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家拳与修身之间的关系

 络纬 2015-01-01
    对比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无论陈式,杨式,还是吴式、武式和孙式,就连张三丰的原式太极拳,其套路的编排的大致顺序都是相类似的,都遵循无极起势->懒扎衣->单鞭->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掩手肱锤->十字手->抱虎推山->倒卷肱->闪通背->云手->高探马->鸳鸯脚->旋风脚->野马分鬃->玉女穿梭->金鸡独立->白蛇吐信->指裆锤->上步七星->转脚摆莲->收势。而戚继光《拳经》中所列拳谱中开篇即为“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而且在其中也体现了借力打力的思想,如“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拈肘势防他弄腿,我截短须认高低,劈打推压要皆依,切勿手脚忙急。”等等。实际上在《拳经》中介绍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的就是“硬打硬进”的武事实在没有“舍己从人”的武事有技术含量。说白了就是同样别人打你一拳,自己也同样以拳相抗的做法确实比不上那种先转腰避开其锋芒,而后接其臂顺势摔对方出去的做法。 x4p4^ QK,~(Y-^
y7v9s [#z y F c:x
       写到这里,恐怕很多的人都要问“我们通常看到的太极拳那都是老头老太太们打着好玩的把戏,难道用这种软不拉机的拳就能打人吗?”确实,太极拳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它的健身功能,但是作为一种“拳”,它既不是操也不是舞,到最后要表现的终归是其技击作用。而通常见到的简化太极拳是解放后才创编的,其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普及内家拳法(或者,其技击的成分相对比较低),也没有配套的功力训练,因而光练这种“柔缓”的太极拳并不能用来打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要想深究其技击作用,还需要从传统太极拳着手。(在相关的武打影视剧例如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赵文卓的《中华大丈夫》和吴京的《太极宗师》等,其中表现的太极拳打架的画面就是传统的陈式太极拳的式子)

如前面的引言“轻如杨花,坚如金石,威比虎猛,扬比鹰疾”说的那样,传统的太极拳要体现的正是刚柔相济,因此其套路上均有刚柔的区别,就是在同一个套路中,也是刚柔的式子同时存在。“柔”法讲求缠丝劲的运用,侧重于化劲,也就是化去对方的攻击而不去硬顶;而“刚”劲侧重于弹性劲,侧重于发力,也就是在化劲的同时能够反击对方。但无论是缠丝劲还是弹性劲,无论是前者的相对慢还是后者的快速坚刚,其发出劲道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都遵循的内家拳独特的发劲法则。那就是:以双腿为支撑,通过重心的倒换而产生与大地相互作用的反弹力,将这种力通过腰(丹田为其核心)为枢纽,通过腰的旋转而传送至梢节(包括上肢的肩,周和手,以手上为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这种劲的发出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到最后表现的无一不是整体劲的形式。这就是常说的“脚下一条根”的来历。纵观常见的能够发力的太极拳,无论陈式、武式,还是武当的太极拳,其发劲的特色都是类似的,尽管看着刚柔相济,有些象外家拳法,但实质上它们的发劲法则都是内家拳法的发劲法则。而且,当今流行的太极拳以柔为主的原因,还有一条就是相对应的刚性的太极拳比较难学,也难以传授。每一式的太极拳,几乎都有其对应的刚、快架。例如陈式,其传统的二路炮锤就是其对应的刚性架,吴式则有吴式快架,书卷气十足的武式太极拳也有对应的“武式低架”,而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普及率最高的杨式太极拳,是否有刚性的拳架相对应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杨式小架。在河北永年流传的杨班候拳架就是小架的一类。小架为何难学?练这种架子需要在几分钟内打完几百个动作,其速度之快绝对根拳击台上的拳手有的一比,而且要以前面偏柔的太极拳为基础才能练习,前后的学习少说也要几年时间,一般人都是还没学好慢架就没有耐性再学下去,怎么可能练到这一步?!

