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问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任海林

 许愿真 2015-01-03
语文教学需要冷静

——八问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任海林(太原教研科研中心)

    时下,当杜郎口风暴席卷全国时,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瞬间热闹非凡。把学生推向前台,有人说这是一种革命,是一种颠覆。于是,到杜郎口、洋思、永威、山西的新绛、灵石、清徐等地取经的络绎不绝,这些学校瞬间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学校也随之创收了。校长开始作报告,老师开始讲学,学校的一些试题、经验总结也被编辑成书,发展成为学校的一种产业。中国人十分爱搞“一刀切”,也十分喜欢“崇拜”。于是,取经回来,便开始“大兴土木”,讲台拆了,墙壁上都挂满黑板,其次,老师讲课时间也严格限定了。

       这些所谓的名校最大的说服力是:课堂改革后,学生成绩提高了。这就是所谓的分数才是硬道理。当然,有人说,不仅如此,学生会学习了,自信心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锻炼好了。我始终坚信,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未来教学的主流。但不管这些校长的报告中“忽悠”的成分有多少,我们需要冷静地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把把脉,有助其更有利的发展。

       这种课型的大体模式是:课前自学(学案导学)——课堂展示——达标反馈

1 活动目标有“权威性”吗?凡事都要合作,都要讨论,有必要吗?当活动的目的缺少了新鲜感,权威性,失去了活动本身具备的探究的快乐的时候,活动就失去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了。

2展示过程中谁在倾听?常常看到一种现象。当一个小组代表发言的时候,其他小组的成员表现出“事不关己”的状态。没有倾听,便没有交锋,没有碰撞,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互动。有些同学表现出的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 展示过程中重复知多少?一节语文课,六个小组展示,一样的话题,展示内容大体相当,前两个小组展示,还有些新意,后四个小组,便不断重复,拾人牙慧的东西就显得多了,课堂效率的低下由此而来。

4 热闹的展示带给大家的是什么?学习有时需要安静的学习场。我一直坚持一种观点:朗读不能代替默读。同样,热闹的课堂不能完全等同于学习。学习有时需要安静的学习场,需要独立思考的空间。热闹背后的隐患就是:人心集体浮躁。

5 展示的成果是自己的探究成果吗?走进一所薄弱学校,惊诧于许多相对薄弱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极高。其中的秘密是,每人手里拿着一本《教材全解》。学生的课堂发言无外乎就是重复、复制、翻版。这种依赖于教材全解的展示有何意义?而这种陋习下的展示培养的能是会学习,会思考的学生吗?

6 谁是课堂的发言人?许多展示,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班级比较活跃,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他们时而组织活动,时而展示成果,时而做些评价。但另外的一些学生,只是“羞答答的玫瑰”,也没见他们“静悄悄地绽放”。他们可能心里在问:谁剥脱了我们的话语权?
       7 语文教师,你在哪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我们常常看到是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任由学生“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课堂里,我们常看到教师是俯下身子倾听,去没有教师慷慨的解说,睿智的点拨。今天的语文教师没有尊严感,原因何在?因为我们总不能“高高在上”,总是和学生在一个平台上跳来跳去。当缺少了学生的仰慕、敬畏,何来学生的尊重?久而久之,自己的专业成长从何谈起?别忘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绝不能在课堂中沉沦,迷失。所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教师的发展。教师不能迷失自己。面对学生,可以俯下身子,面对知识,我们始终要虔诚的仰望。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有尊严感。

8 达标的内涵怎样理解?今天我们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是:议课就是议效果。怎样理解“效果”二字?岂是会写几个生字?读懂一篇文章?语文教学的效果不能简单量化,因为人文与情感的东西是潜在的,是未来才能显现成果的。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还要不要?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用语文的眼光审视语文课。

八问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否定,更不是颠覆,而是为了促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