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驾斋《书谱》札记(七)

 隨风飘逝 2014-12-31

在《书谱》这篇大作中,孙过庭提出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这八个大字。

孙过庭在当时,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不是什么大人物,没有贵族、高官的光环照着。是率府的录事参军事,,太子所属一个机构里的小官,他是靠自己实力在书法史上写下重要一笔的人。同时代的,人家欧阳询、虞世南等等是何等人物,皇帝信任,官居要职,名声大,影响力大。比起他们来,孙过庭是个小人物,居然在后世享有盛誉,可见其功力水平要厉害的多,从《书谱》这篇文章的文风、见解、书法水平,可以有这样的结论。

这八个字,是谈到书法的发展(驰鹜沿革,物理常然)时,说出来的。

这八个字很重要,每个时代都涉及到这个问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风气,时代特征,时代追求,要学古人,又要适应时代追求,这八个字就用上了。但这八个字很难说清楚,据说当年吴玉如大师,半天的讲座,就讲这八个字。我等凡夫,如何能说清。但还得说,因为太重要。

这八个字,有三个关键点:古、时、弊。

古,好理解,是古代经典,扩大点说,古人留下的遗迹。我们要向这些讨营养,我们线条的追求与磨练、结构的技巧、招数,字与字配合的章法规律,以至于格调、品味的培养,无不是从古先贤那里淘来的。

还有个“时”——时代的追求。古人有人总结什么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都是时代特征,很明显。比如明末清初那阵子的傅山、王铎、张瑞图等,确实有很相近的的东西。

我们今天的特征是什么?当今是百花争艳,你说找写什么的,甲骨的、金文的、楚简的、小篆的、诏版的、汉隶的、章草的、王羲之的、颜真卿的等等等等,每样都有一大帮人在那里,异彩纷呈。但还是有明显的相近的追求,就是个性突出,他们对古人挖掘的很深,那些平稳的、个性不突出的,则作为法源的不多。对于用笔、结构、章法、用墨、情绪等方面的探索非常细致。比如张羽翔教授的书法的表现形式的研究,邱振忠教授的字体中轴线对章法的影响的研究,结构中空间分割的研究,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书法的学习更加重视在一定的理念指引下进行,而不是一味地下傻功夫。概括讲,当今的书法,是花大力气挖掘、运用书法艺术性的时代,人们更加重视书法的艺术性。

“弊”,由于功利性导致的“趋风”,大家都想入展,想出名,那就研究什么样的风格容易入展,什么样的形式容易入展,我们可以看看如雨后春笋般大大小小的集训、培训、魔鬼训练班,正是这个心态的写照,而且,美术界也是如此。似乎“唯入展论”是至高目标,书法学习从一种文化活动,化成了一种“展化”,或者叫“奴化”。当然,不可否认,入展、获奖作品的水平,不论从哪方面说,都很高。但书法学习的状态,是否有些问题呢?或许,这也是书法界受了大气候的影响的缘故。

回过头来,再看看“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这八个字,书法学习又何去何从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