积的砖瓦房呢?而且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

虽未曾自己建房,但出门在外也有了六七年,也见识了一些地方的房屋风格,也有了一些感慨,为什么走到哪儿都有人建房,每年回家都能看到几栋新建的楼房,或者已经装修好,或者是正要拆房建屋,或是正在建,总之房子占了在家乡的大片风景,也让我想理解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对房子有这么深的渴望,它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记事以后,大概是九十年代,家乡兴起了盖砖瓦房。大概是1995年的时候,我家也在两门木房子的左边重新盖了一间砖瓦房,以此来扩充房屋的空间。当时是每个家里都以盖上三间房为荣,用青砖青瓦盖起来,当时的瓷砖还没有那么火,有钱的人家能办的就在外面砌上瓷砖。过后,在砖瓦房门外的墙上镶上瓷砖成了必备。建房的人是苦了点,但心底却很高兴。九八到九九年的时候,五叔结婚,仍然是建的三间砖瓦房,当时的这个样式仍然没有过时。

大概是到了2005年前后,家乡兴起了盖楼房。在2008年我上大学之前,邻村里就有一些人家重修房屋,最基本的楼层都是两层或两层半。每每经过这些房子的时候,妈妈就会告诉我,他们这些房子是怎么建起来的,一家有几口,都是做什么的,不过当时那些能建起房子的家庭一般都是全家人很早就出去打工了,等建房的钱攒得差不多了再回到老家,开始建房。

至于这个寒假,我们村子和周边邻村村道两旁陆续建起来的楼房则将建房这个热潮彻底展现出来了。走在去镇上的那条已经硬化的村道上,看着这些在建、正装修、已建好的幢幢小别墅,心里也是那个急啊,想我们家什么时候也会建上这样的房子呢?从外面看去这些房子确是非常的洋气大气,但其中所花去的成本却是不少,一栋三间半三层的楼房要想好好的装修好,在我们那边若是没有二三十万,是建不成的,将近一二十万元能把房子建好就已经差不多了,剩下的装修和购置家具这些则得花同建房差不多的价吧。一个家庭若是建一次房子,没有十万存款基本上是不敢架势(作此打算),剩下的差额则能借的借一点,或者去贷款。房子于人,真是看得非常重要。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中的住,若想住好,则需为之花费的努力不知什几啊!

常自嘲的想建了房子不就是住嘛,有必要建那么几层,装修的那么好吗?可当真正要建的时候,哪个不是往好了建。虽然建筑材料、工价一年一个价,不断的上涨,但人们对于建房的渴望却从未停息。

有时候想为什么在村里的人对建房子这么渴望呢?经常看到的在农村的人活了一辈子,能留下来的可能就是那么一栋好看的房子,以及其作为父母辈的给儿子娶上媳妇,将女儿嫁出去,其余的能多一点就是一点,是如此简单却又艰难的人生道路。

在老家,这种建房热潮还未曾停息,也曾一度的想为什么会这样呢?若是感性一点的讲,村里人都是对于家的那种归属感,对于时代生活的脚步的追逐,一方面是有房才有家,每个家庭都希望有一片立足遮荫之地,房子则是家的最基本的港湾。在农村里,每个家庭有儿子结婚,不管是父母出钱还是父母与孩子都出钱,都会建一栋新房,以作其儿子媳妇的新房。至如今,这个在农村的传统也不曾改变,除非是孩子已经在外地安家了,重新修房子只是父母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场所而建。房子于家的那种依赖,成了家庭代际的绵延,不光是时代变迁的痕迹,也是家的情感的延续。

而为什么要建楼房呢?想以前大家住木房结构,一般的住砖瓦结构,现在住两三层的楼房,这些肯定是有原因在的。一方面是建筑风格的变化,这是所谓的时髦,就像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流行一样,房子也如此,曾经很时尚的平房已经被楼房取代,我想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当地的流行。另一方面,也与农民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心理离不开,在桑植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里,原来是公路不通,交通不便,山环山饶,基本上是离不了山,大山小山将整个地方团团围住,山里的地都是高低不平,建房时要打的地基则需花费很多功夫,以前没有挖土机,矿山上的石头也拖不回来,所需要的石头都是在山里请岩匠(碎石头)用锤子凿子一块一块的挖出来再自己背回去的,很是辛苦,所以能简单的盖上砖瓦房已经很不错了,成本也比较低。

