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琴制作人李忠禄:为让彝乡月琴声悠悠

 七里山人 2014-12-30
月琴制作人李忠禄:为让彝乡月琴声悠悠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4-12-29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98 ]

 

 

    彝族月琴,又称弦子,是彝族人民常用的弹弦乐器,早在宋代《乐书》中就有记载。主要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的彝族地区,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安化是江川县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伴随着月琴声的跳乐、唱山歌、花鼓舞等彝族传统歌舞在这里得到世代传承。然而,琴声好听琴难做,在当地如今还会制作彝族月琴的人已越来越少。

听说,在该乡新庄村委会小营村,目前还有两人会制作彝族月琴,记者就此走访了其中之一、今年已72岁的李忠禄老人。

月琴老人的幸福生活

见到李忠禄时,他正和老伴彭三玉站在自家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门前,调试着一把刚制作好的月琴。

只见拱形大门两旁,两位老人倚墙而靠,相互对望。李忠禄边弹奏着月琴边询问“怎么样、音准了吗”;对面,彭三玉老人则不时露出会心笑容和肯定的回答,犹如一对正在热恋的恋人。

“我以前就是被他的琴声勾上呢啦!”彭三玉直爽的笑言:“(上世纪)五八九年,我才10多岁的时候他就追着我啦,我也是图他会做(月琴)又会弹才嫁给他呢。”

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以月琴结缘,风风雨雨五十余载,始终恩爱有加、相敬如宾。即使生活再困难,只要有月琴声,所有生活艰辛和烦恼似乎都可以随时瞬间化解。

诚如两位老人所言,月琴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还是在节庆日子,都少不了月琴弹奏和跳乐。因此,彝族有句俗语:“听见月琴响,心慌脚杆痒”。

“逼出来”的制作技艺

安化的彝族月琴历来是都当地人自己制作,这也正得益于该乡曾经有一批和李忠禄一样的月琴制作手艺人。

李忠禄告诉记者,他年轻时候是木匠,大概在1962年左右,时年20多岁的他到安化想买把月琴,结果转了一圈也没买到。一气之下,干脆找人借了把来照着学做。由于有木匠行当的经验奠定基础,他做第一把月琴就获得了成功。

那时的李忠禄不仅会做月琴,还是当地有名的文艺骨干。由于经常代表乡上、县上外出到昆明、楚雄、红河、晋宁等地,参加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无形中也扩大了他月琴制作的影响力。看到自己制作的月琴销路不错,加上自己腿脚有些不便,老人干脆直接放弃木匠活计,也不再下地干活,而是转行专心做起月琴来。

“2003年前后,好像跳乐的人越来越多,我半月做一把月琴,还是供不应求。通海、华宁、建水、昆明等地方的人,都会找上门来订货。” 李忠禄说:“一直到现在,基本上我一年也就做个四五十把,一把卖700多块都不愁销路,而且大部分还是人家上门来预订好的。”

月琴制作讲究多

月琴在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其制作也特别注重选料和装饰。

据李忠禄介绍,制作安化月琴的木材主要采用本地的次桐木、松木和秋木,这几种材料做出来的月琴共鸣好、音色清纯,且琴体不易开裂。月琴由琴头、琴杆、琴腔三部分组成。琴头处雕刻一个龙头,上绑一束鸡尾或彩色绒球作装饰,琴头下方安2个轴拴4根弦;琴杆上按一定距离安9个“品”;琴腔为直径36公分、厚8公分左右的圆形,腔面正中嵌上一小圆镜,寓意彝族对太阳的崇拜,其他腔面镂空并雕上龙凤或十二生肖,底部雕一蛤蟆或蝙蝠的弦栓;琴底则栓一些长短不一的缨束作装饰,两侧配以绣花背带,展现彝族文化特色。

记者看到,整把月琴看上去细腰大肚,做工精美,花样繁多,弹奏起来音色美妙,可以说是一件乐器,也可以说是一件精美工艺品。

月琴制作后继有人

虽然,李忠禄现在制作月琴的数量已经没有过去多了,但他始终相信:只要有彝族在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月琴;只要有月琴在的地方,就一定需要月琴制作手艺人。为此,他人将自己做了50多年的月琴制作技艺传给了在家务农的儿子。

“虽然我们村加上我,现在还有两个会做月琴,但另外一个还是我徒弟呢。”李忠禄暗示着说:“所以,我家的月琴到现在都不愁销路。儿子在家务农没工作,就教教他这门手艺,今后也可以帮补点生活。”

相比月琴制作技艺后继有人,更让李忠禄感到担心的是,现在的彝家年轻人娱乐方式多了,愿学和会玩月琴的却少了。如此下去,安化彝族传统文化,将如何保存、传承;安化彝族月琴,该如何才能不断荡漾在这片美丽的山谷间。(玉溪日报记者 徐瑞伟/文   申进明/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