《茅山后裔》中马真人给张国忠的“课目”,实质上就是道家的内家拳法的功力训练的一种:

“要说这马真人折腾人的本事,绝对是专家级的,亲自给张国忠缝了个布袋子装上二十斤沙子绑在腿上,说是练筋骨,而且不许村里任何人帮他忙,这一天活干下来,还得带着两腿二十多斤的沙袋,简直已经拉了胯了,这还不算,回到家里还得被逼着背口诀、背心法,不到三更不许睡,要是背着背着睡着了,后脑勺冷不丁就是一烟袋锅子,更离谱的是隔三差五被赶到坟地去过夜,说是练胆识……” s+\ f7fT8u

    像所有的对抗性的体育运动一样,每一种项目都有除了对抗之外用以增强选手功力(包括力量、速度、柔韧性、耐力、协调性等等)的训练方法,太极拳也不例外。以陈式太极拳为例,其发整体劲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两手握一根比练习者身高长一倍的大长白蜡杆(3~4米)通过腰的传送转换,将大杆抖起来并操控住。光靠两臂的力量是根本抖不起来的,更别提其抖动之后操控住了;另外一种练缠丝劲的方式就是先将一个大水缸下面半截加一两百公斤的砂子(或者干脆用混凝土浇注),而后练习者将水缸倾斜并运用腰的力量将其边旋转边向前走。另外上文提到的带着沙袋练功也是一种常用的方式。 d1[*[E N*k N1W
f I D c L8W Y&` ]
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是通常正统的道家内丹功法一般很少外传,而且也比较容易骗人,因而学起来并不容易(毕竟我们很多人不能为了学这个而去做道士吧!!)。而内丹功法在身边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内家拳(尤其是太极拳)。所以我自己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这个,体验一下内丹法的神秘感啦。

a n#S O
    《周易》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太极学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指阴阳。太极与阴阳,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例如太极拳,所以借用‘太极’二字,即是从整体上来调整自身的各种功能,使人体持久处于一种整体协调平衡。为此,太极拳运动处处强调整体劲,‘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同时内家功夫的创编者与研究者们还主张性命双修,既炼体又修性,以达到身心平衡,这也是基于这种太极整体观而提出来的。如唐朝李道子诗云:“无色无相,全身空透。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江倒海,尽性立命。” i R ] ` R#s f
C-\2j g v ])S
道教崇极性命之学,因贵生,而乐生、爱生、好生,从而养生。可谓“养生之教”。内家拳法对应的内功(例如陈式太极拳的丹田内转功法)与前文中所提到的道教的内丹修炼术的理论、要旨、修炼方法及重点等,几乎完全一致。陈鑫《陈式太极图说》中有云:太极拳是“以易为经,以礼为纬,出入于黄老”,“存于中者,如道家所言,积精累气,积气归神之谓也。人能精神充足,则心、手、眼俱到,无论任何运动,精神自足,绝无疲弊之态。形于外者,如孔子赞老子曰:老子其如龙乎,……”该书卷首之《任脉督脉论》一章,正是道教修炼内丹之河车搬运功法。因而内家拳的丹田内转功法正是炼精化气动中求静的一种精妙功法。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一是辨证施治中的整体观;二是阴阳平衡论,三是经络学说。

这三个特征与内家拳的拳理、拳法有很多地方是一致的,而且指导着内家拳的发展。 4l&a n#S O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认为疾病是人的整个身体和心理状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治疗必须从整体着眼。同时又认为任何疾病都是阴阳失调所致,诸如表里、虚实、寒热、邪正等等一系列对立面失去平衡造成的。因而它的治疗原则就是“阴阳均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它认为人的精气神,总是由无序到有序,由集聚到耗散,再由耗散到集聚,由不平衡到平衡。特别是人到中年以后,肝肾渐衰、精血日少,加上一些人往往用脑过多,而腿脚用力越来越少,呼吸越来越软弱,所以人之衰老多表现为腿脚无力,继而性功能衰弱,腹部脂肪停积,肠之消化力降低,肝功能减弱。查其内因,则往往是由于精亏气少,气虚血淤,乃至气血失去平衡,经脉失养,络脉闭塞所致。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是用阴阳平衡的药物,或针灸、按摩等法,以调整阴阳使其平衡。我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是或多或少有它的副作用,中药的生物相容性虽然比较高,但跟吸收了内丹术的内家拳比起来,后者因为自身又是体疗之法,因而只有调整作用而没有任何副作用。中医理论中还有一句明言叫做“上工治未病”,其含义是最高明的医生在人们未生病之前,教你不得病。内家拳就是这样一位“好医生”,因为修炼它的同时也就修炼的内丹功法,能够有效的强化人自身的阴阳平衡,增加了免疫力。 9\(i H |*h o1v }