不像现在,建房子选好了地方,一般都是村道附近,大多是车子能到的地方,请挖土机过去挖几天,一块平地就可以出来,大大的节省了人力。而且所需要的建材包括石头、砖、水泥和混凝土都能请车子拖到地方,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真的是经济水平提高了,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房屋建筑的革新。而楼房的修建,除去技术之外,也与村子里的地形离不开。虽然说机械可以省很多力,可是房屋的宅基地就只有那么大,它并不像平原地区一块田可以有几亩,地形很平坦,而且周边的地都是自己的,而是修房子的宅基地就只有那么大,建房周边的田地也不可能全是自己的,你家一块地,上下可能都是别人的,要地面扩建相对是较难,没有办法就只能往上盖。再加上国家政策号召节约耕地,盖楼房可以节省宅基地,减少对耕地的占用,这个想法往大了也是有的。同时从成本上算,在田地里建房子要打的地基会很深,占别人的地还需要花钱,反之加盖楼房的成本肯定会比在地上多建房少,而且楼房在当下又显得更洋气一些。所以楼房的兴建还是有原因的。

并且房子在农村人看来,代表着一个人的门面。所谓的虚荣心在农村人的日常交往中总是存在的。看到附近的乡亲邻里都已经住进了崭新的楼房里,哪有心里不着急的呢?不想早日自家也修一栋楼房呢?面子,我想也是很能带动家乡修房热潮的原因。

虽然都要建房子,但却是各个地方都不太一样。像北方,可能一条主干道下陆续过去的就是一个村,可整个村子也没有几栋楼房,大家都是一个个四合院型的院式房屋,而在荆门,去年调查过的村子,楼房也相对较多,但是房前屋后都留下了很大的一片面积,房屋边上就是堰塘,与水很近。在湖南常德,寒假二哥结婚的时候送亲,也体验了一把当地的建筑风格,一般都是两层小楼,如果楼房挨着,那么这两栋楼的建筑风格多是一致,而且房屋也多是三室一厅的那种,很是狭小,但却不失布局。一路往西到我们附近的村落时,这种对称一致的楼房却是很难发现的,每栋房子都力争美观,布局不一。两层、三层、三层半的各种样式。

在家乡建房,基本上每个人都会请阴阳师傅来看屋场,除非是别无选择的人,比如说是征地拆迁的,移民过来的人。请阴阳师傅来看想建房的周边地势环境,给出意见,这个看是必须的,至于你按不按阴阳师傅说的做却是另一回事。原来我四叔建房时,请了几个师傅来看屋场的定址,包括房屋方向以及堂屋(正门)的出路等等。今年春节我也是体验了一把阴阳师傅看屋场(宅基地)的方式。每个师傅方法可能不一样,这个师傅却是合了整个家人的八字之后才决定到我家来看屋场的,先屋前远处的大山,房后的山势,左右边的山势,如果是阴阳师傅真的有能力,尽责周边的山或者是房屋对面的山都会走一走,在对面看看,其房屋朝向的最高境界就是各方皆为我所用,皆拜我而来。在我们那儿常有一种说法是“屋对垭(狭窄的山口),坟对bao(指山头)”。比如说是屋前的山的山垭的形容,就有不同的意思,朝向不同的垭就可能是不同的境遇,有一个是中间是个山头,右边一个小垭,离山头紧凑一些,左边是一个大垭,左边紧邻一座更大的山,如此师傅就会觉得右边的垭好一些,说是兄弟姊妹和睦相处得好。而且房屋朝向因地形所限,在与屋主八字相合之后,就只有几个选择,只能是择其优而建之。这样的阴阳先生在家乡很多,至于农村人为什么会这么信呢?我想很大程度上是想找一种心理安慰,听阴阳先生讲几句有用中听的话,对自己建房子和房子建好后家人的运势有信心,如此而已。抛开其是否真是迷信不谈,但建房所需的基本地形和地势却不是假的,如坐北朝南这些朝向无需置疑,只是那些吉凶之言可怀疑一二。抛开信与不信,我想这其中希望家庭一帆风顺的情感却是融在里面的,而且阴阳师傅的一言两句对于农村中的某些人却是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的房子都是建在村道两旁,若无,则力争靠近公路,以此来减少运输建材的费用。但为什么要建好几层呢?除去上面的原因,也可能与现在农村家庭现状有关系。三代同堂,两代同堂的人居多。父母建房,最主要的是为了完成他们人生中助儿子女儿组成一个家庭的使命,故而房子父母住一层,儿子媳妇一层,至少就需要两层,如果父母上面还有老人在,子女孝心好的话就先让父母住进来,如果家里有两个儿子或两个孩子的话,那么房子就不能简单只有两层,三层是最好的,每个孩子一层,只是为了给儿女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样的原因是山里的宅基地就那么大,现在的流行房屋样式也是楼房,如果在两个宅基地上建房的话,那么耗费的成本会更大,实际上在村里建房与在镇上买房两个价位是差不多的,只是村里可以有三层,镇上只有那么简单的100多平米,若临近镇上的村子,这么买房的话其实是不划算的。就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讲,每个人都有那种安土重迁的思想在,在村里几十年的生活不可能一下子就愿意搬到镇上去,除非是外部因素导致,比如说做生意,征地拆迁等。

