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的踪迹

 MyTube 2015-01-02

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喜欢面对着窗看透过珠帘的光洒落在茶桌上,那些壶和杯、花瓶里枝条上的花蕾,在光影下都有了生命,如同一幕剧的瞬间,每个都生动地带着表情。有时候三两个朋友来喝茶,也并不会要求大家一定正襟危坐,话题的起落间,茶香茶韵在口鼻间流转,身体的轮廓也越来越松弛,声音往往最后归于沉寂。这时候,是可以听到煮水壶里的声音,最初的如同游丝一般的婉转的轻响到最后松涛渐起就知道快到最后一泡茶的时间了。

这样的安然静谧,大概是茶这件事里最让人心动的部分,是一杯茶入喉之后的袅袅余韵的部分,是最可玩味的。茶事里茶是隐在幕后的行者,穿越山山水水和千年的光阴而来,调动人内心最幽然的情愫。冈仓天心在一百多年前写的那句“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变得苍老又实际了。那让诗人与古人永保青春与活力的童真,再也不是中国人托付心灵之所在。经常地,他们手上那杯茶,依旧美妙地散发出花一般的香气,然而杯中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礼仪了。”先不论这段写于百多年前文字的时代背景,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式的辩驳,唐宋的优雅是始终流淌在我们这些人的血液里,即便是苦难消磨、风霜遮蔽的时候如同秋草般干枯,春水如蓝的季节,自然会花木葳蕤。

然而我们又很容易从一个形式的窠臼跳入另一个窠臼。随着茶的喧嚣渐起,让人津津乐道或熟悉陌生的一串茶名、遍及南北开始风行器具纷陈的茶席,这些似乎都让人忘了茶的本身。不禁想问茶到底是什么?留痕处处,却总是真或容难现。

因为茶的因缘,常常四处游走,不同时空总可以感受茶全然不同的性格。春秋两季会去偏远的山里寻茶,亲自体验制作茶叶的过程,收获很难用语言表达,与自然的连接,做茶过程的辛苦,茶农对茶朴素直接而真实的态度,就知道成就一杯好茶的不易,都会让人更尊重眼前这一杯茶。也会体悟到我们生活的每个层面,都是有这样的丰富关系和很多的人、事因缘使然,造就出不同的结果。

茶和人的关系,是会依托茶器作为媒介呈现,在一场茶事过程中,茶席是事茶人平素养成的茶的观念的综合呈现。对茶的理解日深,泡茶的手法通过契合的茶器,都会构成不通程度的影响。泡茶的空间、泡茶的器具以及摆放的位置,都是茶席的内容,核心是建立在事茶人对茶的认识理解上,茶与人、茶与器皿在不同的节令、每天晨昏阴晴、不同的喝茶人,都会有契合当下的选择,让人体味到不同的茶汤的表情,但又不是自圆其说无迹可寻的玄虚。茶席不是堆砌和炫耀,也不仅仅是自我审美的表达,而是由一席从客人角度开始考虑,如何选择“对”的茶,通过茶席的铺陈来表现茶多面向的丰富,从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甚至茶席器皿关系的声音引发的听觉给人带来的不通感受,这些才是完整茶席之美的表达。这样的用心背后,也有着最直接了当的表达,有时候恰恰用最简约的茶器具才能不枝蔓地表达出这么丰富的内涵。

布席事茶的过程也是抽象的一种茶汤之味,虽然有时候来喝茶的朋友并不懂得泡的什么茶、茶席铺陈的逻辑何在、器具是什么来历,但是,内在的用心的细腻体贴,在喝茶过程中绝对能够感受到,茶席的美、茶器的精,是对人和茶的尊重还是只是刻意做作的炫耀。

很多时候,喝茶就是一件值得用心的平常事,不高也不低,从不同的选择开始,渐渐的会明白自己要走的方向。自然的就像种下一颗种子,开花结果,几番寒暑,经历风霜,最后才会有更纯美的结果。

( 摄影:杨宇光、迟芳 )

订阅茶笺小記

搜索微信号chajianxiaoji

微博

@老古竹斋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oldtea

分享

感谢您的关注,也欢迎您与我们分享您的习茶心得,联系方式:chajianxiaoji@hotmail.com

声明

除非注明,本站文字与图片均为《茶笺小記》原创,转载请注明,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