1985年,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名曰《没有蜘蛛的蛛网》,就是向人们介绍中国中医的经络学说的。这本书打开了人们认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宝库的大门。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内经》就是以大量篇幅讲述经络的生理机制。它认为人体脉络有顺有逆,手足各经脉之间互相连接。说明人的气血运行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它是“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枝节”。内外相通,内外相应。它的功能就是运行气血,调整阴阳。它是调整人体全身平衡信息的重要平衡系统。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一条通路。就好像自然界的河流渠道一样。经络系统主要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组成,由这些构成了人体气血循行的一个网络。

练拳最基本的就是放松,放松的目的一是肌肉放松、二是气血放松。有人会问放松肌肉和气血跟经络有什么关系呀?其实经络把人体构成了一个大的框架,练拳就是练得经络。十二经络,分手三阴手三阳和足三阴足三阳。它们分别依附于四肢内外侧,分支则流注脏腑。

单说有点不好理解,以八卦踏地掌为例解释一下。八卦踏地掌是双掌虎口对准带脉的天枢穴或两胯根处,这两地都可以。掌跟微踏、两掌心劳宫穴微含,两臂里裹外撑。两腿成剪子步,掩膝合裆。摆好架子做沿圈走转的运动,讲究上虚下实。这时,通过走转就能带动足部六经的气血循环流动,从而通过腰达到两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气血循环,也就解释了转掌的时候为什么两掌通红发胀慢慢感觉上身膨胀,最后周身膨胀这就是八卦转圈功所达到的效果。

每个人练功的体会都不一样,所产生的现象各有不同,但是大家不妨想想,无论站桩还是走圈,所有的感觉都离不开这十二条经络。丹田是蓄水池,十二经络就是通水的管道,这也就解释了我在八卦掌刚柔关系中提到的水池满了要通通管子的意思,因为气足而经络不通,则劲力不能到达四肢。

练套路或是单操最终的目的是让四肢的经络通畅,大家看过《倚天屠龙记》吧,里面有个觉远和尚,练得一身好内力,但是就是用不出来,这就是四肢经络不通导致的,小说写一个高手必然是任督二脉都通了,为什么?其实任脉统一身之阴气,在胸腹部。督脉通一身阳气,行于脊背,前后相通则周身气通,这就是含胸拔背命门后凸的最终结果。

凡欲成天下之世事百业者,必先立其根基,而后徐图进展。基础固则进步速,有如营造宫室大厦,如不先打好桩基,则无异于空中楼阁,风雨一至随即塌落。武技之道尤以桩功为始,习此桩功,先虚其心,涵养本源,吞吐呼吸,气贯丹田,以实其腹,再以神意运动舒展肢体,使气血循环,流通百脉,清虚脏腑,舒畅筋络,骨健髓满,精气充盈,神智敏锐。乃培根养基之本,皆得于桩功增力之法也。本立而道生,本固则枝荣。无论如何拳法莫不本此。初习者不得其要,难名心急意躁!久之则心领神会,不难妙极而神明。若不依规矩,操之过急,身心必易受挫,虽卖神劳力而终不得其要旨,所谓欲速则不达也。练习站桩,乃顺天命之性,合自然之道,一动发于性,一静存于命;静乃本体,动则作用。此乃内家百日筑基之不二法门。

      习武欲至风神潇洒,气宇轩昂,心地坦荡,如玉树临风有超俗绝尘之气者,必经三步功夫方可得之。一曰易骨,二曰易筋,三曰易髓。

    易骨者:扎实练功固根基,壮腰健肾强身体,肾水足则骨质壮,虽年长之人亦可骨质坚韧,摔、打、碰、撞,骨骼无损,如脱胎换骨,重活一世也。

    易筋者:常习伸展柔活之功,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以增伸缩自如之力,有拔山盖世之气,一飞冲天之雄,九曲回荡,百折不挠.使气血亏损之人,变为钢筋铁骨之士。

