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国的西南明珠

 怀旧一家 2015-01-01
         祖国的西南明珠--美丽的西双版纳  祖国的西南明珠--美丽的西双版纳
     
     祖国的西南明珠--美丽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南端,是一个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 “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是祖国的西南明珠。“西双”傣语为十二的意思,“版纳”是一千亩之意,西双版纳即为十二个版纳。明代隆庆四年(1582年),宣慰司(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为方便徵收赋役,把辖区分十二个“版纳”,从此便得名 “西双版纳”。这里终年温暖,四季常青。具有“常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这里以丰富迷人的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沟谷雨林风光、珍稀动物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闻名于世。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傣族有自己的历法,纪元始于公元638年。泼水是傣族新年中的一项主要活动。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表示祝福。泼水节现在定为4月14日至16日,连续进行3天。除泼水外,还有放高升、燃孔明灯、丢包、歌舞等多种独具特色的活动。最动人心弦的还是“澜沧江上赛龙舟”。

祖国的西南明珠--美丽的西双版纳祖国的西南明珠--美丽的西双版纳

祖国的西南明珠--美丽的西双版纳  祖国的西南明珠--美丽的西双版纳   
    解放前,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基本上处在封缄农奴制社会阶段,保留着比较完整祖国的西南明珠--美丽的西双版纳的古代农村公社形态。每一个村寨(傣语为“曼”)就是一个村社的基本单位。傣人喜欢依水而居,寨子基本上都依傍在澜沧江及其支流上。傣族人普通的住宅样式为竹楼。竹楼有悠久的历史,古称千栏,是一种高脚房屋,底层由许多立柱支撑,上层 是居室。随着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现在的竹楼中竹子已不多见了,楼顶的茅草也代之以瓦。
祖国的西南明珠--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著名的橄榄坝热带植物繁茂、出产丰富,它是由几个村寨组成的一片地区,其中心所在地为“勐罕”。当地有句俗话:“不去橄榄坝,等于每到西双版纳”。解放前,西双版纳傣族群众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因其建筑与缅甸佛寺相似,习称为缅寺。泼水节时,寨子里的人都到佛寺前泼水。当时,所有傣族男子都要到佛寺当和尚,在这里学习佛经教义,也学习傣族文化,长大了才能还俗。有佛寺之处必有贝叶树。贝叶树属棕榈祖国的西南明珠--美丽的西双版纳科,其叶片加工后用铁笔刻写佛教经文,就是有名的“贝叶经”。T55(6-4)邮票和普21邮票中1分西双版纳票中是著名的曼春满寨子佛寺,佛寺旁是西双版纳存有贝叶树最多的地方,原有6棵。因贝叶树生长期为五六十年,只要一开花结实,很快就死去。到1982年夏天,这6棵贝叶树只剩下最矮的那棵了,其他的都开花枯死了,其中一棵已倒掉,只剩树根残痕。现在,就连剩下的那一棵也没有了。但随着政府对贝叶树的保护,在佛寺周围又栽种了许多贝叶树。
祖国的西南明珠--美丽的西双版纳  祖国的西南明珠--美丽的西双版纳  
    富有傣族民族特色的建筑还有塔和亭。塔的著名代表建筑是“大勐龙白塔”,亭的著名代表建筑是“勐遮八角亭”。这两处都是西双版纳的有名的佛教胜地。建立在景洪市勐龙乡飞龙寨子(村)北面山顶的白塔,独具特色,名闻中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白塔大约建于公元13世纪。它由一座主塔和八座小塔组成。主塔挺立峭拔,高达16.28米。这座塔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宛如亭亭玉立的竹笋破土而出,因而当地的傣族群众称它为“笋塔”。这座塔的外形和纹饰上也揉进了汉族建筑风格,反映出傣汉人民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关系。位于勐遮乡景真的八角亭矗立在勐海西十八公里的一座小山丘顶上,俯视着流沙河。亭高21米,亭底直径10米,亭基高5米。12根10米长的横梁托着10层别致的八角状楼阁。楼阁上挂有数十铜铃,微风吹拂,铃声悠扬悦耳。八角亭始建于三百多年以前,现今的亭子是1978年照原来的样式重建的。
    西双版纳澜沧江边的芭蕉林、热情好客的傣家竹楼,如醉似狂的傣族佳节,美丽的西双版纳永远印在我们的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