另外农民工外出打工也对家乡建房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建房子,他们是老一代的农民工了,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体力精力已经与现在二三十岁他们的儿女们相差较大了,第二代的农民工在村里早不是新现象。父辈子辈共同将房屋建好,建房和装修也不是一起就弄好的,而是分期完成,先建好房子,装修则等后面将建房的债务先还清,再有挣得钱搞装修。因为打工的存在,年轻人在家其实待的时间并不长,每年最多也就是春节前后在家住一段时间,除非是在家有活干能挣到钱的人会在家里住。等到春节过后,陆续的年轻人就下去了,有时候是两夫妻都一起去,现在的趋势是这样,以前可能就丈夫打工,妻子在家干农活,如果是家庭中子女还没有结婚的,父母和孩子可能都出去了,就像我家一样,每年只有春节全家人才可能聚齐,平时父母在外面,弟弟也是在外面,独留下爷爷奶奶在老家。

打工可以给那些人一个建房的机会,只是房子建好的成果享受却只有那么短暂的一会儿,到最后也只留下父母在家留守,或者是孩子与祖辈共同在家。楼房是农村人奋斗多年的一个成果,是在外打工的人以后落叶归根的地方,故而才会让大家将其作为打工的奋斗目标之一,最重要的还是孩子,孩子上学是打工挣钱的主要目标。乘孩子还小,建一栋房,还能攒到钱,如果是孩子上了高中大学,要建房是不太可能的,只有是孩子不上学能独立挣钱之后,整个家庭才能说是脱离负担了,一般这个时候是孩子也大了,要结婚了,结婚就要修房子,连锁反应,这时候家庭面临的压力会更大。以我在大姑舅舅他们给子女办婚事的大致支出中所了解的,在老家若要结一次婚,男方至少要花十万块,认亲,发八字,婚纱照,首饰,置家具,婚宴等,基本上是每个阶段都要花,在农村发八字和婚宴是最看重的。如果说是女方不看重的话,建不建房都无所谓,在我看来建房就是为了给子女安一个家,尤其是在一个新的家庭刚刚组建的时候。但是因为打工的存在,子女在家的时间会很少,父母与子女最多是在金钱收入上分开,其他的吃住都在一起,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分家单过,故而父母住一栋房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双方感情。父母在家没有儿女的照顾,只有偶尔的电话联系,在心灵上的那种寂寞其实是在节后对孩子更加的关心照顾。

时尚,成本,面子,家庭周期,打工等等各种因素促成了老家建楼房的热潮。其中所为的情感如对房子于家的渴望,父母对儿女的期望也在楼房中体现出来,因其不仅是父母能干的表现,而且也是儿女出息孝心的体现,如果说这栋楼房儿女给出了多少钱,在父母以后同别人聊天的时候,那么这就会让他们显得很自豪和开心,因为房子是大家一起住的,这其中也蕴含了整个家和子孝的氛围,如果子女出得多的话,更能展现这个家的孩子的出息和能耐,也会在无形中让别人尊敬,父母骄傲。其实,在农村所谓的家就是如此的简单琐碎,房子也是整个家庭情感的延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