    易髓者:髓为血之库,肝为血之海。人随年增,为七情六欲所困扰,气血两亏,骨髓松空,身心衰赢。内家武功,练就心经三昧真火,抱守丹田真阳之气,接通大小周天,以达水火既济,而使骨质亢盈,不畏寒暑之侵,不惧强敌之击,步履轻健,体似金刚,此为易髓。

    欲达三步功夫,必登四重楼台,方可随心所欲,自在无为。一曰:练精化气。精气为人之元阳,乃延宗续命之本,虽乾坤有别,皆于体内藏之有位。人之背后夹脊以下与脐相对之椎骨,其中有穴,名为命门。右左两侧之肾腧,即藏精聚命之所。命门属火。两肾腧属水,以达水火既济,是故习武之人必须培根固本,摄守元阳,切不可恣意纵情,自毁根本,以致武功殆废,反促性命也。然性乃天道自然之理,满而则溢。前辈先师乃创练精化气之法,以固真元。于站桩、习拳之时,闭唇叩齿,舌抵上腭,由印堂以意引气,下重楼贯丹田,通任脉直达归尾。此后沿督脉上行,通命门,走夹脊,过玉枕上达百会,稍停此元神之府,即下冲印堂、承浆、天突、膻中、中脘,再下丹田,如此反复,开通任督二脉,完成小周天运行。因逆经络而行,故而能在气过命门之时,冲起肾腧先天之精上行至百会,化为真气,开天门闭地户,下贯而存于丹田,成为混元一气。功成之时,倍感身轻气爽,心灵空静,百会通天,涌泉接地,与天、地、自然浑为一体,即得练精化气之要诀矣!

      二日练气化神。任督既通,当于习拳之时循经取络,以混元一气由脐中左右按周天之数旋转接通带脉,保肝健胃。再由丹田下行上返开通左右冲脉,以补肾水。逆行阴阳二维炎上以旺心火。牵动阴跷、阳跷增添脾之厚土,以生肺金。至此五脏六腑、四体百骸,无不畅通。面若童颜,柔若无骨,神光聚敛,双目如电,乃得练气化神之旨矣!

      三曰练神还虚。技艺练至拳无定势、意随心发,举手投足皆可成拳。无争无抗,无影无形,制敌于言谈笑语之间,天、地、人三才合一,如混沌初分大彻大悟,性灵虚空,至察至明,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此则人练神还虚之境界焉!

      四曰练虚合道。性命双修,拳道合一,其大无垠,其小无内,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炉火纯青,丹满功成。集古圣之言行,察自身之不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于拳于道皆有独到之真知灼见。万事万物皆可为法,尊师训,青出于蓝胜于蓝。开拓创新,弘扬国粹,以示后学者,即为练虚合道矣!

    习武者须练三步劲力。初学武艺,百日筑基之后即可习趟路,以练明劲。应手足相合,不散不乱,起落有序,固守中正,动转圆顺,不懈不怠。行步出拳,以意引气,以气催力,以力发手。劲出于丹田而贯于四梢,迅如闪电。气如火药拳如弹,六根震动鸟难腾。虽刚猛迅捷,却非肌肉暴涨之拙力,动作到位,立即放松。有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至大至刚,是为明劲。

    俟丹田充实,体壮骨坚,可练暗劲。拳式仍一丝不苟,每出一式,应神气舒张,绵绵不断,动作圆通,活而不滞,如张百石之弓,拉至满月缓缓释回,全运丹田之力,不急不躁,呼吸自然,如此反复,直至脉张筋舒,遗体汗透,则四体百骸,无一处不健壮矣!

      出手如灵蛇吸食,发手如长空罡风;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如云如烟飘忽不定,勿忘勿助一气贯通;拳无定势,随机而动;起落进退,无意无形;绵里藏针,虚实难辨;三过九转,无始无终。一切顺自然之序,能旋转周身三百六十关节。凛若百尺寒潭砭人肌骨,利如紫电青霜魄散魂消。功不至此,则不足言化劲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